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您的当前位置: 钻爱网 > 合同 > 租赁合同 > 生态哲学视域下的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研究 生态视域下的

生态哲学视域下的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研究 生态视域下的

来源:租赁合同 时间:2019-10-04 08:01:22 点击:

生态哲学视域下的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研究

生态哲学视域下的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研究 人与自然本然的状态是和谐共处,但随着工业化的发展, 环境破环问题频频发生,从2009年陕西凤翔等多起重金属、 类金属污染事件到2012年入冬以来全国性的雾霾天气,再到 2015年宜昌长阳蒙特锰业排污致水体污染事件、天津滨海新 区爆炸事故,直至2016年山东的假疫苗事件,都可看出我国 环境问题的严重性,人的基本生存条件、甚至生命都遭到了 威胁,人类远离了“诗意的栖息地”,这一切的发生迫使我 们重新审视人与自然关系,解决迫在眉睫的生态危机。在我 国高等教育正在逐渐普及化的背景下,大学生态道德教育的 价值也随着环境问题的加剧被凸显出来。今天,大学生生态 道德教育的加强,取决于正确生态价值观的树立,良好的生 态道德观的培养,生态道德教育实践活动的积极开展。

一、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产生的现实依据 随着工业化进程的逐渐发展,污水、废物的处理不当造 成的环境污染、雾霾造成的空气污染等环境破环活动引发了 生态的危机,使人类面临着生存的困境。因此对传统教育模 式的反思、对传统价值观的反思乃至对生态危机本身的反思, 都是为了改善人与自然的关系,实现生态和谐的现实需要而 产生的。

(一)对传统教育模式的反思 在我国传统的教育模式下,高校各院系课程的开设强调 各自的专业性,除了一些涉及严重环境污染的理工科专业的院系外,其他院系基本上都不会开设生态学及生态教育方面 的相关课程,去引导学生如何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而作为 公共课的思想政治课则主要教导学生如何处理人与人的关 系、人与社会关系,但对于怎样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上引导 不够。这样传统教育模式培养出来的大学生在生态知识、生 态理念等方面就会呈现缺失状态,对人与自然如何和谐相处 的认知不够,对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认知不清。他们作为未 来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毕业后可能是未来政策的制定者和 执行者,如果缺乏生态观念,就会导致在对待自然的态度上, 往往会遵循市场经济的效率原则,把内部的经济效益放在首 位,而不去考虑外部环境的“不经济”,忽略了应该承担的 社会责任,直接或间接的造成环境的破环。故要改变日益严 峻的环境现状,就必须对传统教育模式进行反思,探索一种 有利于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新的教育模式:生态道德教育与 专业教育的融合。生态道德教育是指教育者以倡导人与自然 和谐相处为目的,传授受教育者生态知识,培养受教育者爱 护自然、尊重自然生态理念,并引导受教育者践行生态行为。

目前,高校承担着对大学生进行生态道德教育的任务,但须 注意的是,在高校增设生态道德教育课程,其内容的讲授不 应该是整齐划一的,应该进行针对性的教育,即结合各专业 的实际,侧重点不同的进行生态道德教育,以保证不同专业 大学生都能正确认识到解决生态危机的唯一出路——人与 自然和谐相处。(二)对传统价值观的反思 在传统的教育模式下,人类过分彰显自身的主体地位, 以人类的利益的尺度来掠夺自然,导致人类中心主义的思想 的形成 ,并在此思想的指导下形成了传统的价值观,传统 的价值观认为自然对人类而言仅仅具有满足其需要的工具 价值,不承认自然具有自身的“内在价值”。在这种自然价 值观的支配下,以人为中心,按照人的利益需求对自然进行 改造,忽视甚至违反自然界的客观规律,其结果也就造成了 对自然界的破环。也就是说,在传统价值观的视野中,整个 自然界存在的意义就是为人类的存在而存在,它提供给人类 所需的全部生活资料和生产资料,但如果人类任意的掠夺自 然资源,甚至超过自然自身的承载能力,自然就会对人类发 生反作用,影响人们生活的质量,威胁人们的生存。如北方 雾霾空气造成的危害,从身体上而言,会导致人们呼吸道疾 病产生、影响人们心脑血管系统的健康等;
从生活上而言, 影响交通的正常运行等,从而影响了人们正常的生活。北京 部分学校由于雾霾停课就是典型的示例。可见,正是基于人 类中心主义的传统价值观,造成了我国的生态环境问题呈现 恶化加剧的趋势,直接和间接损害了人类自身生产和生活。

正如恩格斯曾指出的“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

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1]基 于此,大学生应该对传统的价值观进行反思,放弃人类中心 主义的价值取向,形成生态价值观:认识到自然不仅对人来说具有工具价值,自然本身也具有“内在价值”;
认识到自 然资源本身的有限性决定了人类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界 限;
认识到人应在遵循自然规律的基础上对自然进行能动的 改造。

