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您的当前位置: 钻爱网 > 合同 > 劳务合同 > 教育公平内涵 [教育公平内涵及意义]

教育公平内涵 [教育公平内涵及意义]

来源:劳务合同 时间:2019-11-28 07:48:26 点击:

教育公平内涵及意义

教育公平内涵及意义 教育公平内涵及意义范文 一、教育公平的主要内涵 教育公平的主要内涵,在法律上,是人人享受平等的教 育权利;在教育政策领域,是人人平等地享有公共教育资源;
在教育活动中,是人人受到平等地教育对待,人人具有同等 的取得学业成就和就业前景的机会。为了真正体现和维护教 育公平所蕴含的平等精神,在实际教育活动中,教育公平还 必需包括:在客观上存在着社会发展不平等的历史时期,公 共教育资源配置向社会弱势群体倾斜(“不平等”的矫正);
在现实层面上,反对和遏制旨在破坏教育权利平等和机会均 等的教育特权(“平等”的维护)。

(一)人人享有平等的教育权利 作为现代公民的基本政治权利,教育公平意味着在一个 主权国家内部,凡具有同等公民资格的人包括青少年学生, 不因为他们的性别、种族、地域、健康状况或家庭背景等因 素的不同而在教育上受到不同对待,反对形形色色的教育排 斥或教育歧视。这项权利已经明确地写入现代国家法律之中, 成为一项受到法律确认和保护的公民基本权利。中华人民共 和国成立后,就在《宪法》中明确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 民有受教育的权利”(1954年)。后来历次宪法修正案中(1975、 1978和1982年)都保留了这一条款,2004年的宪法修正案第 46条将这一条款扩展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受教育的权利和义务”。根据宪法精神,《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规 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受教育的权利和义务。公民不 分民族、种族、性别、职业、财产状况、宗教信仰等,依法 享有平等的受教育机会”。“受教育者在入学、升学、就业 等方面依法享有平等权利。”《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 第四条规定:“凡具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的儿童、少年,不 分性别、民族、种族、家庭财产状况、宗教信仰等,依法享 有平等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并履行接受义务教育的义务。” 作为现代社会的普遍人权,教育公平体现了《世界人权宣言》 (1948)的基本精神。《世界人权宣言》第二十六条第一款明 确规定:“人人都有受教育的权利,教育应当免费,至少在初 级和基本阶段应如此。初级教育应属义务性质。技术和职业 教育应普遍设立。高等教育应根据成绩而对一切人平等开 放。”其他的一些得到国际普遍承认的人权公约,如《经济、 社会、文化权利国际公约》(1976)、《儿童权利公约》(1990) 等,也明确地将人人享受平等教育权利作为基本人权加以确 认,认为其基础源于人的固有尊严与平等的要求,源于此项 权利与其他基本人权之间的内在关联。一个显而易见的道理 是,在现代社会中,如果人人不能享有平等的教育权利,那么 他们彼此之间就不能享受同等的生存权、发展权以及其他各 项基本人权。在此意义上说,教育不公平损害的不仅是人们 之间平等的受教育权利,而且是人们之间的平等人权;不仅 是部分人的人权,而且是整个人类的人权体系。(二)人人平等地享有公共教育资源 人人享受同等教育权利在公共政策领域主要表现为人 人平等地享有公共教育资源。从性质上说,公共教育资源是 指由政府通过财政拨款的方式所支持和提供的教育资源,具 有鲜明的公共性、共享性和开放性,不同于私人或个别团体 所提供旨在满足个别人或某一团体需求的教育资源;从类型 上说,公共教育资源包括由政府所提供的入学机会、生均公 共经费、课程资源、师资条件、教学设备、信息技术支持等。

这些资源是公共教育事业发展和青少年素质形成的重要社 会条件,是公民或儿童教育权利实现所指向的实际内容。因 此,依法平等享受教育权利就意味着凡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 都能够依照法律或政策规定,平等地享有各种类型公共教育 资源,不因为自己的性别、民族、种族、家庭财产状况、宗 教信仰等而受到不同对待。在此意义上,教育公平是现代教 育制度与政策活动所应遵循的基本价值原则,旨在倡导、维 护和实现人人享受平等的公共教育资源。在各种各样的公共 教育资源中,教育机会是最核心也是最重要的教育资源,它 意味着一个人接受某种类型和阶段教育的可能性。因此,人 人平等地享有公共教育资源最直接地体现在人人平等地享 有公共教育机会。比较普遍的认识是,教育机会均等包括了 入学机会均等、参与教育过程的机会均等、教育结果的机会 均等以及教育结果对未来生活前景的影响均等。根据教育的 阶段或层次,又可以将教育机会均等划分为学前教育机会均等、初等教育机会均等、中等教育机会均等和高等教育机会 均等。从这方面说,教育公平即是不同类型或阶段的教育机 会在不同社会人群之间的平等分配,或是采取切实可行的措 施缩小业已存在的教育机会差距。

