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您的当前位置: 钻爱网 > 述职报告 > 个人述职述廉 > 家教的教书育人艺术探索|如何教书育人

家教的教书育人艺术探索|如何教书育人

来源:个人述职述廉 时间:2019-11-20 08:35:40 点击:

家教的教书育人艺术探索

家教的教书育人艺术探索 一、挑战传统教学:启发式教法促进学生思维发展 填鸭式、灌注式的教学束缚了学生的表现欲,扼杀了学 生的思维发展。林文泉深知其中弊端,认同杜威等著名教育 家关于“教育的目的在于使人能够继续教育自己”,“教学 中所传授的是方法而非内容,是发挥而非灌入”的论断,注 重学生思维发展,培养学生创新运用能力。他一改填鸭式、 灌注式的传统教学法,采取启发式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课 堂上开展积极活跃的师生之间、同学之间的互动发言,大大 刺激全体学生的学习兴奋点,有效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林 文泉启发式教学早期有目标有计划的成功实施,当数1964年 9月至1966年6月在莆田二中两年间的语文课教学。那时,林 文泉身为莆田二中分管教学的教务处副主任,他已有15年的 教学经历,又刚从福建教育学院进修中文一年结业,教学经 验趋向成熟,教育观念得以更新。回校之后,适逢学校开展 教学改革,他爽快接手高二甲班语文课教学,以之作为教学 改革的试点。笔者作为这个班的学生,曾聆听过他两个学年 的语文课,深切感受到他那启发式教学法的优质和生动。首 先,他把大量功夫用在课前准备工作上,备出一个个不同于 传统的、适合教学改革的教案来,设置一个个能够引发学生 积极讨论的、启发学生思维发展的问题来。为了取得更好的 课堂效果,他又设计了预习题,布置学生课前预习,熟悉教 材,思考质疑。课堂上,他用不多的时间,简明扼要的语言,讲述一些该交代的基本知识,指出重点难点,然后提出启发 性的问题,引导学生展开发言讨论。开始大家不习惯,少有 主动举手发言者,经过他坚持不懈的鼓励与训练,回答和提 问的同学渐渐多了起来,到后来,全班同学都能积极动脑筋, 踊跃发言了。师生之间互动,同学之间争论贯穿课堂。他总 是面带笑容,聚精会神听我们发言,从旁加以鼓励,启发指 点引导,阐述自己的意见,有时还介绍一些不同流派的看法 扩展我们的眼界。我们在这种启发式的教学氛围中得到很大 的满足,使我们在掌握知识,拓展思维,激发兴趣,训练口 才等多方面得到很大的收获。他又把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花费 在一丝不苟的批改作业上,孜孜不倦地个别辅导我们的阅读 和写作上。看林老师批改作文,犹如他就在身边细心叮嘱, 热情鼓励,委婉指正。听林老师面批,恰如朋友谈心,兄长 劝说,父辈教诲。在以后长期的历史课教学中,林文泉又逐 步探索出适合该科的启发式教学法。他认为,“教师的教是 外因,学生的学是内因。教师的教必须通过学生的积极主动 学习思考才能起作用,才能学到东西。要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师生双方必须共同活动,必须发挥两个积极性。实行启发式 教学首先要使学生有思考问题和把思考的结果表达出来的 要求”(《引导启发思考,培养分析问题的能力》)。他着 重从三个方面开展历史学科的启发式教学。

(一)提出问题,引导思考。如教东汉中期以后外戚和 宦官交替专政时,故意设计外戚专政好还是宦官专政好的问题让学生讨论,最后由教师归纳,指出他们都是封建统治阶 级中最腐朽的政治代表。讲德意志宗教改革时提出为什么此 种宗教改革不发生在英国、法国,而是发生在德国?指出英、 法两国当时已成为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而德意志四分五裂, 缺乏一个强有力的中央政权与教会势力抗衡,教会势力正是 抓住这个薄弱环节爆发改革。

