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您的当前位置: 钻爱网 > 演讲稿 > 银行演讲稿 > “省直管县”体制改革与行政问责制度构建(1)论文_省直管县体制改革

“省直管县”体制改革与行政问责制度构建(1)论文_省直管县体制改革

来源:银行演讲稿 时间:2019-11-30 07:53:55 点击:

“省直管县”体制改革与行政问责制度构建(1)论文

“省直管县”体制改革与行政问责制度构建(1)论文 【论文摘要】自2009年中央一号文件颁布后,包括海南、重庆、湖南等在 内的许多省、直辖市都加大了“省直管县”体制改革的力度。扩权、放权后为了对 县级政府的权力行使加以严格监督,很对地方都出台了地方性的行政问责制度。

当前中央也出台了《关于实行党政领导干部问责的暂行规定》。这些行政问责制 度无疑对规范和监督县级政府的行政行为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在实践过程中 也存在各种问题,比如问责主体单一、客体有限、内容狭窄,以及程序不完善等 问题,从而致使行政问责制度难以发挥其应有的功效。因此,在“省直管县”体制 改革中应针对上述问题,对行政问责制度逐步加以完善,从而促使县级政府的行 政权力得以良性行使和“省直管县”体制改革的顺利进行。

【论文关键词】“省直 管县” 体制改革 行政问责 法治 2009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 2009年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要“稳步推进扩 权强县改革试点,鼓励有条件的省份率先减少行政层次,探索省直接管理县(市) 的体制”。中央一号文件的出台,促使包括海南、重庆、湖南等在内的全国很多 省份都在努力探索进一步推进“扩权强县”、“省直管县”体制改革的新方案和措施。

譬如,湖南甚至已出台措施将县委书记的任命权收归省委,并将部分县委书记的 级别提升至副厅级。这些措施无疑有利于进一步推进“省直管县”体制改革。随着 改革力度的加大,原来归属于地级市政府的许多权力,甚至省级政府的部分权力 都在不断地下放给县级地方政府。但是,“省直管县”体制改革同时存在一个不容 忽视的问题,就是在不断对县级政府进行扩权、放权的同时,如何加强对县级政 府权力的监管,从而确保县级政府能够廉洁、高效、合法地行使权力。如果在扩 权、放权的同时不加强对所放权力的监督,那么就难以实现中央所提出的“权为 民所用”,这一体制改革也将难以取得理想成绩。笔者认为,结合当前中共中央 和国务院出台的《关于实行党政领导干部问责的暂行规定》,强化对权力进行监 督的一个重要举措就是建立科学、可行的行政问责制度。

一、“省直管县”体制 改革与行政问责主体 所谓行政问责,就是指对不履行法定行政义务或未承担相 应行政责任的行政机关及其行政人员进行责任追究。行政问责的基本理念是实现 从“对上负责”到“对下负责”的转变。这是源于政治学的政府责任之内涵,即现代 政府的政策和行为必须以人民的意志为依归,对人民负责。随着“省直管县”体制 改革的进行,大量的事权、财权等权力逐渐下放给县级政府,如何确保县级政府 能廉洁高效地行使这些权力就成了理论界和实务部门的一个现实问题。如果县级 政府不能规范使用这些权力,该由谁来启动问责机制并向有关责任人员进行问 责?这是当前“省直管县”体制改革中构建行政问责制度首先需要解决的问题。行政问责的主体实际上是解决“谁来问责”的问题。这也是行政问责制度首先需要 解决的问题。从问责主体的角度来分析,行政问责既包括同体问责,也包括异体 问责。所谓同体问责,即指执政党系统对其党员干部的问责,以及行政系统对其 行政干部的问责。异体问责主要是指五大涉宪主体之间的问责:包括人大对政府 的问责;
民主党派对执政党的问责;
民主人士对政府的问责;
新闻媒体对执政党 和政府的问责;
法院对执政党和政府的问责。简要地说,同体问责其实就是体系 内的问责,而异体问责则是体系外的问责。异体问责与同体问责的最大不同就在 于异体问责由于其主体性更加独立而监督更有力。

