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您的当前位置: 钻爱网 > 合同 > 劳务合同 > 西方哲学史的论文【西方哲学史特点改革分析论文(共3篇)】

西方哲学史的论文【西方哲学史特点改革分析论文(共3篇)】

来源:劳务合同 时间:2019-11-22 07:55:34 点击:

西方哲学史特点改革分析论文(共3篇)

西方哲学史特点改革分析论文(共3篇) 第1篇:对西方哲学史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 一、正确认识西方哲学史学科及课程的性质,明确教学目的 对西方哲学史学科及课程的性质的不同理解,无疑会影响到课程教学 目的的确定。长期以来,源于对自然科学的顶礼膜拜以及受近代实证主义思想的 影响,我国理论界对哲学学科的性质一直存在种种误解。例如,我们习惯于对知 识学科的二分法,将学科分为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两大类,而且把哲学(历史、 文学、语言、艺术、宗教)等人文学科都归属于社会科学的范畴之内。基于这种 认识,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把哲学作为一种“科学”知识来传授。

这种知识传授型的教学模式,即给出观点和知识、罗列并解释知识要 点、举例并说明理论影响,在西方哲学史课堂教学中被广泛应用。因而,教师只 需照本宣科,向学生介绍本课程的一些基本范畴、重要哲学家、主要哲学体系及 流派的发展史以及哲学问题和哲学概念的形成和发展史就万事大吉了,学生通过 死记硬背即可通过考试,并顺利地拿到这门课程的学分。那么教学效果及教学质 量如何呢?对于大部分学生来说,一提到“西方哲学史”,他们的第一反映就是“晦 涩、枯燥、乏味、没意思”。

其实,哲学作为一门“爱智”之学,起源于古希腊的西方哲学,哲学就 是哲学史。在西方哲学史课程教学中,教师不仅要进行“知识传授”,更重要的是 要讲清各种哲学学说、流派之间的内在逻辑联系,并从中把握西方哲学思想发展 的脉络和趋势,从逻辑与历史相统一的角度对西方哲学进行总体性和辩证性的把 握。因此,在本课程的讲授过程中,教师应始终紧扣西方哲学思想的概念发展和 内在逻辑,尤其要说明各时代的哲学思想及其与当时社会生活之间的密切联系, 使学生对抽象的哲学思想与具体的社会生活实践之间的因果关系产生一定的认 识,深刻领会“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这一命题。只有如此,才能实现本课程的 教学目的,即引导学生走向广阔的社会生活,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创造性 思维能力,引导他们对社会生活进行思考,并从中体悟出一些重要的人生哲理, 以增进智慧,促进成长。

二、明确本课程的前开和后续的课程,合理设置课程体系在我国,高校的哲学系或其他人文专业都将西方哲学史作为一门专业 主干课或者必修基础课程来开设,另外还开设马克思主义哲学和中国哲学史,以 上三门课程共同构成了高校哲学教育教学的主阵地。但遗憾的是,由于种种原因, 这三门课程的前开后续关系时常混乱不堪。最为典型的表现就是“新瓶装旧酒”, 即在大学的第一学期就开设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课程。众所周知,马克思主义哲 学只是西方哲学发展历史长河中的一个流派,好比大海中的一朵浪花。尽管“一 滴水可以折射整个太阳的光辉”,但那毕竟只是“折射”。换言之,如果不先开设 西方哲学史课程,那么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教学质量将会大打折扣。

