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您的当前位置: 钻爱网 > 述职报告 > 年终述职 > [对强化语文学科意识的反思]自觉的学科意识

[对强化语文学科意识的反思]自觉的学科意识

来源:年终述职 时间:2019-10-19 08:06:51 点击:

对强化语文学科意识的反思

对强化语文学科意识的反思 一次市级教学大比武中,一位语文教师在执教八年级的 自读课文《大山与小溪的对话》时,是这样安排这堂课的:
第一步由大山与小溪的特点导入课文;
第二步找出文中大山 与小溪的特点;
第三步明确大山和小溪为何具备这种特点;

第四步学习小溪一往无前、乐于奉献的精神。在教学中,这 位老师领着学生由小溪联系到了自然界,由自然界联系到了 人,由人联系到了家庭,由家庭联系到了集体,由集体联系 到了国家……然后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作为一个个体的人, 你又该如何去做。学生在课堂上反应灵活,思维敏捷,发言 热烈,或联系自己,或关联他人,或正面讲理,或反面阐述, 课堂气氛十分热烈。本来这样安排也不错,只是在进行第四 个步骤时,该教师浓墨重彩,大张旗鼓,竟然在整整一堂45 分钟的课中花了21 分钟的时间。

听课到此,我猛然悟到:这是我们的语文课吗?这是我 们心中的真正的语文课吗?我的答案是否定的。我觉得它不 是语文课,它反而演变成了一堂政治课,一堂生动形象且富 有情感体验的政治课。如果真要说是语文课,那只能算是一 节没有语文味的语文课。何故?我觉得这是由于这位老师缺 少学科意识。那么这种意识的缺陷又是什么造成的呢?我认 为这是由于没有理解语文课程的性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 标准(2011 版)》中明确指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这位老师的错误在于过分夸大语文人文性的特点,牺牲了我们语文学科的工具性。的确,“全 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是我们语文教学的根本目的,基于 此,我们很多教师认为,在教学中对于兼具工具性和人文性 的语文,应拓展更大的教学空间,从更广、更宽的层面上来 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却不知,这样就把语文的人文性无端 拔高。过犹不及的后果,就是将我们的语文课变成了纯粹的 说教课、思想品德课。不错,我们的语文教师们虽然尽力在 教学中追求人文性与工具性的和谐统一,但更多的却是注重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以充分体现德育在语文教学中的渗 透,甚至夸大德育的功能。因为人文性的东西有时不像工具 性的东西那样科学与严谨,故操作起来比较随意与自由,不 必过分担心一些科学与知识性上的错误。所以,教师们在课 堂上演绎了一幕幕学生思维活跃、气氛热烈的画面,然而弱 化语文工具性的伤病已在其中,语文课的“语文”味淡了许 多。我担心,长此以往,学生的语文根底是否打得扎实,会 不会如水中之浮萍,随风飘荡,是不是像空中之楼阁,随时 都有倾塌之可能。

那么我们的语文老师该如何强化我们的语文学科意识 呢? 第一,回归语文课程 笔者认为,我们只有明确新课程的特点,辨清语文的课 程性质,方能让我们的语文课改之路切实有效。我们要明确, 语文课要将工具性和人文性和谐统一在一起。我们首先要重视语文课程的工具性。语文就是工具,是人的生活最重要的 工具,是人们外在的物质生活和内在的精神生活、情感生活 的不可缺少的重要工具。其次,我们要重视语文课程的人文 性。我们要培养学生对母语和民族文化的热爱。朱自清先生 说过,经典的价值不在实用,而在文化。钱钟书先生也指出, 母语是一个人的存在方式和思维方式。黄厚江老师也提过, 民族的语言,是民族之魂的衣胞。我们力求语文课要上成真 正的语文课,把语文课堂变成语文学习的天堂。最后,我们 要重视“两性”的统一。黄厚江老师指出,工具性与人文性 是一枚硬币的两面,是不可分割的整体。在语文课堂教学中, 语文的人文性应该在语文的工具价值实践过程之中得到体 现。我们既不追求单纯的语文工具价值,也不排除语文学科 应该承担一定的人文责任。而在《大山与小溪的对话》教学 案例中,这位教师的课堂就出现了人文性过于拔高、工具性 没有充分拓展的现象。

