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您的当前位置: 钻爱网 > 演讲稿 > 安全演讲稿 > 课堂策略_化学课堂有效问题的设计原则及策略

课堂策略_化学课堂有效问题的设计原则及策略

来源:安全演讲稿 时间:2019-10-07 07:53:01 点击:

化学课堂有效问题的设计原则及策略

化学课堂有效问题的设计原则及策略 课堂作为师生互动的主阵地,已经成为追求“轻负高效” “有效教学”的大平台。教师有效课堂问题意识的形成与实 践,能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让学 生的智力充分接受挑战,使思维产生碰撞,使情感受到熏陶, 从而引领学生主动参与学习,为学生的发展和终身学习奠定 基础。

一、定位有效问题 问题是指人在认知过程中,经常意识到一些难以解决的、 引发疑惑的思考,并由此产生一种困惑、焦虑、急于探究的 心理状态。几乎在所有的课堂中,我们都可以观察到教师组 织的此类提问活动,大致可描述为:(1)教师提供组织结 构,大致规定讨论的题目或主题;
(2)教师激发回应,或 向一个或多个学生提问;
(3)学生回应或回答问题;
(4) 教师对学生的回答做出反应。

其中,教师的行为构成了三个方面的活动,即组织、激 发和反应,而处于中心地位的是“激发”也就是“提问”这 一行为。“问题”是在教师提出的内容和学生对内容的理解 之间架设桥梁的工作。有效问题是那些学生能够积极组织回 答并因此参与学习过程的问题。它要求学生在思考问题时有复杂的思维活动。这些思维活动能提高学生比较、归纳、推 理、扩张等各种综合能力,而这些能力正是学生今后在工作、 生活中必须要具备的。

二、 “有效问题” 设计的原则与策略 (一)有效问题胜在信息指向明确 “有效问题”是为完成课堂的教学目标而设计的,它包 容的信息有利于帮助学生利用已学知识去探索解决新问题, 应该成为新旧知识的交融载体。在实际使用问题所包含的信 息中往往存在看似简单实则复杂或者缺乏逻辑顺序等弊端, 使学生感到复杂、模棱两可或可作双重理解等。下面案例1 为某县公开课一位教师的课堂片段。

【案例1】 乙醇的物理性质 学生叙述生活中酒精的用途,教师给出常见图片后,投 影酒精的物理性质“常温下为无色有特殊香味的液体,密度 0.789g·cm-3,沸点78.3℃,能与水以任意比相溶,能溶解 多种无机物、有机物”。

接着教师设置下列问题来巩固知识(见表1)。这三个问题,经常出现在课堂或者作业中,其中问题1 和问题3学生很容易接受。而问题2看似比较简单,包含的信 息却很大,对很多学生来讲也有很大的迷惑性:明明酒精和 水在问题1中能用蒸馏分离,为什么由95.5%乙醇制取无水乙 醇就不行了?为什么加入生石灰后生成Ca(OH)2后不过滤, 而用蒸馏?为什么无水乙醇中还有水呢?这些问题所涉及 的知识都高于高一学生的接受能力,学生的回答都得不到教 师的肯定,教师的解释学生也理解不了。于是所谓问题,就 成了教师的自问自答,对于学生来说,就是记住了几个结论, 会做了这几个特定的习题,意义不大。

如果将这个问题作为课后拓展问题,让学生查阅资料, 就可以让学生了解到工业制无水乙醇的多种方法,甚至“恒 沸体系”“钠或镁制绝对乙醇”等更深层知识,未尝不是提 高学生视野、帮助学生构建高品质思维体系的一种方法。

(二)有效问题胜在符合学生认知逻辑顺序 问题应该按提问顺序的不同而变化。最基本的提问顺序 是:组织、激发、反应,但也可能有其他的变化。研究表明 最常见的提问顺序往往采用由开放性问题导向封闭性问题 的形式。许多教师在“组织—激发—反应”过程中开始时多采用开放性问题,然后做进一步的组织,再导向下一个问题, 而这一个问题只需要回忆或简单推论。

【案例2】 SO2与BaCl2溶液是否产生沉淀 问题1:如果产生白色沉淀,你认为该沉淀是什么物质? 问题2:如果该沉淀是硫酸钡或者亚硫酸钡,则除此生 成物外还有什么? 问题3:亚硫酸钡能存在于盐酸中吗? 问题4:相同条件下,亚硫酸与盐酸的酸性谁强? 问题5:如果把BaCl2溶液改成CaCl2溶液,现象是否相 同? 问题6:在SO2与BaCl2溶液中,加入以下物质[H2O2、HNO3、 Ba(OH)2、Na2SO4、AgNO3]都会出现沉淀,其原理是什么? 用这样的方式,教师对问题重新组织,充分调动了学生 已有的知识,符合学生认知的逻辑顺序,缩小了思考范围, 使问题层次分明,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课堂沿着教学目标稳步靠近。