(二)关注联系,引导比较。引导学生注意历史知识、 历史事件、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让学生找出其中的异同点 及其原因。如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和抗日战争时期的土 地政策为什么不同?讲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的人民民主统 一战线,让学生比较“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与“革命统一战 线”的异同点。

(三)学生提问,课堂讨论。让学生课外提出问题,有 选择性地在课堂上解决重点问题。如学生提出为什么说辛亥 革命是身在外国的孙中山领导的?为什么说并未提出反帝 口号的辛亥革命却是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为 什么说没有文化的贫苦劳动人民也是文化的创造者?等等, 在课堂上展开热烈讨论,引发学生积极思考。

二、拓宽与加深: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活动 林文泉十分重视开辟第二课堂,认为“第二课堂是培养 人才的重要渠道,不仅能弥补第一课堂的不足,更重要是能 对第一课堂拓宽和加深,使因材施教原则含有更深刻的意 义”(《我是如何组织学生开展“第二课堂”活动的》)。1986年,他在莆田华侨中学担任高一历史课教学期间所组织 开展的第二课堂尤其出彩。他以组织兴趣小组、讲座会,故 事会、评论会、展览会、参观等多种形式开展第二课堂活动, 学生参与的积极性高,收获大,体现出丰富多彩、目标明确 的活动特色。

(一)思想性。一个学年举办10多次专题讲座,主题鲜 明、故事性强,学生兴趣浓厚,受到深刻的思想教育。《大 地的儿子人民的总理》专题纪念周恩来总理逝世10周年,陶 冶学生高尚的情操。《坎坷的一生》专题,介绍孔子周游列 国、苏武北海持节牧羊19年、马援老当益壮、颜真卿刚强不 阿、左光斗受刑不屈、贺子珍坎坷人生,鼓励学生磨砺坚强 意志。《发扬郑成功的爱国主义精神实现祖国统一大业》专 题,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古今奇才》、《中外科学 家刻苦钻研出成果》专题,激励学生勤奋学习,努力争取成 才。《怎样学习历史》专题,培养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与 历史唯物主义分析历史事件和评价历史人物。

(二)针对性。针对不少学生把文学作品的故事和人物 与历史事实和人物相互混淆的现象,以《三国演义》与《杨 家将》两部有代表性的历史小说为例,选择其中典型人物, 以《曹操至少是个英雄》、《莫将诸葛亮当神仙》、《周瑜 并不器量狭小》、《杨(继)业英勇杀敌,壮烈牺牲》(戏 剧是撞死李陵碑)、《潘(仁)美不是奸臣》、《杨延昭和 他的儿子杨文广》(小说、戏剧说是孙子)、《杨四郎没有投敌变节》、《杨门女将全系塑造》等专题加以分析,使学 生明白,不少小说、戏剧中的故事和人物虽以历史事件和人 物为依据,但具体情节和人物形象通过虚构,加工塑造,两 者有所区别,甚至截然相反,小说和戏剧不等于历史。学生 听了很感兴趣,课外提出许多类似的问题。

(三)知识性。风俗民情专题,介绍公元、阳历、元旦、 元宵来历,二月为什么只有28天,12属相与天干地支、纪年、 纪时、�帧⒏九�缠足、露马脚等的由来等;
外国史专题, 介绍匈奴骑兵闯欧洲、十字军东征、台儿曼在狱中、第一颗 原子弹爆炸等,丰富了学生的中国风俗民情知识和外国历史 知识,学生表示对这些知识很感兴趣,希望继续多了解。

