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您的当前位置: 钻爱网 > 节日 > 元旦 > 微课程作为学习方式变革的新路向:

微课程作为学习方式变革的新路向:

来源:元旦 时间:2019-10-10 08:25:23 点击:

微课程作为学习方式变革的新路向

微课程作为学习方式变革的新路向 社会信息化的发展,推动了课程建设从实体结构向虚 拟场域的转型和变化。“互联网+”背景下的数字化课程“颠 覆”了标准化、确定性、唯一性的教育教学方式,使得“学 生的学习过程由原来的知识精加工学习逐渐向知识贯通式 学习转变”[1]。这一转变是对学生怎样认知学习对象、在 什么样的场景下学习、如何开展学习以及以什么样的方式投 入到学习中所作出的一种变革。微课程作为一种新的课程组 织形式,摆脱了时空限制,突出了主题内容,通过灵活而短 小的表现形式,使学生沉浸于动态化、形象化的信息传递中, 切实体验学习的意义,在启智立信中有所成长和收获。从某 种意义上说,这不仅有利于克服传统“以学科为中心”的“无 人”下的低效学习,而且能够对“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等 学习方式在实际操作中存有虚假化、形式化、绝对化倾向” [2]予以规避,在遵从学生学习过程中所表现出的个人体验 独特性和稳定性基础上,开辟出“新航道”。

一、微课程下学习认知方式的改变 微课程作为学科知识点搭载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中的创 新应用,它所改变的不仅仅是受限于文字符号的信息呈现方 式,更多的是激活了信息传输过程中的人类觉知以及与此谐 变的思维方式和学习方式。具体而言,它带来了知识呈现走向“碎片化”、知识习得迈向“具身化”、认知过程转向“卷 入式”的变革之道。

(一)从“秩序化”走向“碎片化”的文本呈现 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文本内容遵循“抽象到具体” “一般到特殊”的学科知识二元分类法呈现次序,在知识绝 对顺序中排序第一的放在篇目章节的第一位,排序第二的放 在第二位,接下来依序而行,清晰、简洁、井然有序的层次 排列,构成了从一般到个别的完整排列的“拉莫斯知识地图”。

[3]整个知识演绎过程犹如一个封闭的回路般呈现于学生面 前。学生从清晰明确的起点探知未知领域,在线性秩序化的 “拉莫斯地图”指引下,来到具有高度概括性结论的这一终 点。

微课程展现出的教学视频,冲破了传统科目壁垒下因 知识图谱客观性、确定性展现,所造成的知识迁移能力薄 弱;
通过丰富的媒体素材,充分调动起学生的感官刺激,使 学生的思维不断产生“冲突”,形成新的个人体验。由于学 生的日常生活体验不同,原有的数字符码的“大叙事”在不 同学生的认知视野里,发生了“断裂”,形成以问题为中心 节点的“碎片化”信息。“比特流”的数据将学生的自身认知和外在环境紧密结合,以非线性、自组织性和可逆性的表 达方式,呈现出知识的外在形式和内在结构。在这里,“碎 片化”信息依托超文本链接所组成的知识网络,对不同学生 来说有不同的意义结构完整性。

(二)由“客观”趋于“具身”的学习体验 微课程打破了物理实在观下知识传输过程中“点对点” 的线性化、封闭性和单一化图景,借助网络化视频的信息终 端技术,实现了知识以互动建构的方式进行的意义联结。这 是从传统学习认知过程中的“客观主义”认知观向第二代认 知科学所表达的“具身认知观”的转变。

在传统的知识习得过程中,学生犹如“灌装的容器”, 作为接收指令的“受体”存在,学习只是脖颈以上的事情, 而手脚等其他身体结构则显得“多余”而“麻木”。这种离 开了“身”的学习以“镜式”方式水平复制文字信息,以物 化的客体性质反映意欲言说的内容。因此,学生更多的是采 用“死记硬背”“囫囵吞枣”的方式来记住面前的符号代码, 以茫然呆滞的神情面对生于斯长于斯的多彩生活。在他们的 世界里,只注重学了多少知识、学到的知识难不难;
而所学 的知识在人生成长发展中将会起什么样的作用,该如何使用 所学知识,则显得并不重要。微课程以视觉体验的方式,借助图文声像技术,将书 本上的间接经验和学生已有直接经验紧密结合,对学习内容 的呈现形式和组织方式实现了重构,使学生运用已经形成的 认知图式结构,对外界信息进行同化和顺应,形成整体而系 统的知识。微课程打破了笛卡儿为代表的身心二元对立论, 倡导以环境为背景纽带所建立起来的身体与心智二者之间 的有机协调的具身认知式的学习新体验。在这里,“身体” 不是充当信息加工的被动式“载体”,而是以“主体间”性 的方式实现了人与世界之间的“建构性”对话。正如有学者 所言,“我们是在主体间性中萌发对这个世界的理解。我们 不是一个孤独的、自主的创造物,更不是以一种个体的方式, 单独地在我们的头脑中建构世界。相反,我们是通过他人了 解这个世界……换言之,以身体为基础的主体间性,即我们 通过身体化的表现,通过身体的姿态,通过模仿和互动与他 人分享我们的存在……这是意义产生的根源。”[4]进而言 之,在微课程所搭建的虚实结合的学习场景中,更有益于学 生在“行”中体验“知”,在“知”中改进“行”,进而在 “知”与“行”的双向建构中,螺旋累进地感知、理解、体 悟学习的意义。