对于问责的主体问题,当前 中央颁布的《关于实行党政领导干部问责的暂行规定》并无明确规定。该《暂行 规定》的第二条只是笼统地规定:“本规定适用于中共中央、国务院的工作部门 及其内设机构的领导成员;
县级以上地方各级党委、政府及其工作部门的领导成 员,上列工作部门内设机构的领导成员。”从该《暂行规定》的第二条我们似乎 可以推断出,问责的主体应该为被问责者的上级党政部门领导。由此可知,该《暂 行规定》在问责主体上所采取的方式是“同体问责”,而非“异体问责”。虽然同体 问责有其有利之处,比如效率较高等,但是,也存在较多的弊端,譬如很多问责 由于人情关系等因素的干扰而容易导致问责难以彻底施行。有鉴于此,有学者指 出,由于“问责效果的实现主要是通过体制外的强制性和压力来完成。体外的参 与是一种积极参与,而体内的参与是一种消极参与,因此,法律问责和政治问责 效果,必须通过行政外部强制性措施和政治压力的方式才能获得较好的实现。” 然而,据笔者观察,在 目前实行“省直管县”体制改革的诸多省份,如海南、重 庆等省、市,所实施的行政问责制度中采取的无一不是同体问责的方式。以下我 们试举海南、重庆这两个具有代表性的地方行政问责制度来进行说明。

关于行 政问责的主体,《海南省行政首长问责暂行规定》第十一、十二条规定,当发现 有关行政首长可能有应当问责情形的,省长可以责成省人民政府办公厅或者监察 厅组成调查组进行调查核实,并根据调查结论决定是否作出问责的决定。由此可 知,《海南省行政首长问责暂行规定》所规定的行政问责的主体为省政府,主要 是省长;
而《重庆市政府部门行政首长问责暂行办法》第六条规定,当市长发现 市政府部门行政首长有该办法所规定的问责情形时,可以启动问责程序。因此, 《海南省行政首长问责暂行规定》和《重庆市政府部门行政首长问责暂行办法》 在问责主体方面所采取的都是同体问责的方式。

有鉴于同体问责效力的有限性, 以及中国目前的政治实践,笔者认为,有必要采取“同体问责与异体问责相结合” 的方式。这一点既与当前政府部门所采取的“同体问责”有所差异,也不同于理论 界所提倡的单纯的“异体问责”方式。所谓“同体问责与异体问责相结合”的方式, 其实就是充分利用两者的优势,既包括体系内的问责,也包括体系外的问责。笔者认为,在目前正如火如茶地开展的“省直管县”体制改革中,采取“同体与异体 相结合”的问责方式,其问责的主体应当包括省(直辖市)委、省(直辖市)政 府、省(直辖市)人大及其常委会、省(直辖市)高级人民法院、地级市中级人 民法院、公民团体、新闻媒体、民主党派、县人大及其常委会、县法院等。而这 些问责主体之中,由于政府官员是经过法律授权拥有公共权力,其责任对象是人 民群众,因此,“官员问责”的根本主体应是人民群众。具体而言,公众有权通过 行政复议、行政诉讼、检举控告等方式追究省、县各级政府的责任;
人大追究政 府行政领导者的责任。譬如,针对“省直管县”体制改革而言,虽然问责的对象主 要是被扩权的县级政府,但是,如果省级政府放权后不对县级政府进行严格监督, 或不按照中央的部署进行改革和放权等等,对于这些失职行为省人大及其常委会 无疑有权对省政府和省长进行问责;
省委则可直接向县政府主要党委委员问责;

法院可通过司法审判向有关政府部门进行行政问责,并有权针对违法、违纪等事 项向相关部门发出司法建议;
而民主党派、公民团体在法定的条件下亦可启动问 责机制向相关责任机构和责任人员进行问责;
新闻媒体可以通过新闻报道进行问 责。这样才能确保责任体系中没有缺失的环节,形成良好互动的体系;
至于以上 问责主体对相关责任主体的问责机制如何启动,问责的程序具体如何设置,将在 本文的第四部分中展开深入阐述。

二、“省直管县”体制改革与行政问责客体 行 政问责制度在明确了问责主体之后,接下来必须明确问责的客体或对象,即在确 定了“由谁问责”之后,需要确定“向谁问责”的问题。对于问责的客体如何界定的 问题,目前学术界主要有两种观点,一种是认为行政问责的客体应当是行政机关 及其工作人员。他们认为“行政问责就是对行政机关和行政人员的问责,当前尤 其是要重视追究行政人员的责任。”因为“行政人员以行政机关的名义代表国家行 使行政权,是造成行政行为结果的直接责任人。’,而第二种观点则认为,行政 问责的对象应当界定为“广义的国家公务员”。所谓“广义的国家公务员”,相对于 第一种观点而言,其实就是认为应当将各级党委委员也纳入到行政问责制度之中。

