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您的当前位置: 钻爱网 > 述职报告 > 个人述职 > 移民 [地方农村教育移民的适应现况分析]

移民 [地方农村教育移民的适应现况分析]

来源:个人述职 时间:2019-11-15 08:24:15 点击:

地方农村教育移民的适应现况分析

地方农村教育移民的适应现况分析 地方农村教育移民的适应现况分析范文 第六次人口普查显示,我国农村人口占全国人口50. 32%,农村教育是我国基础教育的重要阵地。但是在城乡“二 元”体制下,农村教育被边缘化,本就不足的教育经费大部 分被用于城市教育事业,农村地区尽管占有多数人口但却占 据着较少的资源[1]。而近年来,随着农村生活水平的不断 提高,农民对子女享受优质教育的愿望越来越强烈,农村中 小学学生向城市流动的现象愈演愈烈,在各方面产生了较大 的影响。首先,农村初中衰微,学生人数在不断减少,且转 走的大都是班级的“尖子”,也造成了农村生源质量的下降。

其次,对于转入的城市中学来说加重了其承载负担,城市教 育资源配置、学校的教学和管理受到挑战。再次,大量的陪 读父母成为隐性失业人口,对于城市来说又产生了就业、环 境等一系列的社会问题。对于转学的学生来说,最为重要的 是进入一个全新的生活和学习环境,直接面临适应问题,这 个适应状况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若不能 较好的适应新环境,学生甚至会产生一些偏差行为,不利于 其社会化。本文研究的“农村教育移民”,指的是主动的从 农村“劣质”教育资源地区向城市“优质”教育资源地区“转 移”的学生群体。“农村教育移民”又有两种情况:其一, 被动“教育移民”。

由于父母外出打工,孩子在随迁城市的学校就读,这些学校往往处于城乡结合部,教学质量较低。其二,主动“教 育移民”。农村学校教学资源差、质量低,父母希望孩子通 过进入好一些的学校享受高质量的教育,能够有一个好前程, 所以想方设法教育移民。主动“教育移民”的家庭有三类:
经济条件较好的农村家庭往往选择进城定居;
条件稍差的家 庭,选择投亲靠友,或者租住房屋全职陪读;
经济条件较差 的家庭。为孩子能够到城市的学校读书而选择进城打工[2]。

本文研究侧重“农村教育移民”的社会适应问题。所谓社会 适应,不同的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做了解释。Buss认为社会适 应是人们的基本人格倾向在现实生活中所具有社会适应功 能[3]。陈建文和黄希庭认为社会适应可以概括为人们适应 社会所需要的心理素质[‘]。李庆修认为社会适应是人们身 上某些人格特质有助于人们对于外在压力的应付[5]。陈建 水认为社会适应是人们通过人格基本要素所决定的适应特 征来适应现实的社会环境‘8|。

笔者认为“农村教育移民”的社会适应可以理解为基于 学生适应新的生活和学习环境的能力及心理的适应调节能 力基础上而产生的生活状态。它是个体的一种稳定的人格特 征,影响个体.对来自新环境的压力的承受,决定了个体对 待新环境的方式及采取的策略,从而影响其社会化。

一、资料来源与变量说明 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法,抽样方法为是多段配额抽样方 法。本次调查于2010年11月到2011年3月进行,总体为安徽省C市六个重点初中全体借读学生,按照年级把总体分为三 个层次I再为每个样本编号按照系统抽样方法配额随机抽取 学生。具体情况见表1t裹1调查样本构成调查的因变量是“农 村教育移民”的社会适应的基本状况和影响因素,笔者将其 社会适应操作化为几个主要的维度,包括学业成绩、日常生 活、人际关系、心理感受等层面。每一个层面设计了相应的 学生个人评价和感受的问题为指标进行测量。问卷中主要的 自变量包括“教育移民”的性别、年级、家庭规模、家庭收 入、对待自己转学的态度、对转学后的教师的评价、对转学 后同学的评价等等。问卷由37个问题构成,为调查对象当场 填写并当场回收。实际发放问卷900份,回收有效问卷879份, 有效回收率为97.7%。

二、结果与分析 (一)对“教育移民”社会适应的操作化 把农村“教育移民”的社会适应主要操作化为八个指 标:“教育移民”转学后学习成绩是否进步、对于老师教学 方式的适应情况、对住宿方式的适应、转学后与班级同学的 关系、转学后与城市籍同学的关系等、转学后对于新班级的 认同感和归属感、怎样看待自己的适应能力、对转学后的满 意情况。每一个指标的取值范围从一分到五分,均值越大表 示农村“教育移民”的适应状况越好,研究得到的结果形成 了对于农村“教育移民”社会适应性的一个基本的描述统计。

