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您的当前位置: 钻爱网 > 演讲稿 > 护士演讲稿 > 对于形势与政策的思考【关于当前英语教育政策调整的思考】

对于形势与政策的思考【关于当前英语教育政策调整的思考】

来源:护士演讲稿 时间:2019-11-07 08:06:43 点击:

关于当前英语教育政策调整的思考

关于当前英语教育政策调整的思考 摘要:本文首先讨论了拟出台的“英语退出高考”等英语教育政策背后 的一些考虑,试图澄清英语“有用”与“无用”之争论中的一些片面认识。在此基础 上,进一步探讨基础教育阶段实施英语教育的意义。中小学生学习英语的意义是 多方面的,而不仅仅是掌握一种作为交流工具的语言。简单地从英语的实用性来 判断英语教育的意义是不可取的。

关键词:基础教育;
英语教育;
英语考试;

作者简介:程晓堂,1966年生,男,北京师范大学外国语言文学学院 教授,主要从事功能语言学、应用语言学、外语教育、外语教师教育等领域的研 究。

一、引言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英语教育一直处在快速发展的状态。各个层次、 各种类型的英语教育都取得了显著成绩,国民的整体英语素养有了明显的提高。

英语教育的快速发展为国家的经济、文化建设和对外交流作出了重要贡献。[1, 2]然而,在看到英语教育取得的成绩及其对国家作出的贡献的同时,我们也应该 认识到,英语教育还不能完全满足国家和社会的需要,英语教育本身还有进一步 完善的空间。正因为如此,社会各界针对英语教育的讨论或争论也从未停息。有 些讨论主要针对英语教育的内容和方法方面的技术性问题,比如教学内容上的偏 差、教学方法的优劣、教学效果及考试等。[3,4,5]有些讨论则是针对英语教 育政策方面的,如小学开设英语课的必要性和可行性问题、英语教育的价值和地 位问题等。[6,7,8]与此同时,各个层次的英语课程、英语教育教学方法等也 一直在尝试改革,涉及英语教育的政策(如课程计划、考试要求)也时有调整。

总体来讲,无论是关于英语教育的讨论或争论,还是英语教育教学方 面的改革,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我国英语教育的发展。但是,我们也应注意, 错误的思想和言论、盲目的改革和调整也可能妨碍英语教育的发展,甚至可能使 英语教育走回头路。最近,围绕“英语退出高考”“降低英语中、高考分值”等政策 的讨论使英语教育再次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同时也引起了英语教育界人士极大 的关注甚至担忧。一些专家已经撰文对目前的问题发表了看法。[9]由于中考、 高考是政府主导的行为,具有极其特殊的影响,任何关于这些考试的举措都会引 起全社会的关注,这些举措可能被认为是上层释放的某种信号。一些英语教育界人士认为,“英语退出高考”“降低英语中、高考分值”“一年多次英语考试”等政策 不仅仅是考试改革方面的问题,而是关于英语教育的意义和地位的问题。如果处 理不当,这些政策有可能削弱英语和英语教育在中国的地位,势必导致政府、学 校和社会降低对英语教育的重视程度,减少对英语教育的投入,学校正常的英语 教育教学将会受到干扰。[9]比如,2013年年底,北京市关于英语中考和高考的 政策(征求意见稿)披露以后,一些中学和小学立即调整了2014年补充英语教师的 计划。

在全球化的今天,英语对中国的重要性显而易见。从促进学生全面发 展的角度看,英语教育的目的已经不再局限于“掌握一种交流的工具”。假如英语 教育还存在问题,应该着力研究和解决这些问题。中国的英语教育不仅不应该削 弱,反而应该进一步加强。现在之所以出现人为地削弱英语教育的势头,主要是 对英语教育存在误解和偏见,根本原因在于没有真正全面认识英语教育的意义。

笔者在2011年的一篇文章中讨论过外语教育的意义,[8]但有些问题未能深入探 讨。本文拟就此问题再次展开讨论。

二、政策背后的原因分析 应该承认,中国的英语教育政策、规定性或指导性的英语课程计划、 涉及英语学科的考试政策等还存在不科学和不合理的现象。在充分调研、广泛征 求意见的基础上,对现有政策和规定作必要的调整是应该的。但是,调整政策首 先要有科学的理据,要经过充分论证,同时还要充分考虑预期的效果。调整政策 是为了解决问题,但在调整政策之前,首先要弄清楚希望解决的问题是否确实存 在,存在的问题是否确实是由于政策上的偏差所致,调整政策是否能够有效地解 决这些问题。下面,我们对“英语退出高考”“降低英语中、高考分值”等政策背后 可能的原因作简要分析。