(三)对生态危机的反思 人与自然的不和谐问题——北京的雾霭、黄河断流、洪 涝灾害、沙尘暴等已经严重威胁到我们的生存和发展,迫使 我们除了对传统教育及传统价值观进行反思外,更要对生态 危机进行反思。现今社会人性的危机导致了生态危机,科学 技术本身并不会带来生态危机,但使用科学技术的人为了满 足自己利益采用错误使用方式却会导致生态危机。对此,阿 德诺·汤恩比曾经提出过警示:如果人类继续滥用技术满足 自身的贪欲,将会杀死大地母亲。挽救大地并使其重返青春, 必须戒除贪婪。[2]从历史辩证法的角度出发,作为“双 刃剑”的科学技术,具有推动生产发展、社会进步的力量, 但如果缺乏道德力量的约束,就会呈现出破坏性的特征,导 致生态危机的产生。基于此,生态问题的存在固然与科学技 术的发展分不开,但人缺乏必要的生态道德意识才是生态危 机存在的主要原因。故当今大学生要通过进行生态道德教育 来掌握生态知识,培养生态理念,树立科学的生态观,真正 做到习近平总书记呼吁的:保护生态环境就像保护人的眼睛 一样爱护,对待生态环境就像对待人的生命一样珍惜。可见, 对大学生进行生态道德教育是是解决生态危机,实现人与自然和解的国家现实需要而产生的。

二、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的价值诉求 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的加强,不仅可以唤醒大学生的 “ 生态自觉”,更重要的还要使每一个觉醒的大学生把接 受的生态道德教育化为学生保护环境的行为,实现从理论自 觉到实践自觉,助推生态文明建设,建设“美丽中国”。

(一)实现“生态自觉”的需要 “生态自觉”意味着人们从意识上觉醒,反思人类自身 行为的合理性与否。“生态自觉”的觉醒有助于生态责任的 担当、生态行为的养成。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任何一种 道德最终能否为社会所接受并遵循取决于道德教育的广度 和深度。”[3]在现实生活中,大学生对生态环境的破环 多是由于“无意识”和“无知”造成的,而究其原因在于生 态意识观念的缺失,而要把“无意识”破环环境变成“有意 识”的保护环境,把生态知识由“无知”变成“有知”,靠 的就是生态道德教育。故现阶段,大学生正确生态意识的树 立、大学生的“生态自觉”的觉醒、尊重自然、保护自然的 环境理念的形成、牺牲环境来换取发展经济发展的传统理念 的转变,都要通过将生态道德教育纳入大学生德育教育来实 现。

(二)从理论自觉上升到实践自觉的需要 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写道:“哲学家们 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4]具体到生态道德教育,就是要培养和树立一种实践自觉,即 大学生责任担当的主体性意识,变“想要他做”为“他想要 做”。实践还是检验认识是否正确的唯一标准。对于大学生 能自觉到何等程度,最终也需要以有无“责任担当”的实践 意识或实践自觉来验证或说明。一个养蜂人如果仅仅自觉或 意识到蜜蜂对于人类的重要性,自觉或意识到蜜蜂的生活规 律或生活习性,但就是没有实践这些知识的欲望或想法,即 没有责任担当的实践自觉或实践意识,那么,在他身上就永 远不会发生“养蜂”这个实实在在的实践行为。由此推理, 一名大学生如果仅有生态道德的高度自觉,但最终偏偏没有 实践保护环境的欲望或想法,即没有大学生保护环境责任担 当上的高度自觉,那么,在他身上就永远不会发生作为一名 优秀大学生的保护环境的实践行为,即便他在“生态道德” 教育问题上夸夸其谈,但充其量也只不过是——模仿培根的 话说——一颗“不结果实的树”、一位“不会生育的修女”。

基于此,通过对大学生进行生态道德教育所接受的生态知识, 所形成的生态理念等,最终的落脚点都要化约为大学生保护 环境的行为。

(三)建设生态文明的需要 生态文明作为一种新文明形态,其核心问题是遵循自然 界对人类社会的一些根本性限制,是对工业文明无视自然权 利的扬弃。生态文明建设在十八大报告的单篇论述,凸显了 生态文明建设的地位和作用。而十八届三中全会用制度保护生态环境的提出赋予了建设生态文明的逻辑起点,标志着生 态文明进入制度建设范畴。十八届五中全会报告“绿色发展 理念”的提出从方法论上指引我们怎样进行生态文明建设。

