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您的当前位置: 钻爱网 > 节日 > 端午节 > 大学生身心素质 教育心理学在大学生身心素质培养上的具体应用

大学生身心素质 教育心理学在大学生身心素质培养上的具体应用

来源:端午节 时间:2019-11-13 08:56:42 点击:

教育心理学在大学生身心素质培养上的具体应用

教育心理学在大学生身心素质培养上的具体应用 随大学本科教育的逐步完善、社会对高层次人才需求的不断提升,现代高 强度、快节奏的社会生活和大学学习模式应运而生。但同样也带来了诸多问题:
越来越多的本科生在求学阶段开始出现迷茫和情绪低落现象,这使得他们在人生 的重要时期无法树立明确的奋斗目标,不能合理制定切实的人生计划。出现这种 问题的根本原因是教育体制的非完全普适性,以及社会地位和家庭教育的不同等 其他因素。不少青年大学生因环境与市场需求的不适应,无法发挥其自己的能力, 导致才能的埋没、人才的流失和资源的浪费。因此,探求个体差异以及因材施教 在当今大学教育中的作用便显得尤为重要。

我是山东农业大学动物科技学院的一名普通的大学辅导员,2012年9 月刚接手工作。通过之前5个月准辅导员实习期间的广泛学习及与大学生们的接 触,我发现教育心理学中强调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对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 走良性成长之路极其重要。接下来,我将结合具体事例浅谈“个体差异”以及“因 材施教”教育理念在大学生心理发展上的作用。

众所周知,心理素质是人在先天素质基础上,经过后天的教育、环境 的影响而形成的一个人心理品质的综合。(岳晓东,1999) 调查显示不同的人心 理特点不同,人与人之间在性格、兴趣或能力等方面存在着个性差异,这种差异 不仅表现在不同人有不一样的特点,也表现在同一特点的不同水平。同时,个人 的心理特点是建立在自然基础上,并受教育及其生活条件的影响,在实践活动中 逐步形成和发展的。人是社会与自然的实体,从人的社会方面来看,心里的个人 特点依存于每个人所特有的家庭和学校教育,并受社会历史条件的影响。而这些 社会历史条件以及个体的社会生活实践活动对心理的个别差异起决定性的作用。

因此,人的任何一种心理特点都反映着他所经历的整个生活道路。从人的自然方 面来说,神经系统的活动特点对于心理个别差异的形成也具有重要意义。这些都 是造成个人差异的原因。

个人差异同样包括心理承受能力,不同人对同一状况心理承受能力不 同。作为同龄人中的佼佼者,大学生的自我期望值高,对未来的憧憬更为理想化。

然而不可避免地,现实社会中存在的种种客观障碍会阻碍其美好理想的实现,面 对这种困境,大多数学生会选择通过努力来克服,重新树立切合实际的人生目标。

但与此相反,有部分学生便会因此开始逃避现实,显得消极、不求上进,甚至产 生厌世的心理。同时,随大学进一步的深入学习,自我意识逐渐完善,大学生们会产生强烈的想要充实自我、发展自我的想法,却又无从下手。往往此时,学生 会在追求自我的过程中顾此失彼,或是放大自己的缺点,进而失去信心,减少了 与同学、老师、家长的交流,不信任他人,处于烦恼、恐惧不安的不良心理状态, 陷入绝望的精神泥潭而不能自拔。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大学生面临日趋复杂的社会环境、家庭环境和 校园环境,学习、经济和情感等方面的压力,使得大学生成为心理问题高发群体。

从影响因素的性质划分主要包括外界环境因素以及个体自身因素:
其一,外部因素 1.社会的大环境。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经济 和教育事业飞速发展。这不仅给大学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和希望,同样也产 生了新的矛盾与挑战。一些研究表明,我国大学生存在着一些值得关注的心理健 康问题,一个突出问题是部分学生心理压力过大,缺乏适当的应对压力、保持心 理健康的方法。90 后大学生的情感强烈,外显而又张扬,但深度不够,具有情 绪心境化,隐蔽性差的特点。不少人在张扬傲慢的背后是孤寂与无奈和无法宣泄 的内心压抑之情。随媒介传播手段的日趋丰富,一些观念错误的书籍、报刊充斥 着市场,这使得一些借助书籍寻求心理援助的大学生摄取到不正确的观念,影响 心理的正常发展。2.学校及家庭环境。研究表明大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 社会要求高、家长的期望高、个人的成才欲望强烈。但由于心理发展尚未成熟, 缺乏足够的社会经验,心理比较脆弱、适应能力较差、情绪不稳定,是心理障碍 高发群体。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有的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给当代大 学生带来了极大的心理压力,或是家长过分溺爱,导致他们的人际交往能力及处 事能力弱,影响其心理。而老师是孩子的第二人父母,在当前教育体制不够完善 的条件下,容易产生重智轻德、分数至上的消极现象,它往往使学生产生焦虑情 绪、挫折感和人格障碍,尤其是对好学生过分迁就对,坏学生讽刺挖苦的现象会 严重影响学生的心理健康。

