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您的当前位置: 钻爱网 > 述职报告 > 年终述职 > 【善思者善用浅谈我用教材】浅谈教材研读

【善思者善用浅谈我用教材】浅谈教材研读

来源:年终述职 时间:2019-10-25 07:55:34 点击:

善思者善用浅谈我用教材

善思者善用浅谈我用教材 教学是一门研究到永远的艺术,不能只看到文章的表面, 要深入到文章的深处。文章只有一篇而已,怎么教才是要思 索的。是以教参为主还是用自己的敏锐的洞察力为主,还是 两者结合,就是我要探索的。我的做法总结起来就是——透 过表面看实质,通过课文思生活,站在书本眺世界,在教学 中营造另外一种思索。

摘 要:
挖掘 教书 教材 思索 理解 感悟 在我国,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加速推进,教师如何 提高自我专业成长的意识和能力,以便更有效地促进学生全 面、健康、和谐的发展——这更是基础教育面临的一个迫在 眉睫的问题,教师与学生仿佛就是靠教材来发生和维系关系 的。于是就有了“以纲为纲,以本为本”。然而事实是,一 方面大家紧抱住教材不放,却未能充分利用它的资源,另一 方面很多人成了教材的奴隶,跟着教材亦步亦趋。进入课改, 我们到底应怎样看待教材,又怎样去使用教材呢? 一.教材不只是一本薄薄的书,而是一座矿藏无限的资 源库 过去,我们教师自觉不自觉地都存在这样一种定势:教 师干什么?教师就是教书。教什么书?教教科书。所以老师 开学初拿到一本教材,一学期忙来忙去,就是忙着备教材、 讲教材、练教材、考教材,教材成了教师的全部世界。正是这样一种定势,造成一些教师一辈子只读三本书:教科书、 教学参考资料、练习册,严重束缚了自己的专业发展,而由 于这种束缚,也就使他的学生视野很狭窄,阅读欲和研究欲 淡化,潜能得不到充分挖掘,发展受到了相当制约。

要开发它。一门学科有其内在的科学体系,这个体系是 一个纵横交错、层次分明的巨大网络。而教材在向我们学生 介绍这一体系时,当然不会事无巨细,悉数网罗,而是有所 侧重、有所取舍。教学中,我们应当紧扣教材,不能随心所 欲,四处延伸。但为了使学生对学科的理解更系统、知识建 构更全面,或者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有时我们 又不能囿于教材,限于字面,拘于教参,而要抓住一些生长 点,去拓展、去开发,以为我所用。比如有首古诗《孔雀东 南飞》,讲的是刘兰芝、焦仲卿的爱情悲剧,两人百般相爱, 婆婆却百般挑剔,迫使这一对恩爱夫妻劳燕分飞。这首诗的 开头有两句:“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一般理解,这 是诗歌的“起兴”句,所谓“山歌好唱开头难”,与全诗没 有什么关系。教学中,关于这一句也可以一笔带过,无需研 究。一位学者参加国际学术研讨会,某国一个专家故意设 疑:“先生,你们中国的孔雀为何向东南飞而不向其它方向 飞?”先生激灵应变,调侃用古诗作答:“西北有高墙,壁 立飞难越。”但有一位老师却没有放过这两句,而是抓住它 进行开发,到故事发生地去考察地理、人文,发现,在庐江 郡,焦家东南五里是花山,花山东南五里是刘家。有了这种开发,足现“五里一徘徊”非随意说说,而“孔雀东南飞” 也有明显寓意,下文焦仲卿死后为何“自挂东南枝”也就不 难理解了。这里,开发教材不仅是对教材的研究有了深度, 而且如果老师有了开发的习惯,对教学内容就会研得很透, 学生受其影响,也有就了探索的精神和研究的习惯,终生也 就受益了。