(一)英语学习影响其他学科的学习 近些年来,不断有政协委员和人大代表就英语教育发表言论或提出提 案。比较典型的说法是:学生在英语学习上花的时间太多,影响其他学科的学习, 甚至影响整个教育的质量,因此建议给英语教育“降温”。这样的言论在国内外媒 体上披露以后,得到了很多人的响应。最近出台的“英语退出高考”“降低英语中、 高考分值”等政策在一定程度上与这些言论有关系。但是,这些言论并没有充分 的证据。没有任何证据表明,英语学习对其他学科的学习有负面影响;
也没有证 据表明,学生的汉语水平降低是因为过于重视英语的学习。2013年中国汉字听写大会的总冠军和亚军都来自杭州外国语学校,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学好英语与 学好汉语没有冲突。事实上,学生的汉语水平是否真的下降了也是一个值得检验 的问题。有学者在微博里发表言论,认为现在学生的汉语水平不如以前,主要是 因为在英语学习上花的时间太多。但是,该学者自己发表此言论的短短几行微博 就有不通顺的表达。

北京市以小学生学习英语有困难、英语学习影响汉语拼音的学习、小 学英语教学效果不理想为由,拟从2014年秋季学期起,小学一、二年级不再开设 英语课程。但是,这个决定并不是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作出的。笔者在北京多个 区县进行的调研发现,小学生学习英语的困难并不普遍。在北京进行的一项小学 英语教学改革实验证明,英语实验班学生不仅英语成绩明显高于其他班级的学生, 他们的语文、数学成绩也高于其他班级的学生。[10]即使小学生学习英语有困难, 城区和远郊区县的情况也不一样。不能因为部分地区的学生有困难、部分学校的 教学效果不理想就全面停止小学一、二年级的英语课程。涉及重要教育问题的决 策一定要经过全面调查、认真考虑、深入研究、充分论证,这样才能真正满足国 家和社会对教育的需求并具有稳定性。[9] (二)多次考试可以解决“一考定终身”的问题 所谓“英语退出高考”,就是英语(以及其他外语语种)不再作为高考统 考的科目,而是实行社会化考试,学生可以多次参加考试,取其中最好的成绩。

制定此政策的初衷是“解决一考定终身的弊端”,同时减轻学生的考试压力和课业 负担。笔者对此政策能否实现这一目标表示怀疑。

第一,英语退出高考并不能解决“一考定终身”的问题。“一考定终身” 这个说法本身就值得商榷,它无形之中夸大了高考的作用,增加了考生和家长的 心理压力。随着社会的多元化发展,个人实现人生价值的途径越来越多。虽然接 受高等教育仍然是一条重要渠道,但也不是唯一的渠道。即使是在发达国家,也 并非人人都接受高等教育。再有,学生并非只有一次参加高考的机会,有的学生 参加了多次高考。退一步讲,即使“一考定终身”的现象确实存在,那么,只要高 考存在,这一现象就会存在。只有英语学科退出高考就能解决“一考定终身”的问 题吗? 第二,英语退出高考并不能减轻学生的考试压力。英语虽然不作为高 考统考科目,但学生要想读大学,还是要参加英语考试,而且是社会化的考试。

社会化的考试势必与学校课程学习脱节。学生为了取得最佳成绩,肯定要参加各种考试培训。另外,为了获得“最大化利益”,学生要参加多次考试,直到获得满 分或接近满分为止。学生既要完成学校课程学习,又要参加考试培训。这样,学 习负担不仅不会减轻,反而会加重。所以,如果英语退出高考,英语技能的培养 或者素质教育不一定会得到加强,应试教育的倾向反而会更加突出。目前北京市 调整英语中考和高考科目分值的原因之一,“据说”也是为了减轻学生的负担。但 实际上,单单调整英语学科考试的分值显然不能真正减负。即使有的学生减少了 英语学习的时间,也会把省出来的时间用于其他科目的学习。单独针对某个学科 的政策调整,属于拆了东墙补西墙的做法,不仅缺少科学依据,更缺乏历史责任 感。