(四)研究性。组织学生举办历史人物评论会,指导学 生搜集资料,选择历史上的改革家作为评论对象。学生积极 性很高,读史,收集史料,写稿,试讲。评论会内容丰富, 气氛浓厚,锻炼了学生初步的科研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五)实践性。组织学生搜集古今中外货币,举办货币 展览。利用华侨中学所在地江口侨乡古镇的有利条件,发动 师生搜集古今中外货币300多枚,举办货币展览。其中有三 国时期吴国的太平通宝,汉代的五铢钱,金代的正隆通宝, 民国的银元、纸币。还有外国的各种货币,如日本的宽永通 宝、大正铜币,越南的景兴顺宝,印度、印尼、马来西亚等 国的铜币,法国的法郎,1885年发行的英国皇冠雄狮铜币等 稀有珍贵币种。该活动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参与第二课堂活动的兴趣,有效延伸了历史课的书本知识。这些货币还曾送到 莆田市青少年科技展览会展出,受到了参观者的广泛关注和 好评。组织学生参观历史文物、名胜古迹。参观莆田千年大 型水利工程木兰陂,听管理人员介绍木兰陂的艰难建设历程, 所起的重大作用,现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等知识。参观省 级文物保护单位千年古刹广化寺、千年古荔宋家香等,让学 生了解家乡莆田丰厚的文化积淀。一个学年之内,开展如此 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活动,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学生以 极大的热情参与这样的活动,对自身知识的拓宽与加深应该 说是实实在在的。

三、理论指导管理:正确的管理理念,优良的工作作风 林文泉先后当过任课教师、班主任、校党支部委员、教 务处副主任、主任等职务,其中当过多年班主任,24年教务 处副主任、主任。其教育管理工作同样闪烁着熠熠光彩。

(一)以真诚之心关爱每一位学生。林文泉从班主任工 作中悟出这样一个道理:成功教育的秘诀在于尊重学生,关 爱学生。据历届毕业生校友回忆,林老师儒雅和气,尊重关 爱学生,很少看到他对学生发脾气,但他在学生中却很有威 信,学生们对他都很敬重。这正是他管理工作中所追求的境 界,也是他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的体现。有两个方面的 工作令学生们久久难以忘怀:(1)平等对待学生。他不管 角色如何变换,始终对学生一视同仁,从不歧视差生,相信 他们是可以引导好的。若采取不恰当的方法歧视差生,可能会毁掉他们的前途。他以真诚之心关爱他们,热情辅导他们 补习功课,引导他们认识自己的缺点错误,让他们树立信心 迎头赶上。(2)热心帮助学生。林文泉心中永远有学生, 把爱无私地洒向每位学生。他耐心用道理启迪思想上存在认 识偏差从而影响自己进步的各种类型的学生。他们中有的自 满,有的自卑,有的倚仗家长的社会地位产生优越感而妨碍 自己的进步,有的因家庭贫困而忧虑重重,有的家庭出身不 好思想包袱沉重等等,他总是深入到学生中去,了解情况, 有针对性地从思想上加以开导,帮助他们排除障碍,更好地 进步。他又以各种办法,帮助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如帮助 他们申请暂缓交费,申请享受助学金,或自己拿钱帮困。他 甚至帮助已经离开学校,走上社会的学生找工作,找对象, 找其子女读书的学校,等等。正是这种纯真的爱,让他的许 许多多学生感动不已,念念不忘他那真诚厚重的师恩。

(二)组织教师开展优化教学。在长期的教务处副主任、 主任岗位上,林文泉一直分管教学。提高全校教学质量,是 他最重要的行政管理工作。他千方百计调动师生的积极性, 抓出出色的教和学的成绩来。他的两项工作给人留下深刻的 印象。(1)走进教研组、年段、班级,深入开展调查研究, 了解师生具体情况,广泛征求师生意见,有针对性地制定教 学工作计划、教学管理条例,安排教师及其课程。对各项工 作有落实,有检查,有总结,有整改。(2)每学期至少给 学生作两次读书动员报告。他的报告旁征博引,联系实际,事例生动,感染力强。学生爱听,管用,很是享受。报告中 引用的许多名言如“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天才出于勤奋”;
“爱好是最好的老师”等,长久地为学 生所津津乐道,有的同学还拿来作为自己的座右铭。师生积 极性共同调动,良好配合,课堂效果就特别好。一所学校办 学的成功,是由多种因素形成的。但人们也看到,林文泉扎 实的管理工作,加上他出色的教学效果,确实明显地促进他 所在学校办学质量的提升。办学质量长期居于莆田前列的莆 田二中,是他教学和管理起步、发展,取得显著成果的重要 人生驿站。重任、机会和荣誉接踵而来:加入中国共产党, 当选校党支部委员,升任教务处副主任,脱产进修等等,1960 年6月,国务院授予年仅31岁的林文泉为全国劳动模范,使 他精神境界的升华和教育工作的提高获得了更加巨大的动 力。恢复高考以后,由他主持教务处工作的莆田四中文科高 考成绩声震八方,综合实力大升,被定为省重点中学。1985 年9月至1994年7月,他应聘莆田华侨中学,在他的努力下, 历史科高考成绩多次获得全市第二名,1990年跃居全省第四 名。人们在谈论这些学校取得优异成绩的时候,常常会赞誉 林文泉在其中所起的重要作用。