(三)公共教育资源的配置向社会弱势群体倾斜 无论中国还是外国,无论是在发达国家还是在发展中国 家,由于种种复杂的地理、历史与经济社会和家庭等原因,在 事实层面上,并非人人享有的公共教育资源在数量和质量两 方面都是平等的。公共教育资源的供给或配置呈现出比较明 显的地域、城乡、性别乃至种族的不平等,不同学校、不同 性别、不同家庭背景和身体健康状况的青少年儿童也往往受 到不平等的对待。因此,教育公平所要求的人人享受平等受 教育权利、人人平等享有公共教育资源要想真正地得到实现, 就不能简单地停留在法律或政策文本中,必须采取切实有力 的措施矫正历史形成的教育不均衡,减少不同地域、城乡、 性别、种族及学校类型等之间的教育差距,促进整个教育特 别是基础教育更加均衡和协调地发展。从这个意义上说,教 育公平不仅要求平等地分配公共教育资源,还要求公共教育 资源的分配适当地向各种社会处境不利的弱势群体倾斜。从 政治哲学的角度上说,前者体现了分配正义的要求,后者体 现了矫正正义的要求。矫正正义是分配正义的补充和完善, 建立在矫正正义理念基础上的弱势补偿使得真正的社会公 平包括教育公平得以可能。(四)反对各种形式的教育特权 教育公平的实现要求反对各种形式的教育特权。形形色 色的教育特权是威胁与破坏教育公平、引发社会舆论公平性 抱怨的现实因素。特权是崇尚身份差别和阶级不平等的传统 社会的产物。特权的实质就是要求社会不平等、崇尚特殊待 遇。教育特权的实质是要求公共教育资源的分配违背公平正 义的原则,按照权力大小、财富多少或关系远近来分配,以满 足个别人或少数强势利益集团的特殊教育需求。我国是一个 具有漫长封建专制历史的国家,在社会文化心理层面,特权 思想比较顽固。尽管进入现代社会以来,政治领域、文化领 域和教育领域开展了持续的反对特权的斗争,并且取得了显 著的成绩,极大地提高了社会平等的意识,消除了特权赖以 存在的社会制度基础。但是,勿庸讳言的是,直到今天,在广 泛的社会生活领域,反对特权的斗争还很难说取得了最后的 胜利。在公共教育领域,个别人或少数强势利益集团热衷于 利用自己手中的权力、财富或各种社会关系,试图影响或牺 牲公共教育资源的公平合理分配,以实现自身教育利益的最 大化。因此,从思想上、制度上、社会舆论上加快教育民主 化进程,旗帜鲜明地反对和有效地遏制教育特权、预防教育 腐败成为维护和实现教育公平的必然要求。

二、教育公平是现代社会的产物 人类在进入现代社会之前,尽管也提出了“有教无类” 之类的教育思想,反映了进步思想家对于某种程度教育公平的追求,但是它没有成为古代社会所信奉的基本价值原则, 也缺乏实现教育公平所需要的深厚社会物质基础与制度保 障。只有当人类进入现代社会之后,伴随着现代社会经济社 会和文化等各方面的发展,教育公平的理念才被明确提出, 并不断地从一种水平走向另一种更高的水平。教育公平是社 会现代化包括教育现代化的直接产物和重要特征。

