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您的当前位置: 钻爱网 > 演讲稿 > 竞职演讲稿 > 中学地理教育的问题及教育改革论文(共6篇)_教育改革的论文

中学地理教育的问题及教育改革论文(共6篇)_教育改革的论文

来源:竞职演讲稿 时间:2019-11-06 07:56:21 点击:

中学地理教育的问题及教育改革论文(共6篇)

中学地理教育的问题及教育改革论文(共6篇) 第1篇:云南民族地区中学地理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云南中学地理教育是教育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区域的地理 教育受到了轻视、地理教育硬件条件匮乏、师资队伍不完善等问题,都严重阻碍 了区域地理教育发展。针对云南中学地理教育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教育部门要重 视中学地理教育的过程,适当参与并不断进行地理教育政策的修改、加大中学地 理教育硬件设施的投入和建设,努力满足民族地区中学地理教育的需求、加强民 族地区中学地理教师队伍建设,不断提高地理教师的科学文化水平、因地制宜, 加强民族地区乡土性地理知识等方面的教育,提升学生学习兴趣等措施。

云南是我国少数民族聚集最多的省份。据全国第四次人口普查公布的 数据显示,全国55个少数民族,云南就有25个,其中15个为云南所特有。民族地 区的教育,特别是中学地理教育,是整个省份教育系统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纵 观整个云南民族地区的地理教育历程,地理教育,特别是中学地理教育是整个教 育系统的重中之重。然而从整体而言,在整个云南民族地区,地理教育没有得到 应有的重视。因而,加强对于民族地区中学地理教育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本文从整个云南民族地区地理教育的总体性角度,分析中学地理教育存在的问题, 并针对存在的问题,结合区域实际,提出解决的对策。

一、问题分析 云南民族地区中学地理教育存在的问题有很多,是政府引导、学校教 育和学生及其家庭等各要素综合影响的结果。民族地区的民族性,要求根据各民 族的文化和历史等各要素开展中学地理教育。目前,云南民族地区中学地理教育 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地理教育的轻视化 中学地理教育在教育系统中被轻视,不仅仅是整个云南民族地区教育 中存在的问题,也是整个云南省中学教育中的一大不合理之处。地理教育不被重 视,特别是在地理学科在中考和高考中的分值下降有重要关联。多数人认为,地 理知识在人们日常的生活实践过程中的作用不明显,按照祖辈们留下的时令就可 以满足日常生活生产需要。云南民族地区的中学地理教育被轻视,学校的地理教育课时不足,有被占用、排挤的现象,中学地理教育面临着较为严峻的形势与挑 战。

(二)地理教育硬件条件匮乏 地图是地理学科的第二语言。云南民族地区由于经济落后和社会对地 理教育的忽视等主客观的影响,中学地理教育中的硬件设施不足。一般而言,学 校教师内应有各种挂图,以供学生下课是观看和教师上课时使用,给中学生以直 观的印象,当然,挂图只是中学地理教育中应该存在的硬件之一,如地球仪等设 施也应成为地理课堂上不可或缺的部分。多媒体是近年来留下的课堂教学形式, 而中学地理教育的特殊性可以借助多媒体来进行展示。云南民族地区中学地理教 育的硬件设施的匮乏,给中学生对于地理知识的理解与把握、教师的课堂教学质 量的提高都带来了极大的负面影响。

(三)师资队伍不完善 云南民族地区中学地理教育有其独特性。各种少数民族聚集在一起, 需要教师以汉语或少数民族语言进行课堂教学。课堂上,教师对于使用语言的把 握能力和学生的对于语言的理解能力等,都成为该地区中地理教育成果的重要影 响因素。同时,区域的中学地理教师队伍的文化程度总体不高、地理教师缺乏、 专业能力不强,有些甚至没有一点地理教育思维,其他学科教师代地理课程等要 素,都给中学地理教育的成果带来不利影响。虽然目前云南省教育实行了脱产置 换研修模式,却仍然不能完全满足民族地区中学地理教育的要求。因而,要加强 民族地区中学地理教育中对于师资队伍的建设。

云南民族地区中学地理教育存在的问题远不止于以上三个方面,并且 每种问题的存在都不是孤立的,是各种要素综合的结果。对于区域地理教育的轻 视,会造就中学地理教师教学的积极性和对地理硬件的建设速度;
地理硬件设施 不完善,增加了中学地理教师教学成果的提高的难度,终会让区域中学教育在教 育中的重要程度变得更低;
师资队伍不完善,缺乏同其他学科的竞争能力,难以 在整个中学地理教育中维持其应有的教育资源的比重,终究形成三者之间的恶性 循环。

二、对策研究 云南民族地区中学地理教育存在的诸多问题,严重的阻碍了区域的地理教育发展。中学地理教育是整个教育系统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承担着一定的作 用,并无法被代替。教育环境的脱节影响着整个教育系统的正常运行和学生个人 对于知识的了解和发展。因而,我们要针对云南民族地区中学地理教育存在的问 题进行分析,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

(一)教育部门要重视中学地理教育的过程,适当参与并不断进行地 理教育政策的修改。

解决民族地区中学地理教育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首当其冲的重视中 学地理教育。地理教育隶属于教育系统,是其不可或缺的部分。教育部门要将中 学地理教育过程重视起来,特别是民族地区的中学地理教育。以期末考、中考和 高考等考试方式将地理教育添加到教师教学过程和学生学习的过程中,重视地理 教育的重要性,将地理教育同其他学科教育协调统一起来,适当增加地理教育课 时,并对学校、各科教师等进行思想转变,接受并主动去重视中学地理教育,为 中学地理教育的发展提供一个积极主动的平台。同时,民族地区中学地理教育并 不是一成不变的,教育主管部门对于教材、教学方式进行不断的修正、改进,并 增加课本知识的趣味性,吸引学生去关注、学习地理知识,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 积极性。

