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您的当前位置: 钻爱网 > 节日 > 元旦 > 山东师大基础教育 内蒙古师大的基础教育思索

山东师大基础教育 内蒙古师大的基础教育思索

来源:元旦 时间:2019-11-08 08:00:10 点击:

内蒙古师大的基础教育思索

内蒙古师大的基础教育思索 内蒙古师大的基础教育思索范文 随着我国经济建设战略重心的西移,加强西部大开发战 略和加速西部地区民族教育发展,培养大批合格建设人才, 已成为一项具有重要战略意义的工作。这就需要民族师范院 校继续加大为民族基础教育服务的力度,为发展民族教育做 出更大贡献。因此,进一步加强教师教育特色、民族特色,更 好地为民族地区基础教育服务,既是民族高师教学改革的一 项重要内容,又是重点研究的一项新课题。

内蒙古师范大学在突出教师教育特色和民族特色,为民 族地区基础教育服务上做了两方面的努力。一方面,深化自 身教学改革,进一步突出教师教育特色和民族特色,不断提 高教学质量,努力为民族地区基础教育培养更多的高素质的 中学教师;另一方面,打破封闭的办学模式,加强与中小学的 广泛联系,直接参与到基础教育改革实践中,不断加强对基 础教育改革的指导与帮助。与此同时,也不断从基础教育改 革的实践中吸取更多的“营养”,增强自身造血功能,加速自 身的改革与发展。

一、围绕为中学培养高素质师资这个根本任务,突出教 师教育特色,不断深化教学改革,努力提高教学质量,坚持为 民族地区基础教育服务 (一)拓宽专业,调整课程结构,加强学科教育学课程改 革与建设20世纪80年代中期至今,内蒙古师大已多次大幅度修订 了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优化课程结构。比较有效地拓宽了 专业口径,增强了学生的适应性,提高了学生的技能和能力, 尤其是教育教学能力。特别是在突出教师教育特色方面,重 点加强了学科教育学课程的改革与建设。

1986年,自治区政府将教育学科确定为自治区高校重点 学科之一,并予以积极扶持,这为学校教育学科的发展创造 了有利的条件。近年来,为了突出教师教育特色和民族特色, 学校把教育学、心理学、学科教育学、学科教学法、教育实 习以及教师职业技能课作为学科群来建设。这些课程的开设, 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教育教学能力。因此,在认真总结学科 教育学课程改革与建设的基础上,在1997年制定了《关于加 强学科教育学课程建设的意见》。从此学科教育学课程改革 与建设由经验性管理逐步走向制度化、规范化管理。将学科 教育学课程提到了相对重要的地位,并列为学校优先重点建 设的课程。

在学科教育学课程建设方面,采取了一系列具体措施, 从而重点加强了学科教育学课程建设与改革。第一,鼓励蒙 汉语授课各学科教育学教师开设系列课程,强化了师范生的 教师职业意识和各种能力;第二,从管理制度上保障了学科 教育学课程建设,规定了最低学时(72学时)和学分(4学分);
第三,加强了蒙汉语授课所有专业的学科教育学师资队伍建 设工作,基本形成了良好的师资队伍结构:(1)配齐了各专业的学科教育学教师,各专业专职教师不得少于1人,蒙汉语授 课的要配备2名专职教师,同时,再配备2名以上兼职学科教 育学教师;(2)在评优、评奖、晋级、晋职等方面,条件相同 的情况下,优先考虑学科教育学教师;(3)学校拿出专项经费 用于学科教育学课程建设,用于正式立项课题,开展科学研 究,其主要内容包括增大案例教学比例,改革考试模式,建设 音像电子教材;(4)在科研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从而极大地 促进了学科教育学课程的发展。

经过学校多方努力,在国家民委和教育部共同主持的全 国民族地区高校非民族类教材立项工作中,大获丰收,在第 一批研究立项的15部教材中,该校教师任主编的教材3部,任 副主编的教材7部,参编人员若干名,其中绝大部分教材为蒙 语授课学科教育学教师编的有关学科教育学教材,这也是该 校民族教育方面的重要成果。

