手机版
您的当前位置: 钻爱网 > 党委政府 > 党章 > 【公共管理硕士MPA学位教育的未来发展趋势分析】 公共管理硕士学位

【公共管理硕士MPA学位教育的未来发展趋势分析】 公共管理硕士学位

来源:党章 时间:2019-10-07 07:51:56 点击:

公共管理硕士MPA学位教育的未来发展趋势分析

公共管理硕士MPA学位教育的未来发展趋势分析 自2001年我国开办公共管理硕士(MPA)学位教育以 来,全国已有一百多所高校开设了公共管理硕士(MPA)学 位教育。应该说,经过这些年的努力,中国公共管理硕士 (MPA)教育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演变过程,取得 了巨大的成就。但是,由于公共管理硕士(MPA)教育本身 的特质与我国高校传统教育体系有着不可忽视的差距和冲 突,因而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遇到了很多问题。①这种现状 亟待从事该专业的教学和管理人员深思,并进而寻找改进的 路径的方案。唯有如此,才能使我国的公共管理硕士(MPA) 教育更上一个台阶,发挥其应有的作用。而要实现这一目标, 首先需要我们深刻认识公共管理硕士(MPA)与学术型硕士 之间的教学差异。本文针对这一问题展开探讨,希望对提升 我国公共管理硕士(MPA)教育水平有所助益。

1 教学对象及其需求分析 作为一种教学活动,必须明确活动对象的特点,再对其 学习需求进行分析,进而有针对性地设计课程、安排教学活 动,才有可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因此,有必要对公共管 理硕士(MPA)和学术型硕士的特点及其需求进行深入分析。

1.1 教学对象分析 (2)学术型硕士。目前就读国内各高校公共管理学术 型硕士的学生,基本可算是所谓从校门到校门“双门”学生。

由于这些学生虽然有一定的理论基础,但既缺乏工作生活经验,又缺少对实际公共管理问题的理解,决定了其需求特征 存在自己独有的特点。

1.2 不同教学对象的差异性需求 (1)公共管理硕士(MPA)。一般而言,修读公共管理 硕士(MPA)学位的学生都具有某种程度的实用主义倾向, 期望从该学位和攻读过程中获得最大的实际效用。而在听课 过程中,其主要兴趣点在于:①期望教师能够解答自己在工 作中遭遇理论和实践困惑;
②希望从授课教师处听到新的理 论与方法,以用于工作或自己分析问题;
③期待能从课堂上 得到对当前政治经济形势的解读等。

(2)学术型硕士。相对来说,就读学术型硕士的学生 实用主义倾向稍弱,而更多地偏向于学术性的需求。总的来 看,这些学生的关注点集中在:①公共管理的新理论与新方 法;
②有意思有深度的学术问题等。

由上可见,公共管理硕士(MPA)和学术型硕士的基本 情况存在很大差异,这决定了这两个群体对教学的需求也存 在相当大的不同。

2 不同的培养目标与相应的教学模式 2.1 公共管理硕士(MPA)的培养目标及相应的教学模 式 (1)培养目标:从性质上来说,公共管理硕士(MPA) 是一种面向公共管理实践的专业学位,是为更好地从事公共 管理相关职业而设立的学位。因此,其培养目标是培养出有一定公共管理理论基础,掌握一定科学研究方法,能够捕捉、 研究现实公共管理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的实践者。(2)教 学模式:在上述培养目标指引下,对公共管理硕士(MPA) 的教学,应该采取理论+实践的组合。其中,又以实践为主, 强调以案例教学、情境模拟、角色扮演、拓展训练等方式提 升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公共管理问题的能力。③ 2.2 学术型硕士的培养目标及相应的教学模式 总的来看,由于攻读公共管理硕士(MPA)学位的学生 是即将或已经从事公共管理实践工作的群体,而攻读学术型 硕士学位的学生则定位于从事公共管理学术研究工作的群 体,因而必须根据不同的培养目标,选择相应的教学模式, 设计有关的教学环节。只有这样,才能最为接近培养目标, 实现公共管理教育的目的。