(二)加大中学地理教育硬件设施的投入和建设,努力满足民族地区 中学地理教育的需求。

地理教育不同于其他学科教育。地理教育难以以口头上的描述来让学 习深刻理解地理现象、原理和现象所造成的后果。地图作为地理的第二语言,可 以形象、直观的让学生去把握、理解地理知识。同时,多媒体等现代的教育方式, 也更容易让学生了解地理现象,把握地理知识。目前民族地区中学地理教育的现 状,迫切需要运用地图、地球仪等相对传统的教具和较新的多媒体等现代教具相 结合,提升中学地理教育的效率。云南民族地区中学地理教育要求不断加大对中 学地理教育的投入,购买更多的教育用具,并积极尝试使用现代化的教学方式, 增加课堂上教师教学的方式,自由使用教学资源,以教师自身的喜好和把握能力 去开展课堂教学。民族地区中学地理教育才会积极、有序、高效的进行下去。

(三)加强民族地区中学地理教师队伍建设,不断提高地理教师的科 学文化水平。

民族地区中学地理教育中的教师队伍素质水平,是影响教学质量的关键因素,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起主导作用,引导学生学习地理知识。因而,首要是 完善民族地区中学地理教师队伍,以高薪、高保障的物质条件和优惠的政府教育 措施等来吸引更多的教师参与到民族地区中学地理教育过程之中。提升新进民族 地理教育对教师素质的要求,引进专业思维和知识把握能力强、现代技术掌握能 力较强、积极热爱中学地理教育的高素质群体进入到民族地区中学地理教育过程 中来。同时,教育部门要在放假期间,加强对中学地理教师队伍的培训中来,已 有的置换脱产研修模式以不能完全满足民族中学地理教师素质培养的要求,需要 教育部门不断进行新的培训教育模式的尝试,寻找一种或多种有效的培训教育模 式。

(四)因地制宜,加强民族地区乡土性地理知识等方面的教育,提升 学生学习兴趣。

云南民族地区中学地理教育同其他地区中学地理教育的重大不同之 处在于,民族地区的民族性和区域的独特性。民族地区是少数民族聚集区,用原 有的统一的教学模式和教学内容,难以提升学生学习地理知识的兴趣。因地制宜, 加强民族地区乡土性地理知识等方面的教育,是民族地区进行中学地理教育有效 的方式。在教学课堂上,教师给学生以乡土性知识的教育,将地理教育同学生的 生活实际相结合,让学生对自身周边的地理环境有所了解,可以提升学生的学习 兴趣,并地理知识学习以灌输方式转变为自主学习方式,增加教育教学质量。

(五)认识民族地区中学地理教育的长久性,不断拓展地理教育方式, 根据学生特点进行区别性教育。

云南民族地区中学地理教育过程是个长期的过程,对该区域的地理教 育进行改革,也是一个不断变化、长久性的过程。教育局、学校和地理教师等, 都要深刻的认识到,地理教育是个长期的过程,并不是一蹴而就、短时间内就可 以解决已有中学地理教育存在的问题的。中学地理教育教学方式并非一成不变, 需要不断进行新的教学方式的尝试,利用现代的科技水平,以直观、形象的形式 进行地理教学。同时,各个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基础不同,如果采取大众化的教学 方式,没有针对各学生已有知识的储备和理解能力进行差别化教学,难以让基础 差的学生跟上教学进度,掌握知识。因而,在地理教育过程中,针对各个学生的 实际情况,因材施教,差别化对学生进行教育。

云南民族地区中学地理教育存在的问题会影响到地理教育成果。各种 问题是相互联系的,容易形成地理教育的恶性循环,因而,要通过各部门、各团体通过统一、长期的措施或对策,来进行中学地理教育改革,提神民族地区中学 地理教育质量。

作者:陈俊威高二龙 第2篇:中学地理教育与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养 随着社会的发展,教育的功能越来越受到研究和重视。地理教育作 为贯穿于我国各个教育阶段的重要科目,无论对于培养人的作用,还是对于社会 发展的作用,都不容忽视。社会发展到今天,无论对于具有现代素质的公民,还 是对于社会健康稳定的发展,公民的社会责任感都必不可少。培养中学生的社会 责任感,地理学科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和优势。

一、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中学地理教育责无旁贷 1.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被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2010年7月29日,备 受关注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教育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 简称《纲要》)正式发布。这是我国进入21世纪之后的第一个教育规划,是今后 一个时期指导全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纲领性文件。纲要指出,坚持以人为本、全 面实施素质教育是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主题;
核心是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 养人的问题,目标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重点是 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推进思路是坚持德育为先、能力 为重、全面发展。纲要把社会责任感作为教育三大重点培养中的第一个重点,社 会责任感被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

2.社会责任感的内涵。社会责任感在当今社会发展与人才培养中的地 位越来越突出。究其原因,主要是社会责任感是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是培养具 有现代素质公民的需要,是站在更高价值立场上的一种人才培养要求。社会责任 感是一种道德情感,是一个人对国家、集体以及他人所承担的道德责任。但是, 社会责任感的教育不等同于德育,也不等同于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教育。道德 是人们共同生活及其行为的准则与规范,在不同时期、不同阶层的人们的道德观 念有所不同。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是一个中性词语,不含有价值取向。而社会责 任感是对于自己所作所为的价值判断,它站在更高的层面来论述人的培养目标。