(一)教育公平反映了现代化大生产的客观要求 教育公平观念是现代社会的产物,根本上反映了现代化 大生产的客观要求。现代化大生产不同于古代农业生产或手 工业生产的一个重要方面在于:现代化大生产的知识基础不 再是狭隘的个体经验,而是不断发展的现代科学技术。因此, 从事现代化大生产的人就不能在家里、田野里或作坊里采用 古老的“师徒制”形式培养,必须在现代的学校里接受制度 化的正规教育。组织现代化大生产的人要想获得合格的、源 源不断地能够为自己赚取利润的劳动者,也必须拿出钱来向 他们提供最基本的教育。现代化的机器大工业使得现代公共 教育成为可能与必要。现代化大生产的出现,使得扩大教育 机会、人人享受平等的教育权利不再是一种善良的愿望,而 是以科学技术为基础的现代生产方式的内在要求。资产阶级 不对广大劳动人民及其子女进行基本的读、写、算以及劳动 技术教育,现代化大生产就失去其劳动力的基础和再生产的 可能;不持续地提高广大劳动人民及其子女的受教育水平, 现代化大生产就不能跟上科技革命的步伐。在现代化大生产的驱动下,起源于新教教义宣传需要的“义务教育”思想很 快地与经济生产结合起来从而获得了它不断发展最深厚的 动力,实施义务教育的年限不断延长;各国实科学校如雨后 春笋般地涌现打破了古典学科与古典教育本身的贵族性、等 级性与阶级性,广大劳动人民及其子女开始享有最基本的教 育权利;“双轨制”的出现和陆续并轨使得教育公平从教育 的初始阶段向教育的高级阶段发展,广大劳动人民子女接受 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的人数越来越多;高等教育也越来越走 出中世纪大学的古典传统,开始与社会经济生产并从而与广 泛的劳动力需求相联系,在20世纪中叶开始了自己的大众化 历程。可以说,近代以来人类在教育公平方面提出的每一个 新要求,所迈出的每一个新步伐,无不直接或间接反映了具 有革命性的现代化大生产的要求。这种要求的不断满足又反 过来为现代化大生产准备和输送符合新要求的劳动力大军, 直接或间接地促进了现代化大生产从一种比较低级、简单的 形态走向另一种更加高级、复杂的形态。

(二)教育公平是现代政治民主化的重要内容 现代政治是民主政治,不同于古代社会形形色色的专制 政治、寡头政治。民主政治的具体样式不同,与民主政治形 成的具体社会历史环境和要解决的具体社会历史问题密不 可分。但是,不论是选择和实行什么样的民主制度,民主都离 不开教育的支持,都致力于教育权利的扩大和教育机会的增 加。教育公平是现代政治民主化的重要内容,与广大劳动人民不断争取平等受教育权利的教育民主化运动密不可分。如 上所述,现代化大生产尽管为教育公平的提出提供了深厚的 物质基础和强烈的客观需要,但是资本主义制度自私和贪婪 的本性总是力图阻碍教育公平的实现,总是把广大劳动人民 的受教育权利限制在一个最低的水平。这就激起广大劳动人 民为争取平等受教育权利而进行长期的斗争,教育民主化运 动蓬勃开展。当广大劳动人民意识到教育权利不仅与自己的 生产能力和职业前景有联系,而且还与他们的普选权和自身 的社会解放有着密切联系时,他们参与教育民主化运动的热 情就更加高涨,他们要求教育公平的呼声也就更加响亮。第 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黑人围绕着争取平等受教育权而进行 的卓有成效的斗争最终迫使联邦最高法院于1954年5月17日 裁定1896年确立的“隔离但平等”违反宪法第十四修正案精 神,要求各地审慎地消除学校中种族隔离。在这种情形下,围 绕着教育权利和教育公平进行的斗争就不仅具有教育学意 义,而且还具有更加广泛的社会政治意义。