(三)由“静”迈向“动”的认知过程微课程改变了知识图谱的呈现方式,使其由主客二元 对立的实体结构,发展成为主客交互作用的生成存在。学生 的学习也从消极静态化的表层认知转向积极动态化的深度 认知,形成建构性的深度学习观。

在传统的学习进程中,学生秉承行为主义取向下的 "S-R"应试符号联结,按部就班地学习学科专家或者是教材 编写人员预先设计好的知识内容,教师和学生之间只是单向 度地进行信息传递。学生接收来自教师发出的学习指令,并 用笔将其记录在书本上,再以句号而非问号的思维方式传输 至自己的头脑中。虽然学生对知识资料库的信息提取是通过 “表征、联合、相关”[5]三个系统加工阶段完成的,但是 整个认知过程是一种缺乏个人经验和批判性思考的静态化 操作。这种静态化是以线性的、不可逆的、模式化的、无灵 性的方式对知识结构表层进行的无主次之分、轻重之缓、难 易之别的外部规则感知。学生只是以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 方式对待知识。

微课程所制作出来的文本信息内容,多以“话题建模、 观点挖掘、专家发现的形式”[6]出现的短小片段,这些在 符合学生的身心认知规律的基础上,利用信息传输通道机制, 将信息内容传输给学生。学生根据自己的需要,从所呈现的 视觉信息中,进行选择并对相关的视听材料进行组织,形成视觉心理模型。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这一心理模型进行信 息整合,以加强对新获取的知识的理解。学生对文本信息的 积极主动的加工过程,就是实现学习深度认知的过程。研究 发现,“当某个细胞参与学习的过程时,这个细胞就会生长 ……‘接受了教育’的神经元会长出新的突融——这个微小 的附属物在神经元之间起了传递信息的作用。如果活跃的突 融数量增加,神经细胞在传递信息时的效率就更高。如果信 息不断被传递到大脑的某片特定区域,就会在这片区域集合 并被储存。如果我们从不同角度对同一个概念进行学习研究, 与相关的问题就能建立更多且更深层次的信息链接。这些信 息链接和与其相关的内容交织,共同构成了‘理解’。”[7] 二、微课程下学习环境的建构 人和人的信息交流与传递,是以一定的环境为中介进 行的。根据波普尔所提出的“三个世界”的理论,第一世界 对应物理学习环境,第二世界对应虚拟学习环境,而第三世 界对应的就是现实世界与虚拟世界融合的学习环境。[8]微 课程为学生和社会文化环境提供了媒体技术中介性质的虚 实结合的学习环境,这不仅为学生提供了“走到哪里学到哪 里”的便利,更使得终身学习从时间延展到空间上的落实。

与此同时,也为课程改革以来所倡导的自主学习、探究学习、 合作学习和研究性学习提供了支持。(一)数字化时空的形成 微课程视频依据视频制作原理和信息推送技术,为学 习者学习提供个性化指导,打破了绝对化的物理时空观;
它 通过突出的主题单元、精活的内容设计,以一种“蕴含的精 神、社会和文化意识,以及对社会实践和人类经验的意识的 虚拟现实形式,浸透着个人身份、社会互动以及归属感的被 承认了的熟悉‘邻近’”[9]而出现。在这里,我们可以看 到,“时空”属性已经由绝对趋于相对,由自然走向社会, 由现实迈向虚拟,倡导有意义的经验感知的建构。[10] 微课程打破了时空安排制度化、秩序化形式的垄断, 将教育教学组织方式从僵化固定的“班级授课制”转向动态 多元的“数字园区”。在班级授课制下,学生在什么时间学 习什么样的课程内容,都是预先设计好的,被束缚在封闭的 空间、严格的时间之下,作为一种“工具”遵守既有的成人 社会规范。这极大抑制了学生创新能力、高阶思维能力的培 养与发展。微课程所倡导的“数字园区”建设,则在纳米锢 锡金属氧化物(ITO)涂层技术广泛应用于各种移动终端屏幕 制造上,使得屏幕显示更真实、用电更省、用户操作体验更 好的过程中;
逐步实现各种个人终端突破学习地点限制,种 类越来越多,功能也越来越强大,学习的发生不再仅仅限于课桌旁……[11]由此而见,学生的学习因时空的“解放”而 变得更加开放和自由。学生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根据 自身需要,借助置身于手边的科技工具习得任何知识,这在 增强学生“现场感”的体验中赋予了学习过程新的意义和价 值。

