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您的当前位置: 钻爱网 > 节日 > 青年节 > 论文范文【推荐优秀的新闻反转论文范例欣赏(共4篇)】

论文范文【推荐优秀的新闻反转论文范例欣赏(共4篇)】

来源:青年节 时间:2019-11-20 08:36:43 点击:

推荐优秀的新闻反转论文范例欣赏(共4篇)

推荐优秀的新闻反转论文范例欣赏(共4篇) 第1篇:反转新闻频发的原因及对策 网络社交媒体时代,每个人都可以是信息的发布者,每个人都可以运 用微博、微信、论坛等社交平台发布信息。有图有真相曾经是网民信奉的真理, 近年来新闻反转剧频频上演,有图也未必有真相,舆情随着新闻剧情快速反转, 反复反转的新闻愚弄了受众,降低了媒体公信力。

一、反转新闻的特征 反转新闻是新媒体时代公众态度随着新闻剧情的变化而快速转变的 现象。某一新闻出现后,公众根据新闻报道对事件中的某一主人公抱有深深的同 情或极大的痛恨,但随着新闻报道进一步跟进,事实逐渐浮出水面,舆论发生反 转,原来的报道内容被推翻,公众的态度发生180度的大转变,有些反转新闻反 转之后再反转,不仅使新媒体沦陷,传统媒体也不断反转。

(一)反转新闻的内容多是当下热点 反转新闻往往是网友在社交媒体上发布吸引人眼球的视频或图片,引 起网友关注、大批网友转发评论、舆论一边倒地支援或唾弃某一方,发布的内容 多是当下的热点或者人们比较关心的问题,如2013年的北京老外撞大妈事件、 2014年的医生手术室自拍事件,而大妈、医患纠纷等话题都是公众日常关注的内 容,事件的主人公多是网民日常比较关注的一些标签化群体,如大学生、大妈、 医生、官二代、富二代等。

(二)公众对反转新闻的关注度很高 反转新闻的内容多是公众关注或者能够引发公众某种情绪的内容,这 种内容一经大量网友转发,新媒体和传统媒体相继跟进,公众对该新闻的关注度 颇高,很多反转新闻一开始仅是一些网民的个人经历,后来引发全国公众关注, 激发媒体持续跟进,如2015年安徽淮南师范学院的一位女大学生扶摔倒老人被 “碰瓷”事件,刚开始仅是该大学生在微博上发文,后来引发大量网民关注。

(三)反转新闻的结局往往出人意料反转新闻刚开始报道时,往往能够引发公众态度倾倒性地倒向一方, 网民大量转发引起媒体关注,事件的影响力进一步扩大,对真相的探求更加深入, 但当真相浮出水面时往往令网民大吃一惊,如2015年的安徽女子救人被狗咬事件 ——该女子因“见义勇为救小孩”被狗咬伤,得到善款80余万元,后来事实真相竟 是该女子是在其男友养狗场内被狗咬伤,并非见义勇为,捐款者纷纷表示自己被 骗。

二、反转新闻频发的原因 (一)新闻自身特征 新闻是新近发生事件的报道,新闻的自身特征要求新闻需要快报,否 则就成了旧闻。时效性是新闻价值的重要因素,失去了时效性,新闻的内容再好, 它的价值也大打折扣,因此在事件发生和事件得到报道之间,留给媒体人核实的 时间是很少的。各大媒体之间竞争很激烈,记者的压力很大,在这种情况下,有 些媒体为了抢时间,不认真核实就发稿,为新闻反转提供了条件。

(二)媒体未认真核实事实 真实是新闻的生命,一些媒体缺乏新闻专业主义,在网络上看到某些 劲爆消息,不认真核实就抢发,如2015年的安徽女子救人被狗咬事件,该女子被 医院拉走时是在养狗场内,并非她所说的“见义勇为”的回家路上,并且其男友就 是该养狗场的主人,事件在被报道的始末,无人见过被救的女孩,并且报道中有 劝大家捐款的倾向,只要记者严守新闻专业主义,在报道前联系抢救医院和附近 居民进行认真核实,该条失实新闻就不会被报道。