(二)开展学生的教师职业基本技能培训考核工作 高师开展教师职业基本技能训练,是突出教师教育特色 的又一项重要内容,根据国家教委《关于印发〈高等师范学 校学生的教师职业技能训练基本要求(试行稿)〉的通知》精 神,制定出《内蒙古师范大学关于学生的教师职业基本技能 培训考核实施办法》,并对全校师范生全面进行了教师职业 基本技能的培训考核工作。同时,实行了合格证制度,即培训 考核合格者,才有资格获得本科或专科毕业证书的制度。

加强了教学制度、教学大纲、组织管理建设,研究出台了《培训考核实施办法》、《普通话培训考核大纲》、《标 准蒙古语培训考核大纲》、《教师应用文写作培训考核大纲》 (蒙汉各一套)、《三笔字培训考核大纲》(蒙汉各一套)和《现 代教育技术培训考核大纲》等。从1997至今,学校共开展了 多期“教师职业基本技能”培训与考核工作。共开设了“三 笔字”、“普通话”、“标准蒙古语”、“教师应用文写作” 等5门课的培训与考核,参加人数达2万多人次。

除此之外,教务处还与学生处、校团委等联合开展了形 式多样的“技能”大赛,如:“毛笔技法大赛”、“普通话演 讲大赛”、“教案大赛”等,从而强化和提高了师范生的职 业技能与教师素质,突出了教师教育特色。

(三)进一步改革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不断提高教学管 理水平 在教学内容上不断更新,特别强调高年级学生要接触到 本学科发展的前沿领域。鼓励高校教师将自己的研究成果渗 透到教学中去。在教学方法改革方面,近年来,学校强调在教 学中重视学生的主体作用,要求教师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主动性和创造性,大力加强现代化教育技术的应用,在课堂 教学中尽可能多使用教学媒体。

1994年、1999年学校教务处两次被国家教委授予“全国 普通高校优秀教务处”称号。目前,学校的教育教学改革正 向纵深发展。按照“三个面向”的发展战略,学校进一步研 究素质教育对未来师资的要求,构建适应现代科学技术、文化教育发展趋势,体现人类优秀文化成果和时代特征与教师 教育特点、民族特点、地区特点的课程结构和教学内容体系。

(四)积极发展蒙语授课教师教育专业,不断提高蒙语授 课教学质量 不断加强蒙授师资队伍建设,强化蒙文教学管理,不断 提高蒙文教材的编写质量,加强培养学生“双语"教学的能力, 使学生能更好地适应中等民族教育发展的需要,更好地为民 族教育服务。1996年12月,学校研究制定了《内蒙古师范大 学关于加强民族教育研究,为民族基础教育服务的实施纲 要》。

二、建立完整的、全方位的符合民族地区教育实际和需 要的服务网络体系,加强教育研究基地建设,互惠互利共同 发展 建立从幼儿园到中学完整的教育研究基地体系,是提高 自身办学水平和面向基础教育服务的重要途径之一。1995年 10月,学校将新建的实验幼儿园纳入教育科学学院师生教学 与科研基地后,不断加快校外基地建设的步伐。

(一)实行双项互惠原则,扩展校外基地 1995年以来,该校进一步扩展校外基地建设:1.1997年9 月,在巴盟临河市教委正式挂匾成立了“内蒙古师范大学基 础教育实习、实验基地”,下设6所中小学为实验学校。

2.1997年,在东乌旗正式挂匾成立了“内蒙古师范大学 民族基础教育实验研究基地”,全旗各中小学为实验学校,体现了民族教育特色。这是一所高师院校直接与地方教育行政 部门签订协议书的形式建立起来的基地。