(二)数字化学习资源的进化 时空概念的转化,打破了“以教师为中心”“以教材 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的传统学习资源建设范式,为了 促进学生更有效地学、教师更有指导性地教,对学习资源进 行有序进化。这种进化所建立的是基于人—机、人—人互动 基础上的学习共同体,即“要从内容建设层次上升到学习服 务层次,在资源体系自身得到不断完善的同时,注重围绕资 源的学习设计提供个性化的服务功能,使用户获得深层次的、 专业的支持;
不断提供丰富的学习活动工具,支持学习内容 与学习活动的整合性设计;
支持内容本身的动态聚合,支持 用户在不同情境下访问和使用学习资源;
学习者应能通过资 源找到相关的学习者,通过与这些学习者就自己或他人的观 点、见解等进行分享、交流与探讨,协作地解决问题或者完 成任务;
并对知识进行协同建构,在成员之间建立相互影响、 相互促进的人际关系,形成一定的规范和文化。”[12]微课程作为动态化的视频呈现的新型学习资源,以某 一研究问题或知识主体为支点,在短暂的5-8分钟内,反映 一个完整的学习内容,方便学生结合自身的认知负荷,运用 视听感官进行选择、重组。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不仅是 知识信息的消费者,也同时以生产者的身份对学习内容进行 自主建构。这种借助媒介传播的方式,将学习内容生活化、 情境化,使内容产生、发展、变化于活动之中,彼此之间水 乳交融,促进内容容易为每一位学生习得。由此可见,数字 化学习资源的进化,为课程改革以来因“问题泛、方法泛、 结论泛”[13]而造成的自主性、探究性、研究性等学习形式 的低效改进,提供了新的思想给养和实践支撑。

(三)数字化学习文化的创造 微课程所搭建的技术学习平台,为学生提供了探索信 息、发现信息、获取信息和创造信息的机会。有学者指出:
“学习是一种文化的过程,学习文化是一种关系性的存在, 即学习环境与学习者个体所拥有的价值、知识与能力的关 系。”[14]从“印刷文化”向“视听文化”的转变,不仅意 味着学习质量的改善,而且促进了服务与资源之间的远程沟 通与合作。微课程在播放过程中,鼓励学生积极动脑动手、 参与其中,其特征主要体现在:扩展学习平台的内涵(学习 者和教育者运用软件服务参与资源的开发与应用);
促进社会性网络的建构(利用社会性组织群体的人际交互和合作来 强化学习经验);
引入终身学习理念(通过技术手段实现贯穿 一生的教育历程);
创建基于网络架构的学习环境(从整体性 的视角营造更加真实和更富交互性的学习环境)。[15] 微课程作为“中枢神经系统的延伸”[16],通过“电 子脉冲”介质,在学生、知识和文化环境之间建立起有机联 系,使我们认识到学习是内在价值体验的过程,而非外在功 利用途的满足;
学习是注重情景化的,学习是在生活体验中 不断创生的。学习本身就是一个不断激发学生批判力、创造 力和想象力的过程。整个的学习氛围如同“开放的花园”, 形成“春色满园关不住”之势。在“微”环境下,学生拥有 更多的自主权和选择权,将很多教育环境中占据主导地位的 知识传递模式转变为共同构建知识和注重发展能力的模式, 有利于使学生适应具有不确定性的未来,将他们发展成“反 思型的参与者”,并且支持学生营造各自的学习的环境,即 构建个性化学习环境和创建电子档案袋。[15] 三、微课程下学习形式的开展 微课程这一电子媒介新事物,是现今人们热议的智慧 教育在教学中的集中展现。由于“智慧”是"smart"的中译 文,被理解为“智能型,并具有独立工作的技术设备”[17]。它赋予了学生可支配自己学习生活的极大自主性,使得教室 不再是教学的唯一场所。它以“支架走向网络、信息走向聚 合、传统走向现代、配置走向集约、师生走向互动、虚实走 向结合、记录走向电子、实训走向真实”[18]的方式,培养 出了“智慧人”。因此,在某种意义上说,微课程代表着学 习发展的新的路向。