(三)媒体急于表达自身观点 在反转新闻刚被报道时,一些媒体为了追求传播效果,在报道时急于 表达自身观点,以激发公众情绪,如2015年的男童被锁宝马车内一小时妈妈不让 砸玻璃事件。而事实是该母亲从未说过不让砸玻璃,并且自己还动手砸,但是没 有成功,事实的真实性还未核实,媒体就采取模糊化的表达手法,把失实新闻当 作事实进行报道,在表述过程中急于表达自身观点,误导了公众。

(四)反转新闻信息来源的局限性 反转新闻多来源于社交媒体,社交媒体的匿名性和发布信息的不全面性,使公众无法求证信息的准确性。公众获取信息的途径主要是通过一个或多个 网友的爆料,以及后续跟进的相关媒体的报道,公众缺乏全面了解信息的途径, 媒体报道的内容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公众的态度,尤其是那些权威媒体发布的信息, 因此才会出现事实被还原后公众态度180度大转变的情形。

(五)公众的刻板印象 刻板印象是由美国著名新闻工作者李普曼在其著作《公共舆论》中提 出,指人们对某一类人或事物形成的比较固定的看法或态度。公众在以往的新闻 报道中,形成了对某类群体的刻板印象,如蛮横不讲理的大妈、有钱任性的富二 代、官官相护的官二代、值得同情的农二代,这些刻板印象使公众对报道中的主 人公事先就有某种观点,在未全面了解事实的情况下,使公众对自己的观点深信 不疑,对和自己观点冲突的疑点视而不见,因此反转新闻就有了让公众大吃一惊 的结局。

三、反转新闻的治理 媒体是新闻把关人,理应选择那些真实的、公众应知而未知的事实进 行报道,很多公众选择的是以大众传媒的新闻报道作为依据的,媒体人应该深知 自己的责任,坚持新闻专业主义,把握新闻传播规律,坚持新闻报道的客观、公 正、全面、平衡原则,更好地为公众服务,而不是屡屡沦陷新闻反转剧中。

(一)建立严格的新闻核实制度 新闻媒体要建立严格的新闻审核制度,在新闻报道之前,彻底清除新 闻内容中的疑点,严禁虚假新闻、失实新闻报道,从源头上杜绝失实新闻报道的 可能性,防止新闻媒体被不良分子利用,或当作谣言传播的工具,对于不能确定 其真实性的新闻,要多和信源沟通,如果条件允许,要多听事件主人公的描述, 不能只听一方而不顾另一方的反映,报道要客观、全面、公正、平衡,对于事件 中不能确定的因素在报道中要明确提出疑问,为后续报道做铺垫。新闻报道在求 快的同时,也要兼具准确性、全面性,不能一味抢发新闻。

(二)媒体人坚守新闻专业主义 媒体人要牢记自己的新闻理想,不为钱财、利益所动,尤其是那些利 用新闻媒体策划新闻的人,我们要坚决杜绝。记者不能只通过电话、网络了解信 息,要多走进新闻发生现场,走访事件当事人、目击者、群众,听取多方观点,坚持新闻专业主义,牢记自己的社会责任,增强媒体品牌意识,不能为了抢新闻 而报道失实新闻,记者在报道新闻时不能为了传播效果故意夸大事件中的某一面, 甚至将真假未定的事件当作事实进行报道。

(三)提高公众的媒介素养 网络时代,公众不可能去现场了解所有信息,而每天在网络上接触的 信息非常庞杂,所以公众要提升自身媒介素养,在浩瀚如海的信息面前保持冷静, 耐心追寻真相,而不是一味表达自己的情绪。对一些有疑问的新闻报道,公众要 提出自己的疑问,积极回馈媒体,督促媒体进一步探查,不要被假象蒙蔽,即使 是那些看起来非常确定的新闻报道,公众也要心中留有疑问,及时监督,进一步 查证事实真相,不要着急在网上发表言论,以免加重失实报道对当事人的伤害。

