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您的当前位置: 钻爱网 > 述职报告 > 个人述职 > 民办高校新闻学专业与“全媒型”人才培养|新闻学专业

民办高校新闻学专业与“全媒型”人才培养|新闻学专业

来源:个人述职 时间:2019-11-21 08:39:37 点击:

民办高校新闻学专业与“全媒型”人才培养

民办高校新闻学专业与“全媒型”人才培养 在2016年2月19日举行的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站在 历史的制高点上,要求新闻舆论工作者“努力成为全媒型、专家型人才”。民办高 校新闻学专业如何培养“全媒型”人才,这是一个新的课题。笔者认为,“全媒型” 人才培养是与作为“全媒体”的媒体形态的蓬勃发展密不可分的。在“全媒型”人才 的培养过程中,要确立科学技术与人文精神并重的理念,在多能中有所专长的理 念,“我要成为‘全媒型’人才”的理念,民办高校可以有所作为的理念。与此同时, 对人才培养计划和课程设置应加以全面修订。其中,首先是要进行科学论证;其次, 遵循人才培养规律;再次,明确人才培养目标;最后,进行课程优化工作。

近年来,在数字化技术的带动之下,媒体形态有了较大的发展。社交 类媒体的勃兴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社会舆论格局,这自不待言;新闻机构所使用 的媒体,已呈现“全媒体”发展之势。习近平总书记在2016年“2·19”讲话中要求新 闻舆论工作者“努力成为全媒型、专家型人才”。新闻业界的现实状况,对高校包 括民办高校的新闻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民办高校的新闻院系如何 适应新闻业界对于“全媒型”人才的需求,这是一个亟待深入思考和研究的重大课 题。

一 截至2015年5月23日,我国有正规民办高校722所,分布在全国30个省 区市,以大区分布来看,华东地区民办高校数量达239所,占全国民办高校数量 34%的份额;从省区分布来看,广东与浙江以50所民办高校并列各省区之首。722 所民办高校中,本科类民办高校为416所,占总数的58%。①全国民办高校究竟 办了多少个新闻学专业教学点,笔者尚未查到官方提供的数据,但有一些民办高 校的新闻学专业教学点是耳熟能详的。总之,经过30多年的努力和积累,民办高 校现在已经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版图中的一支重要力量,同时也是新闻人才培养的 一个重要基地。

培养“全媒型”人才,是与全媒体时代对高等教育的新闻人才需求相一 致的。彭兰教授认为:“全媒体是指一种业务运作的整体模式与策略,即运用所 有媒体手段和平台来构建大的报道体系。从总体上看,全媒体不再是单落点、单 形态、单平台的,而是在多平台上进行多落点、多形态的传播。报纸、广播、电 视与网络是这个报道体系的共同组成部分。”[1]所谓“全媒体”,其实是指功能齐 全,集文字、图片、音频、视频于一体,能方便地进行传受、即时互动的一类媒体。

“全媒体”是媒体发展的必然。这类媒体的显著特点是:“全”。它们囊 括了所有可以用于新闻传播的媒体的功能。对于“全媒体”来说,报纸、广播、电 视、网络等媒体的功能之间是无边界的,是融为一体的。与纸质媒体相比,其“全” 的特点是显而易见且不言而喻的。“全媒体”使受众获得了从报纸上不可能获得的 动感和由实时互动带来的快感。能够将各种传统媒体的优长融汇起来的媒体,是 基于数字化发展起来的“全媒体”。它综合了报纸媒体的文字和图片的优势,广播 媒体的伴随性收听和在移动中接收的优点,电视媒体的动态图像、声画合一的特 点,避免了报纸媒体难以翻检、广播电视媒体线性传播和稍纵即逝的缺点,从而 形成了属于“全媒体”的、传统媒体无法企及的特长和优势。“全媒体”是媒体发展 过程中具有强大生命力的、广受受众欢迎的新的媒体形态。传统媒体如不转型, 绝不是它的对手。

我国的新闻教育,为培养和造就大批高素质的新闻人才,作出了不容 低估的贡献。但是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新闻学其实是报学,其中的史论,主 要是报纸史论,业务主要是报纸业务;新闻人才培养,主要是报业所需的人才培 养。这种状况,与以报纸为主要新闻媒体的时代对新闻人才的需求是大致适应的。

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和新闻媒体形态的演变,以报业需要为人才培养的主要目 标,就显得过于狭窄和逐渐落伍了。这种情况,直到上世纪末本世纪初才有比较 大的改变。广播电视新闻、网络传播逐渐成为新闻人才培养的重要“方面军”。在 各新闻院系中,与网络有关的课程明显增加,有的成为课程中的重要模块;以新 媒体命名的民办高校相关院系也不乏其例;有的民办高校已经设立了全媒体专业, 开始了“全媒型”人才培养的探索工作,并积累了比较丰富的经验,例如三江学院 文学与新闻学院就是如此。

