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您的当前位置: 钻爱网 > 书信 > 检讨书 > 和谐教育理论_和谐审美教育理论基础与实现路径

和谐教育理论_和谐审美教育理论基础与实现路径

来源:检讨书 时间:2019-11-14 08:20:49 点击:

和谐审美教育理论基础与实现路径

和谐审美教育理论基础与实现路径 摘要和谐审美教育是包括和谐与审美两个方面的教育。

一个原则、四个要素、七种关系、四个基本观念构成和谐审 美教育的理论基础。实现和谐审美教育的路径包括:制造教 育悬念,激发参与热情;
创设审美情景,寓教育于娱乐;
激 发审美情趣,引发感情共鸣;
加工知识意象,升华知识结构;

培养美在生活的感受力,提高审美品位。

关键词:和谐审美教育;
理论基础;
实现路径;
可持续 发展 和谐是一种美,审美创造和谐。和谐审美教育是实现人 的全面发展和教育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证。本文试图在对目 前教育现状反思的基础上,探讨和谐审美教育的必要性、和 谐审美教育的理论基础以及实现和谐审美教育的路径。

1建设和谐社会的要求在拷问教育 2和谐审美教育的理论基础 和谐审美教育(这里特指教育内部微观的教育),是指 在教育活动中,力求使教育过程诸要素之间以及教育过程与 教育环境之间始终处于一种协调、平衡的状态,全面培养学 生的思维能力、想象能力、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使师生基 本素质和个性品质双向获得持续的充分的和谐发展。现代教 育理论强调,学生是教育过程的主体,在教育过程中,以生 为本,一切从学生的发展为依归,尊重学生的个性,充分发 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精神,创设和谐的教育环境,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等等,这些不仅仅是现代教育的基本要求, 也是实施和谐审美教育的基本原则。和谐审美教育是注重感 性与理性平衡、审美与人性和谐的教育,它包括审美与和谐 两个方面的教育。和谐审美教育也是教师的情感教育,是教 师运用审美教育的理论于教育实践之中,调动审美因素,施 用审美手段,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 健康高尚的审美能力,包括美的感受力、鉴赏力和创造力;

培养学生以审美的态度对待生活,使学生成为创造新生活的 一代。“美能磨练个性。……美,首先是艺术珍品,能培养 细致入微的性格。性格越细致,人对世界的认识越敏锐,从 而对世界的贡献也越多……”[3]。教育是一个充满变化的 复杂系统,这个系统中的各个要素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

系统中的各个要素、各个部分只有密切配合、相互协调,始 终处于和谐状态,教育的协调可持续发展才能成为可能。在 教育这个系统中,教师、学生、教育资源(包括人力、物质 和信息资源)、教学手段(方法和媒体)是教育过程中四个 最基本的要素。这四个要素的相互配合,构成了教育过程的 七种关系,即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教师与教学资源的关系、 教师与教学手段的关系、学生与学生的关系、学生与教学资 源的关系、学生与教育手段的关系、教学资源与教学手段的 关系。这七种关系只有处于和谐的状态中,才能实现教育活 动的高效率和教育效果的最优化。和谐审美教育就是在教育 过程中力求使这七种关系达到和谐、使教育过程诸要素之间以及教育过程与教育环境之间始终处于协调、平衡的状态, 从而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思维能力,使学 生的基本素质和个性品质得到全面、和谐、充分的可持续发 展的教育。在和谐审美教育过程中,不仅要处理好上述七种 关系,还要坚持四个基本观念:第一,主体观念:以生为本, 主体“复位”,让学生做教育的主人;
第二,平等观念:重 构地位平等、相互尊重的和谐的师生关系;
第三,互动观念:
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共同和谐发展;
第四,动态平衡观念:
教育过程的诸要素不是始终处于平衡和谐的发展状态,而是 不和谐―――和谐――不和谐―――新的和谐的波浪式提 升。一个原则、四个要素、七种关系、四个基本观念构成和 谐审美教育的理论基础。和谐审美教育模式,就是按照和谐 美育的理论,把抽象的教育模式通过教师的创造性劳动,变 为可操作的程序和实现路径。