3.高师与企业联合建立基地。1996年,我校与包钢联合, 在原包钢第五中学的基础上建立了“内蒙古师大二附中”。

这是高师与企业联合办学的新模式。

4.2000年4月以来,又与内蒙古电管局、赤峰市喀剌沁旗 联合,在原内蒙古电力中学和喀剌沁旗锦山中学分别正式挂 牌成立了“内蒙古师大附属实验中学”。此外,还与全区多 所中学签订了共建协议,建立了若干个教育实习和社会实践 基地。

(三)稳定的社会实践、教育实习和实验研究基地为教师 从事教学和科研工作,学生进行教育见习和实习等方面发挥 了重要作用,同时也体现出高师对基础教育工作的指导与促 进作用 高师与基层学校共建“基地”,可使高师教育与基础教 育实行“双向服务”,实现教育资源的互补与共享,充分发挥 了高校的“辐射”作用,共同提高办学水平和效益。

基地建设,一方面为高校教师、研究生进行调查、教改 实验以及本科生进行社会实践、教育实习,开展二、三课堂 活动等提供了便利的条件;另一方面,通过建立基地,也发挥 了其教育的辐射功能。基地学校将实习工作纳入学校工作计 划,加强管理。选派素质高、能力强的教师指导实习生,使实 习工作取得良好效果。从1996年开始,学校每年安排新上岗教师到基地实际锻炼一年,还选派部分优秀青年教师挂职到 基层锻炼。基地教育部门和学校为他们在工作、学习和生活 方面创造了一定的条件,特别注重对他们的培养使用,使他 们的能力和素质在实践中得到了锻炼和提高,加速了成长。

同时,基地也为青年教师施展其智慧和才能提供了广阔的空 间。

1.基础教育研究基地的建立,是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 高师资水平的有效途径。在东乌旗和临河市建立研究基地之 初,学校针对两个基地师资力量相对薄弱的现状,把加强师 训、干训工作,提高师资整体水平作为实验研究的切入点。

通过举办培训班和吸收基地的教师到师大进修等多种形式, 分层次、分阶段、分学科重点培训了基地的骨干教师,同时 也加强了在职教师的学历补偿教育和薄弱学科教师的业务 培训。如上所述,师大还采取了新上岗教师到基地顶岗任教 方式,并派经验丰富、业务素质强的指导教师蹲点指导教学 实践和研究,使师大新的教学方法和科研成果在教学实践中 得到了充分推广;还多次派专家、教授到基地进行素质教育、 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等专题讲座,有利地促进了基地师资水 平的全面提高。在师大的积极支持下,东乌旗和临河市采取 了许多相应的配套措施,积极开展了各项教育活动,收到了 显著的社会效益。多年来,基础教育研究基地各项建设工作 取得了许多阶段性成果。

第一,积极开展了师资培训和校长培训工作,为民族地区基础教育服务。进行教育改革,实施素质教育关键在于教 师和校长的素质。1995年以来,它们普遍采取“送教上门” 的形式,通过函授、面授、短期培训、专题讲座等方式,对几 个教育基地的近千名中小学教师进行了培训,使他们既提高 了学历层次,也提高了自身的素质和能力。在临河市建立研 究基地之初,内师大首先就针对该市师资力量相对薄弱的现 状,提高师资整体水平作为实验研究的切入点,分层次、分阶 段、分学科举办了两期“中小学校长硕士学位课程班”、“教 育管理专业函授本专科班”、“小学教育大专班”、“同等 学力硕士研究生课程班”等各种层次的班,对该市教育管理 干部和教师进行了大面积培训。在师大的影响下,他们也采 取了相应的配套措施,积极开展了“园丁奖”、“名教师”、 “名校长”评选认定等活动,增强了教师争先创优意识,使全 市教师学历合格率以及整体业务水平得到了显著提高。配合 教科院等有关院系,在东乌旗共同举办了成人高考蒙授、汉 授教育管理专业、思想政治专业、法律专业、历史专业和蒙 古语言文学专业专本科函授班和同等学力硕士研究生课程 班等,从而加强了对基地师资队伍质量的提高;还接受了教 育研究基地有关专业师生来我校集训任务。近几年校领导、 民教中心负责同志组织学校有关院系的专家学者,多次赴教 育基地,进行了民族基础教育实地考察和调研工作,并完成 了多项调研报告,为当地和上级教育主管部门提供了决策依 据。此后,又对几个基地多次进行了广泛深入的调研工作,同当地教育主管部门及各级学校签订了联合搞科学研究、教改 实验的具体实施方案,有的正在付诸实施当中。

