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您的当前位置: 钻爱网 > 节日 > 母亲节 > 【文德观照下的写作道德规范意蕴管窥】 道德规范

【文德观照下的写作道德规范意蕴管窥】 道德规范

来源:母亲节 时间:2019-10-22 07:54:25 点击:

文德观照下的写作道德规范意蕴管窥

文德观照下的写作道德规范意蕴管窥 “德”作为中华民族传统的文化思想,远可追溯到春秋 末季,而且其意蕴博大精深,包罗万象。本文所探讨的为“文 德”思想。

“德”,《说文》训“升也”[1]。“外得于人,内得 于己,从直、心”。[2]“外得于人”是就施者而言,“内 得于已”是就具有德行的本体而言。德字从心从直,本义即 是正见于心,所谓端正心思;“内得于己”之意,即在内心 确立正直的准则,加强心性的修炼,指导和约束个人行为以 求达到“外得于人”的要求,这便是德。《正韵》:“凡言 德者,善美正大、光明,纯懿之称也。”[3]认为德是人的 品行方面,德行和品德。《易经,乾卦》:“君子,进徳修 业。”[4]认为德是君子所具备的品行。

“文德”词早见于《书·大禹漠》:“帝乃诞敷文德”。

[5]《易·象传》:“君子以懿文德”。[6]史上以“文德” 论文,最早的始于王充,他在《论衡·书解》篇写到:“人 无文德,不为圣贤”;“夫文德,世服也。空书为文,实行 为德……德弥盛者文弥缛,德弥彰者文弥明。”[7]他在《论 德﹒佚文》这样阐述:“文人宜遵六艺为文,诸子传书为文, 造论著说为文,上书奏记为文,文德之操为文。”[8]在《论 衡·超奇》篇中王充说:“实诚在胸臆,文墨著竹帛,外内表里,自相副称。”[9]王充所说的文德是指作家创作时的 品德与德行。随后,刘勰、韩愈、刘熙载多有精辟论述,使 得其意蕴日益丰满。

然而,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以来,由于受社会经济的 冲击,多元化思潮的交互作用,社会、家庭和学校德育工作 的弱化以及相互脱节,加以愈演愈烈的功利化升学意识的影 响,高中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出现严重错位,道德素养急剧 滑坡,以致于在写作中呈现出大量的“假、大、空”等“非 道德”现象,严重影响到中学作文教学的健康发展。因此, 指斥高中生写作“非道德”谬误和后果,正本清源,构建高 中生必须遵循的“写作道德规范”已迫在眉睫。

自古以来,写作与道德本来就是密不可分的。在中国 文化中,“道德文章”精神源远流长。中国传统士大夫人生 目标和成就往往被以“道德文章”来加以概括。“道德文章” 也是中国社会和历史对个人进行评判的基本坐标。文人之于 道德文章关系,一言以蔽之: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文 章于古之文人士大夫为气节、为操守、为杀身成仁、为舍身 取义,为立德立功立言于后世,而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为道德与文章之最高境界。它们之间有着内在的和谐的统一 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⑴文以载道,道因文传。历 史上,对儒家五经或六经等经典的注疏诠释,发掘其中的微 言大义一直被作为一切文章的滥觞。正因为文章源于道德, 展示君子的道德修养和为人品行,所以这就形成了文以载道 的传统。⑵道德为骨,文因道德而著。言为心声,文以言志。

道德为文章的内核,文章应诠释道德、弘扬道德,那种巧言 令色、哗众取宠的文风一直是正直的士大夫们所反对的。⑶ 道德文章内在统一于君子的精神世界。[11]“道德文章”是 对士大夫在道德建设与“文章”成就方面的综合要求与评价。

