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您的当前位置: 钻爱网 > 演讲稿 > 竞岗演讲稿 > [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载体创新与耦合]

[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载体创新与耦合]

来源:竞岗演讲稿 时间:2019-10-06 07:51:08 点击:

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载体创新与耦合

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载体创新与耦合 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载体是指在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 教育过程中,能够传导承载理论教育内容或信息的活动形式 及物质实体。当下,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不断丰富、 “互联网+”和大数据技术快速发展等新境遇下,借助和运 用多种教育载体、开发和挖掘不同载体教育功能、创新载体 并形成耦合机制成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实践和研究的重 要领域。

一、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载体创新耦合之必要性 载体创新是创造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新方式、新途径 和新中介。载体耦合以载体创新为基础,以新思维整合各类 载体功能,使各类载体之间、同类载体不同形式之间协同发 挥作用,形成一种融合互洽机制。以创新理念开发和拓展理 论教育载体,集聚和发挥载体耦合效应,是马克思主义理论 教育面对新形势、新情况作出的现实回应。

1.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内容不断充实和丰富 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内容不仅包含马克思主义基本原 理,也包含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化最新成果。十八大以来,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中国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四个 全面”方略、“五大发展理念”等一系列新思想新战略,开 拓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新境 界。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的学术氛围更加浓厚,学科建设及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本身伴随当代实践和理论研究取得最新理论成果。内容决定形式,内容更新要求形式更新。把马 克思基本理论研究成果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体现 和贯彻到教育活动中,需要创新教育载体。把新理念新内容 融入理论教育过程并学以致用,成为理论教育的重要任务。

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新发展理念的提出,为马克 思主义理论教育载体创新耦合指明了方向。

2.意识形态安全形势更加严峻复杂 能否做好意识形态工作,事关党的前途命运、国家长治 久安、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有学者指出,我们当前面临的 重大挑战之一就是国外社会思潮对我国意识形态的挑战。

“西方‘普世价值’、‘宪政民主’、‘新自由主义’、‘历 史虚无主义’等思潮,往往通过不同途径、不同方式向我国 渗透,竭力冲破我们的心理防线、精神防线和思想防线,影 响着我国意识形态安全。”\[1\]西方国家往往通过潜隐式、 诱导型文化载体输出和兜售其民主模式、宗教思想和价值观。

我国已进入改革攻坚期和矛盾凸显期,各种利益格局深刻调 整,思想文化日趋多元,新自由主义、民主社会主义、新左 派等思潮在社会、网络和自媒体上扩散,与马克思主义争夺 意识形态话语权和领导权。国内外社会思潮相互影响、相互 渗透,对我国意识形态安全构成严峻挑战。同国内外各种错 误思潮进行论战和斗争,适应斗争新特点,总要通过一定途 径和方式、借助一定载体才能实现。意识形态领域斗争的新 情况新特点,也要求我们重视理论教育手段创新和载体创新,拓展和延伸宣传载体,发挥载体耦合效应。

3.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任务艰巨迫切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但文化 建设总体上滞后于经济建设。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提高国 家文化软实力,关系‘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 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2\]。文化软实力成为国力结构的 重要组成,成为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现代性标志。提升 国家文化软实力不仅是增强综合国力和国际话语权的艰巨 任务,也是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要的迫切要求。

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是国家文化软实力提升的核心引擎。而 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是理论创新的基础性工作。宣传普及马 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客观要求 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强化载体创新耦合。提升国家文化软实 力,需要特别注重当代中国价值观念尤其是核心价值观的国 际传播。“只有采取各种方式传播本国的文化,使本国文化 走向世界,为世界各国人民所接触、了解、欣赏、认同和接 受,才能真正产生文化吸引力。”\[3\]传播当代中国价值 观念,需要选择适当的途径和载体,需要“综合运用大众传 播、群体传播、人际传播等多种方式展示中华文化魅力” \[4\]。通过文化产品承载和传播正面的、积极的文化信息, 支持和选择正面载体,控制和淘汰负面载体,也是载体创新 耦合的应有之义。

