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您的当前位置: 钻爱网 > 党委政府 > 政府 > 【马克思主义信仰与心理健康的关系的综述分析】

【马克思主义信仰与心理健康的关系的综述分析】

来源:政府 时间:2019-10-06 07:50:58 点击:

马克思主义信仰与心理健康的关系的综述分析

马克思主义信仰与心理健康的关系的综述分析 一、马克思主义是科学性和价值性的统一,追求“真 善美圣”的价值目标,因而信仰马克思主义有助于提升生命 的意义感 对生命意义的追求是人的内在需要,这种需要能否得 到满足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人们的心理健康水平。如果这种 需要得到满足,人的心理健康水平就会提高;
如果这种需要 没有得到满足,换句话说,没有找到自己生命的意义,那么 必然会对其心理健康产生十分消极的影响。人本主义心理学 家弗兰克的《无意义生活之痛苦》一书,揭示了现代人面临 的生存无意义感,认为富裕社会的人必须为自己的生活发现 意义和价值,否则将引发大量的心理问题。这种观点是深刻 的,当前我们社会中的心理健康状况至少部分地印证了这一 观点。马克思主义信仰能够满足人们对生命意义感的追求, 从而有效保证了人们的心理健康。

马克思主义信仰之所以能够满足人们对生命意义感 的追求,不仅在于它的科学属性,更在于它的价值属性。马 克思主义是科学的理论体系,它深刻地揭示了世界的本质和 基本规律,特别是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但是, 马克思主义作为科学体系却并不是“价值中立”的学说,而 是带有强烈的价值追求的意向,追求“真善美圣”的价值目 标,追求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这种价值追求超越了对自我 的关心,强调关注他人和社会,由此给个体的生命赋予改造世界的意义。信仰马克思主义有助于摆脱对自我的执着,在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提升个体的生命意义感。

马克思主义为人民谋利益的政治立场,对共产主义远 大理想和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追求,体现了人类对“真善美 圣”的追求。马克思主义体现了“真”的价值,它用科学的 方法揭示了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具有科学性;
马克思主义 的价值取向是善的,它以“为人民服务”为自己的宗旨,以 人类的真正解放为目标,这是最大的善;
马克思主义是美的, 它把美建立在真和善的基础上的,它肯定大自然的美,主张 劳动创造美,褒扬高尚的人格之美;
马克思主义是神圣的, 其神圣性包含在共产主义理想中,也包含在追求理想的自我 牺牲精神中。在追求共产主义理想的过程中,无数仁人志士 抛头颅洒热血,使马克思主义信仰更具神圣性。社会主义和 共产主义事业是伟大而崇高的事业,为这个目标而努力奋斗 的人生是充满意义的。

在个人与社会、个人与世界的关系上,马克思主义强 调社会对个人的意义,把追求整个人类解放作为自己的使命, 摆脱了对个人的过分关注。关注他人、关注社会是健康人格 的重要标志之一。奥地利心理学家阿德勒对“自卑”问题有 深入研究,认为过度自卑是心理问题的根源,而真正能够摆 脱自卑的方法是关心他人和社会,即具有“社会兴趣”。临 床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的实践也表明,心理不健康者往往沉 湎于自我的情绪和感受中,忽视了对他人和社会需要的体察。他们即使关注他人、在意他人,也是以关注他人对自己的评 价为前提的,并过分在意他人的评价,这样的人很难体验到 因对他人和社会作出贡献而带来的生命价值感。我国心理学 者通过实证研究也证明,社会信仰(比如民族主义、国家主 义、政治信仰等)能够减少人际敏感,缓解和降低强迫、抑 郁和焦虑。[1]可见,关注民族、国家和政治的信仰对人的 心理健康有正向的作用。马克思主义关注的是社会的发展和 人类的解放,信仰马克思主义会降低个人的负性情绪。真正 的马克思主义信仰者不会空虚无聊,不会虚度光阴,面对困 难和挫折时具有百折不挠的精神,对待社会进步事业具有极 大的热情和干劲。而一个具有积极生活动力并把它付诸实践 的人是心理健康的人。

二、马克思主义主张认识和改造世界,强调主体能 动性,因而信仰马克思主义有助于提升人的自主性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在世界上不是消极被动的,而是 能够能动地认识和改造世界。这种强调人的主体能动性的观 点,与心理健康的重要条件——人的自主性是相通的,信仰 马克思主义可以提升人的自主性,从而提高心理健康的水平。

人的自主性是实现心理健康的重要条件。首先,自主 性让人有控制感,控制感是指对自己的生活和外部世界有基 本的把握,它是人的本质需求之一,有控制感才会有安全感。

众所周知安全感对心理健康特别重要。其次,自主性使人为 自己负责,包括为自己的言行负责,为自己的选择负责,为自己的情绪负责,承担改变自己的责任。对自己负责的人不 会怨天尤人,他们会勇敢地承担自己的生活责任,不将其推 给别人、经历和命运,他们相信自己是自己命运的主人。当 人感到能自己做主、拥有自由的时候,心理状态是健康而美 好的。有心理问题的人常常把自己的命运交付给环境,在环 境面前有弱小感和无助感,否定自己的自主性。再次,自主 性会促使自我价值感的提升。自主性使人勇于行动,积极有 效的行动会让人感到自我价值感,自我价值感高能提升心理 健康的水平。在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中,解决心理问题和治 疗心理疾病的方法之一就是提升病人的自主性,促使病人发 现自己的自主性,学习为自己负责,承担改变自身的责任。

