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您的当前位置: 钻爱网 > 述职报告 > 校长述职 > [发展心理学应用方法研究论文(共4篇)]发展心理学研究的基本方法

[发展心理学应用方法研究论文(共4篇)]发展心理学研究的基本方法

来源:校长述职 时间:2019-11-19 10:29:22 点击:

发展心理学应用方法研究论文(共4篇)

发展心理学应用方法研究论文(共4篇) 第1篇:发展心理学在学前教育和小学教育中的应用 人的一生中有很多阶段,婴儿时期、青少年时期、老年时期等等,不 同的时期人的心理状态展现出不同的状态和特点,而发展心理学就是研究各个时 期心里特征的一门科学。讲发展心理学应用在教育中,能够让教师更好的了解学 生的心理状态,根据学生不同时期的心理状态调整教学方式和教学方法,关注学 生的心理变化,从而实现更好地教学效果。

一、发展心理学在儿童早期和小学教育中的意义 学生在不同时期的心理状态有着不同的特点,教师需要根据学生不同 发展时期的特点调整教学方法。以儿童早期和小学阶段为例,这一阶段是儿童智 力发展最快的时期,小学生的求知欲旺盛,注意力在稳定的增长,记忆力也在不 断的发展。这一阶段教师要注意让学生更好的适应学校的集体生活,将学龄前教 育和小学教育更好的衔接起来,注意培养学生好的学习态度和学习习惯以及好的 学习方法。此外近年来学生出现心理问题的年龄有提前的趋势,这就要求教师在 这一阶段要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这一时期学生可能会出现的心理问题可能有, 多动症、学校恐惧症、以及儿童感觉统合失调症等等。教师掌握了学生在儿童早 期和小学教育中的特点和问题才能对学生采取更有针对性的教学措施。

二、发展心理学在学前教育和小学教育中的应用 1.发展心理学在学前教育中的应用 学龄前教育是孩子培养学习兴趣,开始接触学习的重要阶段,而且也 与儿童心理健康的发育密切相关。[1]但是在现阶段应试教育的影响下,很多幼 儿教师不注重对学生思考能力的培养,只是向儿童灌输了大量的知识,让学生不 仅承受了巨大的压力也没有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导致在上小学的时 候无法快速的适应小学的学习。但是将发展心理学应用在学前教育中,对学生的 智力进行更好的培养和发掘,规范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鼓励学生多动脑思 考,同时在教学中渗透一些和小学一年级相关联的知识,例如简单的拼音字母和 日常常用的生字,让学生认识数字,鼓励学生在生活中发现知识,锻炼学生注意 里的集中等等。让学生在学龄前就能够尽可能形成规范的学习行为和学习习惯,以便学生能够更好的适应小学的生活。

2.发展心理学在小学教育中的应用 小学阶段学生的自主意识和独立人格开始逐渐形成,但是这一阶段对 于是非的判断能力还很薄弱,一旦没有接受好的教育和引导很容易误入歧途。[2] 而且很多学生在刚刚开始上小学的时候会觉得小学和幼儿园的差距非常大,对于 环境的忽然改变很容易感觉到不适应,很多教师在这一阶段没有重视学生的这种 心理变化,导致学生出现上学恐惧,害怕老师,对学习产生厌倦等不良现象,不 利于学生的学习和发展。在小学阶段教师如果能根据发展心理学,为学生营造一 个良好的课堂氛围,制造宽松的课堂环境,用学生更容易接受的课堂形式,例如 应用多媒体在教学中为学生多展示一些动画和图片,在教学中采用游戏的形式, 对接受能力比较差的学生给予更多的帮助和包容,让学生逐渐适应小学的课堂教 学形式,尽早的将小学与幼儿园衔接起来 3.发展心理学在教学改革中的应用 教育体制的改革对教师学生和家长都提出了很大的挑战,这也使得他 们经常会觉得有一些不适,甚至产生抵触情绪。应用发展心理学就可以有效的解 决这一问题,帮助学生和家长更好的理解教育改革的意义,减少对教育改革的误 解和抵触,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学习和发展。

