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您的当前位置: 钻爱网 > 节日 > 母亲节 > 土家族的风俗习惯和文化|

土家族的风俗习惯和文化|

来源:母亲节 时间:2019-08-15 17:53:51 点击:

土家族的风俗习惯和文化

土家族的风俗习惯和文化 土家族主要分布在湖南省西北部(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湖北省的 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宜昌的五峰土家族自治县、长阳土家族自治县以及四川 省石柱、秀山、酉阳、黔江等县,与汉、苗等族杂居,聚居地区,风土人情和风 俗习惯。跟着小编来看吧。

语言文字:
土家族有自己的语言,土家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语支未定。大多 数人由于长期与汉族杂居,很早就开始使用汉语、汉文,只有湖南的永顺、龙山、 古丈等聚居地区,还完整地保留着土家语。本民族无文字,通用汉文。

居民:
土家族爱群居,建房都是一村村,一寨寨的,很少单家独户。土家人 采取倚山建房,一般为吊脚楼,楼上住人,楼下关牲畜。建房要求背有靠山,面 有向山。一般是四列三间,居中的一间要设祖先神位。正侧左右两房住人,多为 两小间,叫住“小二间”。小二间前设火铺,火铺中间置火炕,火炕用于取暖的煮 饭,火炕上放着铁制三角架。火炕上空吊有炕架,用以烘炕物品。特别是春节之 前,用以烘炕腊肉和香肠等物现在保留亦有。

服饰:
土家族女装为短衣大袖,左袄开襟,滚镶2~3层花边,镶边筒裤;男 装为对襟短衫。“过赶年”,即提前l~2天过年,是其重要节日。土家族男子穿琵 琶襟上衣,缠青丝头帕。妇女着左襟大褂,滚两三道花边,衣袖比较宽大,下着 镶边筒裤或八幅罗裙,喜欢佩戴各种金、银、玉质饰物。

习俗:
男女多经对歌相爱结婚。有“哭嫁习惯”习惯。女子在出嫁前7-20天开 始哭,哭嫁歌有“女哭娘”、“姐哭妹”、“骂媒人”等。开始是轻歌唱,越接近嫁期 越悲伤。直到哭的口干舌噪,两眼红肿。他们把是否善于哭嫁作为衡量女子才德 的标准。

土司制度前,土家族实行火葬。土司制度时期至今实行土葬,葬礼由土老司主持操办,土老司祭祀亡人时,将天窗口的纺车倒纺三下,念经送亡人过 天桥上天廷。然后假扮亡人,围绕“哈哈台”转圈出门,死者子女跟随土老司哭丧, 土老司唱丧歌,吹牛角,顿时火炮连天,哭唱哀鸣,极为悲痛,历时几天几夜。

然后将装好遗体的棺木抬上山埋葬。改土归流至民国时期,土家族丧葬由道士主 持,停尸三、五、七日后,由道士根据主人家境做不同等级的道场,有“小十王”、 “大十王”、“隔夜素堂”、“一竖桅”、“二竖桅”、“七竖桅”等名称。一般道场都履 行下柳床、开路、荐亡、交牲、上熟、散花辞解、解灯、打烧棺、辞灵、扫堂等 具体操作程序。死者亲属披麻戴孝,跟随道士行丧礼,还请人唱孝歌,以哀吊亡 人。新中国成立后,土老司、道士停止活动,以开追悼会唱丧歌代替道场。

宗教信仰:
受汉族影响在宗教方面,主要迷信鬼神,崇拜祖先。这些神不是他们 自己的神。过去有巫师驱鬼。有的地方信道教。每逢年节都要大敬祖先,初一、 十五也要进行小敬。祭祖的食品有猪头、团馓、粑粑、鸡鸭和五谷种等。有的在 每餐饭前,先用筷子夹少量的菜插在饭上敬默一会儿,表示请已故先人先吃,然 后自己才开始食用,农历六月六日为祭土王,每个村寨都要设摆手堂,将猪头、 果品等祭品放摆手堂前。十月朔日祭冬,宰鸡鸭设筵宴客。此外,土家族还敬灶 神、土地神、五谷神、豕官神,在修房造屋时祭鲁班,祭品除酒肉外,还要一只 大公鸡。

饮食习惯:
土家族平时每日三餐,闲时一般吃两餐;春夏农忙、劳动强度较大时 吃四餐。如插秧季节,早晨要加一顿“过早”,“过早”大都是糯米做的汤圆或绿豆 粉一类的小吃。据说“过早”餐吃汤圆有五谷丰登、吉祥如意之意。土家族还喜食 油茶汤。日常主食除米饭外,以包谷饭最为常见。有时也吃豆饭,粑粑和团馓也 是土家族季节性的主食,有的甚至一直吃到栽秧时,过去红苕在许多地区一直被 当成主食,现仍是一些地区入冬后的常备食品。土家族菜肴以酸辣为其主要特点。