4.网络与信息技术发展对理论教育现存实践状态构成挑战 当今,网络和信息技术渗透到人们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对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现存实践状态形成新挑战。移动互联 网及融合性媒体改变着教育对象。教育对象在数量和范围上 呈总体增加扩充趋势,且教育对象属性更加复杂,特别是其 对网络和技术的亲和性与学习自主性更强。移动互联网通过 塑造新的生活形态和信息资源共享,改变着人们获取信息和 知识的方式及生活方式。“截至2016年6月,我国手机网民 规模达6.56亿,较2015年底增加3656万人。”\[5\]手机在 上网设备中已占据主导地位。网络信息的传输主渠道发生变 化且交互性增强,这就要求理论教育适应设备变革需要,改 变现存状态,选择适当载体培养教育客体的主体自觉。

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载体创新耦合之可能性 创新载体并实现耦合,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实践因应 形势变化的客观需要,同时也是理论教育提升优化自身实践 样态的内在需求。载体创新耦合的实现,还在于理论教育经 验长期积淀、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趋势、“互联网+”和大数 据技术发展等条件为其提供了可能。

1.党的理论教育实践经验及理论积淀 2.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发展趋势 习近平强调:“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 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继续发展21 世纪马克思主义、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7\]。作为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只有“掌握群众”,才能转化为“物质 的力量”。提高理论吸引力、感召力和说服力,使群众自觉 而不是被强制地接受和信仰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大众 化的主旨所在。“我们讲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讲对群众进行 马克思主义的宣传教育,并不是对他们实施硬性灌输,不是 取消他们进行思想选择的权利。”\[8\]而贵在以人民群众 喜闻乐见的形式和载体,使马克思主义理论能够为广大群众 知晓和理解。开展理论教育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主渠道。

促进载体创新耦合,与时俱进选择、开发教育载体,能够加 快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过程。

3.网络及大数据技术支撑 随着“互联网+”、大数据技术的快速融合发展,大众 交往方式、宣传教育手段和方式发生较大变化,这种情境必 将促进理论教育传统载体调整和升级。新媒体以其趣味性、 多样性、自主性等特点,为马克思主义理论载体创新耦合创 造了更多可能。QQ群、微博、微信及朋友圈成为承载理论教 育和发挥理论教育功能的新型载体。这些新媒体即可通过技 术介入增强互动,增强理论教育效果,也能够以新技术拓展 理论教育辐射场,使教育打破空间限制。网络和大数据技术 不仅能够拓展和革新理论教育方式,同样也改变着理论教育 内容。“大数据对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分析把握将更加彻底, 进而促进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更具有针对性,切实改善思想 政治教育对象的思想与行为。”\[9\]网络资源的开放性,为理论教育搭建了更多阵地和平台,增加了教育对象自我教 育的机会和条件。同时,大数据、云计算、移动网等技术通 过改变教育对象的语言习惯、思维方式、学习渠道和逻辑思 维对教育对象产生重大影响,有利于教育主体了解和掌握教 育客体的思想和意志,研究优化理论教育计划,选择和开发 新的教育载体。

4.理论教育自身存在提升空间 三、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载体创新耦合之运行机制 理论教育载体各种类型与创新形态,共同构成一个丰富 的载体体系。在这个体系中,载体之间、载体形式之间、载 体样态之间创新耦合需要遵循一定机制才能运行和实现。

1.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载体创新耦合运行原则 (1)方向性原则不论何种载体,其所传递的信息和内容 的性质务必是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主义的。要坚持以马克思 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和新发 展理念为指导,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和 方法论。在载体创新耦合过程中,坚持社会主义价值取向, 突出主旋律,传播正能量,自觉宣传和传播党的路线、方针、 政策理念,确保载体所承载和传达的信息在立场上与党中央 保持一致。