发展心理學能够促进学生德育的发展,现阶段的学习中很少有学校开 设专门的德育科目,但是德育对于学生的健康发展又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利用 发展心理学,教师可以将德育渗透到很多学科中去,根据学生学龄前和小学阶段 的心里特点,采取他们能够接受的方式,然他们在不知不觉中接受良好的德育熏 陶,形成良好的品格。此外发展心理学还有助于素质教育更好的推动,让教师在 教学中了解和发掘学生的特长,促进学生更全面的发展。

将发展心理学应用在教育中,有助于教师根据不同学生的心理状态采 取更适宜的教育方法,从而更好地因材施教,帮助学生更好的全面发展。发展心 理学解释了人在各个时期发展规律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这就要求教师要根据不同 学生不同时期的特点,及时的调整相关的教学手段,尤其是学龄前和小学的学生 很多方面发展都尚未成熟,需要教师给予足够的关心,无论是学习上的还是心理 上的,他们需要教师的正确启发和引导。总之,发展心理学都够帮助教师更好的 教学,促进学生的学习,顺应教育改革的发展。作者:郝红枫 第2篇:从发展心理学角度探究幼儿钢琴学习方法 一、绪论 钢琴是一门优雅的艺术,可以陶冶人的情操,抒发情感。要想学生学 好钢琴,让钢琴成为他们感兴趣的一门学科,钢琴教学者面临的一个问题就是如 何让孩子在身心愉悦的情况下学习钢琴。这就涉及到儿童的心理了,需要老师在 正常教学课程的同时,要仔细观察每个孩子的表现,通过孩子的不同表现来探测 儿童的心理,通过发展心理学的理论与实际教学相融合来研究一套适合不同年龄 阶段儿童心理的儿童钢琴教学法。从儿童心理的角度出发,用科学的方法通过启 发和正确的引导来教授钢琴。让儿童在快乐的氛围中享受音乐带来的乐趣。

二、研究对象及方法 本文研究对象为幼儿园3~7岁幼儿。通过借鉴和查阅国内外的相关资 料和书籍,通过互联网的查找资料以及去图书馆翻阅图书,收集与本文有关的资 料,整理并分析,对文献资料进行提炼与总结。通过调查研究儿童钢琴教学的实 践,以及对每个年龄阶段儿童的观察,对儿童钢琴学习情况进行研究分析与总结, 对钢琴教学现状的分析,应对儿童钢琴学习中的一些问题。

三、现代幼儿的心理简析 儿童发展心理学以儿童为研究对象,研究儿童各年龄阶段的发展特征, 研究儿童心理发展相关的环境、遗传等因素的影响,不仅仅局限于教育范围,着 眼点在理解儿童的发展。因此研究要分析儿童的年龄特点,来制定适应儿童特点 的、最大促进儿童心理发展教学手段,如抓住儿童的关键期与敏感期。

(一)幼儿的心理特征 幼儿期是指3岁至7岁的儿童时期。在这一时期幼儿的注意力更集中于 新鲜、有具体形象的事物上,比较擅长于具体形象记忆,对事物的外观特征有着 更为直观的记忆,但大部分的记忆还是以无意识记忆为主,要想记忆服从一定的 目标还是有一定难度的,且不擅长逻辑记忆,记忆的持久性及精准性相对较差。

幼儿在此时的思维模式还主要是具体的形式思维,自我中心主义。同时幼儿在幼儿期词汇量会发生明显增加,是一生中增加速度最快的时期,幼儿在进行言语表 达的同时会伴有丰富的面部表情和动作。

(二)影响幼儿音乐发展的因素 从幼儿音乐心理特点的角度来看幼儿音乐心理发展,影响幼儿音乐心 理发展的因素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
1.遗传 就一般而言,父母从事音乐艺术方面工作的,由于遗传因素的影响, 其子女的音乐素质也大都相对较好,例如,在大音乐家巴赫的家族中,300多年 时间竟然出现了360名音乐家纵观音乐史我们不难发现遗传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幼 儿音乐心理的发展,但是也要与后天的培养相结合。