作者:王延芳 第2篇:如何才能减轻“反转新闻疑惧症” 你身边有没有“网络福尔摩斯”?同样一则新闻,他们似乎总能发现一 些不同寻常的疑点,给出看似专业的分析,甚至预言新闻事实可能“反转”;
同样 一起事件,他们似乎总能透过现象看本质,断定谁是设置议题的策划者,谁是事 件背后的受益者。每当有热点新闻事件发生,都有不少围观者摇身一变成为侦探。

举几个例子吧。网友“弯弯”发微博讲述在北京某酒店深夜遭袭的经历, 网友们呼吁警方追查嫌疑人,但有人说这是涉事酒店的竞争对手暗中使坏,连当 事人叙述的内容言简意赅,都被当作是疑点;
此前,几位艺人在演员包贝尔的婚 礼上戏弄伴娘柳岩,遭网友们口诛笔伐,有人说这是“明星×××雇水军抹黑明星 ××”,俨然一出“娱乐圈《甄嬛传》”……这些人就属于典型的“网络福尔摩斯”。

为什么“网络福尔摩斯”越来越多?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我们这几年 碰到的“反转”新闻越来越多,很多人都患上了“反转新闻疑惧症”。从“中国大妈 倒地讹老外”到“成都男司机暴打女司机”,再到“中国游客泰国抢虾”,都是新闻 “飞”了一会儿就“反转”了,徒留围观者满脸错愕。

时间一长,很多人看到一些很轰动的新闻,都不敢随便发表意见了, 总担心会因为事实出现逆转而被“打脸”。于是,只要看到小人物一夜爆红,就怀 疑背后有推手;
只要看到某企业负面新闻缠身,就怀疑是竞争对手使坏……“反转新闻”接二连三,让不少人都炼出了“火眼金睛”,也加重了“反 转新闻疑惧症”。人们对“反转新闻”的担心越多,“网络福尔摩斯”越有市场。从 表面上看,公众变得更“聪明”了,没那么容易被忽悠了,但社会上不少人因此退 到什么都不愿信、不敢信的状态,显然也是一种悲哀。

而且从以往的案例来看,“网络福尔摩斯”们大多善于预设立场,善于 牵强附会,很多所谓的“推理”都带有浓厚的阴谋论色彩。“网络福尔摩斯”们随意 推导出的“内幕”“真相”,大都在或明或暗地迎合某些负面的社会情绪,或借助舆 论兜售自己的主张。这些“网络福尔摩斯”不负责任的言论,即使被权威消息证伪, 也不会有什么后果,但此时阴谋论已“污染”了社会上不少人的视听,造成混乱。

善于独立思考是值得鼓励的品质,但一个正常的社会不应该有太多的 “网络福尔摩斯”。在理想状态下,媒体报道应该是专业的、严谨的,网络新媒体 对语言应是能过滤的,政府部门发布的信息应该是权威的、可信的。如果公众时 刻受到“反转新闻疑惧症”的困扰,不管看到什么信息都习惯性质疑,甚至宁愿相 信那些吸引眼球的“网络福尔摩斯”也不相信专业机构,将撕裂互信,很多公共讨 论也将终结于虚无。

在一个利益主体日益多元的时代,我们或许没办法杜绝各种炒作、策 划,但一个并不过分的要求是,希望媒体不论是传统媒体还是新媒体都是负责任 和严谨的,希望政府部门对热点的反应是迅速有针对性的,这样,一定会少一些 “反转新闻”。

作者:易艳刚 第3篇:“新闻反转剧”中的媒体责任冷思考 一、“新闻反转剧”频现 2015年,两例在安徽发生的“新闻反转剧”在网络上引起一片哗然。9 月8日晚,淮南某大学生发微博称,当日上午扶摔倒老人被讹,寻找目击者证清 白。有网友表示自己是目击者,并愿意作证。但随后又有几名目击者实名作证, 称曾亲耳听到袁某承认撞人。新闻事件随之发生反转。9月21日,淮南警方通报 称,经多方调查取证,认定这是一起交通事故,女大学生骑车经过老人时相互有 接触,女大学生承担主要责任,老人承担次要责任。