(三)青年教师的良师益友。林文泉十分重视培养青年 教师教学骨干,视之为学校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对青 年教师从生活上关心,思想上引导,业务上培养。认为青年教师框框少,有朝气,容易接受新的教育理念,是教师队伍 建设的重要力量。1964年夏季,他从福建教育学院进修结业 回莆田二中,对中学教学的现状与发展趋势有自己独到的思 考,十分赞成当时教育界刚刚开展的教学改革,欣然接受学 校交给他的组织开展教学改革的任务。他以语文组为重点, 以李福金、陈金龙、陈鸿龙、黄永雷等青年教师为骨干队伍, 以高二甲班为自己的教改实践班,以启发式教学促进学生思 维发展为主要内容,开展热烈而又扎实的教学改革,成效显 著,影响很大,外校观摩取经者频频而至,这些积极参加教 改的青年教师也得到了良好的培养与锻炼。以后若干年,他 们都成为莆田知名的中学语文高级教师,学科带头人。他在 莆田四中、莆田华侨中学等校任职与教学时,也一直把培养 青年教师看成是自己义不容辞的职责,经常与青年教师互相 听课、评课,定期集体备课,深入切磋教材与教法。他编写 的教案、复习提纲和练习题,都称得上教研精品,深受学生 欢迎,在教学实践检验中取得了良好效果。他把这些成果无 私地让青年教师阅览参考,对青年教师的进步起了举足轻重 的作用,在他的精心培养下,这些青年教师很快学到他的好 教艺,成为教学骨干,有的后来还被提拔为校领导。

(四)示范胜过说教。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有一段 精彩的名言:“是什么东西推动学生追求高尚的美德呢?是 教师在精神和道德方面的表率作用,教师的生活目的和生活 准则应能使儿童,特别是青少年为之倾倒和激动。”林文泉在这些方面的模范行为,确实为许许多多学生所倾倒和激动。

其示范作用,成为感化学生的磁场。

(1)勤奋好学,锲而不舍。这是林文泉给学生最鲜明 的印象。他笃信教育家陶行知的一句话:“要想学生好学, 必须先生好学。唯有学而不厌的先生,才能教出学而不厌的 学生。”学生从课堂听讲中,从课外交谈观察中,从对他人 生经历的了解中,深深地感受到,自己的老师是一位学而不 厌的知识追求者。初中、高中都在莆田中学(今莆田一中) 就读的他,天资聪颖,勤奋好学,成绩居班内前10名。1949 年1月,高中毕业后因家境贫困无法继续上大学而就业,担 任小学教师和校长。1952年10月,升任莆田二中初中历史教 师,他把能够跨进这所名校的机遇和自己只有高中文凭的压 力一一化作不断继续学习的动力。他步履匆匆,常常熬夜, 争分夺秒挤时间读书,参加华东师范大学函授进修。1963年 9月至1964年7月,学校送他脱产到福建教育学院进修中文, 他十分珍惜这个机会,如饥似渴的读书,学习汉语言文学基 础理论,阅读古今名著,钻研教材教法,又把自己多年刻苦 学到的历史知识和教学知识有机融汇其中,形成自己文史双 跨的知识结构。勤奋好学,锲而不舍,使林文泉的专业知识 不断得到累积与丰富,成为一位自学成才的优秀教师。在学 生眼里,他是一位知识渊博的师长。文革期间,他被扣上“莆 田二中邓拓”、“资产阶级反动学术权威”的罪名加以批斗, 固然是一出不堪回首的悲剧,但却也从另一个角度反衬出他的学问厚度。晚年,他仍然活跃在多所学校的讲坛上,坚持 边工作边学习,践行“活到老学到老”的古语。他对自己几 十年的教学实践作了一番理性的思考、梳理和提炼,撰写了 10多篇教学论文,篇篇体现出他对教育教学的真知灼见。其 中《如何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我是如何组织学生 开展“第二课堂”活动的》、《高三历史总复习的“讲、练、 评”》等先后在校高三科任教师会议、市历史教学学会年会、 省历史教学学会年会上宣读交流,受到与会同仁普遍的赞许。