3和谐审美教育的实现路径 任何教育形式或教育活动,只有学生主动参与、身心投 入,才能使教育内容内化为学生知识或品德结构。因此,要 实现和谐审美教育的目标,从教育手段上看,路径有五:
3.1制造教育悬念,激发参与热情 相声和小品是人们喜闻乐见的文艺形式。人们喜欢的重 要原因就是:相声和小品演员善于制造悬念,即先给听众一 个疑团或一个意外。巧结包袱,善设悬念,使观众或听众产 生一种关切故事发展和人物命运的紧张心理。作家、导演常常就是使用各种方法诱导读者或观众产生紧张心情,让读者 或观众的思维沿着作家或导演预设的路径追寻,以加强作品 的吸引力和艺术感染力。毛宗岗在《三国演义》回评中说:
“读书之乐,不大惊则不大喜,不大疑则不大快,不大急则 不大慰。”教育是一门艺术,“教育的艺术是使学生喜欢你 所教的东西”。[4]教师应该是艺术家,可以也必须在教育 活动中巧设悬念,在学生心理上引起大惊、大疑、大急,然 后获得大喜、大快、大慰的美感享受。因此,在教育过程中, 重视教育过程的设计,注意教育各个环节的启、承、转、合, 精心设计、制造悬念,提高教育过程的感染力和吸引力,激 发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和求知欲望,只有这样,学生渴求 知识和了解事情真相或结局的心理便油然而生。制造教育悬 念主要有两种方法:第一法:设问。任何教育活动,只有学 生全身心投入,才能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因此,进行和谐 审美教育,必须让学生精力集中,全神贯注,因而教育活动 要精心策划设计。教师可以根据不同教育活动和教育对象的 特点,精心设计一些生动活泼而又能启迪思维、激发想象的 问题,使学生在教育活动中迅速进入并始终处于情绪饱满状 态。第二法:激问。有些教育活动仅仅设问,易流于形式, 所以,精心设计适度的难题,激问学生,以激起他们探求知 识的自觉性和主动性,知难而进。制造教育悬念,引领学生 积极的思维活动,他们参与教育活动的积极性就会被调动起 来。通过分组讨论,互问互答,调遣一切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在互问互答的过程中,体会到学习的愉悦和 收获知识的快意。通过激问,学生就在追问与探究中向知识 和审美的世界沉入,实现身心的和谐发展。

3.2创设审美情景,寓教育于娱乐 美是一种和谐,审美创造和谐。和谐审美教育就是强调 审美在学生身心和谐发展中的重要作用的教育。任何刻板和 寡趣的教育,都不可能有好的教育效果,因而也不可能实现 受教育者的和谐发展。和谐审美教育与教育情景和心境密切 相关。因此,和谐审美教育,要创设适宜的审美情景,让受 教育者置身于丰富多彩的审美情景之中,寓教育于娱乐活动 之中,寓教育于美的欣赏和享受之中。第一,精选审美对象。

审美教育具有形象性、情感性、自由性、深远性的特点。任 何教育活动,都隐涵着丰富的美学元素,只要教师善于发现 和挖掘,并根据教育活动的特点和学生的审美倾向,就能从 中提炼出美的元素。因此,教师一定要根据各种教育活动的 特点,精心选择符合学生年龄心理特征、知识结构和审美水 平的审美对象,使审美对象充分发挥其教育和陶冶功能。第 二,创设审美氛围。教师运用美的语言(如生动、亲切、形 象、幽默的语言)、或进行与教育内容密切相关的妙趣横生 的旁征博引,或作绘声绘色形象逼真的演示,创造一种如见 其人、如睹其物、如临其境的审美氛围。这种氛围,既可以 使学生处于享受和情绪的感染中,又可以使其在审美愉悦中 得到陶冶。教师通过有意识的引导,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审美欲望和创造美的冲动,并在这种欲望和冲动中,接受美的教 育,培养了审美情趣,实现身心的和谐发展。

3.3激发审美情趣,引发感情共鸣 心理学的研究表明,美的事物能够调动学生积极的心理 活动,激发学生健康的心理情感,使学生在审美中体悟,在 体悟中得到情感的共鸣、性情上的陶冶和思想的升华,从而 达到和谐审美教育的目的。和谐审美教育可以通过下列的做 法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第一,以情动情。情感具有传染性。

只要用真情去对待生活、对待一切,任何教育活动、教育媒 介,都可以挖掘美和情感教育元素。所以,在进行和谐审美 教育时,要充分利用教育活动、教育媒介中潜隐的美和情感 因素,用饱含激情的语言和形体动作去撩动学生心灵的情弦, 教师凭借语言的可感性激发学生的情感,用动情的语言传达 动情的事物,使其心境与情感得到和谐的统一。这样,学生 在不知不觉中,净化了感情,升华了思想和人格。第二,联 想生情。教育活动的效果取决于学生投诸于该活动的情感和 精神状态,只有精神和情感处于饱满状态,才能取得最佳的 教育效果。在和谐审美教育过程中,学生的情感和精神并不 总是处于饱满状态,审美感受是伴随着教师有意识的引导而 逐步萌生和升华的。只要教师有意识地加以引导,让学生因 景生想,联类而想,或者相似联想,或者关系联想,或者哲 理联想,通过联想引发感情共鸣。总之,进行和谐审美教育, 要千方百计激发学生的联想,丰富学生的思想感情,让学生物我同一,“融美于心灵”。宋代的邵雍在《善赏花吟》中 说:“人不善赏心,只爱花之貌;
人或善赏花,只爱花之妙。