10月13日,毫州媒体刊登新闻《为救女童女子被狗咬成重伤》,文章引述伤者利辛女子李娟的丈夫张宏宇的说法称,9月1日晚,李娟为救被恶狗追赶 的一名小女孩,而被咬成重伤,手术医药费已花去40多万元。张宏宇称希望小女 孩及家长能站出来证明李娟的确是救人受伤。10月14日起,省内外多家媒体报道 该事件,李娟事迹感动了众多爱心人士,短短几天,全国各地网友的捐款数一度 达到80万元。然而经调查,真相逐渐浮出水面,10月20日上午,张宏宇已向警方 实交代了整个事件过程:与“见义勇为”形成反转的是,李娟其实是在张宏宇的养 狗场内被狗咬伤。最终张宏宇承认撒了谎,并坦承曾主动找媒体“策划”这一事件。

类似的新闻反转事件并非孤例。外国小伙在北京扶大妈被讹、成都男 司机暴打女司机、云南女导游嫌游客购物少口出恶言、广东交警打妇女……近年 来,一幕幕“反转剧”屡见不鲜。事件发生后,一经媒体报道,先是出现舆论一边 倒的情况,后随着调查的深入,经官方披露的事件真相却完全推翻了之前的“大 众意见”,令人哗然。

真实性是媒体安身立命之本。“新闻反转剧”的本质就是新闻失实,“新 闻反转剧”屡屡上演正严重威胁着媒体的公信力。

二、思维定势与标签式传播 很多时候,影响大众的判断和态度的,不是信息本身,而是思维定势。

人们更愿意相信自己的最初判断,相信自己的正义感。有一些人物符号就带有特 定的思维定式。例如农民工、患者、“宝马车主”等。公众倾向于用自己的惯性思 维认定事实,更容易相信和偏向“弱者”,“只论立场,不问真相”,盲从而缺乏理 性思考。

为了吸引受众眼球,符号标签式传播也经常被采用。一条普通新闻贴 上令w人瞩目的标签,就会立刻引发高度关注,并迅速成为搜索热词,在各类网 络媒体上榜,新闻随之开始发酵。

同时,这些标签通常以关键词在新闻标题中体现,极易刺激舆论产生。

以安徽利辛女子被狗咬事件为例,“被咬”是事实,是惨剧,“为救儿童”是原因, 是舍身救人,是正能量,“无钱治疗”直指“英雄”到了流血又流泪的尴尬地步。最 初报道中的新闻价值因素,充斥字里行间,成功煽动大众的情感,引发了舆论的 沸腾。

三、“新闻反转剧”“反转”的是什么在媒介融合的大背景下,随着媒体的市场化和商业化不断推进,新闻 报道普遍求新、求快、求异,新闻表现出故事化、娱乐化、煽情化,新闻内容追 求刺激性、庸俗性、标签性,对信息真实性的质疑精神和谨慎求证往往在所谓的 “热点”新闻面前被淡化、被忽略。

那么,“新闻反转剧”真正“反转”的是什么? (一)公众善意与信任 当前,“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漠视感、以及人与人之间信任感的缺失 已经逐渐体现,成为社会群体的痼疾之一。由于信任体系的脆弱,原本那些“小 概率”的、站在道德背立面的事件,经过媒体的宣传,似乎放大成了普遍现象, 这不仅加大了人们彼此之间的不信任,同时更容易传播负面情绪,引发道德恐慌。

在安徽淮南女大学生扶老人事件中,该女生在微博上寻找目击证人时, 微博发布者以及不少网络大号都纷纷转发。在这样简单的“转发式”传播中,虽然 没有人验证其真伪,但却很容易形成群体的舆论倾向。而后来,一些都市媒体在 发现这个信息后,立即跟踪报道,正式面向社会大众传播,放大了事件的轰动效 应。