道德和文章统一于人的精神境界中。在儒家修齐治平理想中, 道德建设既是手段和条件,又是人生的重要目标。有道德即 有文章。孔子说的“有德者必有言,有言者不必有德”[12] 即是此意。道德与文章是不可分割的一体两面,虽然不能说 道德修养高即文章好,但是若道德顽劣,那么其为文也往往 被视同于糟粕。所以,作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 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传承“道德与文章”的文化精神, 加强高中生的写作道德规范建设,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有着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其意蕴具体指向四个纬度:3、写作技术:熟练技术,规范写作。这是对学生写作 技术储备和写作训练的规范要求。具体体现在:
⑴注重奠 基,丰富素养。学生首先要大量阅读文学名著,贮存丰富的 文学素材,品味文学作品语言、架构、立意上的精妙处,搞 好文学奠基;其次,认真观察生活,积累丰厚的写作素材, 打下坚实的生活基础;再次,利用日记、博客、微博等形式 及时记录每一天对生活的感受,并逐渐形成独特感知,从而 形成深刻感知和认识生活的能力。⑵谙熟文体,熟练技术。

学生既要把握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和常用公文的文体特 点、文体规范和表现方式、方法等,又要对文学类各类文体 的特征及表达手段了然于心,熟记典型文体的文章架构、表 达手段和写作规范等,并在写作中有针对性地反复演练;能 根据写作的目的和表达的需要,准确选择适当的文体,正确 选择表达方式和表现手法,并能完美表达胸臆。写作方式和 表现形式切合高中生心理和思维特点,力求文章内容和表达 形式高度统一。写作时文体选择错乱、文章非驴非马、使用 表达策略失当等都不符合写作道德规范。⑶遵循规律,循序 渐进。遵循写作能力形成的规律,在教师的引导下,从基础 做起,狠抓语言基本功,熟练不同文体常用的构思和表达技 巧,逐渐掌握一些常用文体布局谋篇的特点和写作技术;养 成写日记、写博客的好习惯,经常参加征文比赛、文学笔会 等写作活动,逐渐提升自己的写作技能。那种超脱实际,偷懒耍滑,企图借着所谓的“捷径”“秘籍”贪图功利的做法, 只能是缘木求鱼,将会严重损害写作能力。⑷文出己手,追 求原创。高中生处于写作能力形成的关键时期,适当的借鉴 和模仿是必要的,也是不可避免的,但不能满篇都是“借鉴” 和“模仿”,鹦鹉学舌、邯郸学步、人云亦云最终不会写出 真正属于自己的文章。一篇文章中,中心、观点、情感,构 思、语言、技法等方面总要有自己的“原创”,而且,要占 主体成分。随着写作能力的提升,学生应逐渐摆脱对“借鉴” 和“模仿”的依赖,实现完全原创,这也是写作能力发展的 基本目标。一味的模仿、抄袭、套作或组装的写作,是严重 违背写作道德规范的。

4、审美标准:意蕴深刻,表达高蹈。这是对学生写作 的目标指向和对学生作文评价的审美标准。具体体现在:⑴ 意蕴深刻,弘扬美善。叙写人生,则要揭示生命的内心世界, 描写命运的错综复杂和运行轨迹,探究生命的本质和生命存 在方式;面对大自然,则应叩问天地、探山寻水,思考宇宙 的演变,感悟宇宙的永恒、生命的真谛;观照社会,则善于 审视世态万象,辩证思考光怪陆离、林林总总的世态人情和 各种思潮,洞察本质,预知发展的趋势;追溯历史,则考察 历史的演变规律,追寻历史人物的心路历程,思常人所未思, 发常人所未发,哲思绵延,情致高远,发出震撼心灵的感喟。

能直面人生,正视社会矛盾,关心民生疾苦,勇于针砭时弊,批判丑恶;要与时代同呼吸,弘扬时代主旋律,讴歌真善美, 追寻理想、畅想未来,而不是浮泛的歌功颂德、“粉饰太平”;
认真审视自我、勇于解剖自我,善于反省、扬弃驳杂成分, 净化灵魂,追寻崇高的人格和文化精神,勇于开拓,与时俱 进,做时代的弄潮儿。⑵独抒性灵,张扬个性。学生写作实 际上既是一种心灵的自我对话,也是一种灵魂的自我修炼、 重塑和提升。因此,写作对应着万物,要进行深刻自我剖析、 检视,扬弃、追寻,并在自省中完成生命的自我重塑和升华。