第二,学校积极承担了为基地无偿培养骨干教师的任务。

双方正式研究制定了《民族基础教育研究基地五年 (1998-2002年)工作规划》和《基础教育实验研究基地五年 工作规划》。遵照合作双方的协议内容,从1997年至今,先后 接受了东乌旗派送来的近40名教师免费进修的任务。邀请知 名专家学者利用寒暑假举办了中学主干课程教师短期培训 班,效果显著,颇受欢迎。把学校新留校的青年教师全部派到 几个教育基地进行为期一年的实践锻炼。经过几年的实践锻 炼,这项重要改革举措已达到预期目的,成绩突出,影响颇大。

近几年来,学校先后给基地各实验学校捐赠几万元的图书资 料、教学软件、电脑等,同时,给几所学校的牧场及旗畜牧、 农林等单位帮助提供和解决了有关技术和种子等问题,还给 中学收集、制作了一千多种生物标本。

2.基础教育研究基地的建立,是进一步深化教育科学研 究的催化剂。在不断提高各教育基地师资水平的同时,师大 在各个教育基地积极开展了教育科研活动,特别是在几所实 验学校,根据各自特点,分别确定了实验课题,如“‘整体优 化教学法’实验研究”、“教学过程完整化实验研究”、“民 族学校‘三语教学’研究”、“牧区中小学在职教师素质提 高研究”、“民族学校蒙语文课程内容改革研究”等。临河 市上下进一步提高了科研意识,加大了科研力度,把原来的教研室改为教育研究中心,扩大了规模,调整了人员结构,进 一步完善了科研档案,规范了科研行为,创办了《教育通讯》、 《教育信息》等内部刊物,实行了一年一度的教育教学年会 制,汇编年会优秀论文集,及时推广新经验、新方法。在师大 科研优势、信息优势的带动下,临河市教育科研活动逐渐由 自发的、零散的、低效益的向有组织、有目的、有计划的整 体科研结构转变,并形成了规模效益。

在东乌旗开展的有关民族教育的研究课题,带动了一批 教师的科研积极性,各学校教师们的科研教研意识空前活跃。

在“首届全区民族教育优秀科研成果评奖活动”中有23项成 果获不同档次的奖励;教委领导和中小学教师共40多人两次 参加了在内蒙古师大召开的第一、第二、第三届“中美基础 教育研讨会”,参会人员均交流了学术论文。

巴盟临河等基地,承担了由李龙教授主持的全国教育科 学“九五”规划项目,国家教委重点研究课题的子课题“整 体优化教学法”课题,经过3年的实验研究,激发了当地的教 学研究热情,带出了一批骨干教师,实验取得了可喜成绩。

基地承担了由陶・哈斯巴根教授的“教学过程完整化” 课题,经实验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该成果曾获得了国家 教委师范司首届高师院校面向基础教育研究成果三等奖两 项。目前,双方联合搞的其他科研项目也已取得了一定的成 绩,如“牧区中小学在职教师素质提高研究”和“边境牧区 民族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等课题已顺利通过了自治区有关部门的评估验收。2000年8月,经过学校领导的多次努力和协 调,与美国佛蒙特州大学联合立项,为东乌旗基地争得了4万 美元的科研项目。该课题现已完成,并取得了显著成绩。

