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您的当前位置: 钻爱网 > 述职报告 > 年终述职 > 民族声乐论文_民族声乐艺术发展论文共10篇

民族声乐论文_民族声乐艺术发展论文共10篇

来源:年终述职 时间:2019-12-01 07:47:40 点击:

民族声乐艺术发展论文共10篇

民族声乐艺术发展论文共10篇 第一篇:民族声乐艺术审美研究 一、当代民族声乐艺术的发展概况 (一)民族的涵义讲到民族声乐,首先必须要搞清楚民 族的涵义,民族是指在一定社会历史发展阶段形成的各种人 的稳定共同体。一个相对稳定的共同体的形成是一个漫长的 自然过程。这一共同体必须在生活居住地、语言、文化传统、 生产方式和价值观念等方面具备统一性,只有这样,才可以 将某一区域的人类群体称为民族。

(二)民族声乐的涵义民族声乐是声乐艺术中的一种, 一般是指具有民族风格的声乐作品、歌唱技巧及表现特色。

本文所研究的民族声乐是站在更加宽阔的视域和视角上,对 民族声乐所进行的理解。从这个意义上来看中国的民族声乐, 更能呈现出其自身的特殊性,即历史性、民族性、群众性。

音乐在每一个民族的形成过程中,被幻化为人与人、人与自 然斗争的武器,成为人类与神灵沟通和交流的工具,被赋予 了神奇的力量。声乐作为音乐表现形式的一种,同样发挥着 重要的作用。由于不同的民族在语言、地域、生活方式和文 化特点等方面存在差异,所以各民族声乐有着各自的特点, 从创作内容、表演形式、审美评价等各方面都具有本民族声 乐发展的特点,并呈现多元化发展的趋势。无论是中国民族 音乐还是西方民族音乐,其产生的原因都离不开人们的日常 生活,无论是人类对自然的模仿,对神灵的信奉,还是人类思想感情表达的需要,都离不开人们的参与和创造。

二、当代民族声乐艺术发展的历史沿革 (三)“改革开放”以来(1977年―)1976年“文化大 革命”结束了,人们从小心翼翼、畏首畏尾的生活中走了出 来,中国社会得到了真正意义上的解放。政治意识形态开始 朝着积极健康的方向发展,1977年我国高考制度全面恢复, 教育受到重视,文艺界也出现了“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 喜人景象。历经两年多的政治思想上的“拨乱反正”,使人 们生活的各方面都逐渐恢复正常,步入正轨,为改革开放的 到来做好了铺垫。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改革开放 春风仿佛一夜吹开了禁锢人们思想的枷锁,拿音乐艺术来说, 各方面都迅速成长起来。1.歌唱技术日趋完善:我国的民族 声乐文化经历了30多年的发展,逐渐形成了一套独具特色的 歌唱技术,这种“声、字、情”三位一体的歌唱技术体现了 新时期的民族风格、审美需求和人文文化特征。中国民族唱 法借鉴西洋美声唱法中的真假声混合技巧,音域跨度大的声 乐作品也可以完整呈现,这使歌曲的创作也不再受音域的局 限,旋律、音高方面明显有了大的突破。2.歌曲后期制作技 术大量使用:后期制作主要是运用专业技术软件对歌者录制 歌曲时的音色进行的处理和调整,包括气息控制导致的音色 不统一,以及歌曲的节奏、音准、旋律的色彩处理。同时对 录制过程中演唱者的呼吸、齿音及外界杂音进行清除。经过 后期制作处理的歌曲艺术美感更强,更能激起人们的审美欲望。

三、当代民族声乐艺术的基本美学特征 古老而博大精深的中华民族文化孕育了中国民族声乐 艺术,几千年的发展衍变中,各族人民在歌唱实践中共同创 造和建立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将情、声、字、腔、表演 各方面融为一体,是对民族声乐传统的继承和发展,构成了 中国民族声乐艺术的基本审美特征,对培养国民的民族自信 心、自豪感都有着超乎寻常的意义。