其二,个体自身因素:
①生理方面的缺陷。若学生生理方面存在缺 陷,就会有自卑的心理,更甚者会孤立自己,不与他人交往。②个性上的区别。

个性决定了一个人的行为方式,同样也影响着一个人的心理健康。大学阶段是身 心发展的重要时期,也是提高个人心理健康素质的关键期,期间存在的心理问题 已经成为妨碍一些大学生顺利完成学业和保持心身健康的重要障碍。

接下来,我将通过我院学生的具体案例来浅谈教育心理学中“明辨个 体差异,进行因材施教”的重要意义。案例 鲁俊青(化名)是我所管理的动物科技学院2012级的一名贫困生,是个 来自云南偏远山区的内向女生。她所居住的山区环境闭塞、人烟稀少,全村仅有 几十户人家。第一次与她接触时,她竟然对山东使用手扶拖拉机、脱粒机进行农 耕等机械化作业大为吃惊,并表示她们家乡的牛耕作业十分困难。由于处在偏远 落后地区,父母受教育有限,而且医疗条件极其恶劣,年近60、常年受疾病困扰 的父母和三个身患不同程度残疾的兄长都得不到很好的治疗。因此,家人把希望 都寄托在她身上,希望她出人头地,得到良好的发展。她不负所托,通过自己的 努力成为全村唯一一名考上大学的学生,家人欢喜之余还是对四位数的学费发愁, 最后决定申请贫困生来缓解一部分压力。贫困生由班内民主选举产生,但家丑不 可外扬,父亲患严重的糖尿病,母亲瘫痪无法下床,全家收入只有政府补给的最 低生活补贴200元以及三个哥哥所种的3亩地的收成。内向的俊青因害怕被同学看 不起、伤害自己的自尊心,决定不将自己的状况讲出来,错过了贫困生的名额。

于是,她找到了我。

贫困家庭的父母的教育方式相对较弱,导致贫困生大多性格内向、缺 乏应对能力、心理弹性差。家庭经济困难、个体差异等主客观原因,使贫困大学 生或多或少存在一定心理问题,特别是在人际关系处理的问题上,羞涩、不自信、 不善于表达。在俊青心中,上台表述自己的家庭状况无疑是一种放弃尊严、用脸 面博取同情的做法,非要如此的话,她宁可放弃学业。就我看来,学生的性格表 现在他们对现实(如学习集体和社会事物)的态度以及活动的意识特征上。对自己 所从事的种种活动有目的、有毅力的学生,能在活动中守纪律、自制,表现出主 动精神;那些对活动有目的但意志薄弱的同学,就缺乏自制力和顽强性,不能很 好地完成活动;也有一部分同学没有明确的学习目的,经常改变自己的兴趣、志 向,在完成某项任务是就会表现得有所欠缺。

针对俊青的情况,我和她进行了深入的交谈,并提出了以下的方案:
(1)开导她,让她调整心态,认真填写《山东农业大学家庭情况调查 表》和《山东农业大学家庭困难认定表》,并积极与当地民政部门协调,得到相 关证明;
(2)培养积极心理品质是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核心内容, 摆正心态, 不要以先入为主的观念单方面认为申请贫困补助是一种丢人、丧失尊严的表现;(3)结合其长期处于这种自卑与自信交替出现的矛盾心理,建议她要 积极与同学交流,接受他人好心的帮助,努力进取;
(4)针对她现在自卑敏感的心理,采取系统脱敏法。虽然比较冒险, 但值得尝试。首先,要不断暗示自己是贫困山区走出来的孩子,生活条件的却比 大多数同学差,但是即便如此也能坚持下去,认真完成学业,并加入各种社团、 文化艺术活动。其次,可以在课余时间勤工俭学,充实自己,增长经验。坚持“走 出去”、“引进来”政策,敞开心扉,结交更多朋友,多展示自己,帮助他人;多看、 多听,取长补短,让自己内心强大起来。

经过一番挣扎,她接受了我的建议,尝试尽自己最大的努力来完成。

如今,鲁俊青已突破内心防线,变成了开朗、自信的女生,并作为舍长带领宿舍 全体同学参评上了“书香型宿舍”。现在的俊青不再自卑,坚定了自己的人生目标。

她告诉我:“虽然家境贫苦已是不争的事实,自己选择不了,但是我可以选择通 过自己的努力来改变,学好专业课程,继续深造,回报社会、老师以及所有对自 己有过帮助的人。” 综上所述,引导大学生根据学习任务、时间要求和自身特点等调整自 身心理,提高其在学习中自我调节和自我管理的能力非常重要。好的教育方法不 一定适合所有学生,只有在一般的教育、教学基础上,同时估计到每个学生的智 能水平、认识活动的特点以及他们的兴趣爱好、性格习惯等,采取针对性的个别 教学措施,才能使所有学生都能有效地掌握所学的知识技能,形成良好的个性品 质。

作者:孙姚佳代 来源:都市家教·下半月 2014年11期

推荐内容

钻爱网 www.zuanai.cn

Copyright © 2002-2018 . 钻爱网 版权所有 湘ICP备12008529号-1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