因为“将执政党各级党组织的负责人纳入行政问责范围,无论从成文的国家法律、 党的制度视角看,还是从我国现行政治与行政体制的实际运作看,都是合法、合 理、可行、而且是必要的。” 针对以上两种观点,笔者更倾向于第二种观点,这 是因为现实中各级党委总揽全局,发挥核心作用,《国家公务员法》的实施又将 党的各级工作机构工作人员纳入国家公务员序列。而且,从现实的角度来看,由 于我国党、政分工并不十分明确。各级党组织在实际中也行使着包括行政权力在 内的国家公共权力。按照“权责一致”、“权力应当受到监督”的基本法律精神,既 然各级党组织实际行使着国家公共权力,那么,就应当受到监督并明确其应当承 担的责任。至于如何来明确和追究其应当承担的责任?笔者认为,在目前中国的政治体制下,各省应当在“省直管县”体制改革的过程中,有必要将对省、县(市) 各级党组织及其党 委委员的责任追究纳入到现有的行政问责体制之中。

然而, 据笔者分析,目前中国已开展“省直管县”体制改革的省、直辖市行政问责制度中, 却基本上都只将问责的对象限定为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且主要是政府部门的 行政首长或各级政府的主要负责人,而排除了地方各级党组织及其党委委员,因 此明显存在问责客体的范围过窄的问题。例如,海南省的问责制度就明确将问责 对象界定为“省政府部门和市、县、自治县政府行政首长(含主持工作的副职);

重庆市则规定为“市政府部门行政首长(含主持工作的副职)”,“区县政府行政 首长为参照执行对象。”其实在目前中国“省直管县”改革地区的行政问责制度中, 问责的对象普遍存在过窄的问题。这集中表现在以下两点:第一,现有的地方行 政问责制度中,仅将问责的对象限定为行政部门的领导,而排除了各级地方党委 委员;
第二,仅将问责对象限定为行政部门的负责人(包括主持工作的副职领导 人),而排除了一般的行政工作人员。有鉴如此,笔者认为,依据当前中共中央 和国务院颁发的《关于实行党政领导干部问责的暂行规定》,各级地方行政问责 对象有必要扩展为“各级地方党政干部”,并且应当将问责对象扩展至一般性的履 行党政职务的党政机关工作人员。因此,行政问责的对象应包括三大类:一是省、 市各级党政部门的党政领导;
二是地方一般国家公务员;
三是行使党政权力的其 他组织和人员。

其实,在中国目前推行“省直管县”的地区,其行政问责制度中 在问责客体方面存在的问题很多。除了上文提到的问责客体范围过窄之外,还存 在另一个重要的现实问题即问责客体不清。“实行问责制的重要前提是省、市、 县政府职能划分明确,责任主体清晰。由于我国职能交叉重叠的现象相当普遍, 因此常出现有权无责、有责无权等现象,且党政之间、不同层级之间、正副职之 间权责区分常常难以厘清。”对此,有学者指出:“问责客体不清,根源于责任主 体的职责不清。”“拥有清晰的权、责是问责的前提。一个地方出了该问责的事, 责任到底在党委还是政府,还是难以认定。如果需要政府承担责任,到底是问到 哪一级?需要几级政府来承担责任?该级政府中由哪个行政职能部门来承担责 任?承担责任的是直接责任人员还是领导?哪些领导要负责任,是主管还是分管 领导?是执行领导还是决策领导抑或是监督领导?是参与决策的所有领导还是 主持领导?等等。这些问题都有很大的不确定性。”[11]因此,为构建科学合理、 可操作性强的行政问责制度,就必须通过制度化的形式来厘清各级党政部门、上 下级领导之间的责任。具体而言,就是“要在现有《国家公务员法》的基础上完 善职位分类制度,理顺部门之间的关系,明确划分党政之间、正副职之间、不同 层级之间的职权”,并根据“有权必有责、权责必相等”的原则,明晰不同层级官 员的责任以及责任轻重。”[12]否则,责任界定不清,问责制度也将难以顺利施行。三、“省直管县”体制改革与行政问责内容 所谓行政问责制度的内容,其实就是 指行政问责制度应该对哪些事项进行问责。简单地说,行政问责的内容其实就是 “问什么责”的问题。据笔者考察,我国目前不少实行“省直管县”体制改革的省、 直辖市的行政问责制度,从其实施效果来看,确实追究了一大批相关责任人员的 行政责任,甚至是法律责任。然而,目前的行政问责制度也存在许多问题,其中 最为严重的问题就是问责内容范围过窄。譬如,问责过程中常常出现对行政执行 问责多,对行政决策问责少;
对行政乱作为问责多,对行政不作为问责少;
对事 故问责多,对预防问责少;
对有重大损失或人命关天的大事问责多,对机关作风、 工作效率等所谓“小事”问责少等现象。[13]以下我们仍然试举海南、重庆两个地 方的行政问责制度来进行说明。

