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您的当前位置: 钻爱网 > 节日 > 母亲节 > 医学院课程 美国两所医学院医患沟通课程初探

医学院课程 美国两所医学院医患沟通课程初探

来源:母亲节 时间:2019-11-03 07:58:16 点击:

美国两所医学院医患沟通课程初探

美国两所医学院医患沟通课程初探 美国两所医学院医患沟通课程初探 现代社会是一个生理寿命高龄化、知识寿命短暂化的社会。“以一本书治 天下”的时代已经过去,个人耗用十几年接受教育、特别是接受高等教育所获得 的知识,往往会经历短短的期间就已过时。姑且不论一般知识的价值,就连高级 的专业知识,大多在短时间内也会失去价值。科学技术、医学知识、心理知识, 等等,约在5年左右就已更新。一位在当时某一领域很有学问、被视为专业知识 充足的人,如果停滞学习,在数年之间,就会进入所谓的“知识半衰期”。换句话 说,他在大学学到的的基础知识可能依然可用,但其它的人类新知则已完全落伍。

在这种知识寿命缩短的社会,终身学习就意味着知识寿命的延伸。文章作 者在介绍美国两所医学院医患沟通课程的教学、考核模式及其对我国医患沟通课 程设立和改革的借鉴的同时,指出:“(美国医学院)加入了很多人文、社会、 公共卫生和卫生政策的课程,让学生能够在更大的纬度内思考医学的问题。由于 医学的发展速度使得医学院课程的更新速度相形见绌,在医学院的教育中,知识 的讲授已经降低到一个相对次要的地位。唯有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习惯,培养提 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才有可能应对现代医学发展所带来的挑战。” 编者认为,美国医学院的这一教育理念和实践的更大意义,绝不仅限于医 学教育本身,它对理顺知识讲授与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习惯的关系,培养学生提 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拓展了一条全新的课程建设路径 。这是因为,人生 已经不能截然分为接受教育及从事工作两个阶段,高校也只是学习的场所之一, 考试、资格与文凭虽然仍具有价值,但其价值已渐失其绝对性,仅有相对的意义。

在高等教育过程中,灌输和接受基础知识必须与培养终身学习的习惯并举。这是 因为,培养终身学习能力是一个累积经验的创新过程,而不是一个外烁的、充满 压力的受教过程。高等医学教育应趋于如此,其它门类、专业的高等教育也理应 朝着这个方向努力。

摘要:医学生的教育是综合能力培养而非单纯专业知识的教育,医患沟通 能力的教育培养是医学教育中重要的一部分。本文探讨了美国哈佛大学医学院和 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医学院医患沟通课程的教学、考核模式特点,为我国的医患 沟通课程的设立和改革提供建议和思考。

关键词:美国;
医学院;
医患沟通;
医学教育指导教师:汪青,副教授,研究室副主任,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医学 教育认证、管理、课程设置。

医学教育改革是一直以来的热门话题,而随着医学整合式教改的推进,新 的课程设置模块开始提上日程。当今社会医患关系相对紧张,患者对于医生的信 任感明显降低,明显不利于医生的从业和诊疗。造成社会医患关系的紧张有诸多 因素,但其中不可忽视的一方面是医学生教育中对专业知识和人文素养的课程比 例失衡,人文素养教育相对匮乏,尤其是针对医患沟通的专业教育几乎为零。世 界医学教育联合会《福冈宣言》指出:“所有医生必须学会交流和处理人际关系 的技能。缺少共鸣应该看作与技术不够一样,是无能力的表现。”[1]沟通能力是 医疗活动的基础。良好的沟通技巧有助于收集信息、诊断、治疗和病人教育。

本文主要介绍美国两所医学院校:哈佛大学医学院和约翰·霍普金斯大学 医学院关于医患沟通课程的设置,为我国医患沟通教育课程设置提供改革依据和 建议。

哈佛大学医学院的招生条件是已经完成本科教育,入学条件包括4个方 面:①申请人所在学院提供的基础学科的平均成绩(Grade Point Average,GPA);