基于此,在我国高校应构建一个合理可行的西方哲学史课程体系,并 合理设置课程。该课程体系具体应包括哲学通论、西方哲学史和马克思主义哲学 三门课程。

哲学通论在大学哲学教育课程体系中应是一门素质基础课,也是一门 不可或缺的课程。如果把整个哲学课程体系比作一棵大树的话,那么该课程就是 这棵大树的根,只有根的精壮和深厚,枝和叶才会茂盛。哲学通论应侧重于讲述 哲学学科的基本性质与问题领域、哲学与民族和时代的关系、哲学在人类精神体 系中的位置、本体论学说的基本内容与旨趣、认识论与科学的关系、历史哲学的 过去与未来、哲学的现状与发展趋向等。它旨在培养学生的哲学修养,并对学生 进行思维训练,以拓展其思考和理解人文问题的视野。这门课是学生学习西方哲 学史的基础课,它要求学生要了解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以及其作为人类知识 基础与文明基础之批判的双重特征;
了解哲学问题产生的根源与性质;
了解哲学 研究的基本领域(本体论与形而上学、认识论与方法论、历史观与文化观等)及其 旨趣、特征;
了解哲学史上的几次重大转折;
了解哲学与民族和时代的关系;
等 等。

西方哲学史侧重于对古代哲学即希腊哲学(包括罗马时期的希腊哲 学)、中古哲学即中世纪哲学(包括教父哲学、经院哲学、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 和近代哲学(包括经验论与唯理论、法国哲学和德国哲学)等内容的讲授。西方哲 学史旨在有联系地、系统地阐述那些为解决存在问题或使人了解我们经验世界而 做的种种尝试。它是从古至今探源究理的人类思想的发展史。

马克思主义哲学侧重于对辩证唯物主义、唯物辩证法、辩证唯物主义 认识论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概要讲授,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基 本原理的教育,使学生领会毛泽东和邓小平的哲学思想,并了解“三个代表”重要 思想的哲学基础,帮助学生掌握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政治素养和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 观点和方法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改革教学手段和方法,提高多媒体教学的实效性 自上世纪60年代以来,随着信息技术的兴起,大学生越来越倚重于通 过图像来理解和解释世界,图像已经成为他们叙述世界与接受世界的一种重要的 方式。当代大学生利用图像可以快速地了解世界、获取最新的资讯,但又无可逃 避地承受着“读图时代”所带来的精神消解和思维平面化。

从上世纪90年代起,多媒体技术辅助西方哲学史的教学已经成为本课 程教学改革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多媒体技术集图形、文字、声音、视频、动画、 色彩等信息表达和储存等功能于一体,有利于创设教学情景,改变本课程教学所 面临的沉闷、枯燥和乏味的现状,从而提高教学的质量。例如,西方哲学史中有 很多音译过来的人名、地名和著作名,如果使用多媒体教学,就可以把那些西方 哲学史教科书中没有的图片(包括肖像、著作、地图、建筑、雕塑、绘画等)通过 视频展示给学生,这样可以增强教学的直观性,激发学生学习西方哲学史的兴趣, 从而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但是,利用多媒体辅助西方哲学史课程教学也给我们带来了许多有待 深入探讨的问题。因为哲学是用逻辑、范畴、概念反思性地把握事物,而语词正 是具有概念性、抽象化的理性文化的表现形式。所以语词叙事的抽象性与哲学的 反思性是高度一致、高度融合的。换言之,哲学最有效的交流方式是语词叙事而 不是图像叙事。语词叙事较之图像叙事一个最明显的特征就是它的符号载体发生 了根本性的变化。语词叙事以线性字符为信息载体,“这种书面化的字符,尤其 是西方的拼音文字,当它呈现在读者面前时,不仅舍弃了其所指事物的形象、情 境,而且还舍弃了字符的读音,去掉了口语文化的情绪记录和身体态势及面部表 情等信息能指因素。也就是说,它是极度抽象的。人们在阅读它时,需要精神自 我的高度投入,才能把握语词叙事的思想内容”。语词的阅读是在咀嚼、品味的 过程中追求一种高远、淡泊的人生境界,而图像则是瞬间的直观体验,它转瞬即 逝,因而在图像叙事中,浏览取代了静观,直觉取代了沉思。

