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您的当前位置: 钻爱网 > 节日 > 植树节 > 【论道德教育与超越式幸福】论道德教育

【论道德教育与超越式幸福】论道德教育

来源:植树节 时间:2019-10-06 07:49:59 点击:

论道德教育与超越式幸福

论道德教育与超越式幸福 摘 要:道德教育的幸福追求是当代德育的主流趋势, 随着道德教育对知性德育的不断超越以及向诗意德育的转 向,使德育本身具有了更浓的生活特质和人文关怀取向,也 为德育实现“超越式幸福”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
1002-2589(2015)20-0174-02 道德教育作为培养德性、完善人格以及追求更高价值的 教育方式,已经开始引领一种新的生活状态——超越式幸福, 这不仅是道德教育的理想,更是一个人生活的终极价值追求。

一、道德教育实现“超越式幸福”之内在可能 (一)道德教育的含义 1.“知性”德育的超越 “知性”德育指德育的知识化和思维化。知识化即道德 知识的传授与习得;思维化即对道德思维的训练。知性德育 观认为道德教育的根本任务就是道德知识的内化和思维的养成。但是作为道德教育主体的“人”,是“理性存在与非 理性存在、言说存在与缄默存在的统一,是饱含了肉体与灵 魂、情感与理智等各方面的活生生的、完整的人。”人不应 当是被灌输的客体,而是追求的主体。因此对知性德育的超 越,对生活德育的回归成为必然,道德教育的本真就应当是 追求人更高境界的完善。

2.“诗意”德育的转向 “诗意”是德育的新起点,是德育转向人的生活的重要 方向。“诗意”似乎带有了更多的文学色彩,但更营造了德 育审美的、幸福的意境。诗意德育是归真的,即德育立足于 真实的生活,而非抽象的理论;是求善的,即德育重在培养 人的德性,而排挤利己主义的倾向;是至美的,即德育追求 幸福生活,追求人的终极目标,幸福也许是人生最美好的向 往。

(二)“超越式幸福”的意蕴 人人渴望幸福,然而对待幸福,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亚里士多德从德性的角度说幸福是合乎德性的实践活动;康 德眼中的幸福是仅次于德行的,德行通向幸福;功利主义伦 理学的集大成者密尔把幸福作为唯一值得追求的目的。笔者认为,幸福是内心的积极的、向善的、自由的体验,它不被 任何异化的欲求所左右,不被任何伪装的利己主义所牵制, 它是高尚的生活品质、积极的生活追求、纯粹的生活方式在 内心的投射反应。

超越式幸福,是针对幸福的异化或者说是针对幸福的不 完整性理解而提出的,是在世俗的“普通”幸福、短暂的“即 时”幸福以及外在彰显的幸福基础上建设的一种具有延续性、 内隐性、精神性的更高尚的幸福,即“超越式幸福”。但这 并非对于世俗幸福、即时幸福和外显幸福的否定,而是批判 性的继承与创新。

二、道德教育实现“超越式幸福”之可能 (一)道德教育指向可能生活的建构 在赵汀阳的《论可能生活》中指出:“可能生活是现实 世界条件所允许人们进入的生活,但不完全等于现实生活, 因为现实生活只是可能生活的一部分,还有许多可以进入的 生活是能够创造出来但尚未创造出来的。”[1]道德教育是 指向生活意义世界的,因为生活是道德教育的起点,也是道 德教育的归宿。鲁洁教授曾提出道德教育的根本是引领生活 的建构,即突破以往把道德教育作为约束人的手段,或在教育过程中把人抽象化的倾向。道德教育的真正价值在于引领, 引领一种幸福生活,正如克里夫·贝克认为的:“不应该把 道德看成是目的本身,而应看作是通向美好生活的一种手 段”。这种美好的生活是对人格、生命和幸福的关注。