(一)以“声”为基础通常人们赞许某种演唱艺术精湛 都会说“声情并茂”,声音的表达与感情的抒发对歌曲来说 是非常关键的,民族声乐艺术作为一种演唱形式存在,首先 作为载体来传递思想、表达感情的必然是声音,声音就是基 础。民族声乐艺术的演唱声音追求甘甜、优美、细腻、清脆、 明朗,其演唱技巧非常丰富。民族声乐要求声音悦耳,能够 传递精神内容。民族声乐技巧直接影响歌曲情感的表达,只 有科学的发声方法,才能使演唱者更完美的展现自己,诠释 作品。如有“东方夜莺”之称的歌唱家吴碧霞,她深厚的演 唱功力和音乐修养,令人为之惊叹。所以声音技巧、发声技 巧作为民族声乐的基础,必须要扎实掌握,才能保证情感的 完美表达。

(二)以“情”为核心古代典籍中都有“歌以咏情”的 说法,《乐论》亦言“言之不足故咏叹之”,近代也有“声 情并茂”的评判标准,这些都表示歌唱功能的实现途径是通过情感表现来完成的。“情”是歌唱者对声乐作品中思想感 情的表达和传递,是沟通歌唱者与听众的桥梁。

(三)以“字”为标准汉民族语言系统中每个字都有四 个以上声调,字词的辨义依靠声调变化来完成。正是语言发 音的差异,使中国民族声乐具有独特的发声方式和审美取向。

中国民族歌曲的旋律与歌词声调走向有着密切的联系,为了 听清歌词,一般旋律与声调走向一致。传统的审美取向传承 至今,对歌曲诠释除了声音、旋律、情感表达外,也偏重于 对吐词咬字的要求。字正腔圆、咬字清晰成为民族声乐的第 二重欣赏标准。

(四)以“韵”为升华韵是一种境界,它是民族声乐艺 术的升华,韵味是民族声乐的审美价值的最终体现。时代在 发展,人们的审美品位也在不断提高,民族声乐作品在创作 上和演唱上都在创新,但其中传统音乐文化的韵味却贯穿始 终,这是民族声乐的特色也是中国文化传承的标志,现代技 术与传统韵味有机融合,是当代民族声乐艺术追求的目标所 在。韵味是民族声乐艺术的美学风格,其审美价值具有独特 性。结语当代中国民族声乐艺术,历经百年沧桑磨练,终于 以一个全新的艺术形象跻身于世界乐坛。从整体上看,历史 发展的过程是进步的,前进的,这也是事物发展规律的必然。

本文从音乐美学、声乐美学的角度分析民族声乐艺术,梳理 了民族声乐艺术的历史沿革,最后从声、情、字、韵等方面 分析,对民族声乐艺术的审美特征做出勾勒。其目的就是为了更好的认清民族声乐艺术发展的历程,为民族声乐艺术发 展提供可借鉴的理论支持,使民族声乐艺术更加健康向前。

第二篇:民族声乐发展和演唱风格 1、中国民族声乐发展的历史意义 在古老的文明和灿烂的文化中,中国人民通过劳动和智 慧发展和创造了民族声乐。民族声乐演唱艺术也体现出了浓 厚的中国社会和民间的艺术气息。中国的民族声乐就是孕育 于民间,在人民群众的智慧下,走向新的艺术高潮,从而给 中国民族声乐自身带来强大的创造动力。以民族语言为基础 的中国民族声乐,强调韵味和强调,以及表演形式与一体。

是一门情、声、字、腔相结合的综合演唱艺术。演唱者不仅 要掌握丰富的民族声乐理论,还要不断钻研演唱技巧,深入 理解歌曲的内涵和意境,研究、学习优秀歌唱家的音乐表现 方式。只有这样才能提高自身的艺术作品表现力。从而实现 中国民族声乐的传承和发展,民族文化才能被完整的诠释和 发扬光大。

