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您的当前位置: 钻爱网 > 节日 > 母亲节 > 中国特色协商民主宪法学视阈下的发展|什么是宪法学

中国特色协商民主宪法学视阈下的发展|什么是宪法学

来源:母亲节 时间:2019-12-01 07:47:44 点击:

中国特色协商民主宪法学视阈下的发展

中国特色协商民主宪法学视阈下的发展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社会主义协商民主是我国人民民主的重要形式,党的 十八届三中全会再次强调,要完善协商民主制度和工作机制,推进协商民主广泛、 多层、制度化发展。作为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特有形式,协商民主不仅是党 的群众路线在政治领域的重要体现,而且是中国特色民主政治的重要内容。社会 主义民主政治建设是一个宏大复杂的系统工程,发展中国特色协商民主需要多方 面努力。本文从宪法学的角度,探索推进中国特色协商民主发展的宪法路径和措 施。

一、一切权力属于人民是发展中国特色协商民主的逻辑起点 协商民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的重要形式,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 在社会主义民主形式方面的伟大创造,也是确保一切权力属于人民、实现人民当 家作主的重要民主形式。从性质上讲,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简称人民政协)不 是国家权力机关,其是由中国共产党、各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人民团体、各 少数民族和各界的代表,香港特别行政区同胞、澳门特别行政区同胞、台湾同胞 和归国侨胞的代表以及特别邀请的人士,组成的爱国统一战线组织,是中国共产 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重要机构。这种民主形式的优点是,在选举以前 和决策之中,来自社会各界的政协委员能够平等、有序地参与公共政策制定,自 由地发表自己的观点和建议,进行广泛的讨论和公开协商。由于人民政协有着广 泛的代表性,其既是我国社会各党派各利益群体就国家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中 的重大问题进行民主协商的重要机构,又是反映民意、集中民智、凝聚民心的重 要平台,所以说,人民政协是中国特色协商民主的重要载体和实践形式。

我国《宪法》第2条明确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这就 意味着在我国,国家权力来源于人民、服务于人民并应当接受人民的监督。在协 商民主论者看来法律的承受者同时也是这些法律的创制者。人民主权在商谈性意 见形成和意志形成过程中获得法律形式。既然我国《宪法》明确规定一切权力属 于人民,那么人民就有权依照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 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正是通过参与国家治理和社会公共生活, 人民的主体地位得以体现。

我国是一个幅员辽阔、人口众多的国家,始终存在多阶层、多党派、多民 族的格局。随着我国进入经济社会转型期,出现了多种经济成分和分配方式,产 生了许多新的社会阶层、利益群体和社会组织,人们的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趋于多元化,这就需要规范、合理的表达机制来促进多元主体间的理性交往。建立在 社会主义共同利益基础上的中国特色协商民主制度,正是要通过公众意见或意志 的民主化形成过程及其理性、规范的实践表达,来实现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事实 上 当一个国家和它公民之间的关系呈现出广泛的、平等的、有保护的和相互制 约的协商这些特点,我们就说其政权在这个程度上是民主的。无论在内容上还是 在形式上,社会主义协商民主都是为了更好地实现人民当家作主,落实一切权力 属于人民的宪法规定。因此,发展中国特色协商民主应当以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为 逻辑起点,尊重人民的主体地位,为促进公民广泛参与、理性交往和充分表达创 造基本条件,通过人权保障、信息公开、舆论监督等形式确保国家权力机关对民 意的及时、有效回应和行政问责机制的落实,从而最广泛地动员和组织人民群众 依法管理国家事务和社会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

二、发展中国特色协商民主的宪法依据 协商民主理论的集大成者哈贝马斯认为,宪法的主要功能是以宪法确认的 方式使协商民主形成所需的条件制度化。协商参与者不仅可以在信息充分、机会 平等、程序正义的条件下对立法和决策进行讨论,而且可以对正式的和非正式的 民主决策程序进行商谈,甚至可以对宪法原则及宪法要保护的价值等进行讨论和 审议。但是,无论何种协商活动,宪法都是协商主体应当遵循的最高行为准则, 是保障协商主体理性交往的最高文本依抵遵循宪法文本这一现实的判断总的来 说是好的,因为其会解决必须以这种或那种方式解决的问题。这就是为什么不容 许忽视文本。我国《宪法》至少可以为发展中国特色协商民主提供四个层面的规 范依据。