②参加全国医学院入学考试的成绩(Medical College Admission Test,MCAT), 考试内容包括4个部分:自然科学知识(生物学、化学和物理学)、解决科学问 题的能力、分析——阅读技能及分析——数学定量技能;
③申请人所在大学的推 荐信,推荐信为学生在入医学院校前参加课外活动表现、个人素质和个性以及创 造力等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课外活动包括社会服务、艺术和体育运动;
④申请 人面谈,通过进行面谈,了解申请人人学动机、品质以及非认知领域的情况。最 后,由35名专业的招生人士组成的招生董事会评审考生的申请材料并投票进行最 终表决。[2] 一、两所医学院校医患关系课程介绍 1.哈佛大学医学院的Patient-Doctor课程 哈佛的临床医学分为“HST”和“New Pathway”两个专业。HST(Health Science and Technology)是20世纪70年代哈佛医学院和麻省理工学院合作的结果, 旨在培养研究型的医生。[3]HST的一大特色是要求医学生完成科研和论文的训练。

HST的学生主要是数理工程背景,对基础医学、生化分子等内容要求更多。从一年级开始,学生就被要求部分时间进入实验室,一直持续到二年级暑假结束。实 际上,二年级以后,很多HST的学生都会在进入临床实习前再做一两年研究,或 是直接获得PhD后再进入临床。良好的理工背景,严格的科研训练,多学科的交 叉,使得HST的学生在跨学科领域中更容易崭露头角。

而“New Pathway”(新途径)计划始于1985年,更多强调了“人文医学”、“终 身学习”、“问题为中心”、“病例教学”。主要是针对基础医学教育。医学生8人一 组,在教师的指导下,根据实际的临床病例讨论学习基础医学的原理,另外还加 入了很多人文、社会、公共卫生和卫生政策的课程,让学生能够在更大的纬度内 思考医学的问题。由于医学的发展速度使得医学院课程的更新速度相形见绌,在 医学院的教育中,知识的讲授已经降低到一个相对次要的地位。唯有培养学生终 身学习的习惯,培养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才有可能应对现代医学发展所 带来的挑战。新途径计划中,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小组的互动学习,让学生通过 阅读、提问、相互讲授,在完成学习的同时养成与同事相互学习的习惯;
教学时 基于问题为中心,通过分析真实病例而非记忆课本来学习医学知识;
重视医患关 系的探寻、演练,强调在社会文化背景下运用现代医学;
教学进程灵活多维,要 求学生对自己的学业负责,进行自己感兴趣的研究,进入联合项目。[ 本文主要研究对象为接受Neiddot;霍普金斯大学医学院的“医生和社会”与 “临床医学概论”课程 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医学院于2003年开始课程改革,2006年秋季开始使用 新课程计划。更为侧重医学课程的整合式教学和生物——医学——社会模式。相 对于哈佛大学,霍普金斯大学医学院的课程整合度更高,纵贯度更好。其中与医 患沟通相关的课程主要相关的有“医生和社会”和“临床医学概论”两门。

医生和社会,覆盖一年级到四年级的医学生,37学时。连续覆盖以下专题:
法律、医学和政策、沟通方法、以及职业卫生和职业医学。[5] 临床医学概论,主要针对一年级医学生,24学时。每隔一周的下午参加以 社区为基础的实践,主要介绍怎样采集病史、实施体格检查和临床医疗以及了解 开业医生怎样开展工作,发展医生——病人的关系,尽早熟悉专业。[5,6] 二、美国医患关系课程特点归纳 1.强调医患关系课程的纵贯性随着教育观念上从“一次性教育”向“终生教育”方向转变,衡量医疗卫生人 员的质量不仅要看他们所受专业教育的质量,还要看毕业后终生接受教育的能力。

美国医患关系课程设置基本上覆盖了从一年级到四年级的整个学习过程,通过不 同学习阶段运用不同的课程模式,帮助学生逐渐适应医生角色,培养必备的职业 素养和医德医风。纵贯四年的教学模式,更能达到教学影响人的效果,从而淡化 考试一过性的影响。

2.教学内容覆盖面广,注重医患关系课程的关联性 美国医学院校注重课程的整合,除了“纵贯性”,学科间的“关联性”也得到 很高重视。如“医学伦理学”“医学心理学”“医学和政策”“沟通技能”等课程,往往 涉及到社会学、心理学、法律、信息学等相关学科,运用综合大学的优势,邀请 相关专业院系教授开课,使教学效果更显著,更能够达到培养医学生综合素养、 全面发展的培养目的。[6] 3.教学方式和手段多样 包括课堂讲授、案例讨论、课外阅读、床边教学、情景模拟等等。其中以 案例为先导,以问题为基础的教学形式(Problems Basic Learning,PBL)被广泛 采用,小组讨论作为重要的教学方法也倍受青睐。教师通过阅读材料来指导学生, 鼓励并创造机会让学生说出自己的感受、信息和观点,给他们以最充分的自由 度;
也有的采取指定学生阅读、实际写作训练、直接的角色示范活动;
还有的特 别注重教学情境与场所的设置,如在医学哲学、医学伦理学的教学中,采取直接 的讨论方式,邀请医生/诗人、医生/作家、危重病人、自愿参加临床实验的病人 及其主管医生一同讨论,甚至在教学计划中安排学生和教师共同参与戏剧表演, 以便让学生真正投入到情景中去。[7]此外,信息科学的最新成果不断渗透到医 学教育的各个领域,多媒体技术、计算机网络、远程教学、网上视频点播、虚拟 现实等现代信息技术也开始在医学教育中有了一席之地,使更多的教学方法得以 涌现,加快了医学教育现代化的进程。