(三)教育公平是现代社会文化价值观在教育领域内的 体现 教育公平是现代社会的产物,更直接地反映了现代社会 文化中“自由”“平等”“正义”“人权”等基本价值观念, 是这些基本价值观念在教育领域的反映,构成教育现代性的 基本内容。教育现代性包含着许多丰富的内容,如教育的生 产性、教育的科学性、教育的世俗性、教育的终身性、教育的普及性、教育的民主性,等等。这些教育的现代特征既是 社会现代性的反映,也构成了社会现代化的重要条件,其根 本的目的就是要培养出具有现代意识、现代素质和从事现代 社会生产与生活能力的人。从这个意义上说,教育公平与现 代人的生存和发展存在着密切的关联,反映了现代人生存和 发展的价值需要。教育公平性是教育现代性的重要组成部分, 甚至应该被视为一个核心的部分。教育公平是现代社会的产 物,凸显了现代社会中人的地位与价值。历史地看,人的地位 与价值在历史上是不断改变的。马克思在谈到人的地位和价 值时曾经说过,古代社会是人身依附的社会,现代社会则是 物的依赖基础上的独立个性阶段,未来社会(社会主义和共 产主义社会)则是人的自由个性得到全面发展的阶段。按照 马克思的观点,现代社会中人的个性解放为公平观念的普遍 应用提供了人类学前提。事实上,没有人的个性解放,就根本 没有什么公平可言。在强调人身依附的古代社会,君臣之间、 男女之间、长幼之间、封建主(贵族)和农奴之间是不会产生 公平观念的,也根本不会去讨论教育公平与否。接受与自己 的身份相一致的教育,这是古代社会对教育的唯一要求。例 如,在古代社会,女子不受教育是天经地义的,所谓“女子无 才便是德”尽管遭到很多开明人士的批评,但是基本上反映 了古代社会男性中心主义的文化和教育立场。现代社会随着 性别的依附、家庭的依附、阶级的依附等依附性社会关系的 解体和个性的解放,必然带来对更加广泛的社会平等包括教育平等的要求。从这个意义上说,现代社会人的独立和解放 为教育公平从观念到实践提供了社会文化基础和思想条件。

作为一种现代教育价值观,教育公平要求在政府制定公共教 育政策和配置公共教育资源过程中,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反对各种各样的特权思想,摒除各种各样的等级观念,克服 精英主义的偏见,防止“有者愈有,无者愈无”现象的出现, 逐步地缩小或消除历史形成的教育差距。比起西方社会来, 中国社会的现代化进程起步晚,现代社会的基本价值还没有 得到全面实现,在广泛的社会生活领域中特权思想、等级观 念和精英主义的心态还时常出现,影响到社会公共资源配置 特别是那些稀缺或优质的公共资源配置的公平性、合理性, 教育公平从观念到实践还有一段很长的路要走。

三、教育公平是社会的基础性公平 根据公平理念所适用的社会领域,可以将社会公平区分 为政治公平、经济公平、文化公平、法律公平和教育公平等。

社会公平是影响教育公平的重要条件,教育公平是一种基础 性的社会公平。教育公平的缺失或受到损害,将极大地影响 到其他领域的社会公平,使得其他领域的社会不平等得以延 续并进一步放大。因此,促进和扩大教育公平,是缩小和克服 形形色色的社会不平等、反对社会排斥、鼓励社会流动、社 会参与和社会团结的必由之路。

(一)社会公平是影响教育公平的重要条件 作为整个社会公平体系的一个组成部分,教育公平的水平和状况反映着整个社会的公平水平和状况。在原始社会, 由于生产力水平低下,人们不得不采取原始的共产主义制度, 集体劳动,平均分配财物和社会政治权利,整个社会处于一 种低水平的绝对公平状态。这导致原始社会的教育也是如此, 处于一种低水平的绝对公平状态。随着私有制、阶级和国家 的出现,原始的共产主义制度解体,人们进入到一个极不公 平的时代,奴隶主与奴隶之间、封建主与农民之间以及在其 他的各个社会群体如种族、性别等之间,都存在着严重的不 公平。这种不公平不仅体现在劳动和分配领域,而且体现在 政治领域、法律领域、文化领域等所有的社会生活领域,教 育领域也不例外。这个时期的教育处于一种绝对的不公平状 态。直到近代社会,在工业革命、资产阶级革命、民权运动 等多种力量的推动之下,社会公平问题才受到广泛的关注, 公平理念开始在政治领域(如选举权的不断扩大)、经济领域 (如按劳分配制度的普遍确立以及高额遗产税的征收)、法律 领域(如“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理念的确立)、文化领域(如 性别平等、种族平等等)、教育公平(如废除双轨制、取消种 族隔离、方便女童入学、入学机会均等、开放入学政策、全 纳教育出现等)被认同和实施,整个社会进入了一个反对特 权和崇尚公平的时代。人类对教育公平的期望程度直接反映 着整个社会公平所达到的水平和程度。不仅如此,现实生活 中其他社会领域内的公平状况深刻地、多方面地影响着教育 公平。教育公平不是处在一种真空当中。从政治领域来说,如果主权国家内部的公民不能享有同等的政治权利,那么也 就不会享有同等的教育权利和教育机会。文化大革命期间, 由于在政治上奉行“以阶级斗争为纲”,将“敌我矛盾”泛 化到一切社会生活领域,被认定为地(主)、富(农)、反(动派)、 坏(分子)、右(派)的人们及其子女就不能享受同等的教育权 利和机会。从经济领域来说,如果一个社会还存在着多种劳 动形式和分配制度,不同地区和社会群体之间的收入差别还 比较大,那么自然会影响到不同地区和社会群体的教育投入 能力、教育期望水平、实际受教育的程度以及通过教育所获 得的最后收益。如果整个社会的经济结构和分配制度是不平 等的,那么指望建立一种充分公平的教育体制也是不可能的。