教育的发展历来都与媒介和文化的变迁密切相关。我们立足于多媒体 技术辅助本课程教学所带来的良好的教学效果,继续寻找一种更好、更适用的哲 学智慧传播方式。首先,要树立起多媒体教学只具有“工具性”、“辅助性”作用的教学观 念。媒体是人体的延伸,“媒体”要适应人体,不能用“媒体”来代替人体。西方哲 学史不能“人灌”,更不能“电灌”。西方哲学史教学模式改革寻求的是教师人体与 媒体的“组合优势”,必须坚持以教师为主导,教师不能被边缘化,也不能成为多 媒体的消极执行者。否则,多媒体辅助教学便是舍本逐末。

其次,要认识到多媒体教学手段的使用必须服从和服务于西方哲学史 课程的教学目的。不能用单纯的演示代替教师的讲解,不能只强调容量而忽视对 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应运用当代认知心理学的原理,调动学生的感觉器官,为 学生创设教学情景,给学生提供间接生活体验的机会,引导学生对本课程的重点、 难点问题进行深层次的思考。

四、改革考核评价方式,采取多元化的考核形式 在深化西方哲学史课程改革的过程中,加强对课程考核方式改革的研 究和探索,对教育教学质量的进一步提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在考核内容上,应从知识考核转向对知识的理解、运用上。传统的考 核始终围绕着对书本知识的识记设置题型和题目,这就使得教学重点无法从知识 传授向能力培养转移。因此,在试卷中,要大量减少需要死记硬背的名词解释题、 填空题、简答题等的数量,应增加考查知识运用的选择题、判断分析题、材料分 析题等的比重。

在考核形式上,应力求实现多元化考核。为了与改革相适应,在考核 形式上应采用闭卷和开卷相结合、分段考试、 实践证明,西方哲学史的课程考试作为检验教学目的、测评教学内容 完成情况的主要手段,在整个教学环节中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对西方哲学史考 核方式进行改革,有利于提高该课程的教学质量,并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作者:余慧珍 第2篇:文德尔班、罗素、梯利的“西方哲学史观”及其特点 文德尔班、罗素、梯利三位处在不同时期、分属不同流派的哲学家, 各自从自己学派思想的角度,写了“西方哲学史”。这三本风格迥异的“西方哲学 史”,其特点是什么?它们的特点又与其各自的哲学思想有什么关系?这三本哲学史又有何优缺点?本文将就以上问题,做如下介绍:
一、文德尔班的哲学史观 文德尔班在“绪论”中写道:“因此哲学史研究要完成下列任务:(1) 准确地证实从各个哲学家的生活环境、智力发展和学说的可靠资料中可以推导出 什么东西来。(2)从这些事实,重建出创始的发展过程,以便就每个哲学家来 说,我们可能了解他的学说哪些来自前人的学说,哪些来自时代的一般观念,哪 些来自他自己的性格和所受教育。(3)从考虑全局出发来估计,这样创立,根 据根源来阐述的这些理论对于哲学史总的成果说来,具有多大价值。”[1]25 1.构建哲学史的特殊结构 文德尔班的哲学史全称为《哲学史教程——特别关于哲学问题和哲学 概念的形成和发展》。由此题目便可看出,其哲学史的重点便是阐述哲学问题和 哲学概念的形成和发展。这在他的哲学史的目录中,便可看出,他把整个哲学史 分为七篇:希腊哲学、希腊化-罗马哲学、中世纪哲学、文艺复兴时期的哲学、 启蒙运动时期的哲学、德国哲学、19世纪哲学。而在每一篇的结构中,与其他哲 学史按照哲学家划分章节完全不同,文德尔班是用哲学问题与概念来划分章节的。

比如:在第一篇“希腊哲学”中,文德尔班的分节是“存在的概念、宇宙发展过程 或宇宙变化的概念、认识的概念、道德问题、科学问题等等。文德尔班的这种独 具一格的哲学史写法,是他的哲学史最大的特点。