(三)使英语回归其工具性 有人认为,“英语退出高考”“降低英语中、高考分值”可以使英语回归 工具属性。所谓“使英语回归工具属性”,就是说不要把英语看作考试的科目,而 应该看作一种交流的工具。英语的确是交流的工具,这无可否认。但是,为什么 要考试呢?其目的还不是为了使大家重视英语,把英语这门工具学得更好吗?所 以,英语考试与英语的工具性并不矛盾,并不对立。如果考试存在不合理之处, 那就应该改革考试而不是取消考试。再者,英语除了具有工具性以外,还具有很 多其他属性,特别是人文性。如果说英语只是工具的话,那么我们的母语就也只 是工具了。“让英语回归其工具属性”的论点和“让汉语回归其工具属性”都是缺乏 理性的。

有人说,英语退出高考、降低英语考试的分值,可以淡化考试的影响, 从而更好地提高英语教学的实际效果,比如把重点放在培养学生的听说能力上。

但是,实际上此目的难以实现,因为英语不是不考了,而是换了考试方式。另外, 各地的政策也不一致,甚至相互矛盾。比如,北京市决定增加英语中考试卷中听 说部分的分值,而有的省市(如山东省)则计划从2014年起取消英语高考中的听力 部分。

(四)英语的重要性不会削弱 有人认为,英语退出高考或降低英语分值以后,英语的重要性并不会 降低,因为志在出国留学者,仍然会努力学习英语;
希望未来有更好的工作机会 的人和对英语学习有兴趣的人,仍然会主动学习英语。我们并不否认英语退出高 考以后,一部分人会继续学习英语。但是,这样的考虑似乎忽略了几个事实。第 一,并非每个志在出国留学的人从小就立志要出国,会在小学、中学阶段积极学习英语;
第二,青少年很难知道他们将来从事什么工作,更难确定在将来的工作 中在多大程度上需要使用英语;
第三,英语退出高考,势必造成国家在英语教育 方面的投入大幅度减少。对英语感兴趣的青少年可能没有机会和条件学习英语。

针对北京市拟降低英语高考分值的做法,北京市教委发言人说,降低 高考英语科目的分值并不是表示英语不重要了,也不等于不重视英语(即分值多 少与重要性无关)。但在谈及英语中考时,却说提高英语中考的听说分值就是要 强调听说能力的重要性(即考试分值能突出某种技能的重要性)。前后两种说法显 然存在矛盾。再比如,降低高考英语科目的分值,增加语文的分值,据说因为在 英语学习方面花的时间太多,影响了语文的学习。但是,有何证据表明北京市学 生的语文水平下降了呢?即使是下降了,有何证据表明是因为在英语学习方面花 的时间和精力太多了呢? 关于英语是否该考、是否该学的争论,其实涉及另外一个更加重要的 问题,即英语是否有用?主张给英语“降温”的人有这样一种观点:没有必要全民 学英语,因为对于很多人来说,学习英语只是为了通过各种考试,并没有多少实 际价值。那么,学习英语到底有没有用呢?接下来我们讨论这个问题。

三、关于英语是否有用的争论 如果一个国家把某个学科列为规定的课程或考试科目,那么首先应该 明确这个科目本身的价值和意义。英语课程也不例外。那么英语课程的价值和意 义是什么呢?所谓英语课程的价值和意义,就是指英语课程存在的必要性。而存 在的必要性在一定意义上就是其“有用性”。改革开放初期,大家一致认为英语是 对外交流的重要工具,几乎没有人怀疑学习英语的价值。但是,从目前的情况来 看,人们对英语的认识似乎有了不同的声音。“英语无用论”和“英语不那么重要” 的观点时有所闻。有不少中小学英语教师问过笔者这样一个问题:山沟里的学生 可能一辈子走不出山沟,相当一部分人读不了高中;
即使能读高中,最后考上大 学的学生也是少数。对于那些上不了高中或读不了大学的学生来说,学习英语有 什么用处呢?还有的人认为,既然只有一部分人需要使用英语,就不应该强迫那 些在生活和工作中不需要使用英语的人学习英语。因此,这些人主张,中小学的 英语课程应该设置为选修课。