2、中国民族声乐的传承 2.1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中国民族声乐产生于民间,但 其风格与韵味,以及发声和运气的方式,表演气质,都需要 在理论的指导下才能表现出其艺术性,得到更好的传承。首 先,要强化语言的掌握和运用,掌握民族声乐的标准发音和 语言知识,需要认真学习和训练,纠正演唱者已经形成的不 良的语言习惯,了解区域间的不同音乐风格。将理论知识和表演研究相结合,不断完善演唱者的台风和气质。还应加强 中国音乐历史的学习,钻研哲学文化知识和音乐美学理念, 这样就能为艺术表现力的突出提供坚实的理论基础。加强基 本功训练,能够使演唱者的表演更加娴熟。主要是通过气息、 发声和咬字吐字这三大要素表现一个优秀的民乐作品:第一, 要掌握正确的呼吸方法。气息能够使肌肉得到充分的锻炼, 做到一吸气,好似身体上每个细胞都活跃起来的状态。在唱 高音的时候气要向下拉,唱低音的时候气要向上拉,声音要 匀,弱气要稳要柔。作品风格不同,情感不同,演唱速度也 不同,用气的方法根据情况,有的柔有的刚,有的要厚重, 有的要轻巧。在用气时,后腰肌肉向下向后,用劲不要太大。

气息向外输送的时候要集中,身体大嘴小,声音确保轻柔、 透亮;
第二,使用不同的共鸣方法。不同的共鸣可以将音色、 音量控制的恰到好处,更有利于情感的表达。共鸣腔管的运 用要恰当。打开喉咙时,需要抬起软腭,下巴放松,是气息 的通道顺畅。综合运用头腔共鸣和临时共鸣。掌握声和韵的 发音规则,做到字正腔圆。

3、中国民族声乐的演唱风格的形成 3.1中国民族演唱声乐中体现出多元素的民族特色。中 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民族地域特色浓厚。由于地域文化 不同,风俗习惯差异,不同民族的声乐演唱的发展风格也大 不相同。明显地显现出其多元素的特征。按照区域可以划分 出不同的民族声乐演唱元素,如:东北地区的演唱醇厚而朴实,江淮地区的演唱有细腻的抒情特点,晋西北地区的演唱 高亢而嘹亮……民族间的声乐演唱的表现形式也以演唱和 曲艺为主,演唱者演唱的技巧均非常高深,主要是通过长期 的经验积累和老曲艺人言传身教。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 就是对演唱者演唱技巧的最准确地表述。娴熟的演唱功底表 现出浓厚的民族特色,如:东北的二人转,南方的粤剧和黄 梅戏,如今仍受大众普遍欢迎。所谓的民族特点,也就是原 生态唱法,是依托少数民族方言建立起来的;
曲艺唱法与地 方戏曲联系密切,需要演唱者有较高的艺术修养,如:信天 游,长调,短调等等。曲艺表演者的艺术修养则较高,声音 浑厚,圆润,饱满,宽阔,混声衔接流畅等。民族综合类风 格的作品。民族声乐这种演唱风格创造了民族曲艺演唱的新 风格,将不同民族声乐的传统唱法相结合,将民族曲艺与西 方音乐形式相结合。中国现代民族声乐演唱的新风格,被广 大艺术家所采纳,也被广大人民群所接受。

3.2中国民族声乐演唱与人民的生活有着密不可分的联 系,着重突出声音。中国人民在长期的劳动中形成了自己的 感情表达方式,如很多调子都是表现旧社会劳动人民受压迫, 不能温饱,或离乡背井的生活现状。当然,大部分民族声乐 的表达,是让人有回味无穷的感觉。美好的声音是从古至今 人们所重视的声乐特性之一。美好的声音更加能够真切表达 劳动人民的感情。民族声乐院校化以来,我们不断继承传统 声乐的优良发生技巧,还尝试创新,将民族声乐的发音推向一个科学化的新阶段。在声音的发生方面,各个民族的演唱 都强调气息稳、扎实,并能灵活调整,声带的扩张力要强, 有弹性,气力大,声音的平衡感强,能够让听者产生共鸣。