比如,《海南省行政首长问责暂行规定》规定, 问责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五个方面:(1)违反依法决策、科学决策和民主决策要 求,发生决策失误;
(2)违法行政;
(3)对国家法律、法规或者上级国家机关的决 策和部署执行不力、效能低下;
(4)不认真履行管理职责,防范不力、处置失当;

(5)其它行为造成严重后果或者其他不良社会影响。而《重庆市政府部门行政首 长问责暂行办法》则规定,违反以下七个方面的规定,应当进行行政问责:(1) 效能低下,执行不力,致使政令不畅或影响市人民政府整体工作部署的;
(2)责 任意识淡薄,致使公共利益或管理相对人合法权益遭受损失或造成不良社会影响 的;
(3)违反法定程序,盲目决策,造成严重不良政治影响或重大经济损失的;
(4) 不严格依法行政或治政不严、监督不力,造成严重 不良政治影响或其他严重后 果的;
(5)在商务活动中损害政府形象或造成重大经济损失的;
(6)市政府部门 行政首长本人在公开场合发表有损政府形象的言论,或行为失于检点,举止不端, 有损公务员形象,在社会上造成不良影响的;
(7)市人民政府认为应当问责的其 他情形。

通过对上述两个具有代表性的地方性行政问责制度进行深入研究,可 以发现,当前即便是积累了丰富的“省直管县”体制改革和行政问责经验的海南省 和重庆市,其行政问责内容仍存在范围过窄的问题。主要表现为:一是行政问责 仅停留在人命关天的大事上,对影响力、破坏力大的所谓“小事”却不问责。二是 行政问责仅限于安全事故领域,对其他领域应担负领导过失责任的官员却不问责。

如有的地区不断出现重点工程“豆腐渣”、虚报浮夸或瞒报、迟报造成不良影响或 工作损失等情况,至今尚未纳入“引咎辞职”、“责令辞职”范畴。三是行政问责只 针对滥用职权的违法行政行为,而不针对无所作为的行政行为。四是问责只针对 经济上的过失,而对政治等其他领域的过失却不问责。例如对用人腐败却不问责。

[14] 相对于海南、重庆的两个地方性行政问责制度而言,当前中央和国务院颁 布的《关于实行党政领导干部问责的暂行规定》对问责的内容范围做了一定程度 的扩大。该《暂行规定》第二章详细规定了以下七种情形应当向有关党政责任人员进行问责:(1)决策严重失误,造成重大损失或者恶劣影响的;
(2)因工作失职, 致使本地区、本部门、本系统或者本单位发生特别重大事故、事件、案件,或者 在较短时间内连续发生重大事故、事件、案件,造成重大损失或者恶劣影响的;