“全媒型”人才培养,固然和具体业务实操、学生动手能力有关,然而 尤为重要的是人才培养理念的更新与转变。

二 正确的理念,对于人们的行为和行动有着引领、指导作用;错误的理 念,则会将行为和行动引入歧途,或阻碍正确的行为和行动的实施。因此,任何 一项重大的改革,都必须从确立正确的理念入手。

在培养“全媒型”人才的过程中,有待确立正确的理念。有些理念,是院系领导或任课教师应当确立的;有些理念,是新闻学子应当确立的;有些理念, 则是院系领导、任课教师和新闻学子都应确立的。

(一)科学技术与人文精神并重的理念 科学技术与人文精神并重,这是院系领导、任课教师及新闻学子共同 应该确立的理念。“全媒型”人才的培养,会较多涉及科学技术层面的内容。对新 兴媒体某些技术的娴熟掌握,是“全媒型”人才成长和培养的基础。但是,“全媒 型”人才从事的工作,并不是单纯的“技术活”;高等学校培养的“准‘全媒型’”人才, 也并不都是“熟练工”。新闻工作者的报道对象以及他们所面对的受众,是有自己 的人生经验,有自己对社会生活的体验、理解的活生生的人。“全媒型”人才或“准 ‘全媒型’”人才,要使自己生产的新闻作品、传媒产品为广大受众愿意接受、喜闻 乐见,其中必须蕴含丰厚的人文精神内容。

进而言之,新闻作品、传媒产品不仅包含着人文精神,而且它们蕴含 的思想应该具有强大的穿透力。舍此,不可能取得成功。所以,无论是新闻学专 业的任课教师还是新闻学子,在注重传授或掌握媒体技术的同时,要注意提升自 己的人文修养和与此密切相关的思想的穿透力。

然而不管怎么说,对新兴媒体相应技术的掌握,在“全媒型”或“准‘全 媒型’”人才的培养过程中不能不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如果在很好地掌握平面 媒体新闻采访写作和新闻摄影的技术、技巧的同时,不能很好地掌握“全媒体” 所涵括的媒体的产品生产技术(广播电视节目的摄录制技术,新兴媒体的一整套 使用技术,各种媒体的技术在“全媒体”的旗帜下融合起来的技术),那么这样的 人才就不可能是“全媒型”人才。

(二)在多能中有所专长的理念 在多能中有所专长的理念更多的应该是任课教师及新闻学子确立的 理念。“全媒型”人才或“准‘全媒型’”人才,在“全媒体”所及的各种媒体面前,是 样样拿得起,件件都能用,可谓没有“缺门”、没有“短板”,是“十八般武艺”均为 精通。习近平总书记对新闻人才同时提出了“全媒型”和“专家型”的要求。当然, 我们很难要求民办高校今天就培养出专家型的新闻人才,但成为“专家型”的人才, 应该是新闻人才本身的长远目标。具体而言,在“十八般武艺”中,应当力求对一 两门武艺特别精通,将来向“专家型”人才的方向发展。(三)“我要成为‘全媒型’人才”的理念 “我要成为‘全媒型’人才”的理念是针对民办高校新闻学专业的学生而 言的。“我要成为‘全媒型’人才”和“要我成为‘全媒型’人才”,两者之间存在着很大 的区别。前者表达了“准新闻人”的内在要求,体现了其主观能动性,学习有源源 不断的内驱力;而后者则是被动而为,显得比较消极、比较勉强、比较乏力。

(四)民办高校可以有所作为的理念 民办高校可以有所作为的理念是民办高校的领导、民办高校新闻院系 的领导应该确立的理念。客观地说,民办高校与公办高校相比,有其特长和短板。

其短板是显而易见的:师资力量相对不足,办学条件相对有限,办学历史相对较 短,社会资源相对欠缺。一般民办高校的情况大致如此。但是,其特长也是突出 而明显的:用人机制相对灵活,提高现有师资水平的路子相对较宽;较之公办院 校,民办高校对接社会及其人才需求更加积极。进而言之,在“全媒型”人才或“准 ‘全媒型’”人才的培养过程中,民办高校与公办高校其实是在同一起跑线上起跑的。

正因为如此,民办高校是可以在培养“全媒型”或“准‘全媒型’”人才方面有积极的 作为的,关键是要树立“想有作为”和“可有作为”的理念。

三 民办高校为着培养“全媒型”人才或“准‘全媒型’”人才,新闻人才培养 计划和课程体系有待调整、有待修订。围绕“全媒型”人才培养,修订人才培养计 划和调整课程设置,这是一件大事,不可草率从事。