2.否认历史发展的规律性 文德尔班否定社会历史科学的任务是研究和发现社会历史的规律,而 把它归结为对于孤立的历史事件进行伦理学和美学的估价。他在论述希腊科学第 三个时期(体系化时期)与前两个时期的关系时,说:“这一时期在本质上表现 为宇宙论时期和人类学时期的思想体系的相互渗透。这种结合,只在很少程度上 表现为事实的必然性,在更少程度上表现为时代的需求;
实际上这种结合在本质 上是伟大人物和伟大人物独特的认识路线的功绩。”[1]137 3.“描述特征的”科学 文德尔班研究哲学史的方法,是对特殊的、具体的事件进行描述的方 法,或者说个别化的方法。哲学史的目的在于把某一过去的事件栩栩如生地再现 于当前的观念中。4.对哲学史中的理性主义者采取不推崇的态度 作为重视“价值论”的文德尔班,认为价值的标准是个人的好恶、情感, 所以,那些哲学史上重视人类理性的哲学思想,文德尔班在书中都有所批评。文 德尔班在写柏拉图的“理念论”时,在书中写道:“柏拉图的理念世界只不过是通 过概念仔细思考过的知觉世界,这种批评是正确的。”[1]167而且,文德尔班把柏 拉图的理念称为内容最一般、最贫乏的概念,“那个金字塔的顶峰必然是内容最 一般、最贫乏的概念。”[1]167 作为一个哲学家而非哲学史家,文德尔班的“西方哲学史”中处处充满 了他对于哲学史上的哲学思想的好恶、批评或赞同。他的哲学思想影响了他写“西 方哲学史”的角度,而他的哲学史中,对那些哲学思想的评论,也能在很大程度 上左右了读者的思想。作为新康德主义者的文德尔班,主要采用新康德主义的观 点来写哲学史,而新康德主义者对社会历史的解释的标准是根据其价值论,所以 其写哲学史的方法带有非理性主义色彩。他的非客观的写法,是他的哲学史的一 大缺点。但是,他的哲学史的结构,一反常态,不是按照时间、人物去写,而是 按照时间、哲学问题去写,这样的哲学史使我们耳目一新,而且还能让我们对于 哲学史上问题的种类、问题的发展脉络,某一哲学思想的前后相继性一目了然, 这是他的哲学史的成功之处。

二、罗素的哲学史观 1.“哲学乃是社会生活与政治生活的一个组成部分” 罗素的西方哲学史的全名为《西方哲学史及其与从古代到现代的政治、 社会情况的联系》。由其题目,我们可以看出其西方哲学史着重的是古代到现代 的政治、社会情况以及哲学与其的联系。正如他在“美国版序言”中所写:“我的 目的是要揭示,哲学乃是社会生活与政治生活的一个组成部分,它并不是卓越的 个人所做出的孤立的思考,而是曾经有各种体系盛行过的各种社会性格的产物与 成因。”[2]5所以,罗素的哲学史对一般历史的叙述,比通常哲学史家所做的要多。