1.《宪法》规定的党的领导社会主义依法治国人权保障是发展中国特色协 商民主的宪法原则 我国《宪法》序言中规定:中国各族人民将继续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在 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指引下,坚持人 民民主专政、社会主义道路和改革开放,不断完善社会主义的各项制度,发展社 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必 须依靠工人、农民和知识分子,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宪法》第1条规定社 会主义制度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根本制度,第5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依法 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第33条规定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这些规定表明, 发展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必须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 只有在尊重和保障人权的基础上开展协商活动,才能始终保持我国协商民主制度的社会主义性质和旺盛生命力。

2.《宪法》规定的社会主义民主制度是中国特色协商民主的制度载体 我国《宪法》通过规定国家权力的形成原则和机制及其运作程序和方式, 为国家权力机关之间、国家权力机关与公民之间、公民与公民之间的广泛、多层 协商提供了灵活多样的制度形式。我国《宪法》规定的民主制度主要包括:人民 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基 层群众自治制度等。这些都是不同主体间进行协商的制度基础。特别是《宪法》 序言中规定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将长期存在和发展,明 确了人民政协是发展中国特色协商民主的重要载体,表明人民政协在推动社会主 义协商民主发展过程中具有独特优势和重大价值。人民政协既是各民主党派共商 国是、参政议政的重要平台,又是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发扬民主的重要途径。

从实际情况来看,人民政协政治协商制度是中国特色协商民主的重要制度载体。

3.《宪法》规定的公民基本权利是中国特色协商民主运行的必要条件 我国《宪法》不仅规定了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的一般原则,而且对公民基 本权利作了详细列举。如《宪法》第33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在法律面前一 律平等,第35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言论、出版、集会、结社、游行、示 威的自由,第41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对于任何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 有提出批评和建议的权利;对于任何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的违法失职行为, 有向有关国家机关提出申诉、控告或者检举的权利,但是不得捏造或者歪曲事实 进行诬告陷害。同时,《宪法》还通过规定国家权力的行使边界来保障公民权利。

如《宪法》序言中规定:全国各族人民、一切国家机关和武装力量、各政党和各 社会团体、各企业事业组织,都必须以宪法为根本的活动准则,并且负有维护宪 法尊严、保证宪法实施的职责。《宪法》第5条规定:一切国家机关和武装力量、 各政党和各社会团体、各企业事业组织都必须遵守宪法和法律。《宪法》第27 条规定:一切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必须依靠人民的支持,经常保持同人民的 密切联系,倾听人民的意见和建议,接受人民的监督,努力为人民服务。这些宪 法条文从规制国家权力、保障公民权利的角度,促进了协商民主的有效运作。我 国的协商民主实践也证明,国家积极履行尊重和保障人权的宪法承诺,是提高协 商质量和协商实效的重要保障。

4.《宪法》规定的推动三个文明协调发展是中国特色协商民主的现实保障我国《宪法》序言中规定:推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 把我国建设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就物质文明而言,《宪法》围 绕国家的根本任务,对发展生产力、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进行社会主义现代 化建设等作了具体规定,这对于巩固、保障和促进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起着极其重 要的作用,也为协商民主有效运行提供了物质保障。就政治文明而言,《宪法》 对我国各项政治制度作了明确规定,这意味着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获得了依法 有序进行的根本法保障,也为协商民主有效运行奠定了制度基础。就精神文明而 言,《宪法》关于精神文明建设的规定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提供了根本法依据和 支持,极大地促进了社会主义文化事业发展,有利于培育具备协商素质和协商能 力的协商民主参与主体。

三、人民政协政治协商制度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人民政协是中国人民爱国统一战线的组织,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 和政治协商的重要机构,也是中国特色协商民主的重要实现形式。我国《宪法》 从根本法的高度明确了人民政协的地位: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是有广泛代表性 的统一战线组织,过去发挥了重要的历史作用,今后在国家政治生活、社会生活 和对外友好活动中,在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维护国家的统一和团结的斗争 中,将进一步发挥它的重要作用。《中共中央关于加强人民政协工作的意见》中 指出,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人民 政协是实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重要政治形式和组织 形式。人民政协的政治协商不仅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多党合作的重要体现,而且 是党和国家进行科学民主决策的重要环节。但是,从依法治国的要求来看,人民 政协作用的充分发挥尚面临两大方面困境。

1.现行法律体系中缺乏对人民政协如何开展工作的明确规定和可操作性 规程 目前人民政协开展工作的依据多是其自身创制的自律性规范,如人民政协 的章程,其全国委员会全体会议工作规则、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会工作规则、全 国委员会主席会议工作规则、全国委员会秘书长会议工作规则、全国委员会专门 委员会通则、全国委员会提案工作条例、全国委员会视察工作条例、全国委员会 反映社情民意信息工作条例等。这些规范性文件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对推动人民政 协的工作发挥了作用,但相关规定属于软法规范,并没有法律约束力。目前对规 范和保障政协工作具有法律约束力的文件只有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第一届全体会议(当时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职权)通过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组织法》,但时至今日,这部法律理应结合现实进行修改和完善。在建设社会 主义法治国家的背景下,既要从法律规范层面明确人民政协的职能范围,防范其 滥用职权,又要从制度层面保障人民政协有序、有效地开展工作,更好地促进人 民政协各项工作的规范化和制度化。