(一)进行科学论证 科学论证是科学决策的基础和前提。进行深入调研,是科学论证不可 或缺的重要内容。深入调研大致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对国内外的新闻业界进 行调研。新闻业界处于新闻工作的第一线,同时也处于媒体形态快速变化的第一 线。有道是“春江水暖鸭先知”,在“全媒体”的“春江水”中,新闻业界人士是对关 于水暖的信息“先知”的可爱的“鸭”们。向新闻业界调研“全媒型”人才的需求情况, 可以获得有价值的第一手资料。二是对国内外同行进行调研。对西方发达国家高 校“全媒型”人才的培养情况进行调研。毋庸讳言,在这一方面,西方发达国家的 新闻人才培养比我们领先了一步。通过深入调研,一定会有所得。对国内起步较 早的高校新闻院系进行调研也很必要。国内某些高校的新闻院系在探索这类人才的培养方面,有一定的积淀,殊为宝贵。三是对教学对象进行调研。教学对象分 为两部分,即现在的教学对象和曾经的教学对象。他们现在是或曾经是教学内容 的接受者,对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有相当的发言权。他们的意见值得决策者和任 课老师们重视。

通过深入调研掌握大量有价值的材料,在此基础上,进行有深度的比 较、分析、思忖,从中获得理性和智性认识,用以指导“全媒型”人才培养的探索 实践,可望获得预期的良好效果。

(二)遵循人才培养规律 人才培养有规律可循。循序渐进、教学相长,优化知识结构、理论联 系实际,注重开阔视野、训练思维方法等,都应该是人才培养规律的重要内容。

而一哄而起、拔苗助长、搞群众运动、搞所谓跨越式发展、靠“拍脑袋”决策、靠 长官意志行事、把“全媒型”人才培养当成政绩工程等,都是与人才培养规律格格 不入的。在培养“全媒型”人才的整个过程中,尤其应当防止不把人才培养规律当 回事、违背人才培养规律的事情发生。

(三)明确人才培养目标 在人才培养计划的修订中,宜将“全媒型”人才作为明确的培养目标提 出。课程是以培养目标为依据而设的。培养目标的变动,将带来一系列的变动, 可谓“牵一发而动全身”。正因为如此,“全媒型”新闻人才培养所需的课程体系、 课程设置,正面临着全面调整。

(四)进行课程优化工作 调整课程设置,从表面上看是做加法和减法,然而实际情况并非如此 简单。加和减都要做到有利于课程结构的最优化。

宜处理好以下三组关系:
第一,理论性课程与应用性课程的关系。培养“全媒型”人才,无疑应 当加大应用性课程的分量。具体而言,增加“全媒体”方面的技术实操型课程,这 是题中应有之义。不仅如此,要形成“全媒型”人才培养的比较系统的课程板块及 其体系,逐渐架构起包括专业核心课、专业基础课、专业选修课在内的课程系列。

增加相应实习(主要利用课余时间)以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实操能力。而有利于培养学生理论思维能力的理论课程(如新闻理论、传播理论、网络理论等),虽然 一些学生对这些课程并不看好,认为不管用,每每体现出急功近利的思想倾向, 但是平心而论,它们在提高学生的理论水平和理论思维能力方面功不可没,似不 宜削减,更不能大幅削减。令人担忧的是,有些院系领导迁就部分学生过分轻理 论、太过重应用的倾向,削减理论课程的占比分量。这无异于患了“短视症”,不 利于“全媒型”人才的长远发展。

第二,先导性课程和后续性课程的关系。循序渐进的人才培养规律会 在多个方面有所体现,其中之一是体现在课程的设置顺序上。我们如果仔细研究 各种课程,就不难发现,有些课程的开设应早于另一些课程。前者为先导性课程, 而后者即为后续性课程,两者之间存在着事实上的逻辑关系。概论、通论性质的 课程,一般都宜作先导性课程;专题性、专论性很强的理论课程和专业性特别强 的业务课程,一般都宜作为后续性的课程。两种课程之间有着明显的连续性、延 展性和体系性。

第三,必修性课程与选修性课程的关系。在对课程进行调整时,需要 界定好必修课和选修课。必修课是该专业的所有学生都必须修读的具有相当重要 性的课程,修读这些课程,不因学生的兴趣爱好不同而存在差异;选修课则是学 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而选择性地修读的课程。在某些情况下,必修课与选修课 之间并没有明确的界限。

在实践中经常遇到的一个问题是:必修课因人设庙,将就凑合;选修 课太过随意。结果所开的课程中有一些是“鸡肋”(学生没有兴趣,开了几乎没有 效果,浪费了不少学时),而应开的课程则开不起来,或只能勉强开起来。这是“全 媒型”人才培养过程中的大忌。

不能因为师资短缺而不开某些必须开的课程,不允许已经发现的“短 板”继续存在、长期存在。解决某些必须开的有关课程的师资短缺的现状,办法 有二:其一,从业界聘请术业有专攻的兼职教师任课;其二,派有基础的教师到 名高校、名媒体访学、进修,为开出新课、开好新课做充分准备。

作者:丁柏铨 来源:新闻爱好者 2016年8期

推荐内容

钻爱网 www.zuanai.cn

Copyright © 2002-2018 . 钻爱网 版权所有 湘ICP备12008529号-1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