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您的当前位置: 钻爱网 > 节日 > 建军节 > 美学思考 师范类高校音乐教育的美学思考

美学思考 师范类高校音乐教育的美学思考

来源:建军节 时间:2019-11-24 07:45:43 点击:

师范类高校音乐教育的美学思考

师范类高校音乐教育的美学思考 摘要:师范类高校音乐教育专业,作为广大中小学音乐 教师的主要输出地,必须首先承担起揭示音乐的美,实现音 乐艺术功能的任务。本文针对现行高校的音乐教育美学缺失 的问题,进行了初步分析。

关键词:师范;
音乐教育;
美学 师范类高校音乐教育专业,作为中小学音乐教师的主要 输出地,必须首先承担起揭示音乐的美,实现音乐功能的任 务。现行高校出现的音乐教育美学缺失的问题只会遮蔽音乐 艺术的美,使音乐艺术走向工具化,功利化。

一、当下师范类高校音乐教育的美学缺失 (一)注重音乐形式轻视音乐内涵 音乐的形式和内容是音乐艺术表现的两大因素。音乐形 式是构成音乐各种元素的组织和安排。即力度、速度、节奏、 音程等要素通过一定的法则构成旋律、和声、复调、曲式等。

音乐内容指音乐的内在含义,其中一些可以用文字、绘画来 描述,一些无法描述,只能靠接受者自己感受。内容依附形 式而存在,形式也因内容的表达才具有价值。音乐的形式和 内容同等重要。而在目前高校音乐专业的教育实践中,重音 乐形式,轻音乐内涵的情况比较普遍。学生将精力过多地放 于乐曲的力度、节奏、速度等音乐形式方面,看似弹奏得流 畅熟练,脑中却空洞贫乏,音乐缺乏表现力。音乐大师们的 作品大都包涵丰富的内容。其中音乐性的内容包括基本情绪、风格体系、精神特征等;
非音乐性的内容包括绘画性内容和 文学性内容等。音乐的内容表现了作曲家的情感。《乐记》 中写到:“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感于物而动,故形于声。” “乐者,音之所由生也,其本在人心感于物也。”“夫乐者 乐也,人情之所不能免也。”从此看出,早在先秦时期,儒 家音乐美学思想就认为,音乐是人情感的表现。如果不能透 过音乐的形式去探索、熟知乐音背后深刻的情感表现,弹奏 者便不能完成一场完整的演奏。

(二)局限音乐本体缺少人文素养 作曲家在进行创作之前必定怀有浓烈的创作热情,这个 热情来源于对所处社会、身处境遇、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等等 的体悟和反思。作曲家们将自己对生活的热爱、愤懑或抗争 用音乐的形式展现出来,音乐是他们的表达自我的途径。音 乐作品因此是现实生产、生活的艺术展现,有着丰富生动的 人文内涵。一些学生常误认为眼睛所见的乐谱上的音符即全 部的音乐,只需按部就班将谱面上的音符、节奏、力度、速 度等信息处理准确,就可以完整诠释作曲家的意图。其实不 然,乐谱背后是作曲家对现实生活的感悟,对人生境遇的哲 思,对所处历史社会的反照。在音乐教育中首先应注重拓展 学生的人文知识,使其理解音乐作品所表达的思想;
应关注 学生的个性发展和情感培养,关心学生从音乐作品中获得的 体悟。

(三)关注具体乐音缺乏审美意识音乐艺术因其特有的美的属性使人为止倾倒,艺术化的 声音组合是音乐表现美的载体,情感美是音乐美的表现核心。

贝多芬等伟大的作曲家们为我们留下了浩瀚如烟的音乐作 品,绝大部分作品可被我们称之为“美”的。因时代的差异 和作曲家经历的不同,音乐作品的美又不尽相同。钢琴曲《彩 云追月》的优美、《国际歌》的壮美、贝多芬《欢乐颂》的 崇高之美、穆索尔斯基《跳蚤之歌》的喜剧之美、钢琴曲《春 舞》的欢乐之美、二胡曲《别亦难》的悲剧之美等等都让人 们为之动容。一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往往止步于将乐曲完 整弹奏(或演唱)的阶段,较少地主动发掘音乐的美。这造 成他们在演奏的时候,发出的往往是干瘪的没有生命力的乐 音,人和音乐完全是貌合神离的状态。若自身没有领会到音 乐的美,更无从打动听众。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注意引导学 生增强审美意识,加强音乐审美体验,提高音乐审美趣味。