2.家庭环境 幼儿从出生开始最先接触最常接触的人就是家长。在钢琴教育中,家 长都会有自己的想法和观念,因此家庭环境会对幼儿的钢琴学习和教育产生深远 的影响。

幼儿在学习钢琴时,会非常希望得到家长的鼓励和表扬,而家长的鼓 励和陪伴也会增强幼儿的学习热情,为孩子创造一个具有动力的学习环境。

3.教育 幼儿时期幼儿的音乐心理就有了很大的进步和发展,这样就为之后的 音乐教育创造了有利的条件,所以说幼儿时期是音乐学习教育的最佳时期,同时 教育也会对幼儿的心理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比如有的幼儿有良好的音高、节奏 感和一定的音乐创造能力,在学习中常常体现在视唱音高准,练耳能力强,音乐 表现与理解佳等。这类幼儿通过专业的训练,往往能获得更好的音乐能力。

四、幼儿钢琴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本文对幼儿园3~7岁幼儿进行调查研究,通过调查研究发现幼儿钢琴 教学过程中存在很多问题,主要有教育观念落后、教学方法匮乏等,针对调查研 究中发现的问题,对问题进行剖析,对幼儿的心理特征以及影响幼儿音乐发展的 因素进行分析,了解幼儿钢琴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关对策。(一)教育观念的落后 现代幼儿家长对于钢琴学习往往存在趋利观念,考级思想严重,要引 导幼儿家长正确认识和看待钢琴的考级问题。在幼儿钢琴学习问题上,很多的家 长都是希望孩子能过钢琴几级,试图通过这个来证明自己的决策的正确性和孩子 的优秀。其实这样的想法是有一定的弊端的,是教育观念落后的一种思想。

(二)教学方法匮乏 在当前的钢琴教学中,教学方式比较单一,大部分是以钢琴教师为主, 学生只是被动的学习,看老师讲课,听老师演奏,并不知道其中包含的意义,一 味的在模仿老师弹琴。只是这样一直重复上课,幼儿对于钢琴学习的热情就是渐 渐被磨灭,越来越不感兴趣,慢慢的就会产生逆反心理,越来越不愿意练琴,产 生厌学情绪,不想再上课学习钢琴。

五、提高幼儿钢琴学习的方法对策 (一)培养幼儿学习钢琴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注重培养学生对每门课程积极的学习态度,才有 助于培养学习兴趣。要想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首先要培养学生积极的学习态度, 在端正学生学习态度的同时还要按照学习计划创设一定的学习情境,以此来进一 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一些幼儿在学习钢琴时,或多或少的都会出现注意力不 集中的情况,会容易被外部的新鲜事物所吸引,所以在对教材的选择上要选择色 彩鲜艳的、有图画的教材,这样就可以吸引幼儿的注意力,使其集中到学习上, 同时也要选择曲调旋律欢快、幼儿喜欢的钢琴曲进行演奏和教学,使幼儿积极的 参与到学习中去,课后可以对幼儿进行鼓励,设置鼓励卡片,从而增加幼儿学习 钢琴的自信心和学习热情。钢琴教师要善于表扬和鼓励学生,使其在学习和表演 的过程中能够实现自我,树立自信心,体会到钢琴带来的快乐。

(二)注重儿童的创造性思维 儿童音乐教育的普及程度越来越高,在音乐教育中,钢琴的演奏技术 是教学的重中之中,但同时培养儿童的音乐鉴赏和音乐理解能力,培养幼儿的创 造性培养能力也成为现代钢琴教育的主流趋势。心理学上认为,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是发展智力的核心。在音乐学习 中,可以充分调动一个人的所有感官去感受音乐的能力,在此基础上,学生可以 在学习中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然后将音乐作品在此基础上演绎出来。音 乐作品的演绎需要演奏者充分的了解感受音乐作品的每一个音符,即使是相同的 旋律,经过每个人的了解感受,也会演奏出不同的效果。

(三)家长在幼儿学习钢琴中的重要作用 在幼儿学习钢琴的初始启蒙阶段,幼儿的年纪还尚小,理解能力和意 志力都相对比较薄弱,因此十分需要家长的陪同。钢琴教师在幼儿钢琴教学中的 作用十分重要,但是钢琴教师却不可能天天陪着幼儿进行钢琴的学习,这时候家 长的作用就十分重要了,家长天天和孩子在一起,这样家长的陪伴就对孩子的学 习教育有很大的影响。儿童的惰性很强,如果家长不勤快的话,很少有儿童愿意 自己去练琴的。所以在日常的练习中家长要起到协助和提醒的作用,家长要有正 确的态度来引领儿童练琴。