甜美、结实、明亮是民族声乐的一大特色。声音应该具有宽 广的音域和持久力能够表达出张弛有力,松紧和高低灵活变 化的特点,尽可能充分地发挥最佳的发声功能与效果。

3.3中国民族声乐的演唱有浓厚的地方语言特色。中国 是个多民族的国家,五十六个民族有不同的习惯和语言特色。

民族声乐的语言也颇具地方特色。了解民族语言是学习声乐 的第一步。在演唱民族声乐作品的时候要了解作品的出处和 地方特色。声乐的技巧就是表达含义。因此,要演唱好民乐, 必须掌握多样的语言,让声音和情感的表达相呼应。原唱和 译唱所表达出的情感是有很大的差异的。词和曲的完美结合 才能准群表达出歌曲的风格。不同的民族有一定的地域性, 地理环境不同,风土人情也不同。北方民乐粗犷豪放,刚健 有力;
南方民乐细腻婉约,优雅大方。因此,只有掌握了各 民族的语言特色才能较好把握民族歌曲的思想情感。

3.4中国民族声乐演唱以情感表达为主要原则。从古到 今,中国民族声乐把演唱中的情感表达看作是演唱的二度润 饰的一部分和再度创作的主导。无论是哪个民族的声乐创作 都强调带着相应的感情去唱,由情而生,依情而唱是直接影 响演唱水平和造诣的关键。唱出感情不仅是以往的演唱经验 的总结,也是中国民族声乐演唱艺术的突出特点和遵循的重要原则。民族声乐的演唱普遍具有声音柔美细腻,纯真嘹亮, 圆润丰满的声音色彩。只有唱出感情才能动听,只有唱出感 情才能给人以真情实感。带有感情地演唱曲目,绚丽多姿的 演唱风格,复杂细腻的演唱技巧,特殊完美的表演方法等等, 将使人进入艺术表现的最高境界。

4、总结 中国民族声乐是在历代有识之士的传承中发展起来了, 在当代被广泛的发扬光大,形成了独特的演唱风格。年轻的 民族声乐演唱者更应该加强理论和实践学习,深入透析作品 的内涵,不断完善民族声乐的演唱风格。

第三篇:民族声乐文化价值 一、横向―――文化渗透价值 二、交叉―――文化导向价值 近年来,每当谈及中国民族声乐的艺术特征、审美原则 与教学标准,都绕不开“科学性、民族性、艺术性、时代性” 这几个关键词,金铁霖、刘辉等当代民族声乐教育家,都提 出过类似的观点。笔者认为,对这“四性”的解读,可以分 为两组,而且,它们作为目前最被业界所肯定的一种艺术准 则,也代表了民族声乐在文化建设与发展上的一种积极的导 向作用。首先,中国民族声乐的科学性与艺术性,应是对这 一艺术形式理性与感性平衡的追求。民族声乐的科学性,又 可分为两个层次,一是通过合理的训练方法和有效的教学手 段,建立一个以理性认知为主的客观视角,以便由此进一步理清民族声乐的现状、问题及今后的发展道路;
二是以民族 声乐的实践探索与理论建设为核心,探索声乐艺术在技巧、 风格与审美等方面客观存在的共性特征或普遍规律,从而完 善民族声乐表演与教学体系,使这一艺术形式本身得到本质 上的升华。而民族声乐的艺术性,则是相对主观的概念,是 对其艺术表现力的一种概括。譬如,吸收了古今中外声乐艺 术之所长的中国当代民族声乐,相较于传统民族声乐,具备 更甜美、自然的音色,更宽广、厚实的音域,更能满足当前 社会主流艺术思潮的需要,更能获得观众的喜爱,这正是它 所表现出的艺术表现力,也就是艺术性之所在。其次,中国 民族声乐的民族性与时代性,则可视为其发展的立足点和趋 势。民族声乐的民族性,已被从业者一再强调,它应是一个 开放的概念,是立足于本民族的文化精神与意识,再追求他 民族的人文情怀与艺术价值,从而不失“本我”的“神韵”, 又能优化“自我”的形态。秉承着这一原则,民族声乐可大 胆借鉴与改革,而不会模糊甚至改变其作为民族文化艺术先 锋的属性。民族声乐的时代性,既揭示了历史发展的必然性, 又解释了民族声乐在各个历史时期均受到大众喜爱与关注 的本质原因。任何艺术形式的时代性,都彰显出它与社会发 展的同步性与适应性,民族声乐正是在纵向的历史发展轨迹 与横向的声乐艺术融合、借鉴中,不断调整自身的步伐,仅 仅跟随时代的发展,满足时代的需求,这是一种蓬勃顽强的 艺术生命力,更是一种敢于探索的宝贵品质。受到经济与科技的影响,世界大同的趋势愈发明显,越是在这样的时代背 景下,民族艺术所表现出的个性就愈加珍贵。中国民族声乐 是中华民族艺术的精品,是东方音乐文化的瑰宝,它的传承、 发展与提高,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我文化”不同于“他文化” 的意识形态。我们站在全人类声乐艺术的高塔之上,望向中 国民族声乐那纵横绵延的文化支脉,心中无限慨叹之余,更 志于为它的明天贡献力量。