社会责任感是一种特殊的道德情感,是道德、情感发展到更高层次的产物。中学 生正处在价值取向形成的关键时期,培养中学生社会责任感是中学各学科教学目 标的重中之重。3.地理教育与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我国地理新课程改革目标明确将 国家意识、社会责任感列在各项目标的前两位。地理教育的使命是引导学生关注 全球问题以及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的重大地理问题,弘扬科学精神和人 文精神,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增强社会责任感,强化人口、资源、环境、 社会相互协调的可持续发展观念。《地理教育国际宪章》指出:“深信地理教育 为今日和未来世界培养活跃又负责任的公民所必须。”地理教育能够影响并转化 一代人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培养出具有社会责任感的公民。通过地理教 学,能够正确引导学生关注周围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并对其做出价值判断, 自觉形成一种对己对人、对社会、对自然、对未来的正确态度和责任感。

二、中学地理教育在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方面的优势 1.地理学的学科特点。地理学是研究地球表面自然现象和人文现象以 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和区域分异的学科。我国地理课程的编制是以人地关系为 主线,凸显地理学科的综合性和区域性的特点。我们所生活的地球以及地球所在 的宇宙不是单一存在的个体,在它们当中存在着复杂的地理系统、地理要素。就 我们生存的地球来说,包括了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岩石圈和人类圈。它们共 同构成了我们生活的综合地理环境。但是,全球各地的自然和人文环境都存在不 同程度的差异,这又体现了地理环境的差异性和区域性。地球上各个圈层相互影 响相互制约,自然环境的变化影响人文环境,人文环境也反作用于自然环境。地 理学科可以培养人们对自然环境、资源、灾害等有关自然问题的认识、分析与解 决问题的能力,也可以培养人们对人口、民族、宗教、经济、政治、文化等有关 人文问题的认识、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些都是形成现代公民所具备的社会 责任感的首要基础。

2.中学地理教育与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及德育教育。①中学地理 教育对情感、态度及价值观的培养有着重要作用。解读中学地理课程“情感、态 度及价值观”目标可以看出,地理教育在对学生情感、态度及价值观的培养过程 中,已经潜移默化的形成了对家乡、对国家、对全球的社会问题意识和自然资源 环境意识,促使学生积极思考并寻求问题解决的方法,逐渐将知识内化、升华为 对社会、对国家、对人类的责任感。只有形成了对祖国、对人民、对人类真正热 爱的情感,认识到人类社会发展的问题所在,认识到人口、资源、环境的矛盾, 才能真正形成对整个社会的责任感,认识到从自我做起的重要性,进而形成正确 的人口、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的价值观。②中学地理教育对德育的培养有着 重要作用。地理教学能使学生全面地认识家乡、认识祖国、认识世界,能对学生进行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现代文明、思想境界、行为规范的教育,发展人与自然 和谐相处的思想品德,培养全球意识和国际意识。地理伦理道德包括环境伦理道 德、人口伦理道德、资源伦理道德、生态伦理道德。一个具备社会责任感的人必 然需要具备以上这些伦理道德,并且只有真正内化了这些道德品质,才有可能成 为一个具有社会责任感的公民。

3.社会责任感教育素材蕴含在中学地理教材之中。中学地理教育无论 对于培养人们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还是对于培养人们的思想道德品质方面, 都具有自己独特的优越性,而社会责任感的培养是站在更高的层面上来谈及中学 地理教育的作用。社会责任感的培养与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及德育的培养的关系 是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它们都是通过地理知识的学习,在养成地理技能和能 力的过程中,逐渐把知识内化为生活态度的过程,是教育教学的更高层次。深入 教材可以更加直观地看出中学地理教育对于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得天独厚的优 势。现以人民教育出版社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地理》八年级上册和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地理》(2)必修为基础进行研究。《地理》八 年级上册的第一章是《从世界看中国》,中国辽阔的疆域及众多的民族让学生不 禁产生民族自豪感,但同时又向学生呈现了我国人口众多、资源环境压力大的事 实,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社会责任感。《地理》八年级上册的第二章是《中国的 自然环境》,中国的三级阶梯地势、多种多样的地形、气候以及湖泊、河流的分 布是学生形成对我国自然环境认识的基础,是对国家产生社会责任感必要的基础 知识。《地理》八年级上册的第三章是《中国的自然资源》,资源和人类的生活 生产紧密相关,中国的自然资源总量丰富但人均不足。本章从土地资源和水资源 价值出发,提出我国土地资源和水资源分布不均,需要我们保护和合理利用每一 寸土地和每一滴水。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使学生产生从自身做起的社会责任感。