4.考核方式更为人性合理 相对于国内医学院校的大多数相对单一的书面记忆考核模式,美国医患关 系课程的考核方式更为人性化、更为合理。首先,考核日常化,不再只由期末考 试一次定夺成绩,而更侧重日常学生的课堂发言和课堂表现,注重课堂学习效果。

其次,考试形式多样,面试、情景模拟、综合发言的形式被运用于考核之中,[8]从而使考核更为侧重能力而非单纯地掌握知识。

三、美国医患沟通课程对我国医患沟通课程设立和改革的启示 1.注重医学生沟通能力的提升的纵贯性 美国大多数的医学院校入学条件是已经完成了4年的本科学习,较好地完 成了人文素养和社会素养的综合提升,医学阶段的学习是在此基础上,提升专业 沟通素养。而我国医学院校则是从高中毕业生中选拔,没有之前的综合素养培养 阶段。因此,要更重视医学生综合人文素养的拓展和提升,而不是直接进行专业 沟通素养的培养。目前国内医学院校多采取先通识后专业的模式,但通识教育阶 段课程相对浮于形式,并且这种分层教育的模式容易使通识教育流于形式,达不 到提升人文素养的目的。可以考虑学习美国的整合教育模式,在临床见习前阶段 涉及到临床课程的学习,以人体系统而非学科为教学单位,培养学生的病人为整 体模式而非单独的疾病模式。而医患沟通课程应贯穿于整个五年或八年的医学教 育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持续影响医学生的成长。并且,在医学生的低年级阶段 开设综合沟通能力培养课程,如公共演讲能力、媒介素养培养的课程,完善医学 生素养的培养过程。

2.利用综合大学的优势,开展沟通相关课程 目前,国内的重点医学院校多与综合性大学合并,成为综合性大学的一部 分,这对于医学生人文素养的提升、医患沟通能力的培养有积极的作用。可以依 托社科类专业优势,联合社会学、心理学、新闻学、法律、教育学等人文社科学 科,设立医患沟通相关课程,可以使医患沟通的教学更为专业有效,更好地对医 学生进行全面培养。

3.拓展多样的教学、考核模式 现今我国医学教育主要是“先基础,后临床,再实习”的三段式教学模式, 缺乏社会医学、人文医学的教育,特别是医患沟通方面的教育甚是欠缺。客观上 形成了理论与实践的脱节,课堂、实验教学与临床的脱节以及学生毕业后有专业 知识却难以成为完善医生的现状。并且课堂教学以讲授为中心,重视理论的灌注, 忽视了能力的培养与素质的提高。

目前,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已经在八年制医学生中试行了“PBL”教学模式 和部分学科的面试考核,但教学考核模式相对形式重于内涵,讨论的问题多没有导向性和纵贯性的培养性,教师的主观性被扩大。可以考虑综合灵活运用现代化 教学手段,切实落实PBL教学模式,设计每次课程的讨论问题,从而引导医学生 在学习过程中逐步养成沟通的习惯,形成沟通能力。

医患沟通等人文课程的教学不适合运用传统的一张考卷覆盖知识点的考 核方式,应该更注重学生能力的考察,更多发挥主观能动性,侧重平时的课堂表 现,将更有利于课程的开展和效果的达到。

四、小结 综上所述,美国这两所医患沟通课程的设置有许多有益经验值得我国医学 院校学习和借鉴。但需要注意的是,由于我国国情、医学传统、医学教育培养模 式等方面与美国存在重要的差异,在学习借鉴经验时,不能全盘照搬,而要紧密 结合我国的国情、医学传统和各院校的具体情况,设计出适合我国医学生发展的 医患沟通课程模式。

推荐内容

钻爱网 www.zuanai.cn

Copyright © 2002-2018 . 钻爱网 版权所有 湘ICP备12008529号-1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