(3)政府职能部门管理、监督不力,在其职责范围内发生特别重大事故、事件、 案件,或者在较短时间内连续发生重大事故、事件、案件,造成重大损失或者恶 劣影响的;
(4)在行政活动中滥用职权,强令、授意实施违法行政行为,或者不 作为,引发群体性事件或者其他重大事件的;
(5)对群体性、突发性事件处置失 当,导致事态恶化,造成恶劣影响的;
(6)违反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有关规定,导 致用人失察、失误,造成恶劣影响的;
(7)其他给国家利益、人民生命财产、公 共财产造成重大损失或者恶劣影响等失职行为的。由此可知,至少从制度文本的 层面来分析,《关于实行党政领导干部问责的暂行规定》在问责的范围上与海南 和重庆等地方性的行政问责制度并没有实质性的突破。虽然增加了关于用人失察、 处理群体性和突发性事件不当等问责内容之外,但主要仍然限定于对那些已经造 成重大损失或恶劣影响的责任人进行问责,而并没有考虑到如何利用问责制度做 到“防患于未然”和对那些“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的碌碌无为的官员进行问责。这无 疑是一个遗憾! 笔者认为,要构建科学合理的行政问责制度,首先,其问责内 容不能仅限于在社会上造成不良影响的行为,而应当把官员的所有职责行为都纳 入其中,特别是那些已经或可能违背公共利益、没有满足公众期望的行为,以及 碌碌无为、不思进取的官僚行为。其次,行政问责制度要改变只有发生了涉及群 众重大生命财产损失突发性安全事故才启动问责的做法,而应重视平时日常工作 的审视、督促和检查,做到防患于未然。总之,不仅要对发生的重大事故问责, 而且要对做出的错误决策问责;
不仅要对滥用职权的行政作为问责,而且要对故 意拖延、推诿、扯皮等行政不作为问责;
不仅要对经济领域的安全事故问责,而 且要对政治等其他领域的事故问责;
不仅对犯了法、有了错要问责,而且对能力 不足、有损政府形象的“小节”等方面也要问责。[15]否则,如果问责不全面,将 会导致许多责任无法得到及时追究。

四、“省直管县”体制改革与行政问责程序 行政问责的程序其实就是解决“如何问责”的问题。行政问责程序的规范性、可操 作性是实行行政问责制的重要保障。[16]我国目前试行“省直管县”体制改革的大 多省、直辖市在构建地方行政问责制度中出现的一个突出问题就是程序性和可操 作性不强。如果缺乏可操作性的问责程序,那么即使设想再理想的问责制度也由 于无法操作而在实践中难以得到有效实施,因此,要构建科学的行政问责制度, 就需要认真研究问责的程序问题。否则,程序方面存在瑕疵,不仅可能导致问责 制度无法有效实施而成为具文,更重要的是,还很可能会有损实体正义价值的实 现,甚至影响中国法治建设的进行。因为没有程序正义就没有实体正义,而且,“正当程序是行政问责沿着法治的轨道前进、防止陷入人治误区的保证。”[17] 从 法理上说,问责主体对客体做出的行为进行问责, 它包含明确权力、明晰责任 和经常化、制度化的“问”—启动问责、调查处理、申诉复查、监督执行等方方面 面,是一个系统化的制度规范,更是一个实体规范、需要有完善的问责机制。[18] 由此可知,成熟的行政问责程序应当包含启动、申辩、处理、执行、救济、监督 等方面的程序内容。在具体的实践中,由于不同的问责主体基于其自身的性质、 地位和办事程序的差异性,因此,不同的问责主体在进行问责时所适用的程序必 定会有所差异。[19]比如,法院作为司法机关,基于其在程序上“不告不理”的消 极性,所适用的问责程序就显然与人大、政府部门的积极性的问责程序明显不同。

鉴于法院有其比较成熟的司法程序,而人大通过行使质询权、罢免权、撤销权等 权力来对相关责任人员行进问责的程序构建问题,目前已经在理论界也有比较成 熟的见解,因此在此不做赘述。本文需要探讨的是政府部门进行问责时该如何完 善其问责程序。

之所以着重探讨关于政府部门的问责程序问题,主要是由于日 常的大量行政性事务是由政府部门来承担的,而且上级政府部门对其所负责的下 级部门的行政工作应当是最为清楚的,因此,政府部门无疑应当是行政问责的主 要主体。对此,我们仍然以目前在“省直管县”体制改革和行政问责方面积累了丰 富经验的海南省为例证来加以分析,看其问责程序是否存在问题而有待完善?是 否有值得其他省、市加以借鉴的地方?据笔者研究,《海南省行政首长问责暂行 规定》关于问责的程序主要包括启动程序、申辩程序、处理程序和执行程序,以 下就对此四个程序进行分析。

第一,行政问责启动程序:《海南省行政首长问 责暂行规定》第十一条规定:“根据有关信息来源,发现有关行政首长可能有应 当问责情形的,省长可以责成省人民政府办公厅或者监察厅组成调查组进行调查 核实。调查核实工作应当在60日内完成,形成调查报告上报省长。调查报告应当 提出问责或者不予问责的建议。”第十二条规定:“省长接到调查报告后,可以召 开省政府常务会议或者省长办公会议讨论,作出问责或者不予问责的决定。”由 此可知,海南省的问责启动程序是由省长来启动的。