2.现行规范人民政协活动的文件,其内容尚不完善 现行规范人民政协活动的文件,在内容上并未对政治协商的主体、方式、 程序、效力等予以明确规定,这在很大程度上导致人民政协在发展中国特色协商 民主的过程中难以充分发挥作用。如《中共中央关于加强人民政协工作的意见》 和《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章程》都对政治协商的内容进行了规定,明确了国家 和地方的大政方针以及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中的重要问题;各党派参加 人民政协工作的共同性事务,政协内部的重要事务以及有关爱国统一战线的其他 重要问题必须进行政治协商,但这样的规定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指导性意见,政 治协商的具体规则需要各协商主体结合实际情况进行细化。为了保障人民政协更 好地履行职能,可以考虑按照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构建程序合理、环节完 整的协商民主体系的要求,在明晰人民政协法律地位的基础上,以规范政治协商 制度的运行为核心,对人民政协的组织机构、基本职能、协商程序等以法律形式 进行明确规定,建立起完备的人民政协政治协商制度体系。这不仅是保障人民政 协依法履职的必要条件,而且是贯彻依法治国方略的基本要求。

四、发展中国特色协商民主的宪法路径 如前所述,人民政协作为中国特色协商民主的重要实现形式,应当在推进 协商民主广泛、多层、制度化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我国《宪法》己经为发展中 国特色协商民主提供了基础性规范依据,但目前的协商民主建设与依法治国,建 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战略目标之间还存在很大差距。从宪法层面讲,推进中国 特色协商民主发展,关键是要坚持《宪法》规定的原则,遵循《宪法》规定的制 度路径。

1.要求一切协商活动均恪守宪法原则 我国的协商民主实践表明,协商规则对协商效果具有实质性影响。协商规 则能够保证决策过程中所有协商参与者获得充足的信息,保证协商过程的公开透 明及协商参与者享有平等的发言权、受到公平对待,在此基础上促进理性共识的 形成。因此,必须用规则来保证中国特色协商民主有序发展。应当在依法治国框架下建立起完备的协商规则体系,这是有效协商的前提条件依法治国首先是依宪 治国,这就要求协商民主的运行规则和程序设计必须符合《宪法》规定的党的领 导社会主义依法治国人权保障等原则。

2.明确政协活动的法律依据和准则 根据《宪法》的规定,政治协商制度既是我国的政党制度,也是一项基本 政治制度,在我国政治生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虽然人民政协不是正式的国家机 关,但根据宪法惯例,两会一般同时召开,许多重要事项都由人大和政协同时进 行讨论。鉴于人民政协在我国政治生活中的重要地位,建议以《宪法》为依据制 定法律,对人民政协的组织结构及其运行进行明确规定,为人民政协开展工作提 供具体明确的规范依据和行为准则。此外,还可以在相关法律中明确人民政协与 执政党、立法机关、行政机关、司法机关之间的关系,保障协商主体地位平等及 其意见和建议得到充分的尊重和对待,促进我国功能性协商民主向制度性协商民 主转变。

3.通过宪法解释对社会主义民主形式之间的关系进行宏观设计 协商民主的良好运行需要宪法保障和推进,这就需要全国人大常委会履行 其解释宪法的职能。通过宪法解释,可以对社会主义民主形式之间的关系进行宏 观设计,促进选举民主与协商民主的有机结合民主的合法性并不单纯建立在偏好 聚合的代议制基础之上,也不仅仅依赖公民对公共决策的协商参与。正式、非正 式的制度都是需要的,协商的程序与决策的程序同样重要。只有完美的代议和理 性协商的结合,才能够保证民主的合法性。宪法框架下的协商民主,不仅是对重 大宪法事件或带有普遍性的社会问题进行分析和判断的活动,而且是对社会规则 的意义及其适用性进行深入协商讨论和理性审议的平台。全国人大常委会应当在 必要时进行宪法解释,从有利于全体民众在协商民主实践中更充分地理解宪法精 神和宪法规定的角度,进一步促进形成有利于协商民主良好运行的宪法秩序。

推荐内容

钻爱网 www.zuanai.cn

Copyright © 2002-2018 . 钻爱网 版权所有 湘ICP备12008529号-1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