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您的当前位置: 钻爱网 > 节日 > 母亲节 > [校园研究性教育的建议和思考] 性教育建议

[校园研究性教育的建议和思考] 性教育建议

来源:母亲节 时间:2019-11-30 07:51:37 点击:

校园研究性教育的建议和思考

校园研究性教育的建议和思考 对于高校《和声》共同课来说,试图通过“技术训练” 取得良好教学效果的做法,目前看来可谓“天方夜谭”。其 四,综合性课程性质决定研究性教学的开展。众所周知,和 声学是建立在“物理属性”及音乐实践基础上的一门综合性 学科,是理论与实践的高度概括。四部和声写作虽然只强调 “和弦的连接与进行”,但却是一种创作性很强的作曲技术, 其中既包括旋律写作的内容,又有复调、配器、曲式等因素。

比如,声部间的支声、模仿、对比、协调、平衡,乐句间的 衔接,终止式的处理等等,都体现了和弦连接过程中的创作 性思维。即使一个简单的四声部排列,也都内含着严密的音 响法则和数理逻辑关系。如果缺少丰富的多声部音乐感知力 和一定程度的知识积累,以“技术训练”为主的教学将很难 正常开展。又因课时以及各种条件因素的制约,四部和声写 作充其量只能是“纸上谈兵”,因此浪费了很多宝贵的时间 和精力。鉴于此,不如把有限的时间和精力用于“多声部音 乐文化”的了解和认知上,研究性教学的开展,能够为“多 声部音乐文化”的了解和认知创造最佳的学习环境。

思路与原则 研究性教学具有开放性、动态性和普适性特点,高校《和 声》共同课开展研究性教学,有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 惯和主动探索的精神,有利于增强学生的问题意识、合作意 识以及创新、发展意识。高校《和声》共同课开展研究性教学,主要应遵循以下几条原则:第一,主体性原则。在以往 的《和声》共同课教学中,由于缺乏主体意识,学生自始至 终处于机械训练、被动模仿、强行记忆的尴尬境地。因过分 强调“技术训练”,导致内容单一、教法枯燥、陈旧,绝大 多数学生因此丧失了起码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探究的意识。极 少数学生虽然掌握了有限的“和弦连接”方法,但对“多声 部音乐文化”却知之甚少,导致“学非所用”。要改变这种 状况,首先要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思想,充分尊重学生的 意愿,并根据学生的专业特长、理论基础、学习态度、男女 生比例等制定教学内容,创设教学情境,选择教学模式。特 别是要鼓励、引导学生自主选择训练的内容和方法。比如, 当讲到“用正三和弦为旋律配和声”时,可采取多种训练形 式,即:对于有一定钢琴基础的学生可以直接为简易的歌曲 编配“即兴伴奏”;
而对于那些没有任何钢琴基础的学生可 以作简易的“四部和声写作”训练,或为简单的歌曲旋律配 写二部或三部合唱等等。遵循主体性原则的主要目的,在于 强调学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的中心地位,便于发挥学生的专 业特长及主观能动性,充分调动学生主动参与教学的意识。

第二,问题性原则。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是现代化高等教育 理念的核心内容之一,提倡研究性教学是增强学生问题意识 的重要途径和手段。在高校《和声》共同课教学中,教师应 该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知识水平,从感受“文化”的角度, 有针对性地提出问题,启发学生积极思考,进而引发广泛讨论。为此,每次课后除了布置“技术训练”为内容的作业外, 还应该留有(或定期留有)与“多声部音乐文化”有关的思 考题,并据此展开课堂讨论,或通过撰写“学习体会”等“小 论文”形式进行教学。通过各种问题的提出和创设,以及各 种形式的“互动”和“对话”,将“答案”变“问题”,将 “被动接受”变“主动探究”,不断加深学生对有关“和声 技法”的属性特征及其“文化内涵”的理解。第三,协作性 原则。

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与合作能力,是研究性教学的主要 教学目标之一,也是对“卓越人才”培养的必然要求。和声 学的学科特点及其教学目的,为协作性原则的运用提供了广 阔的空间。比如,采用划分小组(即《合唱指挥》课)的形 式或利用器乐重奏的方法组织教学,通过学生自己的唱(奏), 将凝固于“黑板上的乐谱”变为“立体化”的声音,使学生 亲身感受“四部和声”的基本表现特征。无论是声部的排列 还是和弦的序进与连接,均可以通过相互间的密切配合,展 示其音响效果。既要让学生知道是什么,更要让他们懂得为 什么,最大限度地避免“纸上谈兵”。第四,开放性原则。

