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您的当前位置: 钻爱网 > 演讲稿 > 银行演讲稿 > 语文教育哪家好 把好语文教育的方向盘

语文教育哪家好 把好语文教育的方向盘

来源:银行演讲稿 时间:2019-10-10 08:28:43 点击:

把好语文教育的方向盘

把好语文教育的方向盘 古人云:“文以载道”,学生学文的过程其实是经历世 界,感知世界,反思自我,超越自我的情感过程,是一个真 正能贯通文感和情感的媒介,从而完成学文与学道的统一。

所以,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 训练,更要进行良好思想品德的培养,体现学文与做人相结 合的教育理念和人本化教育观念。本文罗列平时语文教学中 所蕴含的为人之道,简要阐述它们之间相辅相成,互为统一 的辨证关系,为语文教学之功能做真正的诠释。

摘 要:
读文 导行 阅读教学中的思想教育,要根据教材的语言因素,联系 学生的思想实际状况,有的放矢地进行,下面浅谈个人几点 做法。

一、利用直观感知的形象 点燃情感的火苗 我们要充分利用语文阅读教材中的插图、挂图等直观的 图片,调动儿童的感官,使儿童形成鲜明、深刻的印象,并 结合有关内容,为学生创设情景,感染触动学生的情感,树 立形象使其受到浓烈的陶冶,点燃情感之火,从而达到教育 的目的。

例如我在教《詹天佑》一文时,我通过课文的提供的图 片,亲自演示画图,让学生依葫芦画瓢,认识詹天佑的两端 凿井法、中部凿井法和“人”字形线路,使他们能具体了解詹天佑这样的中华英杰的智慧,从其形象得到感染。再联系 当时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抓住揭示帝国主义欺负中国人 自己无法修筑铁路这一本质,从而点燃他们憎恨帝国主义之 火,引发他们的爱国热情,也达到了教育的目的。

二、引导感受与想象 诱发情感 在阅读教学中,要引导学生通过想象来感受课文所塑造 的形象,诱发学生的情感,引发学习动机,并从教学中渗透 教材的思想性是通过对教材刻画形象的具体手法的分析与 探讨来实现的。

《地震中的父与子》这篇课文,要揣摩体验父亲的情感 很难,老师可以对文本中关于“父亲了不起”的句子进行无 数次引导。第一次,让同学们去找出这个句子:“他挖了8 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他满脸 灰尘……”。第二次,让学生朗读,体会想象父亲的艰难。

第三次,让同学们不一样的读法再次朗读,结果对时间词的 读法是加重语气,理解更到位了。第四次,通过理解父亲承 受别人的误解以及无法言喻的痛苦后,再让学生去读这段话, 结果,读得更到位了。接着,抽一位学生读,读出了父亲那 种坚强的意志,最后,通过想象在这36个小时里可能遭遇到 的情况,如生离死别,肉体与精神的双重折磨后,再一次读 读这段话,记住父亲伟岸高大的形象,把人文与工具结合, 以“了不起”为中心词,体现了寻找、聚焦这个点进行多元 解读,反复扣读,反复感悟与想象,入情入境,情随文动,最具感染力。

三、启发思维体会 激发内在情感 形象可通过语言,行动来体现,但精髓之处在于语言、 行动内含的本质,然而这些精髓隐含于语言文字之中,需要 引导学生对课文塑造的形象一步一步地揭示,正有如朱熹所 说“从皮壳到骨髓。”才能达到激发学生情感,实现思想教 育的目的。而在揭示形象本质过程中,必须积极启发学生思 维,拨动学生心弦,强化自身的感情体验,引起共鸣,从而 受到熏陶感染,受到教育

学习《全神贯注》课文,为了让学生了解法国大雕塑 家罗丹如痴如醉的忘我工作精神,可以通过启发思维去体会 罗丹全神贯注工作的句子,并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这些句子。

我重点指导第一句“罗丹一会儿上前,一会儿后退,嘴里叽 哩咕噜的,好像跟谁在说悄悄话;
忽然眼睛闪着异样的光, 似乎在跟谁激烈地争吵。”这个句子的朗读、理解、感悟, 其他几个句子放手让学生同桌互相学习、分享。反馈交流时 主要抓住句子中的“整个世界、痴痴地微笑”和表示时间的 词来感悟罗丹工作的全神贯注、如痴如醉。这样的文本体会, 足以激发学生内在的情感,升华思想。

