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您的当前位置: 钻爱网 > 党委政府 > 城建 > 通用技术教学反思 [基于质的研究一节通用技术课堂教学反思]

通用技术教学反思 [基于质的研究一节通用技术课堂教学反思]

来源:城建 时间:2019-10-14 07:46:35 点击:

基于质的研究一节通用技术课堂教学反思

基于质的研究一节通用技术课堂教学反思 质的研究自20世纪90年代在美国兴起以来,已经受到国 内外研究者们的重视,产生了大量的研究成果。我国知名学 者陈向明教授那篇经典的《王小刚为什么不上学了——一位 辍学学生的个案调查》论文向国内学术界展示了质的研究方 法,开启了国内质的研究之先河。质的研究是一种在自然的 情境中开展的研究,因为这种特点,使其非常适合应用于教 育实践领域。在通用技术课堂教学反思中能否借鉴使用质的 研究方法呢? 一、情境再现 【片段一】 时间:2015年12月11日下午第二节课间 地点:教师办公室 人物:D老师和本人 “D老师,我有个问题想请教您。”由于一直在思考, 而没有得到答案,见到刚下课的D老师,我像抓住了救命稻 草似的,还没等D老师坐下,便急不可耐地发问:“电风扇 风速的控制属于自动控制还是人工控制?”为了更加清楚地 表达自己深层的疑问,我选择了一个简单的问题开头。

“当然是人工控制。”D老师肯定地回答。这也是我预 想到D老师会给出的答案。

“既然这样,那么空调的温度控制是属于人工控制还是 自动控制?”我马上丢出这样一个问题,心理预想着D老师肯定会回答自动控制。

“当然是自动控制。”D老师还是那么肯定地回答,而 这也是我想要的回答。

“电风扇的风速控制和空调的温度控制不是一样都需 要通过手工操作吗?那怎么会不一样呢?”我不解地问。这 也正是我之前在思考的主要问题,见D老师的回答加深了我 的不解,我急切地问道。

“空调的温度控制和电梯的上下控制是一样的道理,它 们都是属于自动控制。”D老师还是一如既往地耐心讲解。

“电梯的上下楼控制也属于自动控制?”我情不自禁地 提高了音量。要说空调的温度控制属于自动控制,在我的认 知体系中还是能勉强通过逻辑同化的。至于说电梯的上下楼 控制也属于自动控制,按我原有的认识,我是万万不能接纳 的。

“我感觉电梯的上下楼控制和电风扇的风速控制本质 上是一样的,都是需要通过手动去操作(或称输入)才能实 现具体的控制。根据手动控制和自动控制的区别,需要人全 程和直接控制的属于手动控制。”我马上搬出已经思考多遍 的知识点,心理竟然存有一丝让D老师改变观点的希望。

“电梯的上下楼控制和电风扇的风速控制本质上是不 一样的。”D老师态度坚决地说道。“比如我们想从一楼坐 电梯到八楼,我们给电梯一个指令,他就自动会从一楼到二 楼到三楼……直到八楼。这个过程是自动控制的。”D老师见我不解,便举起了例子。

好像真是那么一回事。根据自己原有的学科知识,我知 道电梯里有一块电脑主板控制电梯运行。我原本坚定的想法 产生了动摇。D老师还继续解释着,生怕我不明白。至于他 说了什么我已经没有印象,因为此时自己的注意力已经转移 到对该知识的“内化”上了。手动输入,只是短暂的过程, 整体上没有反应出全程和直接的干预。我尽力说服着自己理 解。好像已经抓住了要领,心理无比感激。深深感受到前辈 点拨对自己产生顿悟的重要性。

虽然如此,自己的大脑并没有立马停止对这个知识点的 思考。我马上将刚才的知识“迁移”到空调温度调节上。空 调的温度也是通过我们设定温度后,逐渐达到预设温度。

至此,我自认已经彻底完成了对这一知识点的理解。

【片段二】 时间:2015年12月14日 地点:教室 人物:本人和全体同学 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在学生了解了自动控制和手动控 制的概念之后,为了加深他们的理解,我特意在接下来一个 环节设置了一项强化内容:列举出几种控制事例,让学生选 择属于自动控制还是手动控制。这些具体的控制事例有:教 室电风扇风速控制、电水壶沸腾断电控制、学校水龙头出水 控制、电梯上下楼控制和空调房恒温控制。其实,我是精心设置这些事例顺序的,担心他们会把教室电风扇风速控制和 电梯上下楼控制搞混淆。

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讲到教室电风扇风速控制的时候学 生都还可以理解。但是,当讲到电梯上下楼控制的时候,学 生中出现了两种意见。有认为是手动控制的,也有认为是自 动控制的。

“电梯的上下楼控制应该属于自动控制。”我首先亮出 了我的观点。见部分学生一脸疑惑,我继续道,“比如我们 想从一楼坐电梯到八楼,我们给电梯一个指令,他就自动会 从一楼到二楼到三楼…..直到八楼。这个过程是自动控制 的。”(重复D老师的讲解) “电梯的上下楼控制和电风扇的速度控制不是一样的 嘛,有什么区别呀?”学生讨论的声音中X同学的这句话特 别清晰。

“电梯的上下楼控制是否有人的全程干预和直接干 预?”我得意的问。期待学生否定的回答。然而,我等来的 不是我预想的答案,而是另一个问题。

“那么,电风扇的风速控制也没有人的全程干预和直接 干预啊。” “……”这是我不想面对的问题,因为这是我在之前没 有考虑过的问题。

二、发现的问题 课后,我又重新审视这一知识点。检查到底哪里出了问题。在这个过程中,其实还是有很多东西值得自己反思。

(一)问题的核心 电风扇风速控制和电梯上下楼控制到底存在怎样的区 别呢?根据教材给定的定义,手动控制(人工控制)是在人 的直接干预和全程干预下进行的;
自动控制是指在无人直接 参与的情况下,使事物的变化准确地按照期望的方向进行。