花貌在颜色,颜色人能效;
花妙在精神,精神人莫造。”这 里讲的就是联想,即花的姿态、神韵与人类执着、自由、进 取以及爱生恶死的心理相沟通,从而产生精神和情感上的陶 冶和愉悦。

3.4加工知识意象,升华知识结构 意象是一种再造的知识,是一种在观念形态上再造或再 创造现实的表象和形象。在和谐审美教育过程中,学生会在 感情、理性的驱使和制约下,调遣原有的知识、生活、经验 等先行形象,形成源于知识结构又异于原来知识结构的意会 形象。同样一种教育活动在不同的学生的心目中会产生不同 的意象。驰骋想象的过程,就是加工知识意象、升华知识结 构的过程。意象加工的方法有两种:第一种:精选审美意象。

教育活动只有通过一定的教育载体才能实现。审美意象是和 谐审美教育的重要载体,审美意象的选择是实现和谐审美教 育目标的重要保证。因此,在和谐审美教育中,应根据不同 的教育活动和教育对象的特点,精选审美意象,让学生在原 有知识结构中形成主观感性意象,使其想象自由灵活、丰富 多彩,但又不是随心所欲,凭空臆想,使学生主动积极地、 充满思考和想象地参与教育活动,“涵咏玩索”、驰骋想象, 对教育活动的内容加以再创造,“必得于心而会于意”,从 而达到身心的愉悦和知识与人格的和谐发展。第二种:体味审美意蕴。任何审美对象都是真、善、美的和谐统一体,它 一般都有“意义层”与“意味层”两种审美意蕴。“意义层” 是指审美对象显示的社会功利属性方面的内容,它有具体、 直接的特点和指向;
“意味层”,只能感悟、体味,即只可 意会不可言传。它不仅要求教师引导学生联想,还要引导学 生思考、体味和感悟。只有这样,才能体会审美对象的深层 韵味。要做到这一点,教师就要注重引导审美主体(学生) 积极揣摩、捕捉、追寻,并凭借直觉力、认知力,将心灵的 触须钻进教育活动内容的“灵魂深处”,使之达到“味之者 无穷”的和谐审美教育境界。3.5培养美在生活的感受力, 提高审美品位席勒提出:“从感觉的受动状态到思维和意志 的能动状态的转变,只有通过审美自由的中间状态才能完 成。”[5]和谐审美教育的主体是学生,因而,和谐审美教 育要重视培养学生美在生活的感受力。“‘教育即生活’, 教育是生活的过程,不是将来生活的准备。生活对于教育具 有重要意义,因为生活中能够产生很多有益于学生健康成长 的经验”[6]。所以,生活对于培养学生美的感受能力意义 重大。因而,“教师本身先要具备这种品质―――能够领会 和体验生活中和艺术中的美,才能在学生身上培养出这种品 质”[7]。美在生活中,人间处处是美景,关键是你必须具 备丰富的审美知识储备、捕捉美的犀利眼光和欣赏美的敏捷 思维。所以,教师要具备在生活和艺术中发现美、感受美、 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能结合教育活动内容,引导学生学习审美知识,教会学生由课内延伸到课外,课内外互相结合、 互相补充,在生活中感受和创造真、善、美,提高审美品位。

只有这样,和谐审美教育才能达到一个更高的境界。真、善、 美是人类追求的终极目标。史学家劝人为真,教育家劝人为 善,艺术家劝有为美。和谐审美教育集三者之长,既劝人为 真,也劝人为善,更劝人为美。这就是和谐审美教育的目标。

参考文献 [1]赵健伟.教育病[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 社,2003:100. [2]曾繁仁.走向二十一世纪的审美教育[M].西安:陕西 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179. [3]苏霍姆林斯基.给儿子的信[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 社,1981:39. [4]卢梭.爱弥儿[M].上海:商务印书馆,1978:349. [5]席勒.审美教育书简[M].冯志,范大灿,译.上海:上 海人民出版社,2003:180. [6]李玮.识字教学审美化探析[J].教育科学研 究,2011(10). [7]赞科夫.和教师的谈话[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 社,1980:116.

推荐内容

钻爱网 www.zuanai.cn

Copyright © 2002-2018 . 钻爱网 版权所有 湘ICP备12008529号-1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