比如,罗素在书中写柏拉图时,首先写的是“斯巴达的影响”。在这一章里,罗素 详细描述了斯巴达的情况以及其对希腊社会、思想等方面的影响。“要了解柏拉 图,其实,要了解后来许多哲学家,就有必要先知道一些斯巴达的事情。”[2]131 然后,罗素写的是“柏拉图见解的来源”。在此章中,罗素首先分析了柏拉图的哲 学思想受了毕达哥拉斯、巴门尼德、赫拉克利特以及苏格拉底的影响。紧接着,便说:“所有这一切又是怎样和政治上的权威主义相联系着呢?”[2]145罗素从四 部分分析了柏拉图的思想是怎样与当时的政治相联系的。由此,罗素认为,一个 哲学家在哲学史上的地位并不是由他的哲学的优异性所决定的,而是由其哲学对 社会、政治的影响大小来决定的。罗素认为,“就这一方面而论,甚至于纯粹的 行动家们有时也具有很大的重要性;
很少哲学家对于哲学的影响之大是能比得上 亚历山大大帝、查理曼或者拿破仑的。”[2]5 2.哲学乃是某种介乎神学与科学之间的东西 罗素认为的哲学“乃是某种介乎神学与科学之间的东西,它和神学一 样,包含着人类对于那些迄今为止仍为确切的知识所不能肯定的事物的思考;
但 它又像科学一样是诉之于人类的理性而不是诉之于权威的。”[2]11“一切确切的只 是都属于科学,一切涉及超乎确切知识之外的教条都属于神学。但是,介乎神学 与科学之间还有一片受到双方攻击的无人之域,这便是哲学。”[2]11 3.注重理性 与文德尔班恰恰相反,罗素的哲学思想决定了罗素对哲学史的观点是 注重理性。在哲学史中,首先,对于理性思想的赞同大于对于非理性思想的认同。

在对柏拉图的叙述中,对于柏拉图思想中理性方面的思想大加赞扬。比如,柏拉 图思想中的“理念论”,便是表现柏拉图理性思想的代表。罗素对于“理念论”有很 高的评价:“柏拉图关于理念的学说包含着许多显然的错误。但是尽管有着这些 错误,它却标志着哲学上一个非常重要的进步,因为它是强调共相这一问题的最 早的理论,从此之后共相问题便以各种不同的形式一直流传到今天。一切的开端 总归是粗糙的,但是我们不应该因此便忽视它们的创造性。”[2]11其次,对理性 主义学派们的认同大于对非理性主义学派的认同。比如,罗素在书中对欧洲浪漫 主义进行了批驳。“浪漫主义运动从本质上讲目的在于把人的人格从社会习俗和 社会道德的束缚中解放出来。……但是,自我中心的热情一旦放任,就不易再叫 它服从社会的需要。”[2]169“由于这运动(浪漫主义运动)鼓励一个新的狂纵不 法的自我,以致不可能有社会协作,于是让它的门徒面临无政府状态或独裁政治 的抉择。自我主义在起初让人们指望从别人得到一种父母般的温情;
但是,他们 一发现别人有别人的自我,感到愤慨,求温情的欲望落了空,便转成了憎恨和凶 恶。”[3]225 4.利用逻辑分析的方法解释哲学概念罗素的哲学史中,到处都有其对概念的逻辑分析,并且他还用分析得 到的结果来评价历史上哲学家们的思想的正确性。由他对柏拉图的“理念论”所做 的逻辑分析,便可见一斑。“这一理论(理念论)一部分是逻辑的,一部分则是 形而上学的。逻辑的部分涉及一般的字的意义。有许多个体的动物,我们对于他 们都能够真确地说:‘这是一只猫。’我们所说的‘猫’这个字是什么意义呢?显然 那是与每一个个体的猫不同的东西。一个动物是一只猫,看来是因为它分享了一 切猫所共有的一般性质。没有像‘猫’这样的一般字,则语言就无法通行,所以这 些字显然并不是没有意义的。但是如果‘猫’这个字有任何意义的话,那么它的意 义就不是这只猫或那只猫,而是某种普遍的猫性。这种猫性既不随个体的猫出生 而出生,而当个体的猫死去的时候,它也并不随之而死去。事实上,它在空间和 时间中是没有定位的,它是‘永恒的’。”[3]225罗素用逻辑分析了“猫”这个字,从 而使大家更形象地了解了“理念”、“形式”、“共相”的意义。这种用逻辑分析来解 释哲学概念的方法,在罗素的哲学史中,是屡见不鲜的,这里就不一一列举了。

罗素说过:“哲学探索的意义不在于对于这个不确定的世界给出最终 确定的答案,而是在于使我们生活在不确定性中确定地生活。”这应该就是罗素 对于哲学的作用,以及哲学在我们生活中的地位的认识。