《地理》八年级上册的第四章是《中国的经济发展》,本章初步介绍了和经济发 展相关的交通运输业、工业和农业的发展概况,它们的发展与人类的生产生活息 息相关,和学生的日常生活紧密联系,十分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地理》必修2的第一章是《人口的变化》,这章使学生了解人口数量增 长的趋势,影响人口增长、迁移的因素以及地球对人口增长的承载能力。世界人 口的快速增长引发了环境问题、资源问题、教育问题等,这涉及我们每一个地球 公民的利益,更和学生自身休戚相关,十分有利于学生产生对人口问题的思考和 担忧,进而产生对社会的责任感,身体力行,从自身做起。《地理》必修2的第 二章是《城市与城市化》,这章内容和学生们的生活密切相关,尤其是对于生长 在城市的学生,更应该有切身的体会。学习了这章的知识,学生有能力为家乡的发展建言献策,提供合理的意见。从而使学生更加了解自己生活所在城市的发展 以及发展中遇到的问题,逐渐产生主人翁意识与社会责任感。《地理》必修2的 第三章是《农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人类的生存和发展都离不开农业生产,而 农业生产离不开地理因素的制约,只有因地制宜才能合理利用资源,发展优质农 业,在遵循自然规律的前提下使农业产业利益最大化。农业地理知识与人类生产 生活息息相关,有助于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发现、解决现实生活中遇到的问题, 这对于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养具有直接的作用。《地理》必修2的第四章是《工 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在现代社会,没有工业的支撑,社会将寸步难行。但是 工业的发展需要合理的工业布局,淘汰落后污染企业,发展环境友好型企业。在 现阶段,我国很多企业为了经济利益不惜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其带来的后果给学 生敲响警钟。这十分有助于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形成和发展。《地理》必修2的第 五章是《交通运输布局及其影响》,本单元从人类活动地域联系的主要方式展开, 紧密联系现实生活,联系国情和世情。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在亲身体验中,在 新闻中发现相关交通地理知识,运用地理知识解决问题,逐渐培养出对社会交通 发展的关注的意识,尽一个公民应尽的责任,社会责任感油然而生。《地理》必 修2的第六章是《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人类在与环境的相互影响下不 断发展、进步,本单元抓住人地关系,清晰的向学生呈现了当今社会的环境问题 的表现、环境问题的分布、原因以及解决的途径。让学生理解环境问题和自己息 息相关,和全世界人民息息相关,清楚地认识国情,产生忧患意识。从环境问题 产生的原因出发,寻找解决的途径。更多的关注社会、关注民生,在不损害环境 的前提下促进社会经济、人口、环境、生态的可持续发展,这是产生社会责任感 的关键所在。

三、中学地理教育中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具体方法 1.中学生地理学科教学是在课堂中进行的,应该注重在课堂教学中灌 输社会责任感。学生是课堂活动的主体,教师是课堂活动的主导。教师应该以地 理教材为基础,深入挖掘教材中可以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的教学内容,以学生身 心发展的条件为前提,注重因材施教,把地理知识逐渐内化为学生的情感,进而 上升为社会责任感。在进行国情教育时,应以事实为基础,以人地关系为主线, 让学生既认识到我国地大物博,资源种类多样丰富,由此产生热爱祖国的情感, 又要让学生清晰地认识到我国人口众多、人均资源少且分布不均、人口素质不高 的现实,随着现代化的发展,出现了许多环境问题,进而对我国社会的健康发展 产生了深深的担忧,社会责任感由此而出。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教必须转化为 学生的学,社会责任感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能完成的,必须在逐渐学习地理知识的过程中由学生自己逐渐内化,学生的主体性必须得到充分发挥,这时教师就不 仅应当传授地理知识,而应该从自身做起,成为学生的榜样,不但注重言传,更 注重身教。在平时地理教学中、在生活中,教师首先应该表现出对国家、对世界 和周围时事的关注,身体力行,为社会需要自己的地方献出一份力,凸显教师自 身的社会责任感。

2.地理教师应该充分利用课外时间,开展生动活泼的地理课外活动, 使学生通过合作交流使知识更加深化,进而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课外活动是 学校教育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可以说是课堂教学的延伸,能让学生更紧 密地实践地理。要想通过地理教育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教师在进行人口、资 源、环境以及可能引发社会责任感的社会问题的讨论与教育之前或之后,给学生 自主搜集资料、进行汇报交流的机会,以学习兴趣小组为单位进行学习活动竞赛, 还可以举办一些地理知识辩论会或专家演讲。现代教育越来越重视学习环境对学 生学习的影响,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利用多姿多彩的图片装饰教室、开办可以培养 社会责任感的地理知识的黑板报,让学生感受各地自然及人文风情,感受到文化 的多样性,感受到地球的美,同时也感受到身为地球人肩负的责任,让学生在潜 移默化中内化了学习的知识,进而升华为社会责任感。无论是课堂教学还是课外 活动,都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进行学习间接理性知识的过程,而我们在培养学 生社会责任感这种情感时最应注重的是学生的亲身体验,只有学生自主自发地进 行社会实践,学生才有可能获得真正的社会责任感的发展。正如新教育运动和进 步主义教育思潮时期所提倡的重视儿童的自主性、创造性、社会性一样,国情教 育及世界教育也许离初中学生的生活还有些遥远,但是乡土地理教育也是地理教 育重要的一环,社会实践活动是对学生进行乡土地理教育的重要手段。若学生对 自己生活所在的城市及家乡没有产生热爱的情感、没有产生社会责任感,就更不 用提对于我们国家及世界人民的社会责任感。社会实践活动提供给学生调查家乡 的环境污染问题、城市规划问题、经济发展问题、少数民族问题、人口发展问题 等一系列和地理有关问题的机会,让学生真切体会到自己是家乡的一份子,自己 有责任有义务关心家乡各方面的发展。由此可见,社会实践活动对于学生社会责 任感的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总之,通过地理知识的学习对于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养具有积极意义, 但是如果想让学生的情感更加深化,还是需要学生自主、主动地在平常的生活学 习中关注时事、关注乡土,积极运用地理知识,达到情感进一步的升华。只有树 立起国家意识、民族意识、全球意识,才有可能培养出真正意义上的社会责任感。

让学生意识到自己是国家民族中重要的一员,是全世界公民的一员,自己有责任有义务为保护地球这个大家庭献出自己的一份力。从整个地球来看,作为一个世 界公民,应关注涉及全球人类利益的问题,专注国际地区争端,科学公正地进行 问题的判断。从我们国家来看,作为一个中国人,应首先感到骄傲,为了我们国 家的兴旺发达我们必须从自身做起,从保护环境做起,从关心国家大事做起,从 捍卫国家民族的利益做起。从我们家乡来看,应关注我们所居住的城市的规划与 建设,关心这个城市的各项产业的发展,关注发生在身边的民生问题。这些都和 我们的中学地理教育息息相关。