具体结果见表2:(二)对“教育移民”社会适应各项指标的结果分析 此次调查的“教育移民”八项指标均值在2.8~4.5之 间,转学学生的总体适应状况良好。

1.对人际关系的适应 情况 转学学生在人际关系方面的适应处于最佳状态,他们不 仅与本班同属于“教育移民”的同学关系很好(均值为4.19), 而且与外班城市籍同学关系也处于一种非常融洽的状态(均 值为4.44)。并且个体之间的差异较小,两项指标的标准差 均小于0.90。这与本次调查的调查对象的年龄特征有着一 定的关系。“教育移民”正处于青春期,比较容易接受新的 伙伴群体,人际关系方面有着较强的适应能力,进入新的环 境后也能与周边同龄人较好的相处。

2.转学后学习方面的适应情况 从对于转学后老师的教学方式的适应情况(均值为3. 31),转学后的学习成绩情况(均值为3.25)可以得知,农村 “教育移民”转学后学业成绩适应处于一般的状态,且具有 较明显的个体差异性(标准差均大于1.10)。适应状况一般 与步入新的学习环境转学学生需要一个过渡期有着直接的 关联。而个体差异大则与学生的个体特征有着直接的关系, 一部分学生能够很快的调整自己的状态很快适应新的生活 学习环境,而另一部分学生适应能力较差,过渡需要的时间 更长。

3.对于新班级的认同情况转学学生对于转入的新班级的认同处于一般的水平(均 值为3.13)。由农村“教育移民”组成的新班级凝聚力较差, 学生们对于新班级没有一个较强的认同感,这与其转学后其 他社会适应状况相互影响。认同感较差影响其学业上的适应, 学业上的适应反过来也会影响其对新班级的认同感。

4.自我认知情况 自我评价方面转学学生认为自己的适应能力一般(均值 为2.94),且个体差异性较小(标准差为0.574)。可见对于 自己的适应能力,“教育移民”的态度较为统一。这反映了 他们对于自己适应新的学习生活环境的能力没有太大信心, 直接影响其在新环境中的学习和生活。这对其转学后的心理 适应也有着很大的影响。

5.转学后的满意情况 “教育移民”对于自己的住宿满意程度一般(均值为3. oo),而对于转学后总体满意度则是处于相对最差的状态(均 值为2.81)。不过这样的结果有着较大的个体差异性(标准 差均大于1.20),不排除有一部分学生转学后社会适应良好, 感觉非常满意;
而另一部分很不适应,感觉很不满意的可能。

(三)对“教育移民”社会适应八项指标的因子分析 通过虚拟变量的方式,分别给八个变项进行同向赋分, 将变项转化为定距变量。每个变项取值为[1,5],分数由低 到高表示每一变项实际程度的增强。同时将八个变项分别设 为:Xt~XB,具体情况见表3。由表3.可以看出,X。~X。彼此之间相关程度较高。适合进行因子分析。而为了验证观 测数据适合做因子分析对变量之间相关的检验,笔者随后进 行了KM0检验和artlett’s球形检验,结果见表4:如表4所 示,Bartlett检验的F值为0.014,表明此调查数据来自正 态分布总体。KMO取值为0.611>0.6,说明变量偶对之间的 相关关系能被其他变量解释,通过了KMO检验,说明本次调 查数据适合做因子分析。Bartlett’S球形检验结果sig.=0. 014,检测数据适合做因子分析。该检验说明KMO和Bartlett’ s检验做因子分析是比较适合的。’为了分析影响“教育移 民”社会适应状况的因素,笔者首先运用主成分因子分析法 对上文的八项指标进行了分析。因子分析结果见表5;
如表5 所示,各指标的共同度均在0.75以上,四个因子的累积反 差贡献率达到85.956%,达到了因子分析的要求。其中, 第一个公共因子主要反映的是“教育移民”转学后的学习适 应,生活方面对于住宿的适应以及转学后的满意程度;
第二 个公共因子主要反映的是对于新班级的认同感以及对于新 老师教学方式的适应;
第三个公共因子主要反映的是“教育 移民”转学后与同班同学关系的融洽程度以及与其他班级的 城市籍同学关系的融洽程度;
第四个公共因子主要反映的是 转学学生如何看待自己的适应能力。根据每一个因子所包含 的内容,笔者分别给新因子取名为对于新环境的适应,心理 适应,人际关系及人格适应。在提取了公共因子后,笔者以 各因子的方差贡献率为权数,计算出总体的社会适应综合得分。为了进一步分析“教育移民”社会适应的影响因素,笔 者分别以各个因子得分和综合得分确定因变量,以农村“教 育移民”家庭月收入、转学前的学习成绩、转学前的人际关 系、转学后班级的竞争程度、移入学校对待“教育移民”的 态度、住宿方式及满意度、转学动机、学生自身的人格特征 等确定自变量。同时以被访者的年龄、年级、性别、父母在 城市的工作年限、父母文化程度等为控制变量,建立多元回 归模型。其中家庭月收入指标笔者以1分=1500元以下,2分 =1500元一3000元,3分=3000―4500元,4分=4500元以上, 转学动机指标笔者以转学学生的自愿程度为标准给出1―5 分。研究假设:农村“教育移民”受到家庭月收入、转学前 的学习成绩、转学前的人际关系、转学后班级的竞争程度、 移入学校对待“教育移民”的态度、住宿方式及满意度、转 学动机、学生自身的人格特征等因素的影响,即假定方程式 为E5=xO+xlal+x2a2+x3a3+x4a4+x5a5+x6a7,多元回归分析 结果见表6:裹6影响“教育移民”社会适应状况的多元回归 分析(Beta值)由表6的结果可以得到以下的结论:
第一,转学后班级的竞争程度是影响农村“教育移民” 社会适应状况的主要因素,也是影响他们心理适应和人格适 应的重要因素,值得注意的是转学后班级的竞争程度与“教 育移民”的心理适应呈现负相关。