第四篇:民族声乐的传承与发展 要切实地做好民歌的保护工作,不同的政府部门和相关 的媒体也要主动担负起相应的责任,增加宣传力度,主办或 者是承办一些民歌的比赛,特别是原生态民歌的赛事,同时, 把优良的民歌写入教科书,倡导年轻人来学唱。可以使用文 字、乐谱或者是音像等各种方式真实地记载原生态民歌,也 可以全面地实施民俗活动来存储民歌。另外,如果想要真正 达到传统民族声乐和当代民族声乐的协作发展,还应该增强 对传统民族声乐的拯救事业,正确地对待我国独特的民族声 乐的唱法的科学性。由于文化的传承、发展以及创造是一个 很长远的累积过程,真实的工作中,就必须利用大范围的搜 集、挖掘以及整理工作,拯救面临失传问题的民族文艺,把 绚丽多彩的民族文化资源变成文字、图片、图表以及音像等 有形文化储存起来。还有,我国的民族唱法以及美声唱法在 许多的角度是相连的,它的科学价值早就经过了前人的证实, 但是因为我国国情的特殊性,不一样的文化上的差别导致了不一样的审美标准,因此,我们的传统唱法中包括着很多特 别的民族唱法,而且这种特殊民族唱法的科学性问题却得不 到应该有的注重。对传统民族声乐艺术技术性的问题,必须 依照艺术创新的原则以及科技价值来评估。

我国民族声乐要想获得圆满的发展,就一定要放弃单一 化,向多元化的方向发展。艺术要有风格,只有风格不一样 的艺术种类,才能够吸引人的眼光。假如风格单一、色彩单 一就会使人感觉单调乏味,观众就可能会厌烦,这就是为什 么很多的艺术走到顶端的时候就可能走下坡路。假如民歌演 员站在舞台上,都是一样的腔调、一样的声音以及一样的表 现方式,那结果是我们可以预见的。但是如今,全国的民歌 歌手似乎都在模仿,都和彭丽媛、宋祖英以及阎维文等人的 演唱方法相同。确实,这几个人的歌唱的都特别的好,但是 假如全部的民歌歌手都是这几类声音,那就有可能对导致观 众厌倦了这几种腔调。事实上会出现这样的问题,主要是因 为我国民族声乐理念上的模糊认识,对中国的民族声乐声音 技巧的认知出现缺乏,目前民族声乐曲目的缺乏等等。面对 这个问题,民族声乐演唱者一定要提高民族声乐理论知识及 声乐方法的学习力度。只有增强理论的学习,才可以正确地、 全方位地了解民族唱法的含义,才可以改正理念上的错误及 偏差,达到有针对性的学习研究以及唱歌。可以这么说,增 强对民族声乐理论知识的了解是进一步了解及掌握民族声 乐唱法的前提,还是推动中国民族声乐唱法格调从单一化走向多元化的最本质的道路。

我国民族声乐的发展道路必须通过借鉴他人的道路来 发展。中国的传统民族声乐历经了诗经、楚词、乐府、唐诗、 宋词、元曲、说唱以及戏曲等等变化发展历程,在这个历程 中,我国人民对民族声乐的演唱方式、演唱方式等各个方面 实施了探讨及研究,并且传承下许多有关声乐理论的重要资 料。然而,因为现在社会的发展迟缓,我国民族声乐艺术的 发展历程中还会出现许多必须增强及改良的地方。演唱发声 器官的生理剖析、声部划分和科学发声系统等等方面,都还 欠缺全方位的、综合的研究及理论方面的记录。所以,民族 声乐缺乏综合的、科学的声乐理论做基础,而且缺少演唱技 巧等等,致使影响了我国民族声乐的发展及健全。