(一)搭建智能化的学习平台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年)》明确提出,要“加强网络教学资源体系建设;
引进国 际优质化数字资源;
开发网络学习课程;
建立数字图书馆和 虚拟实验室;
建立开放灵活的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促进 优质教育资源普及共享。强化信息技术应用
提高教师应用 信息技术水平,更新教学观念,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 果;
鼓励学生利用学习手段主动学习、自主学习,增强运用 信息技术分析解决问题能力”。这说明“我们的学习进程正 在形成“以大容量(volume)、高速度(velocity)、多样化 (variety)、真实性(veracity)、价值(value)、可视化 (visualization)”[19]为主要特点的超文本学习方式。

微课程的出现,标志着网络信息从公众日常生活走向 教育教学,反映出学校正在步入智能化、信息化、数字化建设的新阶段,学生的学习随之变得日益灵活。以往僵化呆板 的以口授为主的板书式授课,因计算机信息加工系统的涌入, 而更加便捷开放。例如,学生在学习中,将某类学习任务、 学习程序和相应的指导反馈信息嵌入到预先设计的教学软 件中,在以视频形式播放的教学信息进行互动交流中,逐步 完成其既定学习目标,诸如利用辅导型课件学习新知识、新 技能;
利用操练练习课件进行知识技能的巩固熟练;
利用计 算机辅助测验系统进行自测;
利用集成性学习系统(ILS)、 智能辅导系统(ITS)等进行系统的个别化学习。[18] (二)倡导“深度介入”的学习参与 信息技术和课堂教学相融合的微课程,是以学习者“深 度介入”的方式进行的对知识的有意义建构。它冲击了传统 标准化的教育教学形式,使学生不再对知识进行原版拷贝, 而是借助计算机通信技术(ICT)唤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进而激发内心深处的潜力。从某种意义上说,微课程提供了 一种学校教育与网络教育共存的新景观:学校里更少的课堂 与更多的实验室,更多的交往与更少的讲授,更多的互动与 更少的灌输,更个性化的服务和更灵活的学制。[20] 一方面,就学生学习的外在形式而言,微课程打破了 “教师的课堂”或“少数优等生的课堂”格局。传统课堂教学以工厂流水线的方式,遵循着简单的输入—加工—输出的 线性可操作化模式进行。固定的上下课铃声、“秧田”排列 的课桌、统一订购的教材、确定的标准答案……教师凭借自 己已有的知识经验,预先在教学中确立起权威,教师是知识 的灌输者,是知识的“传声筒”,是知识的“代言人”;
学 生是知识的接受者,是知识的“听音筒”,是知识的“储蓄 器”。教学中,教师所教授的更多的是为学习水平处于中上 等学生理解和掌握的精致型语言编码的知识,而忽视相对较 差的学生的学习。微课程通过动态微视频的演绎,满足不同 层次的学生的不同需求,实现了学生整体的个性化发展。

另一方面,就学生学习的内在本质而论,微课程有效 地将知识活化为能和情境相融合的材质,结合学习者自我认 知、思维、情感以及性格特点,通过设置合适的问题和安排 恰当的学习任务,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与周边的社会情境、 生活经历,产生共鸣,发生碰撞。采用这种方式,学生从知 识的“被动接受者”转变为知识的“主动创造者”。

(三)营造积极快乐的学习氛围 快乐学习,是指从学习中充分体现个性化和人性化, 在使得学习效率最大化的过程中,实现学生自我价值的活动

在杜威看来,学生的成长不是别人要求他们的,而是他们主动而自愿做的事情,是一种内生性的成长。因此,学生的需 要和兴趣在其中发挥着非常大的作用。

微课程依托“赛博空间”建立起的虚拟网、云教育, 通过对信息知识的传递,摒弃了长期以来的确定性、终结性、 普遍性的思维方式和学习行为。视课程为教师与学生共同进 行探究性、自主性、创造性学习的资源平台,而不是所谓客 观知识的载体;
视课程为动态的、发展变化的,而不是固定 不变、完全预定的;
视课程为师生共同参与的探究活动中意 义、精神、经验、观念、能力的生成过程,而不是终极真理;

关注个体发展的差异性、多元性、创造性,视个体不仅是知 识的接受者,而且是知识的创造者,赋予课程培养个体社会 批判思维与意识、文化创新精神与能力的使命,并针对不同 学生的能力、潜力、志向、兴趣等设置多层次、开放化、具 有选择性的模块式课程体系。[21]可以说,微课程以数字化 的形式,在学校教育中的投入使用,使得课程因为学习者的 动手操作而“活”了起来,并在学习者的行动反思中,实现 了知识的内化,体悟到了学习的快乐。

推荐内容

钻爱网 www.zuanai.cn

Copyright © 2002-2018 . 钻爱网 版权所有 湘ICP备12008529号-1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