第二,行政问责申辩程序:
该《暂行规定》的第十四条规定:“被问责的行政首长对问责决定不服的,可以 自收到问责决定之日起15日内向省人民政府提出书面申诉。省人民政府接到申诉 后,认为有必要的,可以决定另行组成调查组在30日内进行复查。” 第三,行政 问责处理程序:该《暂行规定》第十五条规定:“经复查,问责决定认定的主要 事实清楚的,维持问责决定;
认定的主要事实不清,证据不足的,由省人民政府 常务会议或者省长办公会议决定撤销问责决定。复查决定,应当书面告知申诉 人。”第十八条规定:“对被问责的行政首长,需要给予行政处分或者追究其他法 律责任的,依照有关规定处理。” 第四,行政问责执行程序:该《暂行规定》第十六条规定:处理决定做出后,“需要发出的通知和决定等具体事项,由省人民 政府办公厅负责拟订和送达。”第十七条规定:“被问责的行政首长拒绝执行问责 决定的,由省人民政府按照干部管理权限提请任免机关免去其职务,再按照有关 规定作出处理。” 通过对海南省目前所实行的行政问责制度的深入分析可知,海 南的行政问责制度在问责程序方面至少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需要加以完 善:第一,程序不完整。《海南省行政首长问责暂行规定》没有规定比较详细的 救济、监督程序。该《暂行规定》虽然规定了被问责的行政首长可以进行申辩, 但是,却没有规定处理决定做出后如果被问责者不服该如何进行救济,是否有权 申请行政复议或通过其它途径进行救济。该《暂行规定》也没有对行政问责的监 督机关及监督程序进行规定,无疑应当进一步加以完善。第二,启动主体单一。

该《暂行规定》仅仅规定行政问责的启动主体为省长,实际上省长的日常行政事 务比较繁杂,而在法治社会行政问责是一项趋向于日常性的工作。基于时间和精 力的有限,由省长这样单一的问责主体来启动行政问责程序显然会导致行政问责 制度难以充分发挥应有的作用并起到理想的效果,因此,问责机制启动的主体应 有所增加,应当涵括公民、人大、司法机关等主体。第三,处理程序方面,其责 任种类较少,该《暂行规定》仅规定了行政责任和法律责任两类,其实还应当包 括政治责任和道德责任。这一点也是学术界目前比较一致的观点。

总之,自2009 年中央一号文件颁布后,包括海南、重庆、湖南等在内的许多省、直辖市都加大 了“省直管县”体制改革力度。扩权、放权后为了对县级政府的权力行使加以严格 监 督,很多地方出台了地方性的行政问责制度。当前中央也出台了《关于实行 党政领导干部问责的暂行规定》。这些行政问责制度无疑对规范和监督县级政府 的行政行为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在实践过程中也存在各种问题,比如问责主 体单-、客体有限、内容狭窄,以及程序不完善等问题,从而致使行政问责制度 难以发挥其应有功效。因此,在“省直管县”体制改革中,各省、直辖市应针对上 述问题,对行政问责制度逐步加以完善,从而促使县级政府的行政权力得以良性 行使和“省直管县”体制改革的顺利进行,而不致于偏离法治的轨道。

注释:
张 创新、赵蕾:"从"新制"到"良制":我国行政问责的制度化",载《中国人民大学学 报》2005年第1期,第113页。Zhang Chuangxin,Zhao Lei. From "the New System" to "the Good System":On the Systematized Way of AdministrativeAccountability in China[ J ].1 Journal of Renmin University of China, 113 ( 2005) .李晶:"困境与 出路:我国行政问责制的现实思考",载《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07年第2期,第 150页。Li Jing. Problems and Solutions: on Chinese Administrative Accountability System[ J].2 Journal of Yunnan AdministrationCollege ,150 (2007).宋涛:"中国 地方政府行政首长问责制度的制度设计缺陷及影响",载《行政论坛》2007年第1期,第14页。