第二,回归语文特质 探索掌握语文学习的规律是最本质的语文活动,一切活 动都应建立在这个基础之上,而不能违背。黄厚江老师在他 的《语文的原点》一书中明确指出:“语文课堂最基本的要 求是什么?是像语文课。语文课最基本的特征是什么?是以 语言为核心,以语文活动为主线,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为 目的。” 1.回归朗读。我们应当归还新课改实施过程中分给文本朗读的时间,让琅琅的读书声贯穿于课堂的始终,回归于课 堂。现在我们的教师为了后面所谓的“出彩”部分,压缩朗 读时间,匆匆收场,草草收兵,这是非常不明智的行为。试 想,学生在对文本不明了的基础上,我们的讲解是多么的苍 白而又无力,学生对文本思维的缺失是不言而喻的。在朗读 这一环节中,我们教者也应该明白,朗读的主导是我们教师, 朗读的主体是我们的学生,我们教师只不过是朗读的主导, 而朗读的结果和效率,就是学生与文本感情上的共鸣。朗读 的回归,是语文学科意识的重要体现。2.回归文本。教 师要加强对文本的解读,不作过分拓展,适当地减轻人 文性的分量,让学生的思维回归文本。我们力求不做开课时 冗长的“导入”,甚至课已上了十多分钟还没有切入正题;

我们力求不做画蛇添足式的迁移,避免使迁移之内容与文本 若即若离,甚至毫无关联。我们要让我们的语文回归,要深 深地扎根于文本,使文本的解读和人文的升华不再出现无本 之木、无源之水的尴尬。江苏省中学语文优质课教学观摩活 动共有七堂优质课,让我们体悟的东西颇多。如《爸爸的花 儿落了》一课,老师进行了父爱的延伸,但教者能及时收尾, 很好地把握住了“度”,没有走上“政治”之路;
又如南京 一位老师的《明天不封阳台》,教者没有过多地纠缠在“保 护自然”这样的主题上,而是点到为止,很好地分清了“主 次”,没有走上“地理”之路;
同时,《爸爸的花儿落了》 与《都市精灵》两堂课,虽然都用到了音乐,但他们都把握得很到位,没有过分的张扬,没有过多的铺张,而是把它作 为开头的导入和结尾的收束,很好地把学生领进情感体验。

他们用理性的思维,他们用自己的聪明把人文内涵融化在了 语文里了,他们没有走上“音乐”之路。

3. 回归训练。《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 指出:“语文课程是实践性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 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该是语文实践。” 《新版课程标准解析与教学指导初中语文》中明确指出:“要 强调学生自主的、多样的、充分的语文实践,把听、说、读、 写、思的权利还给学生。”将语文中工具性的内容重新定位, 回归课堂,多进行语言训练、语法训练。我们在语文课堂上 要有语言意识,多多体会语文用语的妙处,让我们的语言训 练在语文的天堂里自由遨游。

第三,回归教者情怀。我们要明确,语文姓“语”,语 文课堂要有语文的味道。语文教学不能为了华丽而不讲究自 然,也不能为了所谓的“精彩”而失去了真实,更不能为了 热闹而不讲究实效;
同样,我们不能为了分数对学生死揪死 拉,使得孩子们连语文都不喜欢了。我们语文教师也姓“语”, 要有平和的心态,不能急功近利,不能弄虚作假,我们教师 要有求真务实的心态,不能精心“打磨”,不能刻意“包装”, 不要过分追求“精品”化和“精致”化,我们要还原我们语 文的真实性、严肃性、有效性,我们也要还原语文的情趣性。

黄厚江老师曾指出:“语文课应该有语文的情趣,语文课应该是最有情趣的学科。”只有语文老师有了语文的情怀,才 能让语文不旁逸斜出。我们只要有语文老师的情怀,我们的 语文课堂的学科意识才会更强。

强化语文学科意识,是我们每一个语文老师的职责,回 归语文学科意识,是我们每一位语文老师的使命。我们走在 路上,走在回归的路上,走在回归语文本真的路上!

推荐内容

钻爱网 www.zuanai.cn

Copyright © 2002-2018 . 钻爱网 版权所有 湘ICP备12008529号-1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