“十三五”规划把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了十个任务目标之 一,首次写入了五年规划。可见,以上一系列重要报告以递 进层次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从单篇的论证上升到目标的高度, 彰显了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决心。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实现 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就需要“绿”字当头,倡导绿色发展 的理念。绿色发展是在生态理念的指引下倡导绿色技术生产、 绿色生活方式和绿色消费方式等。绿色发展的生态理念要融 入大学生的头脑,生态道德教育发挥桥梁作用。故加强大学 生生态道德教育研究,不仅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一项重要 任务,更是对十八届五中全会的理论回应和行动响应,是建 设生态文明的需要,同时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可靠保障,旨 在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

三、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的实践路径 加强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不仅要树立生态价值观,培 养生态道德观,还要开展生态道德教育实践活动。

(一)树立生态价值观 现阶段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要通过生态知识的传授引 导大学生走出“人类中心主义”,用人与自然和谐生存的生 态价值观取代以人为中心的传统价值观。生态价值观相对于 传统价值观而言,是一种更为正确的道德选择。它能唤起人的内在的生态良心,并与外在的客观需求、现实条件及未来 的发展相结合。[5]通过对大学生进行生态道德教育,使 大学生自身发生“心灵的感悟和内心精神世界的撞击与升 华”,[6]从而帮助大学生形成高度的生态责任感和使命 感,认识到虽说人享有为了生存开发和利用大自然的权利, 但也对其他生命和生命支持系统赋有道德责任,故人类应将 动物及其他物种及整个非人类世界都纳入道德关怀的对象, “成为生态道德和良知的体现者”[7]。基于此,树立生 态价值观,就是要求大学生自觉地承担起维护生态平衡的责 任,实现“人类同自然的和解以及人类本身的和解”。[8] (二)培养生态道德观 生态道德观是在一定社会历史条件下,受生态价值观影 响所形成的对一系列约束人类对待其他生物的行为的思想 规范的认识。[9]培养生态道德观,首先要培养生态意识, 就是要使大学生能够用正确的生态观点看待人与自然的关 系,[10]即认识到自然先于人而存在,自然馈赠给人良好 的生态,而人作为后来者,要在遵循客观规律的基础上科学 合理改造自然,不能为了人的利益去任意的掠夺自然、破环 自然。人和自然就存在状态而言是相互依存的,人类破环自 然本身,也就同时破环了人类自身的生存环境。其次,要培 养生态行为,大学生要杜绝乱扔垃圾、破环公共设施、践踏 草坪等破环环境的行为,倡导绿色消费;
最后,要培养生态 责任,维护生态系统的平衡、促进生态的良性发展是当代大学生不可推卸的责任,大学生应自觉地承担起生态责任,协 调人与自然的不和谐,实现生态危机的和解、美丽家园的创 建。

(三)开展生态道德教育实践活动 辩证唯物主义告诉我们,实践是认识的最终目的。生态 道德教育的作用或地位,属于“解释世界”的范畴,其意义 或使命在于外化为大学生自觉的行动或自觉的实践,即“改 变世界”。基于此,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的开展不仅需要课 堂的教学,也离不开生态道德实践活动的开展。因为课堂教 学固然能培养大学生的生态道德意识、生态价值观和生态责 任感,但现实中的生态环境现状更有利于让大学生认识到生 态破环的严重后果,更有利于唤醒大学生内在的生态良知, 更有利于培养大学生外在的生态行为。在思想政治课的实践 教学中,老师可以就现实存在相关的环境问题引导学生选题, 并指导学生实地进行社会调查活动,让学生通过感性的直观 了解人类在征服自然地过程中所付出的环境代价,并理性分 析所得的调查结果的,从而让学生深刻认识到人类的实践活 动必须遵循自然界的客观规律,反生态的任何人类行为都会 导致生态危机,给人类的生存带来的困境。鉴于此,通过加 强大学生的生态道德教育,当代大学生不仅要学习生态知识, 培养生态理念,更为重要的养成生态行为方式。

参考文献:
[1]恩格斯.自然辩证法[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304—305. [2]〔英〕阿德诺·汤恩比.人类与大地母亲:一部叙 事体世界历史[M].徐波,等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1:
529. [3]周光迅,周夏.生态危机背景下的生态道德建设[J]. 浙江社会学,2010(5):71. [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 ].北京:
人民 出版社,1995:57. [5]周光迅,周夏.生态危机背景下的生态道德建设[J]. 浙江社会科学,2010(5):71. [6]李朝晖.论高校生态道德教育的途径[J]. 当代 教育科学,2011(15):54. [7]王永明.生态道德建设生态文明的伦理之维[J]. 社会科学辑刊,2010(5):36. [8]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1卷)[M ].北京:
人 民出版社, 1979:603. [9]刘开淼.生态道德观:高校道德教育的新目标 [J]. 教育学术月刊,2009(2):71.

推荐内容

钻爱网 www.zuanai.cn

Copyright © 2002-2018 . 钻爱网 版权所有 湘ICP备12008529号-1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