当病人有了改变自身的动力,并在微小改变中渐渐获得自信, 那么随着自我价值感的提升,他们慢慢形成积极改变的自觉, 心理健康水平就得到了提高。

马克思主义强调人是社会历史发展的主体,社会发展 的目的是为了人的全面自由发展。在社会历史发展进程中人 不是无能为力的,人能够发挥自己的主体性。人的主体性是 通过认识、把握和利用规律,运用自己的实践力量发挥出来 的。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人也是自己“历史”的创造 者,每个人在一定意义上通过选择创造了自己的“历史”, 也就是说,个体的人生能够通过提高认识、主动选择来谱写。

自主性就是自己做主的特性,人类能够为自己的发展做主, 个人能为自己的命运做主。从宏观上看,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历史证明了人类对社会的发展具有自主性。马克思 主义认为,人能够认识和把握世界的规律,以实现人类的自 主性。我国人民选择社会主义,找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 路,就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的自主性。从微观上看,人可以 正确而清醒地认识自己,认识自己与外部世界的关系,在此 基础上把握自己的命运。

宗教信仰否认人的自主性,认为人在神之下,人对神 只能臣服,其信徒通过放弃自主性而得到听天由命的平和, 这对人的情绪调节有一定的积极作用,而马克思主义信仰通 过发挥主体能动性而获得的满足感和自我价值感促使人勇 于面对真实的客观现实,从根本上使人内心产生有理论依据 支持的力量感。

三、马克思主义强调唯物辩证法,主张用发展的眼 光看问题,因而信仰马克思主义能够培养人们积极的思维模 式 生活中的无数事实证明,积极的思维模式对心理健康 有巨大的价值。凡事往好处想和凡事往坏处想,对人的心理 影响绝对是不一样的。这一点也为现代心理学的发展所证实。

“积极心理学”是心理学发展的一个新的分支,它一反传统 心理学主要关注人的消极心理的倾向,把人的积极心理及其 意义作为研究的方向,从而深刻揭示了人的积极心理和积极 思维的重大意义。它认为,积极的思维模式即凡事从正面的 积极的方面去思考,有利于增进人的身心健康,因为积极的思维模式带来的情绪感受常常是积极乐观和充满希望的。乐 观与希望就能够有效地增进健康,乐观信念能够保护人们免 除疾病,乐观向上的情绪促使大脑产生“安多芬”,使人在 舒服畅快的情绪感受下,充分发挥出自己的潜能。积极思维 模式有利于应对困难和挫折。以积极模式看待问题,就能从 危机中看到转机,从困难中看到希望,从挫折中看到机会, 从而帮助人们度过心理危机。

积极的思维模式还有助于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而良 好的人际关系也是心理健康的重要资源。具有积极思维模式 的人,在人际冲突时常常为对方进行“外归因”,在人际和 谐时为对方进行“内归因”,友好地看待他人必然带来良好 的人际关系。良好的人际关系是人的社会支持系统,这种系 统越强大,人就越不容易产生心理问题。

唯物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和方法,是我们认识 和改造世界的方法论。它可以促使人们积极乐观地、具有远 见地看待自己和外部世界,这种看待事物的基本观点有助于 培养人们积极的思维模式。在唯物辩证的视野中,世界万物 是发展的。发展是指事物上升的运动,具有永恒性,在本质 上是旧事物的灭亡和新事物的产生。既然事物的发展是呈上 升的态势,并且这种趋势是永恒确定的,那么当事物向下运 动时,我们知道这只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过程,仍能预测新 事物必将产生,事物仍会不断发展进步。这种事物发展的观 念,有助于人们形成积极的思维方式。积极思维模式是积极正向地看待自己、看待社会,看待自己和社会的关系,也就 是俗话所说的“凡事往好处想”。辩证地看待事物,在利弊 的两方面中更看重“利”的一面,以这样的思想和方法看待 现实世界就是积极的思维模式。我们常说:“前途是光明的, 道路是曲折的。”这就是积极思维模式的简洁、典型的表达。

四、马克思主义重在改造世界,强调社会实践的作 用,因而信仰马克思主义能够提高人们正向解决问题的能力 和技术 人在世界上生活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他的一生就 是一个不断遇到和解决问题的一生。人的心理状态在很大程 度上受到他能否和如何解决问题的影响。良好地解决人生问 题的能力和技术,是保证心理健康的重要条件。

行为主义学派不强调动机、情感意志等因素,而突出 强调“问题解决技术”在人生活中的重要性。认为人要健康 生活,就必须有一定的问题解决技术,如果缺乏解决问题的 技术和能力,也就是说社会技能低下,就会带来心理问题。