在人人都有发言权的互动性网络传播中,多几起老人故意倒地“碰瓷”、 好心扶老人被讹等这样的新闻,老人就成为了“倒地不能扶”的“特殊群体”。在“救 人前留下证据、找好目击证人、最好视频记录”等调侃中,隐藏的是社会对善意 遭遇不良因素侵扰的担忧。

伴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迅速发展,如今,通过社交媒介向社会求助的信 息与案例日渐增加。但信息的不对称以及部分媒体的不严谨报道常常让人们看不 清真相。在利辛女子“见义勇为”的事件中,80万元善款的背后,折射出的是社会 对伤者的爱心以及社会进步的正能量。然而当真相浮出水面,剧情反转,消费的 是公众的爱心、同情心。在媒体独有的舆论放大和聚焦作用下,主观“策划”新闻 的涌现,误导了受众,损伤了社会信义,令人深思。

(二)媒体公信力与理性 新媒体传播信息的即时性、便捷的互动性同时也带来了信息失真、网 络谣言剧增、浅阅读等负面影响。我们在享受话语权的同时,也更容易陶醉于情 绪化和极端化的表达带来的眼球效应和快感。在这样的情况下,媒体的责任首先在于营造健康的传播环境。

记者的议程设置和片面化采访,容易扭曲损伤事件真相;
利用舆论“固 定的成见”对新闻内容进行主观性暗示,突出事件中的人物或价值标签,很容易 以偏概全;
通过戏剧化和煽情化的方式包装策划新闻、加工悲情故事,消费慈善 资源,会透支社会信任…… 在淮南女大学生扶老人事件中,虽然最终警方调查结果令事件反转, 谁是谁非姑且不论,不采访、不求证的媒体无疑在事件发展过程中“加了一把火”, 造成了公众舆论和情绪的“次生灾害”。如此报道社会“热点”,百害而无一利。世 界上没有尽善尽美的新闻报道,但每一次“逆转”的出现,新闻当事人、读者和新 闻媒体本身都在承受着不同程度的伤害。

四、冷静审视媒体责任 “新闻反转剧”的频频出现,将网络环境下的媒体责任,以及如何避免 谣言传播的问题再次抛到大众面前。

新媒体技术使得信息在传播过程中的即时性和互动性都大大增强。参 与新媒体传播的每一个个体都被赋予了前所未有的话语权。2015年,半数以上的 安徽网络舆情事件首曝媒介是新媒体,由网友通过微博、论坛等曝光,然后再由 传统媒体跟进形成的。有些事件倘若不通过网络,影响往往只能囿于一地;
而借 助于网络,它们就可能迅速演变为有着巨大影响的社会公共事件。

真实是新闻的生命,也是记者不能逾越的职业底线,这条特性适用于 所有的新闻报道,包括“正能量”的新闻策划。媒体应培养核实真相的基本新闻观 念,形成一种敬畏真相的共识。在探究真相的新闻报道中,作为“把关人”,媒体 从业人员更需要有最起码的质疑精神。

在利辛女子被狗咬事件中,求证并不困难,但在首发的报道中,记者 只单方面采访了女子丈夫。其实,在后期的反转报道中,警方的调查就让事件水 落石出,有120急救司机的“救人现场”不一、当事人首次承认撒谎等更多细节, 倒逼真相显露。因此,此稿在沦为“反转剧”前,就犯了第一大忌,“听信单方面 信源”和“未加求证式客观主义描述”。

遏制“新闻反转剧”可谓是一个系统工程。一些媒体不负责任的乱发、 抢发、误发,有关部门缺乏有效的管理规范和整治措施,客观上也纵容和助涨了“新闻反转剧”的发生。

新媒体时代,新闻传播需要更多理性和有效的信息,呼唤新闻专业主 义的回归。在采写方面,记者应该坚守职业责任,多方求证,不偏听偏信,独立 思考而不盲从。在管理方面,媒体应坚持新闻自律,坚守社会责任,严把新闻“出 口”关,提高公信力,重建信息信任。