作者:吕婧雅 第3篇:发展心理学在学前教育和中小学教育中的应用 发展心理学是研究人在各个年龄阶段心理发展规律的科学,包括婴儿 期、幼儿期、儿童期、少年期、青年期、中年期、老年期等重要时期。随着时代 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人在各个年龄时期的心理特点都会发生一定程度的差异。

在教育领域,发展心理学的应用,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了解学生在各个年龄层次 不同的心理特点,从而更好地达到因材施教的目的。在学前教育和中小学教育的 过程中,教师对发展心理学的研究和了解,可以更好地提升教师的职业化水平, 促进教师综合素质的不断提高,为国家的教育体制改革奠定基础。

一、发展心理学的发展历程 发展心理学主要在于揭示心理发展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方向性和顺序 性及心理发展的不平衡性。发展心理学的前身是儿童心理学,至今已有130余年 的历史。19世纪后半期,德国生理学家和实验心理学家普莱尔发表《儿童心理》 一书,可以认为是儿童心理学的早期经典著作;
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是儿童心理 学的形成和发展的时期,在这个时期,涌现出一批研究儿童心理学的先驱者,并 在研究领域各学派呈现相争的局面;
1957年,美国《心理学年鉴》用“发展心理学”取代“儿童心理学”作为文章的标题,可以认为发展心理学在心理学中的地位 从此更明确。发展心理学历经多年的研究和发展,已经开始趋于成熟,在社会各 个科学领域和教学领域备受关注。

二、发展心理学在儿童早期和中小学教育中的意义 近年来,青少年违法犯罪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给经济社会的良性健 康发展带来了不良的影响,尤其是犯罪年龄越发呈现低龄化的态势,严重影响了 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在儿童早期和中小学教育的过程中重 视心理学教育,可以更好地实现青少年身心健康成长的目标和期望,有效地防止 青少年犯罪,促进我国新一代学生思想道德品德和心理健康。在教育改革领域, 发展心理学的应用,可以促进我国教育体制的不断改革和完善,实现教育体制沿 着素质教育的方向不断健康发展。

三、发展心理学在学前教育和中小学教育中的应用 发展心理学作为研究人的心理发展规律的科学,在教育领域的应用是 极其广泛的。在儿童时期和青少年时期,这个时期的孩子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尚未 成型,发展心理学的应用,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了解儿童的心理,从而实现学生 心理健康成长。

1.发展心理学在学前教育中的应用 学前教育作为幼儿成长过程中的早期教育,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直接 关系到幼儿的健康发展。一直以来,我国幼儿教育过程中,很多学校的教育理念 和教学模式落后。尤其是在当前的一些私立幼儿园,打着“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 上”的旗帜,在幼儿园大力实施小学化的教育,忽视幼儿的心理健康教育和个体 差异性,所实施的教育缺乏个体性和差异性,使得幼儿过早地接受一些小学化的 应试教育。发展心理学在学前教育中的应用,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了解幼儿的心 理发展特点,了解幼儿的喜好和个性特点,从而帮助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重视幼儿 的心理教育、人际关系、创新能力等的培养和塑造,达到幼儿健康成长的目的。

2.发展心理学在中小学教育中的应用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中小学阶段的学生在心理发展上已经有了自己 的主张和见解,只是在社会的大环境之下,中小学生对于一些善恶还不能进行明 确的划分,在成长过程中容易受到外界的影响出现一些选择上的偏差。尤其是在当前激烈的社会竞争环境下,中小学生在面对学习上的压力、社会上的压力等方 面,容易出现不健康的心理。此外,对于一些特殊家庭的孩子,如离异家庭的孩 子、独生子女家庭和一些留守儿童等,更需要在心理上给予特殊的照顾和抚慰, 以消除不良情绪,形成积极健康的心理。在中小学教育过程中,发展心理学的应 用,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纠正学生的不良情绪,使学生在成长过程中,更好地适 应学习和生活,并且帮助学生培养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形成积极健康向上的心 理状态,以更高的热情投入到学习和生活中。