总而言之,在现代民族声乐快速发展的现在,要深入地 发展我国的民族声乐,就必须深入地分析研究我国的民族声 乐,发现其发展的规律,正确地解决传统和现代对立一致的 辩证关系,发扬传统,强盛现代,使二者一起协调发展,最 后建立有中国民族特色和审美要求的、切实民族化的、多元 化的民族声乐学派。这是一个庞大而复杂的项目,需要我们 长久的、不懈的努力。

第五篇:民族声乐发展与演唱风格 一、民族声乐发展道路曲折性 我国声乐教育事业自上个世纪,在几代声乐家及教育家 的共同努力下发展到今天已形成了一定的规模,教学已形成一定的体系。但是,在人才培养标准和发展方向上却不能形 成统一,不能确定培养何种人才,如何更好地为文化事业做 出贡献,严格来说,某些专业院校还未能就这一教学体系确 立一个正确的发展目标和培养模式。如何继承、如何发展、 如何创新等一系列问题制约着教育者的发展思路,这必将对 培养青年热爱民族声乐艺术这一客观现实起到束缚作用。长 此以往,中国的民族声乐发展走向世界便成了空谈。

二、发展前历程依然坎坷 中国音乐教育界虽早已对民族声乐的教学进行了研究, 民族声乐也已走进了高等院校的音乐学府,但是,当今社会 在国家提倡“西洋美声唱法”进入高校声乐教学体系的大背 景下,中国民族声乐的发展依然面临许多的困难,与之相比 在音乐界仍为对立的两大派系,甚至在演唱同一首歌曲上存 在着很大的分歧,不能确定其是美声还是民族作品。

三、演唱方法仍需继承和借鉴 民族唱法作为―门独立的声乐演唱艺术形式,具有鲜明 风格特点,与中国的戏曲、说唱、民歌在唱腔和唱法上相互 联系,所以学习中国民族声乐必须要继承和发扬传统民族声 乐的演唱精髓。同时,学习民族声乐还需借鉴西洋美声唱法 发声技巧,丰富民族声乐的演唱表现手法,提高民族演唱水 平,真正达到继承、发展和创新,形成一种新的演唱方式。

这样,即发扬了民族声乐演唱方法的科学性又突出了民族声 乐演唱的特色。通过借鉴西洋美声唱法经验和技巧,扩大自己的演唱视野,丰富作品的演唱内涵,从而进一步提高自己 的演唱水平。

四、演唱风格思考 演唱风格在这里并不单一指作品的时代风格,而是结合 其创作手法和发声方法来阐述当代民族声乐的演唱技巧。

(一)气息运用更加合理良好歌唱呼吸是发出美妙声音 的动力和基础。在当代民族声乐作品演唱风格上,笔者认为 在呼吸训练上应借鉴西洋美声发声技巧将气息吸在横膈膜 并保持住,运用横膈膜对气息进行控制,保持吸气的状态, 把声音落在气息支点上,将声音向上送入“面罩”,这样就 会得到一个既有呼吸气息支点又有高位置感觉,使唱出来的 声音不再单薄而是浑厚有力量。用这种呼吸方式在演唱当代 民族声乐作品时,使作品演唱起来更加的灵活自如,舒展而 大气。可见,演唱时气息的要求对作品的演唱风格至关重要。