社会中许多有心理问题的人,就是缺乏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技 术。那些以极端攻击行为伤害他人、伤害自身的肇事者,之 所以采取攻击的方式处理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社会的矛盾, 就是因为他们自认为没有更好地解决问题的方法。自杀者以 自杀的方式来解决他们无力解决的问题,爆炸案的肇事者以 两败俱伤的方式完结他们的问题,自杀和攻击是他们想到的 唯一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如果他们具有较高的问题解决技术和能力,就会应对现实中发生的困难和问题,有能力面对现 实和真实的自己,即使出现心理困惑和心理问题也会寻找科 学有效而专业的方法来解决它们,不会使心理困惑和心理问 题发展为心理疾病,有效地寻求帮助也是一种高明的问题解 决技术。

马克思主义注重通过实践来改造世界,认为实践是人 的存在方式和活动方式,构成了人的社会生活的基本内容。

人类的实践活动离不开中介(手段、方法和思想等),而解决 问题的技术就是这样一种中介。在改造世界的实践中人们将 提高问题解决技术。马克思主义强调对现实世界的改造,既 改造现实的客观世界,也改造人的主观世界,目的是使社会 变得更美好,使人的发展更完善,改造现实的实践活动促使 人们不断提高改造世界、改造自我的能力,用健康心理学的 说法,这就是问题解决技术。改造世界的内在动机促进人们 问题解决技术的提高,人在改造世界的过程中会不断遇到问 题,为了更好达到目的,人们会想方设法寻求解决问题的方 法,问题解决技术随之得到提高;
实践经验会提高人们的认 识水平,认识水平决定问题解决技术的高下,随着人们的认 识水平的提高,问题解决技术得到相应的提高;
人们通过实 践检验自己的问题解决技术,经过实践检验的问题解决技术 是有效的技术。

可见,提高问题解决技术是提升心理健康水平的重要 方法,信仰马克思主义就可以在改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的过程中逐步提高问题解决技术,对心理健康起到积极的作用。

五、马克思主义是理想性与现实性的统一,强调从 实际出发,因而信仰马克思主义有助于养成关注当下的理念 关注当下是心理健康的重要理念,指一个人能够区分 过去、现在和未来,并把现在作为最重要的,注重过程,全 然真切地体验现在的生活。成为心理健康的人就要有关注当 下的理念,能够面对真实的现实,享受现实的生活,脚踏实 地。心理学家帕尔斯之所以提出要关注当下的问题,是因为 他研究了两种不健全的性格——追溯性格和预期性格。所谓 追溯性格,指生活在过去,总为过去生活中的事情耿耿于怀, 以致影响了当前的生活。有心理问题的人因无法摆脱过去的 创伤,固着于过去的经历,在情绪感受和行为模式上有意识 或无意识地沿用过去无效的模式,在当下重复过去的问题。

而预期性格指生活在对未来的预期中,把希望过分地寄托于 未来,而忽略了当下的生活。生活在当下的理念倡导全然关 注当下,对现实的认识不受过去因年龄的限制无力应付的伤 害而导致的错误认识的影响,对现实有较为清醒和客观的认 识。关于未来,心理健康者关注当下,不把希望过分依托于 未来。几乎所有的宗教都把希望寄托于来世,逃避现实,割 裂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其信徒尤其是宗教专职人员可能内心 平静和谐,但其平静和谐是建立在隔断与外界联系的基础之 上的,以放弃和回避外部世界为代价。

马克思主义主张理想性与现实性的统一,强调从实际出发,这一方法论对指导个人生活上也极具价值,如果把它 应用在个体的生活上,与目前的心理健康理念“关注当下” 有内在的相通之处。马克思主义的现实性和一切从实际出发 的方法论有助于树立关注当下的理念。理想是建立在现实基 础上的,从社会现实出发,人类的解放要从当前的具体现实 出发,通过人的实践活动逐步实现。马克思主义现实性促使 其信仰者必须面对现实,关注当下。马克思主义强调从实际 出发,认识和实践的起点是把握客观存在的事实,从实际出 发就要能清醒地区分历史和现实、理论和实际,不歪曲历史, 也不歪曲现实,不僵化地套用理论于现实。现实当然是有矛 盾的,信仰马克思主义的人是在改造现实的实践活动中获得 生命价值和意义的和谐的,他们的内心和谐并不是没有痛苦 和冲突的和谐,但这正是有血有肉的“人”的和谐。对过去 和未来有清醒的认识,真切而充实地过好现实的生活,这是 心理健康者的生活状态。

总之,心理健康所需要的主要因素——生命意义感、 自主性、问题解决技术、积极思维模式、关注当下的理念都 可以通过马克思主义信仰而得到,因此马克思主义信仰对人 的心理健康起着重要的积极作用。为了减少心理困惑、心理 问题和避免心理疾病,为了增进心理健康,我们应该加强马 克思主义信仰教育,不断完善马克思主义信仰理论,探求有 效的信仰教育的方法,提高信仰教育的实效性。

推荐内容

钻爱网 www.zuanai.cn

Copyright © 2002-2018 . 钻爱网 版权所有 湘ICP备12008529号-1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