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您的当前位置: 钻爱网 > 合同 > 转让合同 > 小班教学研讨讲述_小班讲述活动

小班教学研讨讲述_小班讲述活动

来源:转让合同 时间:2019-11-23 07:48:37 点击:

小班教学研讨讲述

小班教学研讨讲述 20世纪70年代末,欧美一些发达国家开始进行小班化教 学的实验研究,其中以美国的研究最具代表性。历经四十余 载,欧美国家对于小班化教学尽管还存在诸多争议,然而研 究取得的成绩却不容小视。从20世纪80年代末开始,北京、 上海、天津、南京等多个地区在借鉴国外小班化教学理论与 实践经验的基础上,结合各地实际进行小班化教学实验,如 今也有了自己的研究成果。对我国三十年来的小班化教学研 究进行回顾和总结,不仅是深入小班化教学研究的需要,也 是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深化基础教育改革的需要。

一、我国小班化教学研究的基本历程小班化教学研究的 兴起一方面缘于人们对班级授课制的不断反思和批判,另一 方面也是教学组织形式改革不断深入的结果。20世纪80年代 末以来,我国的小班化教学研究从借鉴欧美国家的相关成果, 到逐步深入进行实验探索,在不断总结经验教训中得到了发 展。

(一)我国小班化教学研究的酝酿阶段(20世纪80年代 末至90年代中期)1987年,有学者针对班级授课制存在的不 利于因材施教、不利于信息反馈、抑制学生智力发展等问题, 建议逐步实行个别化教学,并提出“目前作为过渡时期可逐 步缩减每班学生的人数”的观点。[1]这是我国改革开放 以来文献中首次出现的关于小班化教学的论述。之后,有学 者介绍了苏联和美国缩小教学班规模的基本情况,指出小班化教学已成为发达国家教学组织形式改革的趋势,并针对我 国广州市班级规模庞大的现状,分析了控制教学班规模及进 行教学组织形式改革的可能性,建议在广州市针对低、中、 高三类水平的学校分别实施“补齐班”式的小班化教学,以 期实现班级授课制前提下的小组教学和个别教学形式的最 优化结合。[2]有学者介绍了苏联、美国等发达国家班级 授课制的发展情况,以及其分组教学的实施情况,指出国外 教学组织形式已经向个别化方向发展。[3]有学者重点对 美国教学组织形式改革中的分组教学和开放教育进行了述 评。[4]有学者介绍了国外班级规模的发展阶段和美国关 于班级规模研究的一系列著名实验,如格拉斯和史密斯班级 规模实验,并提出了改进我国班级规模的建议。[5]有学 者进一步明确指出,“缩小班级规模、趋向小班型”是班级 授课制在不断自我完善和更新过程中的主要选择。[6]有 学者结合我国学界关于教学组织形式的各种争论,指出教学 组织形式向个别化发展是我国教学组织形式变革的趋势之 一。[7]这一时期我国关于小班化教学的研究表现出两大 特点:一是以介绍国外尤其是美国小班化教学研究和实践发 展为主;
二是提出缩小班额为我国小班化教学改革的主要选 择。总体而言,引进的研究多自己的研究少,呼吁性的多研 究性的少,说明这一时期小班化教学研究尚处于酝酿阶段。

(二)我国小班化教学的实验研究和推广阶段(20世纪 90年代中期至21世纪初)通过翻译介绍欧美国家小班化教学的研究成果,以及在我国少数沿海发达城市进行的小班化教 学实验,我国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探索适合本土化的小 班化教学模式。1996年,上海市由市教委组织专家率先开展 了“小班化教育”的可行性研究。本次研究先在10所小学进 行试点,至2000年已初具规模,有280所小学推行了“小班 化教育”。[8]总体而言,这些有关小班化教学的实验研 究具有以下明显的特点。第一,富有组织性。如上海市的“小 班化教育”实验是由上海市市委组织专家进行的,这也是首 次由官方发起的关于小班化教学的实验研究。第二,重视对 小班化教学实验的总结。如《小班化教育实践研究初探》一 文,分析了上海市科教院实验小学在“小班化教育”实践中 的实际操作(课程设置、教学策略、教学评价等)和取得的 成就,对教学组织的改进、学生的发展、教师的提高等都具 有重要价值。[9]《“小班化教学”分组教学中存在问题 与解决办法》一文,通过考察上海市浦东新区昌兰小学和上 海市其他试点学校的“小班化教育”实施情况,对小班化教 学中分组教学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五条针对性的改进建议。