民间家家都有酸菜缸,用以腌泡酸菜,几乎餐餐不离酸菜。豆制品也很常见,如 豆腐、豆豉、豆叶皮、豆腐乳等。尤其喜食合渣,即将黄豆磨细,浆渣不分,煮 沸澄清,加菜叶煮熟即可食用。民间常把豆饭、包谷饭加合渣汤一起食用。土家 族的饮酒,特别是在节日或待客时,酒必不可少。其中常见的是用糯米、高梁酿 制的甜酒和咂酒,度数不高,味道纯正。典型食品:土家族人最爱吃粑粑(糍粑) 腊肉、油茶等食品,还有合菜;团馓;绿豆粉(米粉);油炸粑。文化:
土家族爱唱山歌,山歌有情歌、哭嫁歌、摆手歌、劳动歌、盘歌等。

“摆手舞”是流行的古老的集体舞,包括狩猎、军事、农事、宴会等方面的70多个 动作。是与祭祀祖先、乞求丰收相联系的。不论什么盛大的聚会,都要跳的。“摆 手”选阴历单日开始,持续的天数也是单数。一般三天、五天、七天。一般在农 历正月初九或三月初三,参加的人数有上万人。节奏鲜明、动作优美、朴素、有 浓郁的生活气息。史诗、山歌最为著名。土家族文学以叙事诗、山歌及跳摆手舞 时所唱之摆手歌等最为著名。摆手歌有大摆手歌和小摆手歌之分,大摆手歌具有 史诗性质;小摆手歌多为苦歌、恋歌,系抒情性作品。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和独特 的山乡风味。长篇叙事诗《锦鸡》是四句头民歌的组合体,用男女对唱方式表现, 它以爱情故事为主线,反映出广阔的社会生活面。

生活:
主要从事农业,手工业方面,刺绣、编织比较有名,土花铺盖尤为著 名。在经济、文化的发展上受汉族影响较多,但也保留有自己的特点。湘西的“金 色桐油”,鄂西的“坝漆”,都是饮誉中外的名产。“西兰卡普”是土家族民族工艺 中的一朵奇葩。又称“打花铺盖”,它是一种土家锦。以其独特的工艺和美妙的构 图被列为中国五大织锦之列。

节庆:
土家族以过四月八、六月六和土家年为主要节日。最隆重的是过土家 年,俗称过“赶年”,即赶在汉族过年的前一天进行,大年为腊月二十九,小年为 腊月二十八。

过年主要活动 过年是土家族最隆重且持续时间最长的节日,从腊月廿四过小年开始, 到正月十五结束。除夕夜之前的时间,主要是为过年作准备工作,基本上家家户 户都要自己制作腊肉、香肠以及糍粑(少数家庭虽然不自己制作,但也要购买)。

进入腊月后,土家族的家家户户就开始着手准备年货了。此时,在外 务工、学习的人都要四面八方赶回家团聚。整个腊月日程安排如下:杀年猪,熏 腊肉,磨豆腐,打粑粑,炒炒米等。这些都是土家族过年的典型活动特征。(1)除夕团年 农历大年三十称为“团年”,大年三十是团年的日子,也是土家人一年 中最热闹幸福的日子。土家人“团年”相当讲究:第一,家庭成员必须到齐,儿女 们不管在多远的地方工作或是念书,都得赶回家一起吃团圆饭。第二,土家人团 年所有人必须同时入席,待家里长辈到院子里放完团年鞭炮,入席说上几句喜庆 话后,团年饭才正式开始。一般准备年夜饭是家里的女人负责,男人一般负责帮 烧火,但是现在一般不烧柴火,所以男人们就是帮忙打打下手,或者贴春联、打 牌,甚至干脆看看电视啥的。

除夕以后就是大年初一了,土家人从这一天开始拜年。土家人把正月 十五当作过年的最后一天,这天除了还没有拜完年的人家,一般都会在自己家里 过,一家人在一起吃汤圆。大年初一要拜年,“初一拜家神,初二拜丈人”,初一 早上都到父母家拜年,拜完年之后才到丈人家去。

(2)过元宵节 农历正月十五的晚上吃完代表“团圆”的汤圆后,土家人的年就到了最 后一个大型活动了:“耍毛狗”--一种带有娱乐和宗教色彩的篝火晚会和逗七姊妹、 照排排亮、玩龙灯、舞狮子等。

常言说得好:三十晚上的火,正月十五的灯。小孩最盼望的是正月十 五的晚上,因为那晚家家户户都要照排排亮。夜幕来临,大人小孩就在自家的房 前屋后点燃一排排的蜡烛,在微风吹拂中一闪一闪的,煞是好看。玩龙灯最热闹 的就要数正月十五了。吃过丰盛的晚饭后,舞龙的人会光临乡里的每一户人家, 在每家人的家门口前舞上一会,看热闹的人们则会随着舞龙的人一块玩。转到河 滩上进行隆重的“烧龙仪式”。人们用自制的长竹筒装满黑火药,每人拿几支,点 燃后对着龙头和龙尾猛烧,喷溅的火花显得十分辉煌,舞龙的人则千方百计地躲 避。经历很多回合后,直到龙头龙尾被完全烧完为止。当时的场面非常壮观!嬉 笑声,锣鼓声,鞭炮声,使得一年在热热闹闹的气氛中结束。正月十五过完后, 年就结束了,预示着人们又要开始新的一年的春耕了。

推荐内容

钻爱网 www.zuanai.cn

Copyright © 2002-2018 . 钻爱网 版权所有 湘ICP备12008529号-1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