3.基础教育研究基地的建立,是强化教育管理,深化教 育管理体制改革,提高整体办学效益的重要举措。通过师大 对各个教育基地基础教育的研究和科研成果的推广,基地教 育管理进一步向科学化、规范化迈进。各教育基地先后制定 了《校长四年任期目标管理系统》、《教学常规管理》等一 系列管理制度,教育教学管理得到了加强。目前,各教育基地 中小学均能严格落实课程计划,做到了规定课程开齐、开足、 开好,第二课堂活动分类开展、学生全体活动。不断加强各 级各类学校管理工作的同时,重点抓了校风、学风建设,并制 定出台了有关文件。关于师德方面,结合师大“师德与师魂” 的课题研究,临河市制定出台了《临河市关于开展“讲师德、 铸师魂、树形象、作表率”系列活动的实施意见》,积极开 展了教师仪表举止十二忌评比竞赛活动,规范了教师言行, 强化了教师为人师表、教书育人意识。

4.基础教育研究基地的建立,为继续巩固和加强“两基” 工作、落实“两全”方针、推进素质教育奠定了基础。基础 教育实验研究的不断开展,有力地促进了基地各项教育指标 的进一步提高,为巩固“两基”成果、落实“两全”方针、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奠定了基础。在此基础上,他们结合基地 经济基础和教育改革进程,对中小学实施素质教育提出“夯实基础、创造条件;观念先行、实践为本;抓住关键、重点突 破;分步推进、全面实施”的基本指导思想,先后制定了《临 河市中小学素质教育实施意见》、《临河市素质教育实验方 案》、《东乌旗中小学素质教育实施意见》、《东乌旗素质 教育实验方案》等文件,基地素质教育实验工作进一步推开。

目前,基地正在实施以课堂教学为主渠道、以教育科研为先 导、以现代化教育技术为载体、以第二课堂为补充的素质教 育模式。中小学素质教育实施工作逐步由理论形态、观念形 态向实践形态、操作形态迈进。

三、加强对教育实习环节的管理,培养高素质的中学教 师 教育实习是高等师范院校教学计划中的一门必修课程, 是体现教师教育性的一个重要实践环节,是保证教学质量与 培养规格的重要组成部分。因而,抓好教育实习工作是落实 教学改革指导思想,突出教师教育特色的具体措施。所以,教 改以来,该校高度重视全校的教育实习工作,开展了形式多 样的实验研究、改革工作,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取得了可喜的 成就。

1.教育实习观念的大转变。一是教育实习价值观念的转 变。学校对教育实习的价值、功能、地位、作用及意义有了 比较正确的认识和评价;二是教育实习整体观念的形成。教 育实习不是孤立的教学环节,而是教师教育系统中的有机组 成部分。要充分调动地方教育行政和实习学校的积极性。三是教育实习质量观的确立。总之,思想观念的转变,促进了教 育实习改革发展和教育实习质量的提高。

2.教育实习方式的多样性。一是实习组织方式的多样化。

具体表现为:(1)除集体定点实习外,有些院系尝试了全委托 实习,即实习指导与管理由中学全面负责;(2)半委托实习, 有些院系尝试过实习指导与管理主要由中学负责,高校安排 教师巡回指导;(3)顶岗实习,即实习生承担实习学校教师的 全部教育教学工作任务;(4)回原籍实习,个别系的部分学生 结合预分配尝试回原籍实习。二是教育实习模式的多样化。

我校在采用集中、定点的传统实习模式的同时,还开辟了与 社会调查相结合、与社会服务、毕业分配相结合、与完成某 部门的科研课题或工作任务、专业实习相结合的实习模式, 极大地提高了实习质量,并受到实习学校的欢迎。

3.教育实习的科学化管理。学校规定教育实习时间为专 科生4-6周,本科生6-8周。实习内容包括教学工作、班主任 工作、教育调查等3项内容。指导教师以学科教育学教师为 主,按比例选派教授、副教授、讲师、助教等指导学生。评 定成绩要严格按照有关规定和要求来完成,要求做到综合评 定实习成绩。还制定了切合实际的一整套规章制度。从而使 该校教育实习工作有章可循、有法可依,组织管理走向了规 范化、制度化、科学化。