3 科学与实践的交融:公共管理硕士(MPA)教育的真 正价值所在 3.1 公共管理硕士(MPA)教育的真正价值 3.1.1 公共管理实践者与理论研究者的交互 一般而言,公共管理的相关活动可以分为实践和理论两 个层面。从事这两个层面活动的人员可以分别称为实践者和 理论研究者。受各自活动领域体制、规范、话语体系和活动 范围的局限,公共管理的实践者和理论研究者往往只在自己 的领域进行活动。前者陷于日常繁杂琐细的公共管理实务;

后者被各种理论研究活动占据了时间和视野。这就造成这样的分离状况:实践者虽然有丰富的实践经验,但却缺乏理论 支撑;
而研究者虽然长于理论分析,但却缺少对公共管理实 践的了解和参与。事实上,公共管理学科本质上是一个实践 导向的学科,根本的价值在于用鲜活的理论分析、解决现实 中遇到的各种公共管理问题。如果持续上述实践与理论“两 张皮”的状况,显然是不利于公共管理学科发展和获得足够 社会认同的。公共管理硕士(MPA)教育的出现,为实现公 共管理实践与理论的融合提供了最佳契机。因为在公共管理 硕士(MPA)学位教育过程中,客观上创造了一个供实践者 和理论研究者交互的场域。通过这种交互,可以实现公共管 理理论、知识、经验、技巧等诸多元素的融会贯通。

3.1.2 公共管理问题与理论的互变 一个面向现实的学科的演进,离不开对问题的把握。但 是,如果只有对问题的阐述与思考,这个学科是永远无法拥 有自己独立理论和方法体系的。公共管理学科相对于一些学 科而言,一个显著特点就是各类现实公共问题充斥着学科领 域。然而,如何构建起能够用于分析、解释、预测这些问题 的理论框架,却一直是公共管理学科长期面临的困惑。如前 所述,公共管理硕士(MPA)教育为实践者和理论研究者提 供了交互的场域。事实上,与交互活动发生的同时,公共管 理问题和理论之间也在发生相互的作用。一方面,一些现实 中遇到的公共管理问题可以转变为非常经典的理论问题,甚 至为新理论的诞生开启大门;
另一方面,一些人们耳熟能详的理论或者新提出的理论,可以在诸多的公共管理问题中得 到验证。这种问题与理论的互变活动,非常有利于推动学科 理论研究和实践进展的同步发展。

3.2 构建公共管理研究平台 实现科学与实践的交融,发掘出公共管理硕士(MPA) 学位教育的真正价值,并不是自然而然的事情。这还需要以 公共管理硕士(MPA)学位教育为依托为契机,构建一种新 型的公共管理研究平台,才具有现实的可能性。整合社会资 源参与教学和研究,是克服目前公共管理硕士(MPA)教学 缺乏实践性的问题的必然选择。④ 3.2.1 问题与困惑的进入 公共管理研究虽然也需要纯理论思辨的内容,但是更多 的,还是应当以现实中的公共管理问题为研究起点。从这个 角度而言,大量有实践经验的人员攻读公共管理硕士(MPA) 学位,正好为学科研究的拓展、细化提供了最佳的素材。在 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可以发现,公共管理硕士(MPA)学位的 攻读者对于现实中的公共管理问题,特别是自己涉及的那个 领域的问题,有着独到的见解。与此同时,他们对于这些问 题还存在着不少困惑。这些问题与困惑构成了公共管理研究 平台的起始要素。

3.2.2 公共管理研究共同体的建立 注释 ① 杜宝贵.我国公共管理硕士教育持续性发展的现实问题及对策分析.中国高教研究,2004(1). ② 论语·为政. ③ 刘旭涛,雷强.论能力导向型MPA培养模式.中国行政 管理,2005(10). ④ 徐林.基于公务员能力提升的我国MPA教育路径选择. 中国行政管理,2009(12).

推荐内容

钻爱网 www.zuanai.cn

Copyright © 2002-2018 . 钻爱网 版权所有 湘ICP备12008529号-1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