二.要批判它。

在常人眼里,教材是教科书,非常庄重,也非常严肃, 凛然不可侵犯。其实并不尽然。现在教科书的编写也相对放 开,版本很多,编者的水平、视野、角度又参差不齐,所以 教科书上的东西、教参上的东西瑕疵还是很多的,这就需要 教师要有自己的头脑,有自己的眼光,绝不能囫囵吞枣、依 样画瓢,只作渲绎、不加审视,因为这样,很可能造成学生 学习上的困难、疑惑,甚至误导。

便说《笋芽》一课,课文中的竹笋经历众多的风雨雷电 的洗礼,长大后大呼一句我成功了,期间我也像大家一样守 着教材和教科书徘徊,这没错。在学生中间鼓舞的群情高涨, 热血沸腾,为竹笋的成功欢呼。忽然我嘎然而止,我便抖出 我挖掘的内涵----面对大家面露不悦之色,让学生大呼三遍 我长大了。学生不解其所以然,振臂高呼,其兴奋不言而喻。

我用手在黑板上连拍三下,只说一声:“遗憾”,学生 们立刻静寂无声,不解之情意语难表,不知要怎样。我一笑, 只说:“大家和竹笋一样少说了一句。”课上沉静了一分钟,见状我又说:“它少说了什么呢?” 顿时几只小手举起,我又竖指一嘘说,通读课文前半部分, 心中默数一分钟,再问满堂皆是手。

有的说:“雨姑娘滋润了我,我应该说一声谢谢”,有 的说:“是雷爷爷唤醒了我,我要说谢谢”……总而言之感 悟到这种关怀叫帮助。最后一位同学起身说,感谢大家,只 有四个字,我举手示意,不再说满堂掌声,满堂喝彩。

三、唤起经验。

教科书上的知识其实都是生活经验的积累。我们不能让 学生对教材产生“陌生”,对学习产生“畏惧”,一个较好 的办法就是要善于挖掘教材中的“生活”因子,让学生无论 学物理、化学、生物等,都有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从 而激发他们的兴趣,吊起他们的胃口,自觉主动地投入到学 习中。比如物理学科,学生一般都敬而远之,其实,物理物 理乃物质之原理,物理学上许多的定理、规则都源自我们的 生活,许多现象生活中是司空见惯,像杠杆原理、打雷放电、 自由落体等,只要注意激灵一下学生的大脑,他们马上就可 能触动经验,从而激发学习热情。有一位美国女历史教师在 教“殖民统治”一章内容时,阐述殖民地人民权利被剥夺, 于是引发反抗,为激发其理解、同情和正义之情,就先设置 了这样一个场景:周五早晨,几个同学的书包柜受到老师无 理搜查,心里很气愤,因为这属于他们的私人空间。但老师 说:我是教师,我拥有这样的权利,你必须服从。学生愤愤不平,纷纷抗议教师对自己权益的侵犯。这一场景的设置, 唤起了学生生活中的曾经经历,激起了情感共鸣。

课上的例子但举这些,作为教师面对教材,应像一个人 面对阳光,应深知,你面对阳光,背后一定是阴影,应让学 生了解,再了解,不是表面的,而是深刻的。在教学实践活 动中、有关教学整体的真理性的直觉认识。它来源于教学经 验,通过对具体的教学情境和教学事件的关注和反思,将感 性的、表面化的经验提升,使其内化为教师的实践能力。在 处理教学突发事件时,更容易做出准确、及时的反映。拥有 实践智慧的教师具有独特的人格魅力和人生感悟,他们的言 行会在潜移默化中对学生的一生产生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他 们既能充分发挥自身的创造力,又能根据具体教学情境选择 最佳的处理方式;
同时,他们也深刻地认识到:教师的工作 是充满创造的过程,教学过程中对知识的活化,对学生心理 变化的敏锐感受,对教学时机的及时把握,对教学矛盾和冲 突的巧妙化解,都是其创造力的表现,从而体会到教师这一 职业内在的尊严和欢乐。

推荐内容

钻爱网 www.zuanai.cn

Copyright © 2002-2018 . 钻爱网 版权所有 湘ICP备12008529号-1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