当然具体的提问顺序应该由教师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 和学生水平决定。

(三)有效问题胜在符合思维深度 课堂上的有效问题最好难度适合,面向多数学生,有一 定的深度且有启发性,能引发学生思考和探究,使其对所学 内容有更深层次的把握。

教师应在问题的“四何”层面,针对教学目标和学生认 知水平精心设计。“四何”,即是何,为何,如何,若何。

可以简单陈述为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假如什么又怎样。

比如一个水杯,我们把它“四何”一下。这水杯是什么品牌 的?用什么材质做的?(是何)它为什么能保温?(为何) 它能保温多长时间?能容纳多少水?(如何)把它放在雪地 中,还能保温吗?(若何) 【案例3】 “强酸制弱酸”原理的理解与应用(见表2) 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在“如何”和“若何”上下功 夫,努力培养学生的“问题深究能力”和“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这样教育教学才不会偏离方向,才能培 养出适应时代要求的人才。

(四)有效问题胜在生成 问题作为实现教学目标的平台,承载着知识传输的作用。

教师往往喜欢将教学过程中的所有教学程序都掌控在自己 手中。这种教学看起来学生是“动”起来了、“参与”了, 但实质是学生顺着教师的设计、顺着教师的教学思路,进行 教师心中有数的“表演”。

但任何一节课都不是课堂教学的“唯一”而只是“其 一”,教学发展具有无限可能性,化学教学不是简单的知识 学习过程,在化学的世界中充满了未知的可能,再高明的教 师也不可能滴水不漏地事先想好课堂上的所有内容,所以经 常会有与课前预设不一致甚至相矛盾的意外情况发生。对于 课堂中的即时生成问题,教师若能合理引导,不仅能激发学 生兴趣,还能成为帮助学生构建正确知识和思维的最好资源。

【案例4】 氢氧化铝的两性 氢氧化铝的两性是高中化学中非常重要而特殊的一块 知识。教材设置了两个实验来帮助学生认识氢氧化铝的两 性:【实验1】将2~3mL 2mol·L-1氯化铝溶液分别注入两支洁净的试管中,逐滴加入2mol·L-1氨水,观察实验现象;

【实验2】向实验1的一支试管中加入2mol·L-1盐酸,向另 一支试管中加入2mol·L-1NaOH溶液,观察实验现象。学生 开始实验后,有一组学生在做第一个实验时没有出现现象, 而在实验2中加入盐酸后出现了沉淀。经过复盘,该组学生 竟然将氨水错拿成了2mol·L-1的NaOH。

这本是一个典型的验证性实验,氢氧化铝的两性在教材 中已有提示,学生无非是通过实验来验证。如果实验到此为 止,充其量只是锻炼一下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但既 然出现了这样一个失误,不如索性将其作为素材,通过设置 问题来完成本课的教学内容(见表3)。

经过这样的设问,通过再次实验,学生的错误成了最好 的教学素材。Al(OH)3电离时必须使用“?”等细节问题在 组内活动、组间互动中被学生逐一提及。实验操作中试剂的 用量,滴加的顺序等细节自然渗透到学生的思维和习惯中。

教师能积极反馈课堂中的生成问题,甚至学生的错误,挖掘 内涵,引导学生深入探索,就能使问题自然、生动、有效。

(五)有效问题胜在合理等候 问题是课堂师生互动的最重要手段,学生根据问题把握思维方向,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来判断其知识掌握程度。但 这些都是建立在学生进入问题情境,尝试应用知识解决问题 的基础之上的。在得到学生答案之前,特别是学生正在深思 熟虑地组织他们的答案时,“等候时间”非常重要。等候时 间太长或太短都是有害的。太长,会浪费宝贵的教学时间;

太短,学生又来不及思考。很明显,当学生权衡各种可能的 答案时,等候时间应该长一些;
而当答案比较正确、不需大 动脑筋时,等候时间应该短一些。

研究发现等候时间的增加对于学生的回答会有以下影 响:学生会对问题给出更长的答案;
学生会愿意做出更多的 回答;
学生对于他们的回答会更确定一些;
学生会更愿意给 出猜测性的答案;
学生提问的频率会更高。

三、结束语 追求有效课堂,促进学生高品质思维能力的形成,是教 师永远的追求。如何让问题有效,需要教师从教学目标设立 的源头出发来设计问题,同时关注实际课堂中的生成与应变, 本着促进学生发展的角度去鼓励学生参与、回答、反思。其 实探索有效教学的道路亦是师生成长的历程。

推荐内容

钻爱网 www.zuanai.cn

Copyright © 2002-2018 . 钻爱网 版权所有 湘ICP备12008529号-1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