主要包括三方面:1.思维方式的开放性。高校《和声》共同 课教学,应该积极顺应高等音乐教育大众化的发展趋势,深 刻领会“素质教育”的现代化教育理念,尽可能从单纯强调 “技术训练”等传统教学思维中解脱出来,用主体意识、问 题意识、协作意识等宏观视野及开放性思维统领全局,树立开放性教学目标。2.问题内容的开放性。新形势下的高校《和 声》共同课教学,不能只局限于四部和声写作,而是应该根 据教育对象的不同,拓宽教与学的范围和领域,缩减“技术” 成分,增加“文化”元素。凡涉及“多声部音乐文化”的相 关知识,都可以作为高校《和声》共同课教学的问题内容加 以学习、讨论和研究。3.教学形式与方法的开放性。首先要 把“问题讨论”与“技术训练”放在同等重要的地位,可采 取“理论讲授”与“实践训练”相结合的方法。比如,“单 周”为“理论讲授”(或问题讨论),“双周”为“实践训 练”(或问题讨论),等等。总之,要在做好简易的四部和 声写作训练的同时,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专业特长,对有关 多声部音乐文化知识进行收集、分析,阐述学习体会。也可 采用专题式、讲座式以及单元化、网络化等灵活多样的教学 方法,开展多方位了解、多角度分析、多学科渗透的教学研 究活动,努力将外在知识转化为内在经验和感受,不断提高 学生对“多声部音乐文化”的感知能力和认知水平以及音乐 文化素养。

目标与要求 开展高校《和声》共同课研究性教学,并不是要降低对 教学内容和教学质量的目标、要求,而是强调将教学的重心 由“技术层面”转向“文化领域”,将“被动接受”变为“兴 趣培养”,真正实现由单纯追求“技能训练”向全面实施“素 质教育”的转变。从感受“文化”的角度讲,开展研究性教学,不仅没有降低高校《和声》共同课的教学标准,反而对 师生双方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为高校《和声》共同课教 师,首先应该摒弃“技术第一”的思想,树立“大文化”观 念。要具有更加开阔的学术视野,具备更加雄厚的专业知识 和善于开发的意识;
其次要善于学习和掌握各种先进的教学 方法,积极引导学生开展各种类型的教学双边活动,并且做 到收放自如。作为学生应该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不断增强 问题意识、探究意识、合作意识,逐步克服依赖心理,充分 发挥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长期的教学实践证明,随着高 等音乐教育的普及,“四部和声写作”不应再成为高校《和 声》共同课的唯一教学目的,与其相对应的灌输式、接受式、 公式化的传统教学模式也必将受到挑战。应该把多声部音乐 的历史脉络,西方各种不同流派的多声部音乐特点,重要作 曲家的多声部音乐风格及美学特征,我国多声部音乐的发展 历史、现状及创新,民族化的多声部音乐风格及美学特征, 四部和声写作中的多声部音乐元素,不同乐器及声乐作品中 的多声部音乐(和声)表现等作为高校《和声》共同课的教 学内容加以学习和探究。因为,高校音乐专业的毕业生日后 从事“多声部音乐创作”的人毕竟是极少数,高校《和声》 共同课如果一味以“四部和声写作”为主要教学目标,是得 不偿失的。

虽然通过“四部和声写作”训练能够对“多声部音乐” 的表现特征有所感悟和了解,但它毕竟属于一种“技术操作”,弄不好会适得其反、事倍功半。此外,高校《和声》共同课 要构建多元化的教学体系,首先应该根据学生的专业特长、 理论基础、接受能力、兴趣爱好等选择适合的内容,避免千 篇一律、千人一面。特别是到了教学的中、后期,应该鼓励 学生自主确定学习、探究的方向。比如,对于那些没有兴趣 或不具备四部和声写作能力的学生,不必再强迫他们做那些 他们认为是“毫无价值和意义”的技术训练,支持、引导他 们及时改变学习策略和方向,进而转入他们感兴趣、能驾驭 的范围和领域,教师可根据学生自主设定的学习、探究内容 进行集中管理和有效指导。其次,根据多元化的教学内容和 方法,构建多样性的评价、考核机制,加大过程管理和平时 成绩的考核力度。应该把问题意识、探究意识、合作意识以 及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作为考核的重要指标。必要时,可以 由学生自主决定考核的内容和方式,构建“不拘一格”的“开 放性”考核体系,激发、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的兴趣和能力。

总之,高校《和声》共同课开展研究性教学,符合高等音乐 教育大众化的发展趋势和创新性人才培养理念,是全面实施 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因此,不能把研究性教学简单地理解 成一种模式,而应该把它上升为一种思想、原则和态度来认 识。此外,高校《和声》共同课开展研究性教学,也并非是 对以“技术训练”为主的传统教学模式的彻底抛弃和否定, 而是强调“技术”与“文化”的双重并举、协调发展。高校 《和声》共同课研究性教学的开展,既是对学生学习态度和意志的锻炼,更是对教师进取心和责任感的考验。教师作为 教学的主导,应该积极主动适应形势,克服墨守成规等一切 保守思想和做法,大胆改革、勇于实践、锐意进取,努力营 造更加和谐、愉快的教学环境,以其高度的历史责任感,创 造出以学生为主体的开放性教学体系。

推荐内容

钻爱网 www.zuanai.cn

Copyright © 2002-2018 . 钻爱网 版权所有 湘ICP备12008529号-1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