作者:黄成林等 第3篇:地理课程标准实施后中学地理教育的变革 一、我国中学地理教育改革的背景 我国中学地理教育改革是在20世纪90年代初期开始的,这一时期地理 教育受到了世界各国的普遍重视,可以说这一时期在全世界掀起了一场地理学科 教育改革的浪潮。在1992年,国际地理联合会发表的《地理教育国际宪章》中有 这样的说明:深信地理教育,为今日和未来世界培养富有活力而又负责任的公民 所必需。充分意识到地理科学教育在各级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中,可以普遍成为 很有作用、很有活力和足以引起兴趣的科目,并有助于在欣赏和认识世界、协调 人地关系方面终身享用。各国改革后的地理课程不约而同重视地理在生活中的应 用,从教授学生科学知识向培养学生使用对生活有用的地理知识转型。在这样的 大背景下我国开始了对中学地理教育的改革。从最初制定大纲要求,到中学地理 课程标准的制定与实施,我国在中学地理教育方面进行了深入改革。

二、中学地理教学目标的改革 中学地理教育改革涉及到了地理教学的方方面面,大到人才培养的方 向与目标,小到落实具体知识点可以采取的活动建议。比如,针对课程标准中“运 用实例,分析城市的空间结构,解释其形成的原因”,提出了“收集所在城市不同 时期的地图、照片,或进行走访,讨论城市的变化,交流感想”这样的活动建议, 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新课标最大的特点就是教学目标的改革,由以往重视知识 的讲授与落实转移到了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上来,并重视归纳生活中的地理规 律进而促进学生掌握地理知识。

(一)新课程标准下的教学目标如今的教学目标已经细化为三个维度,作为在职教师,我们每天备课 都是从新课程标准出发,制定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 三层教学目标。这三层教学目标层层递进,层层升华,最高一层的目标是在地理 教学中传达具有地理思维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实现了素质教育。在这样的目标 指导下,我国中学地理教育发生了本质的变革。

(二)新教学目标下的教师活动变化 在教学中,教师更加注重培养学生在科学认识人口、资源、环境、社 会相互协调发展的基础上,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形成文明的生活与生产方式。

在教学方法的应用中,教师不再拘泥于传统的讲授法,而是应用启发式教学法、 小组探究法、问卷调查法等多种多样的教学手段,不但提高了学生学习地理的积 极性,还将地理应用到生活中去。发现了生活中存在的地理规律,从讲授向自主 学习转变,落实课程标准的要求。同时,地理这门学科由于综合性以及前沿性的 特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应用多媒体等设备为学生呈现最新的科研成果,比 如,遥感地图、地理信息地图、导航地图的应用等等,这些都和传统的中学地理 教育有着天壤之别,而差别源于改革。

中学地理教学改革也应具有时代性。中学地理课程标准在目标的制定 中就突出这点要求,它强调了信息技术在地理学习中的应用,使地理教育能顺应 时代的发展潮流,与时俱进。这点笔者在平时的工作中是深有感触的,记得十年 前笔者高中时期,地理教育还没有进行像现在这般深入的改革,那时学到的地理 知识都是书本上枯燥无味的知识。现在不同了,随着改革的深入,地理教师越来 越注重课程与生活的联系,往往将和生活联系密切的地理信息技术知识介绍给学 生,比如,在讲授地理信息系统的“3S”内容时,为了使学生理解其中GIS(地理 信息系统)的含义和应用,笔者会用他们平时最常用的手机应用——各类社交软 件(这些应用是现今学生普遍使用的)中都有的定位功能加以说明,这种定位功 能就是基于GIS而实现的GPS(全球卫星定位系统)的功能,这样一个事例可以 带出两个“S”,另外的一个RS(遥感)则选取汶川地震时该区域震前与震后的遥 感图像进行对比,得出了自然灾害的灾情分布图。这样选取生活中学生感兴趣的 实例进行教学比单纯讲解书本上的理论有趣多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也高,学习效 果很好。像这样应用最新的科研以及信息技术的成果进行教学的例子还有很多。

如果时光倒退十年,相信地理课堂绝对不会有现在这样生动有趣,而 地理课堂的改变,恰恰得益于我国中学地理教育改革的深入,得益于改革后教学 目标的变化。三、展望 综上所述,我国中学地理教育改革自地理课程标准制定与实施后得到 了长足的发展。在这样的标准指导下继续进行改革有利于我国基础教育的发展, 有利于为社会培养全面发展的有地理素养的公民。作为一名地理教师,我认为在 今后的教学中仍需要积极探索,善于发现问题并及时总结,要在教学过程中开阔 学生的思维,同时还应该结合社会的实际需要,不断优化课堂,为将我国中学地 理教育推向一个更高的层次贡献出一份微薄力量。

作者:王越 第4篇:论地理科学发展与中学地理教育改革 关于地理学的发展问题是一个复杂而深刻的问题,可作专题研究。这 里需要认识的是地理科学今天不能仅是少数专业人员掌握的科学的武器,而是广 大干部、知识分子、劳动者及中青年,人人都应具有的知识,因而地理科学的发 展会激发人们对中学地理教育的重视,而对地理教育的重视也会促进地理科学的 发展。下面,结合教学谈几点体会。

1.目前中学地理教学存在的问题 1.1中学地理教学不受重视。

在十分重视升学率的今天,中学教学随着高考指挥棒转。由于地理不 是高、中考的科目,仅在会考中占有一席之地,导致学校、老师、学生等对地理 课不重视,视为“副”科,学得好坏无所谓,临近会考时“突击”一下后就算了。有 的学校地理教学条件很差,连最起码的地理教学挂图、地球仪等都缺乏,有时地 理课成为学生们的自习课。