3.发展心理学在教学改革中的应用 近年来,我国教育体制改革发展得如火如荼。教育体制的改革,总会 伴随部分教师、家长和学生的不适应,严重者会导致一些抵抗情绪和偏激情绪的 产生。在教育体制改革的过程中,发展心理学的应用,可以更好地消除教师和家 长及学生的不良情绪,帮助他们纠正应试教育理念上的偏差,更好地达到素质教 育的目的。总结起来,发展心理学在教学体制改革的过程中可以应用于以下几个 方面:
首先,发展心理学可以应用于德育教育的领域。德育教育是当前我国 学校教育过程中的重要教育,也是教育体制改革过程中重点关注的教育。在青少 年成长的过程中,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可以更好地促进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和 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发展。

其次,发展心理学可以更好地推动素质教育的发展。发展心理学在学 前教育和中小学教育中的应用,可以使教师更加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关注学生 的个性成长,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这和新课程改革主导下的“以学生为主体” 的教学理念不谋而合。发展心理学对学生健康心理素质的形成具有重要的影响, 为树立学生积极的心态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可以说:发展心理学可以更好地推 动素质教育的发展。

总而言之,作为一门研究个体心理发展规律和特点的学科,发展心理 学在学前教育和中小学教育中的应用,具有很多积极的意义。尤其是在当前新课 程改革的背景之下,发展心理学的应用,可以更好地推动教育体制的改革和发展, 为教师在中小学领域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奠定坚实的基础,也可以帮助我国的青少 年在成长过程中树立良好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第4篇:发展心理学中的儿童孤独感研究对每一个儿童青少年来说,同伴关系都是无法回避的问题,它对儿童 的成长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对儿童的社会适应性也将产生关键性的影响。社会 发展心理学中认为,孤独感是指当我们的社会关系在某些重要的特征方面存在缺 失的时候,主体所体验到的不适感觉。它在儿童的成长过程中普遍存在,并且对 儿童的成长有着极大的消极作用。虽然说一定的孤独感可以培养儿童独立性的人 格,但是长期的孤独感就会导致其巨大的痛苦,随后会在其心里产生一种被遗弃 的感觉,导致难以融入社会,自尊心受损。当前国内对发展心理学中的孤独感研 究有了长足进步,但是一般是针对青年和老年来进行的,本文从儿童角度,分析 影响儿童孤独感轻重的个体和外部因素,综述了国内外文献中关于儿童孤独感的 研究成果,提出了儿童孤独感的现状情况,并提出了简单的降低儿童孤独感的建 议措施。

1影响儿童孤独感的因素 一般说来,影响儿童孤独感并不是单一因素,而是多个方面的因素交 叉起影响作用,这其中不仅只是儿童本身的问题,也有家庭和社会方面的因素。

1.1个体因素:国内外相关的研究显示,关乎儿童本身的主观的社会 交往自我感知可以更加容易而科学地预测自身的孤独感。不同的社交自我知觉, 会产生不同的孤独感,相比较于社会自我知觉积极的儿童,社交自我知觉一般的 儿童具有比较高的孤独感。这就说明了自我认知对于孤独感的形成有着比较重要 的作用,而中间的媒介就是社交自我认知,通过这个媒介,社会喜好和友谊质量 等都可能会和孤独感有联系。和社交自我认知这一中介不同的,同伴关系在影响 儿童孤独感的行为因素中有着比较重要的作用。在同伴关系形成的过程中,对外 界敏感、问题多的儿童往往因为难以建立融洽的关系而受到冷落,并最终导致孤 独感的产生,而内部问题比较多的儿童又会过多的在自己的小世界中,难以融入 群体,难以产生孤独感。