以上问题的核心就是,英语是否有用、有什么用、有多大的用?这些 貌似简单的问题,背后却隐藏着很多模糊或者是不全面的认识。(一)“英语之有用”有别于“英语学习之有用” 有关文献和媒体舆论在讨论英语教育是否有用时,经常把“英语之有 用”与“英语学习之有用”混淆起来。“英语之有用”是指英语本身的功能和作用。

比如,英语作为一种语言,承载着英语母语者的文化和思维,也是交流的工具和 学习的工具。我们掌握了这种语言,就可以在生活、工作和学习中使用它。“英 语学习之有用”除了包括英语本身的有用之外,还包括学习英语的过程的作用。

比如,学习英语可以促进心智和思维能力的发展,可以促进跨文化意识的培养, 可以增进学生对世界多样性的了解和理解,所谓英语的人文性就体现在此。“英 语之有用”与“英语学习之有用”的区别,类似于“舞蹈之有用”与“学习舞蹈之有用” 的区别。舞蹈作为一种艺术形式有它本身的功能和价值。但是,很多小孩子学习 舞蹈,并不是为了将来以舞蹈为生,也不是为了在生活或工作中使用舞蹈,而是 通过学习舞蹈锻炼身体、塑造体形、提高审美力、增加修养。因此,我们有理由 认为,有些人之所以说学习英语没用,是因为缺乏对英语学习的了解和对世界人 文缺少认知所致,不足为取。上文提到的“使英语回归工具属性”的观点,就是只 看到了英语本身作为交流工具的作用,而没有看到英语学习在开启学生心智、培 养学生思维能力和开阔学生视野等多方面的作用。

(二)“有用”有别于“实用” “有用”是指事物的用处,主要指事物存在的价值。“实用”是指事物的 实际用处。有用的事物不一定是实用的。判断英语和英语学习的有用性不能仅仅 看其是否实用。如果完全从实用的角度来看待中小学生学习的科目,很多科目都 不是实用的。比如学习历史知识有什么实际用处?学习化学分子式有什么实际用 处?大多数人不会怀疑学习数学的意义,但生活中除了使用基本的加、减、乘、 除等运算以外,我们基本上不使用中小学学过的其他数学知识。正如陈国华所说, “国民义务教育内容的‘有用’并不一定是有实际用处。例如音乐,就没有什么实际 用处。但是音乐是人类精神生活的一个重要方面,它有抒情的功能,抒情也是一 种‘用’”。[7]北京市教委发言人在谈及英语高、中考改革时,反复提到要“使英语 回归工具属性”。其实,这是对英语学习的价值的误解。“英语工具论”的核心是, 简单地把英语看作交流的工具,简单地认为中小学生学习英语是为了将来使用英 语;
假如有些学生学了英语而不使用英语,则是浪费时间和精力。大家都知道, 语言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语言具有非常突出的人文性。不同民族的语言, 反映不同民族的文化和思维方式,反映不同民族对世界的认识。我们学习其他民 族的语言,在一定程度上使我们认识到其他民族是如何认识世界的,是如何思考的,是如何生活的。

(三)“现在有用”有别于“将来有用” 有人认为,对于大多数中小学生来说,并不清楚将来是否需要使用英 语,所以他们对英语学习没有明确的目标,缺乏英语学习的动机,干脆等他们将 来需要用英语时再学习英语。这里有三个问题需要澄清。第一,青少年阶段是学 习语言的有利阶段。如果能在中小学阶段在外语方面打下基础,则有利于他们将 来真正掌握外语。第二,现在不用英语并不意味着将来不用英语。既然我们不能 决定一个孩子将来是否会从事需要使用英语的工作,而英语又能给每一个受教育 者带来潜在的好处,每个孩子学英语就是必然的选择。[7]21世纪公民需要使用 英语的概率会越来越高。有人说,现在中国越来越强大了,将来说不定别的国家 都学习中文,所以我们可能不需要学习英语了。这个观点也是错误的。英国在2002 年发表过一个外语教育发展战略报告。[11]这个报告里提到,有些英国人觉得全 世界都在学习英语,所以英国人自己不需要学习外语了。但是,这个报告指出, 英国人因为不懂其他国家的语言丧失大约25%的商业机会。该报告还指出,英国 人不要期待世界所有的人都会讲英语;
就算其他国家的人会讲英语也不能保证英 国人能够获得商业机会。英国人都应该重视外语的学习,我们更应该学习外语了。