越是热新闻,越需要冷思考。面对舆情反转,相关部门不能“装聋作 哑”,更不能“不知所措”,应第一时间发声,及时引导舆论。一切谣言、谎言都 将止于信息的公开透明。此外,政府相关管理部门应当针对新闻的“发布”、“转 发”、“信源”等方面制定操作规范,对编辑记者使用社交媒体制定严格细致的使 用规范,以减少对未经证实消息的传播,并根据新闻报道可能产生的社会后果, 对媒体议题设置进行前瞻眭的监控。同时,着力培养大众的媒体素养,提高大众 面对传媒报道的各种信息时的选择能力、理解能力和质疑能力。

作者:宋艺 第4篇:新闻反转剧 最近几年,在新媒体的冲击下,广播媒体在信息传播的速度和数量上 已经无法和新媒体比肩,在互联网+时代,用户接受信息的渠道已经发生根本性 改变,未来,移动终端将成为用户接受讯息的最主要平台。在互联网+时代,就 要有互联网思维,节目火不火,最终要用户(听众)说了算,笔者发现互联网时 代听众除了有获取更大信息量的需求外,还有对于新闻事件的延伸解读、评论探 讨的渴望,而后者往往更多过前者。那么,如何满足听众的这种渴望呢?常见的 方式有几种。

1)权威专家对于新闻事件的分析与解读,给新闻增加信息含量,这 是大多数新闻节目采取的方式,优点是权威、有公信力,缺点是过于严肃、刻板, 没有过多地发挥空间,难以吸引年轻受众的视线。代表节目有中央人民广播电台 《新闻纵横》等。

2)语言幽默、诙谐的主持人对于新闻独到的点评令人捧腹,时下流 行的脱口秀节目多采用这种方式。如:《海洋现场秀》、《80后脱口秀》(电视 节目)、《逻辑思维》等。优点:好听、有趣,节目有极强地粘性和受众忠实度, 缺点是新闻评论的分寸和幽默调侃的尺度较难把握,对主持人个人素养的要求比较高。

3)具有较强参与性和互动性的谈话节目,如《天下公司》等。这种 节目的优势是听众可以更有效地参与节目,通过与主持人的交流,满足那种想要 表达的欲望。而缺点也比较突出,就是形式相对单一,时间跨度长,难以有效聚 拢受众。

除了这些形式之外,还有没有一种形式,能够扬长避短,发挥广播的 优势,同时又能一下子抓住听众的耳朵呢? 笔者借鉴了最近一段时比较火爆的网络自制剧《万万没想到》的剧情 反转创意,将新闻与剧情反转两个要素结合起来,利用微广播剧的形式,将热点 新闻事件、社会现象等,以幽默、诙谐的风格表现出来。这是一种全新的尝试和 探索。

1新闻反转剧创意亮点和品牌价值 这档节目的新意亮点有三个。

1)紧扣新闻热点和剧情反转,用网络化思维进行改编,短小精干、 制作优良。

现在的广播剧要么偏文艺,不能抓住时下的热点、焦点。要么时间冗 长、粗制滥造、没有特色。《新闻反转剧》一期时长在5min左右,可能包含3、4 个小的新闻故事,一个新闻故事可能在几十秒之内就要实现剧情反转。这样的快 节奏、高密度的笑点可以迅速抓住听众的耳朵。

2)演员和编剧在广大网友中征集,强调互动性和参与度,充分挖掘 网络资源,借力打力。

有一句话叫高手在民间,得粉丝者得天下。这句话特别适合用在今天 这个网络、新媒体蓬勃发展的时代,网友的智慧和才华是无穷无尽的。我们通过 这样一个节目,开放媒体入口,让有明星梦想和希望展露才华的广大网民参与进 来,迅速积累这个节目的粉丝,也为节目内容的丰富提供支撑,同时,可以建立 《新闻反转剧》节目粉丝团,无论是活动的组织、推广、甚至是广告的投放等等, 都可以借用这些粉丝的力量。3)紧密结合市场,实现广播节目附加值的提升。