Song Tao. The Designing Flaws and Impacts of Accountability System to Chief Executive of Local Government in China[ J].1 Administrative Forum ,14 (2007).之所以说这两个地方具有代表性,是由于海南和重庆在我国都属于最先实 行"省直管县"的省、直辖市之一。海南从1988年建省之时就考虑实行"省直管县", 在20年的"省直管县"体制改革中积累了大量的实践经验。同时,海南还是我国较 早推行行政问责制度的省份。而重庆则自1997年升格为直辖市后就大力推行"省 直管县"体制改革。重庆也是我国较早推行行政问责制度的直辖市。由此可知, 这两个地方都在"省直管县"体制改革和制定科学合理的行政问责制度方面具有 丰富的经验可供研究和借鉴。刘军宁:"中国如何走向真正的问责制",载《新闻 周刊》2011年第17期,第28-29页。Liu Junning. How Does China Moves Toward Real Administrative Accountability System[J]. 17 Newsweek,28-29(2004).李传军:"关 于行政问责制的探讨",载《湖北行政学院学报》2007年第3期,244页。Li Chuanjun. Research on Administrative Accountability System[J].3 Journal of Hubei Administration Institute, 244(2007).李习彬:"在优化政府运行中问责",载《瞭 望新闻周刊》2006年第37期,第22页。Li Xibin. Administrative Accountability in Optimizing the Operation of the Government[J]. 37 Outlook Weekly,22( 2006).贺小 林、龚亮:"困境与重构:行政问责制的完善路径",载《理论月刊》2008年第3 期,第80页。He Xiaolin,Gong Liang. Dilemma and Reconstruction:
The Path of Improving Administrative Accountability [J]. 3 TheoryMonthly. 80 (2008).陈党:"论 构建有效的行政问责法律制度",载《河北法学》2007年第2期,第76页。Chen Dang. On Construct ion of Effective Law System of Administrative Accountability System[J]. 2 Hebei Law Science, 76(2007).张劲松、贺小林:"论行政问责制面临 的困境及重构的路径",载《理论探讨》2008年第5期,第37页。Zhang Jingsong, He Xiaolin. The Path of the Dilemma and Reconstruction of Administrative Accountability System [J].5Theoretical Investigation, 37 (2008).[11]周亚越:"论 我国行政问责制的法律缺失及其重构",载《行政法学研究》2005年第2期,第87-88 页。Zhou Yayue. The Legal Deficiencies and Reconstruction of Chinese Administrative Accountability System[J].2Administrative Law Review, 87-88 (2005).[12]刘芳:"论行政问责制",载《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08年第2期, 第12页。Liu Fang. On Administrative Accountability System [J]. 2 Journal of Liaoning Administration College, 12 ( 2008) .[13]张少华:"行政问责制的现状与 分析",载《中国监察》2008年第18期,第25页。Zhang Shaohua. The Existing condition and Analysis of Administrative accountability System[J]. 18 Supervision in China,25 (2008).[14]周亚越:"论我国行政问责制的法律缺失及其重构",载《行 政法学研究》2005年第2期,第88页。Zhou Yayue. The Legal Deficiencies andReconstruction of Chinese Administrative Accountability System[J].2Administrative Law Review,88 (2005)[15]刘玲凤、谭英俊:"走向一种有效的行政问责制",载 《理论界》2007年第2期,第56页。Liu Lingfeng , Tan Yingjun. Toward Effective Administrative Accountability System [ J ] . 2 Theory Horizon, 56 (2007).[16]李传 军:"关于行政问责制的探讨",载《湖北行政学院学报》2007年第3期,第244页。

Li Chuanjun. On Administrative Accountability System[J]. 3 Journal of Hubei Administration Institute, 244 (2007).[17]丁先存、夏淑梅:"完善我国行政问责制 的几点思考",载《中国行政管理》2006年第3期,第17页。Ding Xiancun,Xia Shumei. On Improving Administrative Accountability System[ J].3 Chinese Public Administration, 17(2006).[18]贺小林、龚亮:"困境与重构:行政问责制的完善 路径",载《理论月刊》2008年第3期,第79页。He Xiaolin, Gong Liang. Dilemma and Reconstruction: The Path of Improving Administrative Accountability [ J]. 3 TheoryMonthly,79 (2008).[19]石柏林、吴杰勇:"试析《湖南省行政程序规定》", 载《长沙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3期,第74页。Shi Bolin, Wu Jieyong. A Probe of the"Regulations of Hunan Provincial Administra tive Procedure"[J].3 Journal ofChangsha University of Science&Technology( Social Science edition) ,74 (2008).

推荐内容

钻爱网 www.zuanai.cn

Copyright © 2002-2018 . 钻爱网 版权所有 湘ICP备12008529号-1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