1.2中学地理教师队伍不稳定,教学质量下降。

由于学校对地理教学不重视,教学时间被压缩,不少优秀地理教师脱 离地理教学岗位,有的学校甚至连一名专职地理教师也没有,为了应付会考,临 时找一些根本不熟悉地理知识又没有受过地理教学技能训练的教师担任地理教 学任务,其结果只能是照本宣科,根本调动不起学生学习地理的积极性,再加上 会考的要求低,只要会考临近时把会考复习资料背一下,几乎都能过关,这一规律已被学校、老师、学生们掌握,自然谈不上地理教学质量的提高,出现学生不 好好学,老师懒得管的情形,大大影响了中学地理教学的质量。

1.3中学地理课外活动开展较少。

学校地理教学工作应包括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两方面,课外活动的开 展,是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手段,比如带领学生搞课外乡土地理调查研究,可使 学生学习到定方向、使用比例尺、放大或缩小地图等有关地图知识和技能。如今 地理课外活动成了额外负担,学校又很少购买必要的直观教具,更谈不上现代化 的直观教学了,老师也就懒得去组织学生进行既有趣、又有益的地理野外观察活 动,学生也不能把在课堂教学中学的地理知识和实际结合起来。

2.加强中学地理教学十分必要 2.1地理学科与其他学科有着密切的联系。

中学地理知识广泛,居于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交叉位置上,与中学 的各个学科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例如,人类历史和政治事件的发生都具有一定 的空间性,故地理学科中的大量地名知识,对历史和政治等学科的教学有很大帮 助;
地理涉及的天体系统、地球运动、大气运动等知识能激发学生进一步思考地 球为什么围绕太阳运动?月亮又为什么围绕地球旋转?这些既是地理问题,又与 物理、数学相关,对启发学生学习物理和教学也有积极作用。此外,地理教学中 的岩石风化,石炭岩地形的形成以及各种有用矿等等也与化学有着密切的联系。

2.2中学地理教学在生产建设中有着重要作用。

地理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基础学科,它在很多方面能直接或间接为生 产建设服务。中学地理教学中讲授的土壤资源、水热资源、森林资源、天然草场 等各种自然资源,都是发展农业生产的物质基础。对各地自然资源情况的了解, 有得于制定切合实际的农业发展措施;
地理教学中讲授的各种工业地理分布、工 业原料来源、工业燃料和动力的供给、工业的交通运输条件、工业产品的分配、 各种工业之间的相互联系以及各种工业与自然条件的联系等知识,对学生以后的 生产实践是有益的;
此外,地理教学中各种交通路线的地理分布和交通枢纽等知 识,对学生将来参加交通运输业的生产实践也是有用处的,特别是地图、地名知 识等,对学生将来进行通讯、邮电、贸易等工作有很大帮助。

2.3地理知识在日常生活中有着重要的作用。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的“衣、食、住、行”问题同样与地理知识有关,象 全国各省市的工农业特产、主要的粮、棉、油、煤产区,重要城市、旅游景点的 分布,各地风土人情等知识都来源于地理学科,而这些又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出差旅游如不具备查阅地图和交通路线的知识必会扫兴而归。我国古代就常用 “上知天文,下知地理”来形容一个人的常识渊博,其中就体现了地理的重要性。

2.4地理教育在国防上也有重要作用。

每个指战员必须认识和了解祖国的国防环境,特别要熟悉祖国的边疆 地理,要具备阅读大比例尺军用地图的技能,以及掌握地理素描和堆塑地理模型 的技能,还要掌握各地的地形、民族、语言、风俗习惯、宗教信仰等地理知识, 才能保护自己,战胜敌人。古今中外,许多军事家,无不因通晓地理而不断取胜。

3.目前中学地理教育存在如下若干问题 一是高考不考地理,名曰“克服应试教育而抓素质教育”,但在当前高 考作为学校指挥棒是学生学习主要驱动力的现实情况下,结果是造成学校对地理 教育不重视,学生更不重视。有的由于对地理课时的删减,教学计划完不成,大 大降低了学生的学习质量。就后果而言,高考取消地理,反而成为应试教育的举 措。二是中学地理教学大纲许多重要规定得不到落实。三是知识与理论脱离实际, 重知识教育,轻技能、智能教育。教学大纲及教材安排实习、实践活动、校外调 查研究活动甚少,反映有关人地关系的上述活动更少。四是师资理论联系实际能 力较弱,理论应用水平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不强。

4.地理教育改革的主要思路和措施 一是改进地理专业的课程设置及内容,突出应用技术课程比重提高师 资理论联系实际的水平与能力。二是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及需 要,必将要求各项地理活动的开展。地理教学大纲是指导中学地理教学改革,完 善人才素质学科构成,最终达到全面提高中学教学质量的重要依据和准绳。因而 制定或修改以提高学生素质与能力为重点的教学计划及地理教学大纲是十分迫 切的任务。三是在课程设置方面初中以世界地理、中国地理为主,高中以自然地 理、人文地理为主较为适宜,应保证时数不得随意删减,加强对统考的严格管理, 保证其严肃性,把好质量关,更应当恢复地理在高考中的原有地位。四是在地理 教师任职资格方面切实落实教师法所规定的要求,非师范地理专业毕业的地理教师均属不合格的师资,这部分人应通过进修达到符合要求的水平。五是在师资队 伍建设方面,为适应新形势要求,组织好现任教师师资培训工作,重点是提高对 新教材的授课能力,理论联系实际和实验、实践活动的能力。六是在教学设备方 面要满足教材内容和实验、实习的要求,建立电化教室,将录像、幻灯、投影作 为重要的教学手段。