三、梯利的哲学史观 梯利作为一名哲学史家,他的哲学史的最大特点就是客观。梯利介绍 西方各个哲学家的思想时,尽量保持不偏不倚的态度。尽量不以个人的好恶来评 价哲学家的思想,避免做出有失偏颇的评价,让自己的评价尽可能的公平、公正。

比如,在对柏拉图哲学思想的描写中,梯利完全不像文、罗两位那样,文章中处 处充满着自己对柏拉图哲学思想的看法和意见,梯利在对柏拉图思想的叙述中, 很少掺杂自己的评价。而就算是在最后一节“柏拉图在历史上的地位”中,他对柏 拉图的评价也是非常客观、中肯的。在这一节,梯利写道:“柏拉图的哲学认为 关于宇宙的唯理的知识是可能的,知识起源于理性而不是感官知觉;
从这种意义 来看,它是唯理主义的。不过,经验是激发先验观念的必要手段。它肯定实在世 界的存在,从这个意义上说,它是实在主义的。”[4]76在这一节中,梯利还阐述 了柏拉图的哲学思想对基督教的影响,以及对以后欧洲的哲学的影响,这些阐释 也都是很中肯、客观的。

另外梯利将作者的哲学思想阐述得尽可能详尽,从而让读者自己去对 哲学家们的思想进行评价,而尽量不让自己的观点影响读者对哲学家们思想的认 识。在“绪论”中,梯利写道:“介绍各种体系时,我们将注意让作者摆出自己的观点,而不泛加品评……但是完全消除个人因素是不可能的,哲学史家先入为主 的成见必然在一定程度上流露于他的著作中。其表现方式多种多样:重视某些哲 学,表明什么是进步和衰退,甚至对各个思想家论述的篇幅也有所不同。所有这 些都是无可避免的,不过,应当让每个哲学家有机会充分地表明自己的论点,而 不要常常加以批驳,使他受到干扰。”[4]1 梯利的哲学史的第二个特点是细致。这可以分为三个方面:第一,对 哲学家列举的细致。就像他说的“应当让每个哲学家有机会充分地表明自己的论 点”,而不像罗素那样,对于影响重大、在哲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哲学家的思 想的阐述,会很详细,而对于那些影响弱、影响范围小的哲学家们思想的阐述, 会很简略,甚至书中未曾提及。

第二,对哲学家思想的阐述很细致。对于在哲学史上有地位的哲学家 的思想,尤其是对后世影响很深的思想,梯利阐述得非常细致。比如,柏拉图的 思想。梯利从辩证法、理念论、自然哲学、心理学、伦理学、政治学六个方面进 行阐述,并且还客观地论述了柏拉图在历史上的地位和柏拉图以后形成的柏拉图 学派的情况及思想。

第三,对每一时期哲学产生的背景,以及促使这种哲学思想产生的原 因,进行了很详细的阐述。比如,在第一编,希腊哲学中,梯利从自然条件、社 会条件、政治背景、文学背景、宗教背景和希腊哲学概观六个方面阐述了希腊哲 学产生、发展的社会、政治、宗教根源。梯利认为“哲学史必须力求把每一种宇 宙观放在它适当的背景中,把它看作是一个有机整体的一部分,把它同过去、现 在和将来的文化的、政治的、道德的、社会的和宗教的因素联系起来。”[4]1梯利 的这种哲学史观,决定了梯利对哲学产生的根源、背景进行详细的描述。

梯利哲学史的第三个特点是,脉络清晰。梯利不只注重每一哲学思想 自身以及其与社会、政治等各方面因素的联系,他还关注各个时期哲学思想之间 的联系。梯利认为“哲学史有必须试图追踪人类思辨历史上往前推进的线索,说 明称为哲学的思想观点怎样产生,各种问题和提供的解答怎样引起新的问题和答 案,各个时代对于达到最后的解决有哪些进展。”[4]67另外,梯利在后面还论述 了柏拉图的思想对以后的基督教的影响,和对于奥古斯丁的影响。梯利的这种论 述,足可看出其哲学史的脉络清晰的特点。