第三,中小学生学习外语对现阶段也是有用的。但这个有用指“非实用”之有用。

中小学生能够通过学习英语促进心智的发展,通过学习英语促进大脑的发展,通 过学习英语促进其他学科的学习。

(四)“不用”有别于“无用” 现在很多人谈及学习英语是否有用时,经常有这样的表述:我们花很 多时间学习英语,但学了英语也不用,所以没必要学习英语。这个表述里有一个 逻辑错误,因为“不用”不等于“无用”。很多人学了英语而不用英语,可能是没学 好而用不上,也可能是自己不去积极主动地在工作中使用英语。在全球化的今天, 大量信息是以英语为媒介储存或传递的。不管是从事管理工作还是从事商务活动, 也不论是从事科学研究工作还是文化艺术传播工作,英语都有广泛的用途。实际 上,我们需要使用英语的情况之多、之广,是一些人想象不到的。比如,有人说, 研究国学、研究艺术的人不需要学习英语,也不应该要求他们考英语。真的如此 吗?国学、艺术等都是学问,从事这些方面研究的人,肯定不局限于中国人,这 些方面的研究成果也肯定不都是用中文发表的。难道从事国学、艺术研究的人不 需要阅读英语文献吗?一些人不积极主动地根据工作的需要有效地使用英语,反 而说英语“无用”,这也是非常明显的逻辑错误。当然,英语的“有用”是相对的。针对不同的人、在不同的环境下、在 不同的人生发展阶段,英语的“有用”可能体现在不同方面。在基础教育阶段,中 小学生学习英语的意义是非同寻常的。

四、基础教育阶段英语教育的意义 由于英语教育既有成就也有问题,社会各界对英语教育的评价一直褒 贬不一。有的人只看到了成绩,没有看到问题,为英语教育大唱赞歌;
有的人则 看到的问题多,看到的成绩少,对英语教育大加否定。比如,由于一部分人学了 多年英语之后仍然不能有效地使用英语,导致有些人把中国的英语称为“哑巴英 语”和“聋子英语”。

成就与问题共存是导致对英语教育的褒贬不一的一个因素,而政府和 社会各界对英语教育本身的意义尚未形成共识则是更重要的因素。也就是说,政 府和社会各界对如何评价英语教育的效果存在分歧,对英语教育的价值没有形成 共识。最近出台的涉及英语教育的一些政策之所以再次引发了关于英语教育的争 论,也是因为教育行政部门和社会各界对英语教育意义存在不同的认识。

如果不能全面、正确地认识英语教育的意义,那英语教育的目标、内 容、方法都可能会出现偏差,英语教育政策也可能偏离方向,英语教育本身也不 可能得到健全的发展。所以,我们有必要认真探讨英语教育的意义,特别是基础 教育阶段英语教育的意义。笔者认为,基础教育阶段英语教育至少有以下几方面 的意义。

(一)外语能力是中小学生的核心素养之一 进入21世纪以来,世界各国纷纷启动以核心素养为基础的教育目标体 系研究,建构符合本国或本地区实际需要的核心素养模型,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以 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为基础的课程改革方案。[12]美国、法国、芬兰、匈牙利、澳 大利亚、日本等国家以及欧盟等国际组织制定或提出的学生核心素养体系中都包 含有语言文字素养,其中包括母语素养和外语或第二语言素养,具体表述有“互 动使用语言、符号与文本的能力”“外语交流能力”“语言技能”“阅读理解、沟通表 达”等。[13]为了提升中国教育的国际竞争力,国家教育部正在组织专家研制符合 中国国情与现实需要的“中国学生核心素养指标体系”。该体系(讨论稿)也包括外 语素养,且对外语素养给出了明确的定义:能够根据自己的愿望和需求,通过口头或书面等语言形式,运用其他语言实现理解、表达和交流。[14]另外,在学生 核心素养体系中,还有很多与外语有密切联系的素养,如思维能力、跨文化交际 能力、全球意识、国际理解、信息技术素养等。这样素养的培养与外语息息相关, 有的素养甚至要以外语素养为基础。