(二)发声和共鸣的运用更加科学众所周知,只有建立 在良好歌唱状态之上的发声才能有效改善嗓音、提高歌者的 歌唱能力。在发声训练中“中声区”最为重要,它是人嗓音 的整个音域中最自然、最容易发出的又最省力一段音区。练 习时,应保持声音在气息支点上由下往上进行训练,切记不 要唱的太“撑”,口的张开尺度一定要合适,声带闭合进行 挡气,当声音发出时让声音在胸前的“管道”里进行,充分 运用自己的腔体来进行歌唱。传统民族唱法要求演唱以头腔 共鸣为主,而在当代的民族声乐演唱中,应积极地向西洋美声靠拢,除了头腔还要有口咽腔、胸腔的共鸣,做到高中低 整个腔体共鸣的统一。根据声区的高低调整高声区、中声区 及低声区的比率,达到最佳的歌唱状态。

(三)声音更加饱满、咬字更加圆润民族声乐演唱要求 “以字带声,字正腔圆,以字行腔,腔随字走”,可见,歌 唱中咬字与吐字是紧密相连的。西洋美声唱法在咬字上注重 声音的“圆润”、位置的靠前、“元音”发音的纯正,这与 民族唱法横咬字,靠前咬字的特点形成了统一。所以,我们 在演唱现代民族声乐作品时应该把握这一特点,这样在演唱 上既能使吐字清晰又能让声音更加圆润,音色得到上下统一。

(四)作品更加体现时代性作品艺术风格与演唱艺术风 格的高度统一体现出了歌唱的艺术风格。在当代创作的众多 民族声乐作品中,无一不体现着时代性,而这也正是我国民 族声乐演唱的精髓所在。正是由于我国各民族的风土人情不 相同,才形成了当今绚丽多彩的演唱:委婉深情、热情奔放、 风趣幽默、甜美动人,逐一体现出了演唱的地区风采、个人 特色,有的甚至融入了许多西洋美声的演唱技巧,这一点在 高音的演唱处理上尤为明显。

五、结语 以上可见,关于中国当代民族声乐的发展还面临着诸多 的考验,当代民族声乐演唱歌风格和技巧处理对于歌者来说 已是各抒己见。但就目前来看,关于民族声乐的演唱大都以 传统的声乐艺术为基础,吸取借鉴西洋唱法的长处,结合中国歌曲的咬字发音特点,使演唱更具有民族特色,从而体现 出不同的社会历史背景下声乐艺术的多样性。每一位声乐教 育者都应在教学中借鉴西洋发声技巧,开拓学生视野,逐步 提高学生的歌唱能力,同时继承和发扬中国传统民族声乐演 唱的精髓,努力为国家培养出更多优秀的声乐表演人才。

第六篇:民族声乐中表情的运用 一、口型 口型也是面部表情的一个重要方面。口型的正确,口腔 的变化,关系到共鸣、音色和吐字等表现技巧,可以说歌唱 时的口型与歌声的关系十分密切。口型不仅对唱清楚字音有 重要的作用,而且对歌唱技巧的发展也有重要的意义。在歌 唱中,正确的口型表现为上唇略呈微笑状,横向撑开,略露 上齿,下颚尽量向下把嘴张大,两个嘴角向内靠拢,不露下 齿,口形竖张。在这个过程中,表演者要注意,嘴张得要适 中,不能太小,太小声音不能完全放出来;
也不能太大,太 大会导致声音发散。尽管正确的歌唱口型要求上齿微露,不 露下齿,但在发u与ü时,上齿与下齿都不应该露出,否则发 出的音就不是这个音了。而在发i与ei时,露出下齿则会导 致歌声分散不能集中,而且嗓子里会残留杂音,致使嗓音不 干净。为了使下齿不露出来,习惯于唱歌露出下齿的人可以 揣摩下巴向前方着力的感觉。在注意不露下齿的同时,表演 者还要注意双唇自然舒展,喉头才会放松。正确的口形、适 度的肌肉运动以才能有助于发出美妙的歌声。但是,有一点是值得注意的,那就是歌唱的口型不是固定不变的,它应随 着歌曲表现(包括音色、吐字)的需要而变化运动。如果只为 了保持正确的口型而不进行变化就有可能失去表现歌曲内 容的可能性,使音色和面部表情都陷于僵化,从而最终影响 歌曲的表现,这是得不偿失的。