梯利在开篇绪论中便指出:哲学史旨在有联系地阐述那为解决存在问 题或使人了解我们的经验世界而做的各种尝试。它是从古至今探源究理的人类思想的发展史,不仅按年代列举和解释各种哲学理论,而且研究各种哲学理论彼此 的关系、产生的时期,以及提供哲学理论的思想家。

由此可看出,梯利认为,哲学史是一部人类思想的发展史,但又不仅 仅只是一部思想史,它是为了解决存在问题或使人了解我们的经验世界。这样可 得出,哲学研究的对象是人生存的这个世界,以及人本身,是对自身以及周围世 界的探索,但它又与科学不同,科学研究的对象是具体的,形而下的,而哲学研 究的对象是抽象的,形而上的。

梯利认为,研究哲学史有助于人们理解自己的时代和其他时代,有助 于人们弄清过去和当代的伦理、宗教、政治、法律和经济思想,同时它还有助于 训练人们的抽象思维,提高人们的思维水平。

文德尔班、罗素与梯利三个人的哲学史相比较,文德尔班是以非理性 的思维方式来写,罗素是以理性的逻辑思维方式写,而梯利是站在客观的立场, 以客观的态度,极可能中立的立场来写。这是他们三位的哲学史最大的不同。

作者:王伟 第3篇:西方哲学史上的人学光辉 一、入学钩沉——古希腊哲学中的人学思想 毋庸置疑。古希腊哲学构成了全部西方文明的源头,也是西方人学理 论的滥觞。著名的“斯芬克斯之谜”以神话的方式确认了对人自身的反思在哲学研 究中的核心地位,之后,无论是赫拉克利特“寻找我自己”的理论承诺所反映的对 人的自然性的理性感悟,普罗泰戈尔“人是万物的尺度”散发的入学灵光,柏拉图 “当自己的主人”反映的人学价值取向,还是亚里士多德“我爱吾师,但我更爱真 理”所折射的人性社会性,等等。它们不仅启动了古代人类探索自身的思维进程, 从而为近代人道主义的生成提供了直接思想源泉,而且也构成了当代各种人学思 潮的最早渊源。正如恩格斯所说:“在古希腊哲学的多种多样的形式中,差不多 可以找到以后各种观点的胚胎、萌芽。”在论及古希腊文明时,瑞士著名古希腊 罗马研究学者安,邦纳曾经作过如是评价:“全部希腊文明的出发点和对象是人。

它从人的需要出发,它注意的是人的利益和进步。”尽管在古希腊哲学中,对于 人的理论仍然是朴素的、粗糙的,因而难免流于肤浅,但它却构成了人类从哲学 高度反躬自问的重要开端,对于我们进一步梳理哲学发展的人学致斯理路,提供了丰富的思想素材

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与人本学思维方式的发轫 在长期的发展进程中,西方哲学基于古希腊哲学的思辨式传统,逐渐 形成了以追求外在本原为主要理论诉求目标的本体论思维范式。与此同时,蕴涵 于古希腊哲学中的人学思想却并没有得以发扬光大。恰恰相反,在既定的思辨式 本体论思维范式中,对于人的内在本质的反躬自问,逐渐演变成为一种以追求“人 之所以为人”的外在根据为特征的哲思取向。正是在这样一种致思理路的指引下, 哲学异化为神学,关于人的价值追问异化为对于神的顶礼膜拜。在宗教神学统治 下的中世纪,哲学沦为“神学的婢女”,而哲学对于人自身的反思也表现出了一种 非人化的宗教倾向。