随着国家的进一步改革和开放,国际化的趋势将会日益凸显。用国际 化的语言才能与国际上的任何人交往和交流。而英语是国际上使用广泛的语言之 一。因此,英语素养是外语核心素养的重中之重。英语素养的培养必须以相应的 课程体系和评价体系为依托。因此,基础教育阶段开展英语教育,事关我国学生 核心素养的培养,是不可动摇的教育大政方针。

(二)英语学习可以促进学生心智的发展 语言是一切认知活动的基础。语言既是学生学习其他科目的媒介,也 是促进学生认知发展的重要因素。虽然外语与母语在很多方面有差异,但它们都 是语言,有很多共同之处。研究表明,语言能力(包括母语能力和外语能力)与学 生的认知能力有明显的相关性。[15,16]在美国,一项长达18年的跟踪研究表明, 学校提供的双语教学模式不但能够提高学生的第二语言成绩,也能够提高学生的 整体学习成绩。[15] 笔者参加过一项为期十年的小学英语课程改革实验。[10]在这项实验 中,一年级入学的小学生,采取自愿报名的方式参加实验班(实验班学生与非实 验班学生在起始阶段的英语基础无显著差异)。实验班突出英语课程的学习,在 课时、教材、教学方法等方面都有别于非实验班。实验结果表明,实验班的学生 不仅英语考试成绩高于其他班的学生,数学和语文两个科目的成绩也高于其他班。

另外,实验班的学生在其他很多方面(如思维的敏捷性、课堂参与程度)都强于其 他班级的学生。学校开展教学观摩活动时,语文和数学的任课教师都愿意选英语 实验班的学生为授课对象。

(三)实施英语教育有利于促进教育公平 教育公平问题是目前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之一。有人认为,强制性英 语教育政策可能加剧教育不公平,因为将英语列为升学考试科目会剥夺部分学生 升学的机会,从而导致教育不公平。但是,将学生拦在大学校门之外的学科只有 英语吗?有的学生因为英语科目考试成绩不理想未能升学,但也有学生因为语文、 数学、物理、化学等科目成绩不理想而不能升学。其实,如果不推行强制英语教育的政策,才会真正加剧教育不公平。如果国家不推行强制英语教育政策,那么 国家就不会在英语教育方面给予足够的投入。其结果是,经济条件和教育条件优 越的家庭可以让他们的孩子接受更多、更好的英语教育,其他人接受英语教育的 机会和条件就会减少。缺乏英语学习的机会可能导致更多的社会不公平。

目前,小学和初中阶段的教育为义务教育。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 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2020年要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如果在中小学 实施英语教育,可以充分利用国家的教育政策和资源,为所有中小学生提供学习 英语的机会。这样能够为中小学在将来谋求职业时提供公平竞争的条件。如果英 语教育不纳入义务教育和普及教育的内容,不是强制性的,有的学生享受了英语 教育,有的学生享受不到,那才是剥夺了一部分学生受教育的权利。[7]当然, 导致教育不公平的原因很多,并非实施英语教育就能完全解决教育不公平问题。

五、结语 总之,全面认识英语教育的意义有利于国家教育主管部门作出科学、 合理的决策。武断地或者盲目地通过政策的调整来否定英语教育的重要性,既不 科学,也不可取。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英语教育需要进一步改革,英 语教育的目的、目标和内容都需要重新考虑,英语教育的意义也要重新认识。这 里我们只是以英语为例展开了讨论,毕竟英语教育在我国的外语教育中最为广泛, 影响也最大。实际上需要考虑的不仅仅是英语教育的作用和意义,而是外语教育 的作用和意义。我们有理由相信,只要我们的研究和实践工作做好了,我国基础 教育中的外语教育一定会得到更加广泛的社会支持,包括来自学校、学生、社区 和家长的支持,而国家政策制定者的压力自然会减轻。本文来自《中北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杂志

推荐内容

钻爱网 www.zuanai.cn

Copyright © 2002-2018 . 钻爱网 版权所有 湘ICP备12008529号-1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