教育实习基地在人才培养中的地位和作用十分重要,基 地是实施实践教学的重要依托,是保证教学质量的重要条件;是提高学生能力的重要场所,是开展素质教育的理想园 地;是服务于基础教育的理想桥梁,是教学、科研、实验相结 合的重要场所。因此,该校大力开展了基地建设工作,近几年 来,对3个基地30多所学校,在人力、物力上给予大力支持和 建设,取得了良好的办学效益和社会效益。

除了以上所介绍的两个综合性实验研究基地以及与企 业联合建立的“内蒙古师大第二附中”、“内蒙古师大附属 实验中学”以外,先后组织该校有关院系同各盟市教育行政 部门和学校共同协商,正式建立了30多个教育实习基地和社 会实践基地,其中也包括3个教育研究基地的所有实验中小 学。

四、培养一批群体化、梯队化的教育科研队伍,积极开 展教育科学研究,努力为民族地区基础教育服务 (一)面向民族基础教育,积极开展教育科学研究 学校一贯重视民族基础教育研究。学校教科所设置民族 教育研究室,在理论研究、应用研究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成 果。1996年9月,经国家教委同意,内蒙古教育厅批准,以我校 为依托成立了“内蒙古民族教育研究中心”,该“中心”以 民族地区少数民族教育理论与实践的科学研究为基本任务, 以提高少数民族教育质量为重点,以服务于民族地区基础教 育为宗旨,是集理论研究、学术交流、教改实验、师资培训 为一体的综合性教育科研机构。“中心”的成立,把该校民 族教育的研究推向了一个新台阶。近些年来,该校主要的研究课题有:“民族儿童心理研 究”、“蒙汉儿童认知发展对比研究”、“民族学校"三语 教学"研究”、“民族高等师范教育研究”、“高师少数民 族语言授课教育办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民族教育史研 究”、“民族学校教育评估研究”、“牧区中小学在职教师 素质提高研究”、“高师基地建设改革与实践”、“学科教 育学课程改革研究”、“蒙古族学校"三语教学"课程设置研 究”、“心理教育学研究”、“牧区学前教育发展途径研究”、 “内蒙古民族教育发展战略思考”等。有些研究已取得显著 的成绩或阶段性成果。目前,研究领域还在不断扩大。

(二)构建和推进新的民族教育发展模式 为了进一步推动民族基础教育事业的发展,提高民族中 小学教育教学质量,专家学者们积极探索新的教育教学模式, 长期从事民族教育和教学领域的研究,全面系统地总结概括 了民族学校“三语教学模式”,论证了“三语教学”的重要 性、可行性以及实施中所必备的条件等,并亲自指导研究生 在中小学进行“双语”和“三语”教改实验,积累了丰富的 经验,取得了显著成绩。其中,教育科学学院扎巴教授的“内 蒙古民族教育改革与发展问题的几点理论思考”和陈中永教 授、苏德教授主持的“边境牧区民族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 课题、苏德的“内蒙古地区‘三语教学"理论研究与实践” 等研究成果的正式发表及在几次国际学术会议上交流后反 响颇大,曾受到了自治区教委领导及国家教育部民教司的充分肯定和好评。以上成果均获过自治区民族教育优秀科研成 果一等奖。这是一个面向21世纪的教学模式。它在实践中广 泛运用,将会有效地提高少数民族青少年的整体素质。

又如,教育科学学院学前教研室的部分教师,在牧区推 进草原流动幼儿园这一新型教育模式方面成绩显著。

1992-1995年,学前教研室承担了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合作研 究课题―――“中国牧区学前教育发展途径的研究”。课题 组从内蒙古牧区实际出发,提出在牧区推进草原流动幼儿园 的构想,并在锡林郭勒盟进行了试点实验研究。草原流动幼 儿园,是一种适应牧区特定地理环境和生活条件创办的新型 的、非正规化的办园模式,可为牧区更多的幼儿提供受教育 的机会,这种形式深受广大牧民和孩子们的喜爱。该项目主 持人邢利娅教授代表课题组参加了于1993年8月在日本大阪 召开的“亚太地区幼儿教育与保育国际研讨会”,并引起与 会代表的兴趣和好评。此项研究还受到儿童基金会驻华办事 处的官员和国家教委师范司的肯定与好评。