[10]《小学素质教育的新视角――北京市小学小班化实验 调研报告》一文,介绍了北京市小班化教学的实验内容和实 验效果,并根据国内外小班化教学的最新研究对北京市的小 班化教学提出了预测和建议。[11]第三,研究成果数量增 多,并出版了相关学术著作。如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出 版的《小学小班化教育教学指南》一书,介绍了小班化教学的教学环境、教学策略与方法、教学人员组合与教学流程管 理、教学评价方法、现代信息技术在小班化教学中的运用等 方面的研究成果。[12]总体而言,这一时期我国的小班化 教学研究侧重于对相关实践的经验总结,不仅有大规模的实 践探索,而且重视理论总结;
不仅引进国外相关研究成果, 更注重与本土相结合。更为重要的是,这一时期的小班化教 学研究视野相当开阔,不再停留于教学组织形式本身的争论, 进而从课程设置、教学策略、教学评价、师资水平等多个方 面进行分析。

(三)我国小班化教学研究的深入发展和理性反思阶段 (21世纪初至今)21世纪初,我国开始了新一轮基础教育课 程改革。这事实上意味着一场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大变革的 到来。也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人们开始多角度、深入地反 思小班化教学实践中存在的问题。有学者认为,在小班化教 学实施过程中,教师应有更强的课堂组织管理能力和敏捷的 应变能力,学生要有自学、思考以及动手操作能力,学校要 提供配套的教学设施和教学资源,并且强调目前我国小班化 教学不是在所有的地方、所有的学校都可施行,要从实际出 发,量力而行。[13]有学者指出,小班化教学是我国教育 在解决了基本的“温饱”问题之后转向“小康”目标发展的 一种必然选择。然而,班级人数少了并不等于实现了小班化 教学,还应该注意成本―效益问题、师资问题以及形式与内 容问题。[14],有学者在反思国内外小班化教学研究的基础上,批判了当前充斥于小班化教学各个领域的“物的逻辑”。

[15]有学者从人是多维关系的存在的角度出发,指出在大 班教学中,多维关系的人被片面化、单一化和实体化了,要 从根本上克服这些危害,小班化教学应该遵循关系性原则、 批判性原则和整体性原则。[16]强烈的反思意识是这一时 期我国小班化教学研究最为明显的特点:一方面对小班化教 学实施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检讨;
另一方面也指出实施小 班化教学所面临的客观困难。

二、我国小班化教学研究的热点问题20世纪以来,人们 为突破班级授课制的局限,从未放弃过有关教学组织形式改 革的努力,提出小班化教学后,人们对其意义、理论基础及 实践策略等进行了广泛的研究。

(一)小班化教学意义研究小班化教学是适应新的教育 发展要求而出现的,其中既有先前教学组织形式改革的经验 和教训,又负载着教学组织形式改革的新理念。这自然激发 了人们对小班化教学意义的研究。总体而言,我国学者主要 从以下几个方面肯定了小班化教学的意义。第一,小班化教 学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和创造性的培养。有学者指出,小 班化教学缩小了生师人数比例,综合了群体教育和个体教育 的优势,使学生的个性意识和个性能力得到更好的培育和发 展。[17]有学者认为,小班化教学最大的受益者是学生, 学生最大的受益点是创造性思维不再被压抑和泯灭。[18] 第二,小班化教学有利于促进师生交往。有学者指出,小班化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突破口,由于班级人数少,增加了 师生之间交往的频率,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老师的关怀和辅 导,有效保证了在教育过程中面向全体学生目标的实现。

[19]第三,小班化教学有利于促进教学公平。有学者认为, 小班化教学为实现课堂教学机会均等提供了可能,为有效教 学提供了可能。[20]笔者认为,小班化教学的意义不仅仅 在于它代表着当今教学组织形式改革的主要选择,更在于它 是促进教育理念革新的一条重要途径。伴随着小班化教学的 推进,原来适用于班级授课制的那种工厂化、产品加工式的 教学将受到挑战,教学情境的变化促使教师必然关注作为个 体的学生的发展,从而使因材施教的观念更加深入人心。

(二)小班化教学理论基础研究关于小班化教学的理论 基础,我国学者主要是从哲学、心理学两个方面展开研究的。

就小班化教学的哲学基础研究而言,学者们一方面结合小班 化教学实践中存在的误区,从小班化教学的价值取向出发, 批评小班化教学实践领域的唯成绩决定论以及研究领域的 唯经济决定论,指出人的发展应是小班化教学的终极追求;