1.2环境因素:儿童的成长是否健康基本上取决于他在生活中相互交 往和产生联系的人和事,其所处的环境,对孤独感的形成有着很大的影响。家庭 是影响儿童成长环境的最基础因素,具体可以分为家庭功能、类型和父母的培养 方法。家庭功能是对于一个家庭的总体综合性评价,如果儿童缺乏和家庭成员之 间必要的交流,或者生活在一个比较混乱的家庭管理环境中的话,很有可能滋生 儿童的孤独感。比如离婚家庭的孩子,会在和同伴进行交往的时候产生自卑感, 导致孤独感大量滋生。父母的教育培养模式同样也影响着儿童孤独感的产生,是否宽容和颜悦色,是否惩罚严厉苛刻,是否不管不问冷淡,是否过度保护宠溺, 都对儿童的健康发展有着阻碍作用。而儿童的发展过程中,同伴关系的作用不是 父母可以代替的,必要的同伴关系可以缓解或者消除孤独感。社交地位和问题行 为是两个显著的环境因素,社会地位高的话,孤独感就会减弱,而如同儿童的问 题被拒绝或者忽视,就极有可能产生孤独感。而当儿童入学之后,师生之间的关 系很大程度上影响孤独感,亲密的师生关系很显然要好于冰冷的师生关系。另外 适当表扬可以减轻孤独感,使孤独感的孩子也更加乐意和老师进行交流,打开心 扉。

2基于发展心理学的儿童孤独感研究 2.1研究方法和工具:儿童孤独感的研究一般都需要做社会调查,深 入小学,进行问卷调查,而研究工具主要包括以下几个:(1)1984年asher编制 的专用于3-6年级儿童的孤独量表。包含16个孤独项目和8个和个人爱好有关系的 插入项目。(2)1982年harter编制的儿童自我知觉问卷(PCSC)。(3)友谊质 量问卷,其中包含40个孤独项目,不过一般在研究的时候都会对项目进行取舍。

需要注意的是,儿童的孤独感并不是由单一因素引起的,所以在进行研究的时候, 要注意多因素相结合的方法进行研究。

2.2研究结果综述:纵观国内外的儿童孤独感研究成果,可以发现结 果之间虽然有微小区别,但是却殊途同归,结果在整体上还是彼此相近的。(1) 儿童孤独感的整体分布对孤独量表中的16个项目进行问卷打分,一般说来分数和 孤独感的高低是成正相关性的。通过对数据进行标准化整理,根据标准化结果把 儿童分成三种类型:严重孤独、一般孤独、低孤独。结果表明,儿童孤独感的整 体分布偏高,孤独感在儿童群体中普遍存在,其中低孤独感类型的儿童约有15% 左右,一般孤独的儿童则占到了70%左右的比例,而严重儿童的比例也有15%左 右。(2)儿童孤独感的性别、年纪差异通过采取独立样本,对其进行数据分析。

根据国内外文献的研究结果可知,不同性别和年级的儿童,其成长过程中的孤独 感并没有明显的差异。(3)友谊质量分布规律一般从《友谊质量问卷》的40个 项目中,选取部分项目进行调查研究,评价和最好朋友之间友谊的质量情况。通 常包括肯定、亲密、帮助、交流、解决冲突和背叛等几个维度,按照对儿童有积 极性影响的方向进行打分统计,分数越高说明儿童的友谊质量越好。当然,对友 谊质量在不同性别和不同年级之间的分布情况进行调查也是必要的。同样采取独 立样本,分析差异情况。研究结果显示,在亲密维度上,不同性别的儿童群体中, 差异性较大,相比男生来说,女生通常表现出更高的亲密程度。从总体来看,除了友谊程度这个维度,女生要高于男生之外,其他的并不存在明显差异。

从研究结果我们可以看出,在儿童群体中孤独感是普遍存在着。从前 面的影响因素分析中,我们可以找到一些降低儿童孤独感的方法。对儿童个体来 说,要试着建立和谐的伙伴关系,发展乐观开朗的心灵,和同学、老师以及父母 及时交流,有什么困难不要憋在心里,要敞开心扉,迎接成长。对外部环境来说, 老师、家长与同学和儿童的关系处理都会影响其孤独感的产生和发展。家庭一定 要和睦,家庭管理要正常,父母对儿童的教养方式要合理,不能太严格,也不能 太宠溺。比如离婚家庭中父母在离婚初期要经常关心孩子的成长情况。作为老师, 当然也必须尽好责任,为儿童积极健康和谐成长保驾护航。

作者:江丽君

推荐内容

钻爱网 www.zuanai.cn

Copyright © 2002-2018 . 钻爱网 版权所有 湘ICP备12008529号-1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