第二,“教育移民”的家庭月收入也是影响其社会适应 状况的重要因素,且与人格适应呈现负相关状态,家庭收入越高的学生其总体适应情况越差。

第三,移入学校对待“教育移民”的态度也是影响其总 体社会适应状况的重要因素,也是影响移民对于新环境适应 的一个主要因素。

第四,转学动机对于“教育移民”的社会适应也有着一 定的影响,转学前与同班同学关系融洽程度则与其社会适应 状况呈负相关的关系。

从总体上看,回归方程的决定系数接近50%,解释力处 于中等水平。说明可能一些比较重要的解释变量未进行测量 并放人方程。另外,从表6的调查结果的影响因素及其方程 的解释力,可以发现笔者所列的六项影响因素对于农村“教 育移民”的心理适应和总体适应解释力较好,而对于移民的 环境适应、人际适应和人格适应解释力则相对较差。转学学 生对于新的生活学习环境的适应和人际关系方面的适应与 上述六项指标关系较少,这可能是笔者未列出主要的解释变 量,也可能与调查对象的年龄及心理特征有关[7]。

三、结论与讨论 (一)结论 1.“农村教育移民”的社会适应状况 农村“教育移民”总体的社会适应状况良好,但是在社 会适应的不同层面状况则有所不同。人际关系方面适应状况 普遍较好,“农村教育移民”彼此之间以及与城市籍的同学 相处都很融洽,但比较转学前后与同学的融洽程度有一定的下降;
“农村教育移民”在心理适应方面表现一般,个体之 间的差异较为明显;
环境适应方面,学习上“农村教育移民” 对新老师的教学方式的适应要好于生活上对于住宿方式的 适应,但是其总体的满意度则是处于一个相对最差的状态, 同时,在这一方面个体之间的差异较为明显;
农村“教育移 民”在人格适应方面处于一个比较差的状态,他们普遍认为 自己的适应能力比较差,这也在某种程度显示出他们在心理 上尚未做好准备。

2.“农村教育移民”的社会适应状况的影响因素 转学后班级的竞争程度是影响农村“教育移民”社会适 应状况的主要因素;
“教育移民”的家庭月收入也是影响其 社会适应状况的重要因素,且呈现负相关状态,家庭收入越 高的学生其总体适应情况越差;
移入学校对待“教育移民” 的态度也是影响其总体社会适应状况的一大重要因素;
转学 动机对于“教育移民”的社会适应也有着一定的影响;
转学 前与同班同学关系融洽程度则与其社会适应状况呈负相关 的关系。

(二)讨论 1.对“农村教育移民”现象的态度 在城乡一体化实现前,对于这一现象政府、学校和社会 都应积极应对,毕竟这是一种无奈的选择。政府要增强城市 学校的教育能力(这是一个“两难”①)、增加陪读父母的就 业机会、注意保护城市的环境以维持城市正常的社会秩序和教育的良性运行。特别是接受“农村教育移民”的学校应关 注转学学生的学习生活特别是心理情况,在心理上对转学学 生进行专业的辅导。希望通过政府、社会、学校、家庭的共 同努力,让这一现象尽快成为历史[8]。

2.“农村教育移民”较好地完成社会适应的策略 既然这一现象在相当长时间内存在,我们就要帮助“农 村教育移民”更好地完成社会适应。首先,影响“农村教育 移民”社会适应状况的主要因素是转学后班级的竞争程度, 班级竞争越激烈转学学生的总体适应情况越好,班级则可以 多举行一些竞赛、考试等,提升班级的竞争性。其次,“农 村教育移民”移入学校要尽量将转学学生与城市籍学生同等 对待,避免让转学学生产生受歧视感或不被重视感。[93第 三,转学动机对于“教育移民”的社会适应也有一定的影响, 因此在确定让孩子转学前,家长应充分遵循孩子的意愿,最 好是在孩子自己渴望接受更好的教育以获得更好成绩的基 础上,这样有助于孩子主动地更好地去适应新的生活学习环 境。

推荐内容

钻爱网 www.zuanai.cn

Copyright © 2002-2018 . 钻爱网 版权所有 湘ICP备12008529号-1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