按照此定义,的确电梯的上下楼控制需要有人输入楼层指令。

如无此指令,按现有的设备,它不可能预知人类的预期。

之所以会引起区分混乱,我想主要是对人的作用的理解 产生偏差造成的。在这个问题上如果纠缠于人的作用,事实 上会混淆了自动控制与智能控制的边界。

然而,如许多老师知道的那样,电梯上下楼的控制更大 程度上是一种“自动控制”。仔细思考,可以发现这种自动 控制有一个过程。在到达目标楼层的过程中,是由电梯电脑 主板自动控制的。

因此,就电梯的上下楼的控制,如果将人的操作(输入 目标楼层)纳入其中,应该包含人工控制的成分。如果不将 人的操作(输入目标楼层)纳入其中,则毫无疑问这个过程 应该是一种自动控制。

为了更加准确地对此进行界定,将“电梯的上下楼控制” 改为“电梯的上下楼过程控制”似乎显得更合理点。

(二)问题产生的原因分析 1.自身知识储备不足虽然在备课之前已经认真学习相关内容,并且已经完成 手头有的相关章节的全部练习,但不得不说这样的准备还是 不充分的,自己对相关内容的掌握还是有欠缺的。这是体现 在纵向知识上的不足。

不仅如此,在横向水平上也是不够的,特别体现在章节 与章节之间,知识点与知识点之间的联系上。这些知识点是 孤立地存在于自己的知识储备中,还不能做到融会贯通的程 度,这是后续必须加强的。

2.备课的深度不够 自己备课还是停留在书本知识,不敢突破教材,导致了 自己对教材的依赖。教学活动趋于机械、单向、线性知识灌 输的过程。如何避免“教教材”,使自己做到“用教材教”, 这是以后应该努力的方向。我应该通过不断的实践,使自己 对该学科有更深入的认识。

3.教学内容的组织问题。

先行组织者是先于学习任务本身呈现的一种引导性材 料,它的抽象、概括和综合水平高于学习任务,并且与认知 结构中原有的观念和新的学习任务相关联。合理正确的先行 组织者,能够避免机械式的学习,对有意义的学习的发生产 生重要的影响。在这一块知识的教学设计上,我是先通过概 念的学习,再安排人工控制和自动控制的事例选择,以此巩 固知识。在实践操作过程中之所以会出现问题,是因为在这 块内容的“先行组织者”选择上出了问题。应该在概念学习之前,安排一份引导性材料,给学生意 义学习的发生做心理上的铺垫。而我的设计是从“教室电灯 暗灭控制”和“光控灯的亮灭控制”在手段上的区分引出“人 工干预”的概念,进而依托“人工干预”引出“自动控制” 和“人工控制”。这样的安排经过实践环节,我认为在引导 中出现了问题,不仅在引导过程上,而且在引导材料的选择 上。在引导材料的选择上,没有选择概括性和抽象性更强的 内容,而是选择了抽象程度相当的“教室电风扇风度控制”, 以至于产生与概念相“矛盾”的事例,对学生的学习产生了 混乱。

三、教学反思 (一)为什么其他学生不提出来? 为什么其他学生没有提出来?这个问题我一直在思考。

如果是因为他们己经懂了,所以没有提出来,这倒是一件令 人欣喜的事。事实上,我想不是那么一回事。这就引起了我 进一步的思考。在实际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思考,这是素质 教育的重要要求,也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必要途径。如何 让学生表达自己的想法甚至异见,这也是非常重要的,而教 师对此的态度和行为将深刻影响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如 果在日常教学中,不注重学生的思考和意见的表达,久而久 之,会形成教师垄断课堂,对学生创新意识甚至创新能力产 生消极的作用。在本课中,面对突如其来的问题,由于缺乏 足够的准备,我没有很好地给学生继续表达自己观点的机会。这种做法偏离了素质教育的基本方向。在以后的教学中,应 尽力以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来指导自己的行动。

反思自己的课堂,本质上还属于传统的教学组织形式范 畴。师生之间的互动虽然有,但不深刻。生生之间的互动几 乎没有。如何让学生多发言并且在此基础上仔细地倾听每个 学生的发言,创设出互相学习的教室,这将是今后努力的目 标。

(二)面向全体学生 当X同学提出问题之后,我当时所采取的应对方法是与 他直接交流。课后,我静下心来,回顾整个过程,觉得这种 做法其实有待反思。

我应该当着全班学生的面,将X同学的疑问提出来,让 所有的学生都参与到这场争论中。在这个过程中,最终答案 已经不是最重要的了。能因个别学生的思考,带动全体学生 展开思考,这本身就是一个非常难得的机会。在以后的教学 实践中,应该时刻提醒自己注意面向全体学生。

参考文献:
[1]刘立园,武立栋陈向明“质的研究方法”文献综述 [J].高教学刊,2015(9) [2]冯忠良教育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0 [3]吴华,罗海萍.创新教育与教育创新[J].清华大学 教育研究,1999(4) [4]佐藤学,静悄悄的革命[M].李季湄译.长春:长春出版社,2003

推荐内容

钻爱网 www.zuanai.cn

Copyright © 2002-2018 . 钻爱网 版权所有 湘ICP备12008529号-1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