作者:龚利霞 第5篇:中学地理教育网络课程资源的研究与应用 1前言 教育信息化是国家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教育信息化的不断发展, 带来了教育方式和学习方式的重大变革,对于转变教育观念、提高教育质量、培 养创新性人才具有重要意义。由于网络课程资源在理论方面能够丰富地理教学课 程内容,实践上能够很好的指导地理教学,促进学生多种能力的培养。因此,应 积极寻求探索地理教学中网络课程资源的应用,提供多样化的教学方式,为学生 开放式的学习提供基础。同时,网络课程资源的利用对教师从教素质的提高,扩 大教师与教师之间的交流平台,加深教师的专业知识也开辟了有效的途径。

2国内外网络课程资源建设现状 20世纪70年代,美国已经开始了网络课程构建的研究并在局域网内进 行了尝试,90年代已经在世界网络课程教育信息化方面具有领先地位[1]。英国 在网络资源充分利用方面做出了大量工作,并于1998年1月开始全国性的学习网 启动工作。日本的教育信息化主要由民间相关企业和个人进行研发,政府承担装 备环境的责任,同时开展实施促进包含知识产权在内的优质信息的制作和流通。

国外发达国家在网络平台建设和利用方面提供了积极的借鉴和重要的参考[2]。

应用实践层面,中国目前已投入大量资金用于信息技术硬件和基础设 施建设,教育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越来越受到重视。国家教育主管部门还重视建设 计算机辅助教学软件的研制开发与应用,许多省市投资建设了基础教育资源中心 和网站[3]。理论研究层面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包括王应 红《构建网络课程的观念和原则》、胡若予《基于教学平等的网络课程设计要素 与原则》等一大批研究成果相继发表。但是,大部分的研究都是对于整个教学论 而言,针对中学地理教学的关于网络课程资源的研究相对较少。3中学地理网络课程资源构建的依据 3.1理论依据:目前,中学地理网络课程资源构建的理论依据主要包 括行为主义学习理论、认知主义学习论、人本主义学习理论、构建主义学习理论 和网络设计理论。行为主义学习理论能够明确学习目标,使学生按照预设的学习 目标有效地进行学习[4]。认知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应该按照自 己的兴趣、态度和需要,有选择性的实施自己的学习行为[5]。人本主义学习理 论认为应该注重启发学生的经验和创造潜能,引导学生结合认知和经验,通过肯 定自我来实现自我[6]。构建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生学习的知识是在一定环境下 通过与他人的协作与交流构建而获得[7]。

3.2实践依据:中学地理教学网络课程资源建设的实践依据主要在 于:(1)对于学生学习任务的分析。包括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和学习方法。在 目标的指引下,系统的进行学习。(2)学生学习特征的分析。充分考虑到学生 的特征,既考虑到对学生积极性、主动性的维持,又考虑到利用学生已具备的自 学能力和理解应用能力。因此,网络课程资源的融入必须要考虑到对学生积极性、 主动性的维持,又要考虑到利用学生对已经具备的自学能力和理解应用能力的有 效使用[8]。

4中学地理教学网络课程资源的建设思考 4.1基本原则:(1)交互性原则。学习过程中应充分利用网络资源, 实现学生之间、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课程资源之间的有效互动[9]。(2)开 放性原则。利用网络课程资源,跳出学校和课堂的限制,获得丰富多彩的各种资 源,满足学生多样化的学习需求[10]。(3)主动性原则。为学生预先提供丰富 的学习资料,并且对知识进行主动的选择和加工,促进学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11]。(4)情景化原则。实时营造出于真实环境相似的学习氛围,使学生在这 种环境中发现问题、探索或解决问题,从而促进学习的质量[12]。

4.2中学地理教育网络课程资源的界面与模块设计:中学地理教育网 络课程资源应做到界面简洁美观,主要以文字形式、图像形式以及图文并茂传播 知识。界面的导航应容易使用和操作,分为基本的或扩展的两大模块,基本模块 主要包括:课程沿革、研究团队、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教学条件、自我评价、 建设规划(图1)。

而扩展模块是指为延伸学生的课堂学习,为实现学习者的开放式、多元化学习所设的内容更丰富、给设计者一定发挥空间的模块,主要包括以下模块, 如图2所示。

其中课堂教学和课外教学主要是为中学地理教师而设。中学教师应有 目的、有序地教学,课标解读的建立能让教师们很好的了解新课标,以明确现阶 段中学地理的教学目标。而论点集锦主要是为中学地理教师提供理论指导意义, 主要包括书籍摘要、论文透视和专家讲座几个部分。教材分析和教学案可以加深 各类教材的理解,并通过已发生的教学过程的回播从而深入了解教学方法的技巧。

实践活动和学术交流是为了丰富中学地理教师的学习内容,深化对理论知识的理 解。

4.3中学地理教育网络课程资源的应用:选取本校某班全体同学作为 对象,测试网络课程资源的应用效果。该班本学生具备最基本的计算机和网络操 作技能,能够保障本应用的基本实现。通过一个星期,4个学时的地理教学网络 课程资源应用测试,对所选取应用对象进行了访谈并通过书面测试的方式考察学 生学习的进展情况,并得出了以下结论:
4.3.1中学地理网络课程资源的实施丰富了学生的地理知识:中学地理 网络课程资源拓宽了学生的学习渠道,实现了其学习方式的转变,扩展了其学习 地理知识的途径。其中大部分的同学通过课堂学习模块进行理论知识学习,接着 通过课外教学对理论知识加深理解,在有基本理解的情况下通过互动交流发表自 己的见解和看法,并同其他的老师和同学进行深入讨论交流,使得自己对相关的 地理教育知识的理解更加全面、深刻,从而丰富和提高了相应的地理知识。