二、脸部表情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与他人进行信息传递,一方面依靠 语言符号,另一方面则依靠非语言符号。依靠语言符号,即 理解和分析对方的语言内容,它包括用语、语气、语调、停 顿、重音、轻声、内心独白、潜台词等方面。非语言符号就 是指交谈者的种种体态语言。而在体态语言中,脸部表情是 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我们常说:“听其言,观其行”,也 就是说,当我们与他人进行交谈时,只有专心聆听他的语言, 从他的语气、语调、停顿等语言手段的运用中,觉察出他所 要表现的某些细腻的情感,同时观察言语人的神态,才能准 确判断交谈的内容。在声乐表演中,同样也是这个道理。在 声乐表演的舞台上,歌手的面部表情与作品情绪的表现两者 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表情得当可以增强作品的表现力。若 掌握不好分寸,夸张过度,表情就会显得很虚假;
表情单一, 也不会达到理想的效果。综上所述,声乐表演者在表演声乐 作品时,首先要求从面部表情做起,要敢于表演,大胆的展 现作品中所要表现的喜怒哀乐,作品中需要什么样的感情就 流露什么样的表情,自然、不做作,但在某些时候可能需要略带夸张。演唱者在表演时,表情要贴切、真实、表里如一, 绝不可矫揉造作,如果表演缺乏真实感,会影响到歌唱艺术 的感染力,甚至引起观众反感。

第七篇:民族声乐艺术发展特征 一、声乐艺术美学特征的时代性 大众的审美观念、审美趣味、审美理想是受到当时当地 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的双重影响的。因此,随着社会背景的 变化,人们积累了崭新的审美经验,产生了不同的审美趣味、 审美理想,进而表现出审美意识的时代性。因此,在对民族 声乐艺术的追求上,也表现出了对这个时代的音乐艺术的一 种主流审美价值。而民族声乐作品的创作及艺术美学特征也 随之呈现出强烈的时代特色。

二、多元化特征 在当今时代文化传播全球化的大背景下以及随着东西 方文化交流的不断深入,我国音乐事业的发展也进入了一个 崭新的历史时期,其中一个明显的标志就是作曲家、表演家 的创作理念、思维方式及其相应的技法和手段等向着多元化 的方向探索与拓展,并把民族声乐艺术的发展理念定位到传 承和弘扬民族音乐文化之中,使民族声乐艺术在继承传统的 基础上发扬光大走向世界,从而极大地促进我国民族声乐艺 术多元化发展特征的形成。

(一)艺术创作手法的多元化我国民族声乐艺术的创作 是一个无比宽阔的领域,是一片色彩缤纷的园地,艺术家在进行声乐作品创作的过程中,在将我国丰厚的传统文化元素 及其博大精深的文化背景密切联系起来的同时,也积极探讨 “深入继承、有效借鉴、大胆创新”等问题,进而提倡艺术 思想、理念与作曲技法、手段等多元化,将中国和西方的创 作手法充分结合,再用现代的作曲技巧、表现手法和配器编 曲等,让歌曲的地域性、民族性和艺术性达到一个高度的统 一,以促进音乐创作的繁荣和健康发展。

(二)作品演唱技法的多元化民族声乐是包含美声唱法 在内的多种歌唱方法体系,同时,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甚至 同一民族都有各自的特色音乐,都有各自的演唱技法,加之 在如今这个时代的大舞台上,将会有越来越多的民族声乐演 唱技法渐渐崭露头角并大放异彩,而这些各种各样的唱法相 互结合又会产生诸多灵感的火花,带给我们以全新的音乐感 受,毫无疑问,我国民族声乐的演唱方法也将越来越趋向多 元化。

(三)审美理念的多元化20世纪80年代末期和90年代初 期,中国民族声乐艺术发展中曾出现了“千人一面”和“千 人一声”和的现象,声乐作品在创作风格、演唱技法上都表 现出高度的雷同性,后期随着观众的审美需求的变化,民族 声乐艺术在审美观上也有了循序渐进的变化,在审美理念上 开始转变为对自由和个性的追求,中国民族声乐呈现出审美 观的多元化。

三、科学性特征

推荐内容

钻爱网 www.zuanai.cn

Copyright © 2002-2018 . 钻爱网 版权所有 湘ICP备12008529号-1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