(二)道德教育贯穿人文关怀的理念 人文关怀是用人的方式去理解人、对待人、关怀人,注 重人精神生活的丰富和满足,旨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道德 教育的人文关怀理念首先体现在对人生存状态的关注,这种 关注把人的物质满足作为人之存在的基础性前提,并没有把 人抽象化、空洞化。其次体现在对人精神的关注,即对人尊 严和自由的肯定,对人精神自由、心灵解放的追求,对人生 意义的思考。道德教育在帮助人们减少物质欲望的同时,更 强调实现人的精神的快乐和富足,这正式超越式幸福实现的 前提条件。

三、道德教育实现“超越式幸福”之维度 爱因斯坦说:“不管时代的潮流和社会风尚怎样,人们 总是能够凭着高尚的品质,超越时代和社会,走自己正确的 道路。”其实道德教育也是如此,它所追求的幸福是拥有一 定高度和境界的幸福,这种幸福能引领一个人的生活,使之去努力超脱世俗,寻求高贵。

(一)延时幸福对即时幸福的超越 即时幸福是短暂的幸福体验,是偶然的外界刺激对自身 需要的即时满足而产生的幸福体验。这种快感是合理的,因 为幸福需要物质的支撑,没有物质的满足,幸福其实也无从 谈起,脱离了物质的抽象也是空洞的概念化东西,是没有实 质意义的。但是物质的富足与精神的满足同时存在才可称之 为完整的幸福。二者的区别就在于,物质幸福是可以被侵占 和剥夺的、不稳定的;但是在精神上的幸福体验是无法被外 界所剥夺的,它是稳定的、持久的、深刻的,超越了物质自 身所带有的初级性和短暂感。因此来世幸福也可谓幸福在时 间内的延伸,它是永存不灭的。幸福的真谛就在于其持续的 散发正能量,不断地增加生活中的美好体验。

(二)形上幸福对世俗幸福的超越 “形而下者谓之器,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即 强调道德教育注重对学生知识和能力的教育,这些必不可少 的要素可能会成为未来在职场上获得幸福的前提条件。但是 教育的真谛并不是塑造职场人或经济人,回归教育的本真状 态即回归教育的形上之形。形上教育注重人格的完善,让人掌握追求发现幸福、获得幸福、拓展幸福的能力,引导道德 教育敞开个体幸福的实现方向,因为人不仅是事实性的存在, 更是精神性的存在,追求道德教育的终极追求,就是实现形 上幸福的重要途径。

(三)内隐幸福对外显幸福的超越 幸福是内心的体验,但内心的幸福感受又可以通过外在 的行为表现出来。外显的幸福是具象的、直观的、共通的, 而内隐的幸福是抽象的、隐含的、独特的。它不需要个体刻 意地去体验或评价,而是自觉的,有韵味的。道德教育所塑 造的幸福应该是隐藏于内心深处的幸福。有人说内隐的幸福 是向上的、诗意的幸福,外显幸福是向下的、肉体的幸福, 无论这个观点正确与否,从侧面反映出内隐幸福的高贵性。

因此,道德教育作为引导人追求更高生活的方式,必然会把 内隐幸福的培育作为关注点。

四、道德教育实现“超越式幸福”之策略 (一)树立“希望”德育理念,展望幸福憧憬 幸福是希望,是关于生活的美好论证;幸福是追求,是 关于未来的美好期待。希望本身蕴含着美好,是因为我们无 法认定幸福在哪里,是什么,但是我们能够认定的是幸福生活是美好的生活,是我们所希望得到的生活。美好的东西往 往不仅指其本身,而且饱含着对未来的想象,是对未来的企 求。可以说,没有希望的生活是没有色彩的。

勒维纳斯说过:“寻求一种超验的人的概念,寻求一种 先于存在的思想——并不是一个简单的错误,或者一种简单 的游荡,而是不可避免的,就像发现这一先于思想之存在一 样不可避免。”未来是一种哲学,在未来的时间,即使未来 充满的不确定性,但其无限的可能会让一个人对生活充满信 心和希望,幸福恰恰就是这样一种可能的生活。道德教育以 希望的理念作引导,以追求幸福为目标,奠定在生活意义尺 度之上,不断将希望转化为幸福的动力。希望是美好,幸福 也将成为超越既定存在的幸福。