(2)主次协调原则在一定时间、一定场所、面对一定 对象的理论教育,在载体选择上包括主导载体和辅助载体。

主导载体和辅助载体的作用与功能有别。同时,主导载体和辅助载体之间要保持协调,适时进行必要换位和重心调整, 动用适量教育资源,达到最优教育效果,共同服务于教育目 标。

(3)因需而变原则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目标和内容与 时俱进,教育对象自身特征不断改变,教育环境处于发展变 化中,相应教育载体也应根据目标、内容、对象的变化而变 化。在载体选择和运用过程中,要充分考量教育对象的生活 世界。“生活世界总会提出一系列的困惑,这些困惑如果不 能得到合理的解释和回答,就容易导致人们对社会生活的厌 倦,就会陷入对社会生活的悲观情绪之中。”\[11\] (4)可行性原则载体创新需要一定的物质资源、技术 基础、人资力量以及体制机制保障,要立足现有物质的、科 技的条件来进行,不能无视客观情况,超出现实可能性。载 体创新耦合可行性,还表现在载体创新与选择是否符合教育 对象的基本状况和特点。受教育者的技能基础、知识层次和 生活水平影响理论教育载体的选择。

2.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载体创新耦合运行路径 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载体创新耦合,需要结合载体属性、 载体形式、载体文化性质、载体状态进行创意设计、模式选 择和过程调控,在实践中应综合把握运行路径的选择。

(1)显性载体与隐性载体创新耦合显性载体往往可以直 接地传递和表达信息,而隐性载体往往间接地隐喻或蕴含道 理。对于不同教育对象来说,显性载体更加适合主动学习型的教育对象,隐性载体更加适合被动认同型的教育对象。显 性载体和隐性载体之间通过显隐结合、显显叠加、隐隐整合 等方式取长补短,实现载体耦合功能最大化。

(2)传统载体与新型载体创新耦合传统载体是指会议、 课堂、谈话、报刊、广播电视等等,新型载体是指与信息技 术、互联网、移动媒体相关的微博、微信、智能终端等正在 或将要被广泛运用的载体。传统载体和新型载体是相对的, 现在的新型载体将来可能转变为传统载体。传统载体和新型 载体创新耦合比较容易理解和把握,因此在实际教育过程中 应用最为广泛。

(3)课程载体与活动载体创新耦合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教 育过程中,既要发挥各级党校培训课程、学校思想政治理论 课的主渠道作用,又要充分发挥党团活动、文化活动、典型 示范的辅助载体作用。十八大以来,我们党已经集中开展了 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三严三实”专题教育,正在深入 实施“两学一做”学习教育活动,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以群 众路线教育、纪律教育和学习党章党规、学习系列讲话的活 动形式得以实施,理论教育本身也是这些活动的重点内容。

课程载体在高校主要对象是大学生,除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程, 专业课、选修课也从不同角度和侧面承担着一定的理论教育 功能。

(4)事业载体与产业载体创新耦合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 与文化建设密切相关,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是文化建设的两大方面。文化事业载体是指满足人们求知、审美、休闲、娱 乐的不以盈利为目的的公益性文化设施,包括图书馆、美术 馆、博物馆、文化馆等。文化产业载体是指以满足市场需求 为目的的经营性的各类文化产品和服务。马克思主义理论宣 传和教育借助文化事业、文化产业载体往往能够取得更好效 果。文化产品种类繁富,形式多样,文化产业载体要坚持马 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倡导社会主 义核心价值观,挖掘自身蕴含的文化价值进行理论教育,使 文化产业载体与文化事业载体相得益彰。

参考文献 \[1\]中央党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 党中央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形成的时代背景\[N\]. 人民日报,2016-06-01(9). \[2\]\[4\]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 文出版社,2014:160,161-162.

推荐内容

钻爱网 www.zuanai.cn

Copyright © 2002-2018 . 钻爱网 版权所有 湘ICP备12008529号-1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