4.3.2锻炼了中学地理教师和学生的多种能力:中学地理网络课程资源 为中学地理教师自我培养、能力提高等方面提供了平台。能够通过网络课程资源 进行互动交流发表各自的见解,和其他教师之间进行相应的讨论交流从而尽快提 高教学技能。教师和学生在学习和交流的过程中还能在表达、自学等方面的能力 得到很好的锻炼和提高。

4.3.3中学地理网络课程资源尚有待改进:在网络课程资源实施的过程 中,学生反映现行的网络课程资源数量不够,不能满足学生对新知识获取的需要。

并且网络课程资源还需要针对升学考试制定相应的模拟测试,以满足学生的实用 性。另外在师生互动方面应加强教师对网络课程资源的认识,从而增加教师在线 的时间,更多的实现师生交流,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知识获取的数量和质量。5结语 本文在满足开放性、交互性、自主性等原则的指导下,在对学习任务、 学习者特征、学习环境等要素分析的前提下,对中学地理网络课程资源进行了系 统的构建,包括课程资源的构建原则、课程模块设计。其次还检测了中学地理网 络课程资源的应用效果,通过应用检测了解了该课程网络资源的优点和不足,并 提出了改进的建议。

作者:邓庆红 第6篇:浅谈中学地理教育与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养 1.引言 随着社会的发展,教育的功能越来越受到研究和重视。地理教育作为 贯穿于我国各个教育阶段的重要科目,无论对于培养人的作用,还是对于社会发 展的作用,都不容忽视。社会发展到今天,无论对于具有现代素质的公民,还是 对于社会健康稳定的发展,公民的社会责任感都必不可少。社会责任感的缺失, 会给中学生自身的发展和社会的和谐带来隐忧,培养中职学生社会责任感显得尤 为重要。在培养中学生的社会责任感过程中,中学地理教育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 和优势。地理这门课程由于其本身独特的特征,有助于唤醒中学生的社会责任意 识,明确责任认知,养成责任行为,最终形成较强的社会责任感,深化社会责任 感的教育。

2.中学地理教育在培养中学生社会责任感上的优势 2.1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价值观 中学地理课程有关于培养中学生的情感、态度及价值观的课程目标, 当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及价值观等方面的培养时,会自然而然地影响他们的社 会责任意识,使得它们对故乡、国家和世界产生深刻的思考,断地把知识内化并 进一步升华为对社会的责任感。

2.2中学地理教育有利于学生对德育的培养 中学地理的教学有助于中学生对故乡、祖国和世界产生更好的了解, 帮助他们与自然和谐相处,提高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道德素养,有利于全球意识和 国际意识的养成。这些道德品质的具备,可以帮助社会责任感的培养。3.培养中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形成 3.1注重在课堂教学中灌输社会责任感 中学地理是通过课堂教学展开的,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是课堂活动的 主体,教师作为整课堂的主导,应当以地理教材为前提,深入挖掘其中有利于培 养中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内容,注重因材施教,把地理知识逐渐内化为学生的情感, 进而上升为社会责任感。

同时,还应在以事实为根据的基础上,把地理和人的关系作为主线, 让学生充分认识到我国土地广阔物资资源丰富,从而产生热爱祖国的情感,又要 让学生清晰地认识到我国人口问题导致的人均资源少且分布不均的现实,使他们 对社会的发展产生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此外,地理教师也应当认识到社会责任感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 在课堂教学中必须充分发挥学生作为主体的作用,由学生自己将地理知识逐步内 化。教师还应当注意个人言行和个人素质的提高,成为他们的榜样,凸显教师自 身的社会责任感,通过言传身教的方式影响学生。

3.2.积极开展地理课外活动 地理教师应该充分利用课外时间,开展生动活泼的地理课外活动。课 外活动是课堂教学的延伸,能让学生更紧密地实践地理,有利于学生在实践中合 作交流,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进而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在这个过程中, 通过讨论人口、资源、环境问题,引入这些问题可能引发的社会问题,进而激发 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在地理教育中注重学习环境的影响,教师组织学生装饰教室, 开办有关地理知识的黑板报,让学生感受不同地域的人文和自然差异、文化的多 样性,和地球的美,同时也感受到他们作为地球的一分钟子所必须承担的责任和 义务,增加他们的社会责任感。

3.3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提高社会责任感 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中学生参加社会 实践活动有助于激发他们对学习的兴趣,获得比在课堂上更深刻的学习体会。通 过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可以帮助他们掌握科学研究的方法,提高科学使用知识的 能力。此外,在实践活动中中学生可以更好地了解社会,真正在实践中学会担当。通过社会实践,让他们学习到保护环境和地球是每个人应该担负的社会责任。

3.4结合社会热点,激发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社会热点是地理教学的珍贵资源,也是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的中介。

在地理教学中要科学合理地利用社会热点,以帮助学生深入了解社会现象和地理 知识。比如可以联系我国北方出现的沙尘暴和雾霾现象,剖析地理教科书中的有 关知识,给给学生解说出现这种问题的原因,让他们清楚地知道人们不遵守自然 规律对自然进行改造的严重后果,使他们对自然和社会有更加深刻的理解,更好 地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结束语:
地理知识对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养具有积极意义。要让学生的情感更 加深化,需要学生在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多关注时事、地理和乡土人文,并通过 地理知识的运用,引起情感进一步升华,树立起民族意识、国家意识和全球意识, 培养真正意义上的社会责任感。

作者:陈光跃

推荐内容

钻爱网 www.zuanai.cn

Copyright © 2002-2018 . 钻爱网 版权所有 湘ICP备12008529号-1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