(四)强调理论知识疏忽音乐实践 在音乐实践的三大环节――创作、表演、欣赏中,音乐 表演对师范生来说显得尤为重要。音乐是表演的艺术,必须 依靠演奏者的参与即时地为听众展现音乐艺术魅力。演奏者 是音乐艺术传播的桥梁,是连接乐曲创造者和音乐欣赏者的 纽带,对音乐的表现效果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笔者认为在 实际音乐教学中,教师可注意三个方面的问题:首先,音乐 表演是二度创作的过程,意为在尊重和忠实于原作的基础上, 演奏者可有自己的理解和发挥,对原作予以补充。不同的演奏者因个人文化素养,性格特征的不同对同一作品作出不同 的理解和诠释是正常的。教师可对学生的差异性予以足够的 重视和鼓励。但同时必须注意的是,对原作的认真研读和准 确传达是好的音乐表演的绝对前提。其次,音乐表演是一种 能力,需要锻炼。实际教学中,大多学生在期末考试时才有 公开演奏的机会,他们对舞台非常陌生,突发状况不断并难 于应对。对音乐演奏者来说,平时的完美练习不一定能换来 一场效果尚佳的公开演奏。舞台表演与平时练习相比,听众、 周围环境、甚至乐器都存在较大差异,不经过多次的实践, 很难要求学生对突发状况应对自如,将自己平时的练习成果 正常地发挥出来。另外,表演技巧和艺术表现对音乐表演同 等重要,它们是相辅相成的。技术是基础,是艺术表现的前 提,艺术表现是音乐表演的灵魂。学生若将表演技巧等同于 音乐表演,所演奏出的音乐必定是空洞的、缺少生命力的。

技巧既然是工具,那么是否应该在弹奏者将这个工具完全掌 握后再去追求艺术的表现呢?笔者认为为时已晚。技巧的提 升和艺术表现的丰富并非对立矛盾的关系。学生在学习音乐 之初,便可以在两方面同时要求自己,只有这样学习,音乐 表演的发展才是全面的,健康的。

(五)关注外化表演淡化心理过程 心理问题是音乐表演必须关注的重要问题之一,它在很 大程度上决定着音乐表演的成败。而在实际教学中,心理问 题被淡化了,在学生临场心里紧张时才受到教师和学生的关注。其实音乐表演的心理问题包含多个层面:投情、想象、 直觉和临场心理等。其中,笔者认为想象能力的缺乏是目前 大多数学生在学习音乐过程中较为突出的一个问题。音乐因 其非语义性的特点而提供了广阔的想象空间,音乐感性材料 通过对表现对象的模仿、象征、暗示等达到艺术表现的目的。

缺少丰富的想象力,这个过程很难实现。音乐的想象没有唯 一答案。同一个音乐片段,学生可产生不同的想象内容,教 师只需从大的方向给予引导和启发即可。

二、重塑音乐教育的美学特性 音乐与其他艺术一样,具有认识、教育、审美三大功能。

师范类院校音乐专业的学生是未来的中小学音乐教师,他们 担负着对孩子们进行音乐美教育的重担。高校的音乐教育一 定要注重培养学生充分发现艺术美、感受艺术美的能力,发 展他们高尚的审美情感,培养他们审美的想象和联想能力, 提高他们的艺术修养及文化素养,从而完成美育任务。

参考文献:
[1]张前,王次��.音乐美学基础[M].北京:人民音乐 出版社,2001. [2]曾卫星.对当下高校音乐教育的美学思考[J].贵阳 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4).

推荐内容

钻爱网 www.zuanai.cn

Copyright © 2002-2018 . 钻爱网 版权所有 湘ICP备12008529号-1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