[21]另一方面从人性的多维关系出发,分析了小班化教学 实践中人被片面化、单一化和实体化的倾向,提出应遵循关 系性原则、批判性原则和整体性原则,以从根本上克服这些 危害。[22]就小班化教学的心理学基础而言,有学者从人 际交往心理学的视角,分析了传统教学组织形式的弊端,认 为小班化教学由于强调师与生之间、教与学之间、书本与方法之间等多方面因素的和谐互动,关注每个受教育者,从而 使学生平均得到的教育与关爱的时间和精力增加。[23]有 学者从学生智力发展的角度,结合加德纳(H.Cardller)的 多元智力的理论,认为大班教学侧重的是培养学生语言和数 理逻辑智力,很难兼顾其他智力的培养;
小班化教学为学生 多方面智力的发展创造了条件,使教师能在教学过程中有的 放矢地加以引导。[24]小班化教学研究的进一步深入,必 然要求重视其理论基础研究。目前的理论基础研究仅限于哲 学与心理学方面,今后需积极拓展小班化教学研究的理论基 础,不但要重视哲学反思,而且要以更加开阔的视野,从其 他相关学科中汲取养分,促进小班化教学理论研究的深入, 为小班化教学实践提供坚实可靠的理论依据。

三、我国小班化教学研究存在的问题及反思 20世纪80年代,上海、北京等发达城市开始小班化教学 实践探索,随之小班化教学相关研究成果也逐渐丰富起来, 取得了可喜的成绩。进入21世纪,小班化教学已成为我国教 育教学改革过程中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同时,我们必须看 到,小班化教学研究还存在着一些问题,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第一,本土化理论研究较少。就小班化教学理论研究而言, 我国原创研究较少,介绍国外的较多。欧美国家的小班化教 学研究远远走在我们的前面,学习借鉴别人的研究方法与成 果,有助于找出差距与不足,增强研究的紧迫感,以更大的 热情投入到小班化教学研究当中。但国外的研究针对的是他们实践中的问题,其研究成果只能在有限的方面为我们所借 鉴,而不能直接指导我国的小班化教学实践,更不能代替我 们的研究。因此,应该从我国实际以及具体问题出发,进行 认真、深入地研究。只有这样,小班化教学研究才会真正发 挥指导实践的作用。第二,高度的理论概括不足。总体来讲, 我国小班化教学研究中,经验介绍居多,理论探讨较少。科 学发展的历史表明,科学研究的理论水平越来越深刻地影响 着其相关的实践水平。随着人类社会生产的发展,人们也愈 加依靠相对超前的科学理论指导实践。如果小班化教学研究 只停留于经验描述,不进行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等一系 列细致艰苦的思维活动,不重视经验上升到理论的意义,必 然导致小班化教学研究缺乏高度理论思维,因而就无法为解 决具体的问题提供一般规律性的知识。但这也不是说小班化 教学研究可以无视相关的实践活动,恰恰相反,真正有价值 的教育研究必然是重视教育实践的,因此,只有重视实践的 小班化教学研究才能影响教育教学实践。第三,结合具体情 境的行动研究较少。从我国有关小班化教学研究的文献中可 以看到,相当一部分研究是对小班化教学实验的经验总结。

实验研究试图通过实验总结某一地区小班化教学实践中的 成功经验,以求为更广范围的小班化教学实践提供一般的、 普遍的参照模式。事实上,教育问题往往具有情境性,很少 存在所谓普适性的理论模式,解决策略与实践模式也因此具 有特殊性。相比之下,行动研究则具有更大的优势。小班化教学的行动研究就是研究者在一定理论的启示下,通过对小 班化教学实践的反思,在与相关人员进行协作的过程中探索 改进小班化教学的有效策略,与此同时生成新的小班化教学 理论。有效的小班化教学行动研究既能改进实践,又能促进 理论的进一步发展,能很好地解决理论脱离实践的问题。更 为重要的是,行动研究能够瞄准小班化教学的具体问题,大 大增强了研究的针对性。对于我国而言,经济社会发展水平 还不高,不同地区间的差异也较大,小班化教学实践客观上 面临许多特殊的困难。从目前教育改革趋势来看,教育的价 值取向从重视书本知识的传递逐渐转向追求人的全面发展, 这必然要求教学组织形式从先前批量生产式的大班教学向 适应个性发展的个别化教学转化,小班化教学符合其发展的 方向。从这个意义上讲,我们也应当结合实际,在构建本土 小班化教学理论的同时,展开小班化教学的行动研究,积极 探索小班化教学在我国推行的具体方法与策略。

推荐内容

钻爱网 www.zuanai.cn

Copyright © 2002-2018 . 钻爱网 版权所有 湘ICP备12008529号-1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