在某种程度上,学校教育体系与社会经济制度之间存在一种 “对应关系”。同样,如果一个存在多样文化的社会中,各种 文化之间的关系不平等、不民主、不公正,那么反映到学校 中来也必然会影响到不同文化背景和文化出身的青少年儿 童的学习成就。其中,出身于居于支配地位的文化系统中的 青少年儿童会比出身于被支配地位的文化系统中的青少年 儿童更易于适应学校环境并取得成功。所以,从这个角度来 说,要想真正彻底地解决教育公平问题,就要同时提高整个 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和法律领域的公平水平,它们彼此之 间存在着一种同源或共生的关系。因此,对教育不公平的分 析和考察也不能局限于教育系统内部,而应该以分析和考察 整个社会关系的公平状况为条件和前提。(二)教育公平在促进整个社会公平过程中发挥基础性 作用 教育公平一方面受到其他社会公平的影响,另一方面也 反过来影响到其他类型社会公平的实现,两者之间存在着一 种现实的、交互的功能性关系。评估教育公平在整个社会公 平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一个基本的途径就是评估教育在整 个现代社会发展的地位和作用。在这个时代,教育已经完成 了由社会结构的边缘到社会结构中心的位移,对于社会发展 中的作用也由单一的政治功能发展到综合的政治、经济、文 化等多方面功能,全方位地影响着社会发展的进程,成为社 会发展的“催化剂”和“加速器”。具体而言,教育能够改 善人口质量,提高民族整体素质,把沉重的人口压力转化为 人力资源优势,同时为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打下良好的文 化基础;教育能够促进优秀文化的延续和发展,传播文化多 样性的观念,有利于文化理解、文化融合和文化创新;教育能 够传播法律文化,培养青少年学生健全的法律,营造法律面 前人人平等的社会心理氛围;教育能够传播公平理念,帮助 青少年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培养高尚的人生理想、养 成良好的道德素质,使他们热爱正义、关心弱小、远离特权、 关注民生。因此,教育公平尽管自身受到复杂的社会因素影 响与制约,但是却对促进整个社会的政治公平、经济公平、 文化公平和法律水平、培育公平文化和有正义感的人有着基 础性、前提性和关键性的作用。教育公平是社会的基础性公平,是矫正社会不公平的重要手段。教育公平的丧失,必将使 得整个社会原有的不公平状况进一步加剧。当前,我国社会 的改革开放事业正在向纵深发展,并且取得了巨大的历史性 成就,充分显示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然而,由于种种复 杂的自然、历史和社会原因,在整个社会蓬勃发展的同时,人 们也看到,社会收入差距以及由此产生的其他社会差距也日 益显现出来并有进一步扩大的趋势。根据国际公认的指标体 系,其严重程度甚至超过了一些发达国家。伴随着不断扩大 的社会差距,人们在意识领域也重新出现了社会区隔乃至社 会歧视和社会排斥的意识,社会成层和分化的速度在不断加 快。如何解决这种社会改革与发展中出现的新问题?如何防 止这种社会差距在不同的社会阶层之间进一步扩大?政治的 决策、经济的手段都是不可缺少的。除此而外,教育也是一 种缩小社会差别重要的杠杆,“治贫先治愚”的口号就生动 地说明了教育的杠杆作用。实现和扩大教育公平,关心西部 教育,关心农村教育,关心社会处境不利群体的教育,是缩小 社会差别、促进共同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有效途 径。