(三)该校结合基地建设工作,通过教育科研成果的进一 步推广,进一步加强了基地建设 专家深入基层,进行教育教学实验研究。例如,教科院的 金增教授在呼市新城区满族小学多年进行了“小学数学教学 改革和实验研究”。他数年风雨无阻地带领研究生和青年教 师深入小学课堂教学,亲自指导实验班教师的教学。此项研 究成果于1992年获学校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1993年获自治区科技进步三等奖。又如,教育研究中心李龙教授和物理系 教学法专家陶・哈斯巴根教授,长期从事中学教学改革及实 验研究,其研究成果“整体优化教学法”实验研究和“教学 过程完整化教学模式”具有一定的理论和实践价值,其成果 在推广中深受中小学教师的欢迎。

目前,教育基地继续为师大提供着优良的实验研究条件, 加强了教育科研工作。他们紧紧抓住内蒙古师大教育研究基 地的有利契机,与高校共同探索民族地区基础教育,实施素 质教育的新途径,进一步完善义务教育免试就近入学制度, 逐步试行高中升学指标分配与初中办学水平、综合评价结合 挂钩的办法。他们努力全面推进教学改革课题的研究,充分 落实课程计划,改进教学方法,优化教学过程,减轻学生课业 负担,想方设法为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创造有利条件。

并且努力加强对行政机关的管理,转变工作作风,提高机关 干部队伍整体素质,增强服务意识,逐步变机关管理职能为 服务职能。

4.加强对中小学及幼儿园工作的指导与帮助。

高师院校不仅为基础教育培养合格师资,同时应有效地 研究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加强对中小学 及幼儿园教育改革的指导与帮助,直接参与到基础教育改革 之中,成为基础教育的参与者、指导者和推动者。近十几年 来,几乎所有中小学都行动起来积极进行教育教学改革。但 在改革中,有些学校由于缺乏理论上的准备,制定实验方案有一定的盲目性、模仿性,缺乏严密性、可行性。有的学校 对改革中出现的新问题一时束手无策;也有的学校对素质教 育的含义理解上有所偏差。对这些问题的解决,希望得到高 校专家、学者的指导与帮助。教科院充分发挥教育学科的优 势,主动指导和帮助数所中小学和幼儿园制定教育教学改革 方案,并对实施过程进行咨询、指导与评估。其中与呼和浩 特第七中学合作进行的“初中素质教育整体教育教学改革的 实验研究”,从方案设计到实施阶段,以及最终的总结评估过 程,均是在教育系有关专家和教师指导下进行的,这就保证 了整个实验过程的针对性、科学性以及成果的有效性。同时, 也培养和训练了中学教师的科研能力。

总之,近几年来,内蒙古师范大学在为基层服务,为民族 地区基础教育服务方面做出了自己的贡献,有效地推动了自 治区基础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同时也增强了该校突出教师教 育性、民族性和地区性的办学特色。由于学校坚持为民族地 区基础教育服务,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办出了特色,办出 了水平,初步探索、形成了一套独特的民族高等教师教育办 学模式。

这种集“培养、培训、研究、实验、示范”为一体的办 学模式,既符合民族地区的实际,又符合民族地区普及义务 教育的需要,有利于增强民族地区教育的自身造血功能,对 我国少数民族地区民族高校的教育改革与发展,具有一定的 实践价值和推广价值。对我国各类贫困地区实施“科教兴区”、“科教扶贫”,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均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推荐内容

钻爱网 www.zuanai.cn

Copyright © 2002-2018 . 钻爱网 版权所有 湘ICP备12008529号-1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