四、设身处地 亲临其境 升华情感 学生理解课文有一定的时空差距,他们只能身处局外, 不能理解其中之精华。因此教书育人要悉心、精心,联系实 际,引导学生身处其境,再现文中形象,由情悟理,积极启发思维,使情感达到升华,实现自我教育的目的。

在执教《桥》这一课时,可以通过移情入境把情感演绎 得淋漓尽致,文本为四个版块:1、暴雨与山洪的肆虐,2、 村民与老汉在洪水中截然不同的表现,3、揪儿子,4、尾声:
老汉与儿子消失在洪水中。这四个环节,身如其境可以清晰 地让学生感受到老汉高大伟岸的形象。另外文章开头:“黎 明的时候,雨突然大了。像泼。像倒。”短短的二个字构成 一个句子,表明下雨的突然,雨水的凶猛。在文章结尾:“他 来祭奠两个人。”“她丈夫和她儿子。”这两句独立成段, 语言高度凝练,充满了悲剧色彩,让人倍感沉痛。

这样,抓住语言表达的特点进行潜心体会,更为准确地 体会到了语言不同表达方式所产生的不同的抒情效果。

五、读中感悟,在品读中自悟 《细讲第子规》中有一句话是这么说的,“不力行,但 学文、长浮华,成佑人”,如果学文不真、不深,就会本能 浮华于事,庸庸无为。所以对文本的内在探究一定要透彻, 透过文本表面看内在,触摸到文本的真正灵魂。教学中,教 师应重视学生的朗读训练,引导学生反复读、议,在读中认 真推敲、品味,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感受课文字里行间所 蕴含的思想感情,使学生的思想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让学 生真切体会当时的情境、人物的心情。

在学习《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时,可以创设情境,启 发思维体会,深入悟读。如创设情境读出无奈、担心、愤怒、沉重,另外在研读“这个妇女的亲人被洋人的汽车轧死了, 她原指望中国的巡警局能给她撑腰,惩处这个洋人。谁知中 国巡警不但不惩处肇事的洋人,反而把她训斥了一通。围观 的中国人都紧握着拳头。但是,在外国租界里,谁又敢怎么 样呢?” 这个重点时,更是运用导语创境的手段:“这位 妇女的亲人可能是他相依为命的丈夫——,这位妇女的亲人 可能是他白发苍苍的母亲——,这位妇女的亲人如果也是你 的亲人——。”其次,还引导学生关注语言,如在读悟时, 把“原指望,谁知,不但不,反而”,这几个字加粗后,让 学生再去读读,有什么不同。把读与语言形式、内容、情感 的感悟结合起来。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逐渐贴近文本、走 进文本,达到情感共鸣。

六、“文”“人”和谐共生 古人曰:“文中自有黄金屋,文中自有颜如玉,文中自 有粟千粒”,“读而优则仕”,这些千古名言无不诠释着学 文的巨大魅力——它对命运的主宰性。屈原“世皆混浊,唯 我独清”,写下了《离骚》,一代伟人毛泽东写下了《沁园 春.雪》,隐喻着自己的豪情壮志与指点江山的帝王风范。

文牵引着人们的人生航向,人的追求反过来于文中寄托心声。

它们相互依托相互影响,和谐共生。但愿我们从小就能向古 人学习,卧薪尝胆,发愤读书,报效祖国。让生命如一道流 星划过漆黑的夜空,留给世人永远不灭的光芒,学文为做人, 做人更学文。综上所述,在阅读教学中要充分利用各种手段,发挥学 生内在、外在的因素,对学生进行文本深邃思想的熏陶,同 时对中华传统语言文字潜移默化的理解,达到育人学文双重 效能,展现课堂教学的成效。

资料参考:
1、苏霍姆林斯基的《给老师的一百条建议》 2、语文课程标准 3、《加强学生个性培养的思考》《小学教育科研论坛》 4、《语文学习的兴趣哪里来》《教育时报》 5、《人文教育与语文教学》 6、《语文教学之友》

推荐内容

钻爱网 www.zuanai.cn

Copyright © 2002-2018 . 钻爱网 版权所有 湘ICP备12008529号-1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