(三)教育公平是保障人的发展的起点公平 教育公平不仅是社会的基础性公平,而且是人的发展的 起点公平。这是由教育在人的发展中发挥的主导作用所决定 的。教育学告诉人们,人的发展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受许多先 天与后天、主观与客观、内部与外部因素的影响。在影响人的发展诸因素中,遗传素质、社会环境、教育环境和个体的 自觉努力是几种关键的因素。在这些因素之中,教育又是最 关键的,在其他几种影响因素相对稳定的情况下,教育几乎 成为决定性的因素。倘若离开了教育,个体的发展是不可想 象的。尤其是在当代,受不受教育,受怎样的教育,从某种程 度上就决定了人未来的发展状况。从这个意义上说,教育公 平为不同的人们之间提供了一个共同的发展基础或平台,教 育公平是保障人的发展的起点公平。教育公平是保障人的发 展起点公平,不仅是在教育公平保障每一个人个体发展的意 义而言的,也是在教育公平保障所有人共同发展的意义上而 言的。马克思在论述资本主义条件下人的发展时曾经对一小 部分(统治者)的发展以牺牲一大部分人(工人阶级)的发展 现象进行过严厉的批评,认为这种状况既损害了工人阶级的 发展,也损害了统治者自身的发展,导致了整个资本主义社 会人的片面发展或畸形发展。他创造性地重新诠释了人的全 面发展的思想,并为这种思想的实现找到了物质基础。值得 注意的是,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所说的人的全面发展不是指 单个人的发展,而是指所有人的发展。或者说,在马克思主义 经典作家看来,人的全面发展不可能一个个地、一部分一部 分地实现,只有在促进每一个或所有人发展的基础上才可能 实现。在此意义上,我们自身发展的程度与他人发展的程度 存在理论和实践上的相关性。从这个角度说,所有人的全面 发展是个体全面发展的重要社会条件。这是一个非常深刻的理论,精辟地揭示了作为社会存在的人的发展规律。根据这 一理论,教育公平通过促进所有人的全面发展而为个体的全 面发展创造条件。在此意义上,教育不公平最终损害的不是 个别人或哪个弱势社会阶层的利益,而是整个社会、整个人 类的利益。

(四)知识社会中教育公平的基础性地位更加凸显 20世纪60年代,现代社会和现代化大生产进入了一个新 的发展阶段,在文化价值、政治信念、阶级结构、生产方式、 信息技术以及日常生活等领域出现了许多新的特征。美国著 名的社会学家和未来学家丹尼尔•贝尔将其命名为“后工业 社会”或“知识社会”。在这个社会中,教育机会的“机会” 价值将真正体现出来,教育机会的获得或丧失在人类历史上 将第一次真正地决定一个人或一个民族的命运。20世纪90年 代中期,“知识社会”的概念逐渐得到认可。在这个时代,知 识越来越代替能源、权力、资源、资本等要素成为决定一个 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因素,也成为影响个人命运最重要 的因素(正如一句家喻户晓的广告词所说:“知识决定命运”)。

这种认识反映在1996年OECD的著名年度报告―――《以知识 为基础的经济》(Knowledge-basedEconomy)中。报告一开始 就指出:“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各国的经济发展更多地建筑 在知识和信息的基础之上。现在知识已经被认为是提高生产 力和实现经济增长的驱动器,信息、技术和学习在经济活动 中的作用引起人们新的关注。”在该份报告中,报告人系统地阐述了“新增长理论”。新增长理论认为,“知识”不仅 是影响生产的外部因素,更直接地是一种新的“标准生产函 数”。与传统的劳动力、资本、原材料和能源等生产函数不 同,作为一种新的标准生产函数,“知识”可以提高资本的相 对边际生产率,提高投资的回报率;知识的增长不存在投资 回报率递减问题,因而可以增加经济持续增长的可能性。正 是由于这样,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又把“以知识为基础的经 济”称之为“学习经济”,认为学习是挖掘新技术的生产力 和保持长期经济增长的关键,甚至认为“学习”“可以决定 个人、企业乃至国家经济的命运。”在这个时代,围绕着知 识标准、知识产权、知识生产、知识传播和知识利用所进行 的竞争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激烈。而这种竞争最直接地体 现为教育权利、教育机会、教育资源和教育质量的竞争,整 个社会舆论因而对教育公平问题的敏感性比以往任何时候 都更加强烈,追求更大程度和更高水平的教育公平已经成为 当前世界教育改革的共同主题

推荐内容

钻爱网 www.zuanai.cn

Copyright © 2002-2018 . 钻爱网 版权所有 湘ICP备12008529号-1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