(二)挖掘美国“焦点解决”模式中的积极因子,传递 幸福能量 焦点解决模式是心理咨询中的短期心理治疗,是在不注 重探求问题发生原因的情形下,助人者通过挖掘求助者的积 极资源来达到心理咨询的目的。它的特色在于关注正向的、 积极的思考;关注小改变带动大改变;关注求助者主动探索;
最终实现求助者积极认知方式的形成。焦点解决模式蕴藏着巨大的鼓舞与推动的功能,它使一 个人从消极的情绪步入自我反省、自我挖掘、自我接纳的积 极心态中,这种态度对于学生幸福感的获得有着重要的作用。

道德教育借鉴焦点解决模式,更有助于幸福感的传递和幸福 的延伸,真正使一个人从内心深处向往幸福,追求幸福。在 道德教育中,传递出教育对人的尊重,表达了教育对人的充 分信任和理解,建构了个体通向幸福的渠道,而且这种幸福 是超越物质幸福的、存在于内心深处的、高尚的幸福。

(三)充分发挥校园和网络的双重作用,多元幸福获得 的途径 校园是教育的“第二环境”,它承载着教室之外的学生 生活的空间,校园环境是人—自然—校园文化的有机统一。

道德教育秉承人本理念,把握幸福智慧的方向,充分发挥校 园文化的情景育人方面的功能。校园人文情境内蕴着校园文 化的伦理精髓和时代特色,其中的点点滴滴都渗透着它本该 如此的性情和美感。它为学生提供了更人文化的环境,给予 学生更大的空间陶冶内心,感受幸福。

网络教育是应承科技发展的新形式教育,它改变了传统 的教室课堂教学模式,拓展了学生接受教育的空间,提供了 学生更加自主和灵活的学习方式,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创造性和学习的自觉性,更增加了教育内容的时效性。道德教育通 过网络环境构建了学生学习的完满空间,学生可以根据自己 的兴趣选择自己的内容,通过网络中的哈佛幸福课,幸福成 才教育等学习资源,实现幸福的内化,这种内化是学生自觉 地行为,而非灌输式的教条内化,因此这种超越式幸福是自 由的、自觉的、无约束的幸福。

(四)提高教师的幸福自觉度,实现幸福渗透 教师在道德教育中渗透幸福的前提条件是自己本身能 够体验到幸福,能够关怀自己的生命,关心自己的幸福。具 体表现在教师具有体验幸福的愿望、教师具有实现幸福的能 力、教师具有传递幸福的诚心。只有自己拥有了正确的幸福 观,才有条件和资格在道德教育中渗透幸福。

教师的幸福自觉度是实现“超越式幸福”的前提条件。

叶澜教授曾说,“教育是师生共度生命的历程”,师生关系 并不是一味的教师主导,学生处于被动地位的关系,在新的 师生观中,教师是教育的引领者,引导着学生求真、求善、 求美、求幸福。然而,这个过程的实现得益于教师内在的幸 福体验。这个过程实质是双向互动的过程,教师既是幸福的 创造者,也是幸福的体验者;学生既是幸福的享受者,也是 幸福的创造者。正是这个过程,使幸福得以延伸和传递。幸福是道德教育的终极价值追求,超越式幸福则是幸福 的更高层次,是幸福的去粗取精,是幸福的时代精进。道德 教育自始至终树立起人文关怀的理念,让超越式幸福的实现 成为必然。

参考文献:
[1]赵汀阳.论可能生活[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0:140.

推荐内容

钻爱网 www.zuanai.cn

Copyright © 2002-2018 . 钻爱网 版权所有 湘ICP备12008529号-1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