由于《新闻反转剧》和新闻热点结合地比较紧密,又是日播节目,可 以将《新闻反转剧》进行打包出售,或者与其他媒体进行资源互换,同时,对优 秀的剧本可以进行拓展和加工,变成舞台剧剧本、电视剧剧本甚至是电影剧本, 培养积累挖掘一批广播剧演员和编剧,借助《新闻反转剧》的品牌,进行舞台剧 的排演、电视剧的制作,甚至是电影的制作。

2新闻反转剧节目选题内容和表现形式 节目选题内容涵盖经济、社会、教育、娱乐、体育等多方面,多从互 联网新闻热点中选取,以新闻反转剧的表现形式,辅以音频、音效、音乐等形式。

节目选题的风格要符合新媒体语境。

比如2014年十一国庆节期间,各地旅游景点住宿餐饮价格高企曾被网 友吐槽,而据《齐鲁晚报》报道,国庆黄金周期间,五台山景区明清街一家较大 酒店的“台蘑炖山鸡”售价400多元,引发争议。新闻反转剧就以此新闻为素材, 模拟食客点菜时的场景,具体文案如下。

示例1 关键词:黄金周国内游景区被宰。

新闻事件:十一黄金周期间,五台山景区一盘蘑菇炖山鸡要价400元。

【经典游戏超级玛丽音乐】 客人:服务员,点菜,给我来一个您们这的特色菜。

服务员:先生,您好,我们这的蘑菇炖山鸡400元。

客人:你打劫啊。

服务员:嫌贵你点素菜呗。

客人:清炒土豆丝多少钱? 服务员:58。客人:你家土豆金子做的呀。来碗面吧,红烧牛 肉面。

服务员:79。

客人:什么?你这是黑店吗?你们这儿就没有实惠一点的吗? 服务员:有,湿纸巾,2元一包,先生来一包吗? 客人:......怎么会这样? 【经典游戏超级玛丽音乐】 世上最遥远的距离是飞机在等你登机,你却过不了安检。2014年11 月1日晚,一名手持机票姓名为“头痛脑壳晕”的长沙网友,在三亚眼睁睁地误了 航班,只因当天他用绑定微博名为@头痛脑壳晕的订票软件买了这张奇葩机票。

此事也让众多网友质疑航空公司票务系统。2日20时许,涉事的奥凯航空就此公 开致歉。新闻反转剧根据此事为蓝本,虚构了一个登机故事,通过夸张地手法, 达到讽刺、调侃的效果,在让人捧腹的同时,还能有些许思考与回味。

3新闻反转剧工业化制作流程与市场开拓 新闻反转剧团队,初期可采用2+2的人员配置模式,即一男一女两位 主持人+一位新闻故事编辑,一位音频剪辑编辑。每天采用3到5个新闻故事,每 个故事最长不超过2min,采用相同的垫乐和富有特色的音效,形成短小精悍、节 奏明快、特色鲜明的固定风格,这样一方面有利于听众记忆,另一方面便于节目 的工业化生产。

当节目具有一定影响力,且有一定听众基础之后,可以进行新媒体拓 展和剧本创作征集,更多地采用听众的想法和点子,甚至可以让听众参与到节目 的制作流程中来,比如担任新闻反转剧编剧,演员等等。这样的一种开放的全新 互动模式,可能会给电台节目制作模式带来改变,同时,也增加节目在市场中的 竞争力。

此外,当节目逐渐成熟,并且拥有大量粉丝的时候,可以进一步深化 新闻反转剧的品牌形象,比如,将新闻反转剧制作成动画FLASH,在优酷、搜 狐、腾讯视频等视频网站进行分享,可能会带来更多的商业合作机会。作者:韩锦

推荐内容

钻爱网 www.zuanai.cn

Copyright © 2002-2018 . 钻爱网 版权所有 湘ICP备12008529号-1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