这些论文,有的在CN报刊上公开发表,有的编入省、市、校 论文集。其中历史复习讲练评三结合教学法影响广泛,被许 多兄弟学校视为新颖有效实用的复习模式加以仿效。历史人 物评论《潘仁美是奸臣吗?》一文,以他独物的见解,颠覆 千年公案,还宋代历史人物潘美(演义作品中的潘仁美)以 真实身份,见证了他成熟的不随风附和的辩证唯物史观。该 文于1989年8月在天津市《历史学习》双月刊上一经发表, 即引起历史界乃至全社会的关注。10年以后的2001年1月, 全文收入中外文化交流杂志社和中华成功人才大辞典编委 会主编的《中华学人理论文献》一书。经过20多年时间的检 验,该文又于2011年2月被北京世界学术成果研究院评上特 等奖。

(2)刚强正直,敢于担当。平时看起来斯斯文文的林 文泉,内心其实涌动着一股坚持正义的热流。关键当口,这 股热流便会奔突翻滚。他敢替在政治运动中受冲击的同事、老同学说公道话,斡旋排解,帮助摆脱困境。当莆田二中也 卷入大炼钢铁时的狂潮,支委会上有人提出砍伐校门口的几 棵大樟树烧木炭炼钢铁,身为支委的他,冒着政治风险在会 上明确表态,阐述理由,力加阻止,终于赢得多数支委对砍 树决议的投票否决,使得古老沧桑的大樟树保留至今,荫庇 人间,见证历史。

(3)追求创新,着眼长远;
凡事有主见,不随风摇摆。

这是林文泉的处事准则。长期担任中考招生工作负责人的他, 常常顶着被质疑、被非议的压力,坚持招生政策向农村学生, 特别是向山区沿海学生倾斜,使许多中考成绩仅仅上线,仍 有可能落选,但却有潜力的农村学生有机会进入好的学校就 读。他凭着心中的正气,尽自己的能力,保护许多受极左思 潮伤害的学生,为之同情,为之说话,为之打抱不平,鼓励 他们不自暴自弃。遭受心灵创伤的学生受到他的关爱,如旱 苗喜逢甘霖,打心底里感谢他,他正直无私的品德也深深地 影响了他们的人格。在长达半个多世纪的教学生涯中,林文 泉以高尚的职业道德,渊博的文史知识,严谨的工作态度, 独特的教学风格,成功地培养了一批又一批的优秀人才。其 功也宏宏,其绩也浩浩,莘莘学子,有口皆碑。他的业绩先 后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创业功臣大辞典》、《中华成功人才 大辞典》、《中国专家大辞典》等多家名人典籍收录。林文 泉人生道路坎坷,但他始终以坚忍不拔的毅力度过每一道坎。

他体质虚弱,先后8次大病住院治疗,他却以坚强的意志力开展繁重而卓有成效的工作。文革的冲击,家庭的变故,病 痛的折磨,没有摧毁这棵屹立于九华山麓的苍松。他以自身 的人格魅力,放大了自己矮小的身躯,以之美好的形象,为 我们树立了榜样。

推荐内容

钻爱网 www.zuanai.cn

Copyright © 2002-2018 . 钻爱网 版权所有 湘ICP备12008529号-1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