因此,为文时首先要做到“真”,嬉笑怒骂皆真情;其次, 要有“趣”,率心而动、任性而发,不假雕饰,不事做作, 不拘格套,自然而然,即能获得自然之趣;再次,要做到“奇”, 文章新奇,无定格式,绝不尾随他人之后亦步亦趋,而要师 法变化无穷之自然,下笔千言,不雕章琢句,不拘束于陈规 旧套,如此,“奇”趣自然而生。另外,写作是一种最具个 性的创造性活动。作文的生命力在于具有独特的个性。作文 的本质是写作主体内在“精神”、“独特性”的自由显现, 是其生命力、创造力的文字外化,个性是文章的灵魂,因此, 作文必须是写我的自得之见,抒我的自然之情,用我的自由 之笔,显我的自在之趣。⑶神游万仞,奇思妙想。构思精巧 是作文重要的审美属性之一。因此,写作应该充分张开联想 和想像的翅膀,精鹜八极,心游万仞,神驰无穷,以精巧的 构思,令人叹为观止。在素材的萃取,主题的开掘、情节的 设置、形象的塑造、结构的构建、手法的选用、语言的着色等方面呈现出匠心独运的魅力,展示出鲜明的创造性。⑷文 辞精美,表达得体。孔子有言:言之无文,行而不远。杜甫 亦云:语不惊人死不休。精美的语言往往能洞穿坚硬的岩石, 渗透人心;能融化冰冷孤寂的心灵,使生命得到慰藉;能穿越 时空,流芳百世,历久弥新。因此,练好语言基本功,是写 好文章的前提。首先要做到语言简明、规范、连贯、得体;
进一步,要做到用词生动贴切,句式灵活,巧用修辞,文句 有极强的表现力;更进一步,能突出自己的语言特色,或形 象美、或幽默美、或情感美、或典雅美、或繁丰美、或简洁 美、或华丽美、或质朴美等等。既可以有大江东去浪淘尽或 者滚滚长江东逝水之类的豪迈,也可以有凄凄惨惨戚戚或者 执手相看泪眼之类的婉约。言辞干瘪、言之无味、面目可憎, 或者使用网络用语,是不可能写出漂亮文章的。⑸书写规范, 卷面整洁。作为学生作文,书写既是文章内容的重要载体, 也是综合考量作文质量的重要内容之一。因此,要做到书写 正确、规范,卷面整洁、清新优美。错别字连篇,字体蜷曲、 潦草,卷面涂抹、脏乱也是严重背离写作道德规范的。

总之,修炼“文德”、真实地写作、规范写作、负责 任地写作、个性化写作、艺术化写作是写作道德意蕴的六要 素。

注释:[1][2]许慎.说文解字[M].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 1963.43. [3]转引自葛修路.中国传统社会道德法律探究[J].齐 鲁学刊,2007(3).158-160. [4]郑开、德礼间.前诸子时期的思想史[M].北京:三 联书店,2009.45. [5][6][8][9]转引自李喜民.“文德说”浅析[J].新闻 爱好者(理论版),2008(1).40-41. [7]转引自郭绍虞.中国历代文论选[M].上海:上海古 籍出版社,2001.12. [10]章学诚.文史通义[M]. 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 1983.278. [11]王建光.道德文章[N].光明日报,2013-07-8(15 版). [12]孔子.论语[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95.195. [13]孟子.孟子·公孙丑上[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 2009.52. [14]转引自王运熙、顾易生.中国文学批评史[M].上 海:上海古藉出版社,2002.92. [15][16]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语文课程标准(普通 高中)[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9. [17]刘熙载.艺概[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78.65. [18]黑格尔.美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8.352. [19]杨柄编.马克思恩格斯论文艺和美学(上)[C].北 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82.21. 徐永生,教师,现居江苏连云港。

推荐内容

钻爱网 www.zuanai.cn

Copyright © 2002-2018 . 钻爱网 版权所有 湘ICP备12008529号-1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