只是在近代,伴随着以人道主义为主题的启蒙运动,哲学才开始重新 苏醒。对于宗教神学的理论清算,必然在否定之否定的意义上延续和推进哲学对 于人自身的反思。作为近代西方哲学的最集中代表,自康德的“哥白尼式革命” 开始,通过这种反思与综合,康德在纯粹理性批判》中,回答了“人能知道什么” 的问题,在《实践理性批判》中回答了“人应该做什么”的问题,而在《判断力批 判》中则回答了“人应该希望什么”的问题。在晚年,康德有进一步提出了第四个 问题“人是什么?”而“人是目的”这一命题生动地反映了康德哲学的基本特征,从 而使德国古典哲学实现了哲学的认识论转向,明确将主体性置于哲学研究的核心 地位。当然,德国古典哲学同时也秉承了传统西方哲学以单纯思辨为特征的思维 范式。正因为如此,哲学主体性的弘扬,并没有在德国古典哲学中逻辑地导致人 学转向,相反却形成了“片面强调能动的方面”的唯心主义传统。例如黑格尔提出 “人本质上是精神”,充分肯定了人的独立自主性,即主体性时,也把这种“片面 强调能动”发挥到了极致。只是当费尔巴哈人本学唯物论问世之后,德国古典哲 学的唯心主义传统才宣告终结,内蕴于传统西方哲学的思辨式本体论思维范式也 随之土崩瓦解,一条崭新的哲学之路由此开通。费尔巴哈以“人是人的作品”展开 了他的人本学唯物论,但他只能以一种抽象的观点诠释人的社会生活,反思人的 本质特征。正如恩格斯所评价的那样:“费尔巴哈的‘人’是从上帝引申出来的,费 尔巴哈从上帝进到‘人’,这样,他的‘人’无疑还戴着抽象概念的神圣光环。”即便 如此,费尔巴哈以感性为特征的人学理论,集传统西方人学之大成,仍然是形成 马克思主义人学致思理路的重要理论渊源。

三、马克思主义人学光辉当然,作为传统哲学终结者的费尔巴哈并没有将这场颠覆性的哲学革 命进行到底,终结者也被哲学革命所终结,而新哲学的开拓者则是马克思。马克 思恩格斯批判继承前人的哲学思想,在无产阶级革命的实践活动中逐渐摆脱传统 哲学旧有的思维模式的束缚,吸取“基本内核”和“合理内核”,从而走向全新的唯 物主义。从某种程度上说,马克思社会实践观的确立为实现这一转变奠定了理论 基础,也显示出新唯物主义世界观与一切旧唯物主义相互区别的鲜明标志。正如, 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所说:“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 巴哈的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对事物、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直观 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当作人的感性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观方 面去理解。”这一全心的社会实践观不仅为马克思改造费尔巴哈人本学唯物论建 构了理论坐标,也为马克思拯救黑格尔唯心主义体系中的辩证法提供了有力的思 想武器。

一方面,在确立了新唯物主义的社会实践观的基础上,马克思科学地 揭示了人的本质。马克思说:“费尔巴哈把宗教的本质归于人的本质。但是,人 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费尔巴哈不是对这种现实的本质进行批判,所以他不得不:(撇开历史的进程, 孤立地观察宗教情感,并假定一种抽象的——孤立的——人类个体;
所以,他只 能把人的本质理解为‘类’,理解为一种内在的、无声的、把许多个人纯粹自然地 联系起来的共性。”。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所包含的正确思想和天才发 现,在马克思恩格斯后来的著作中得到了更为深入,也更为系统的阐述。

另一方面,马克思主义哲学着眼于现实生活世界,从“现实的人及其 活动”出发,以实践为特征,全面展开了人学致思逻辑。首先,在马克思看来, 变革旧哲学的前提,就是使哲学真正由思辨的天国返回现实的尘世,在人的生活 世界中去揭示哲学的秘密及其产生的原因,以现实的人作为其哲学的出发点。他 指出:“我们不是从人们所说的、所想象的、所设想的的东西出发,也不是从只 存在于口头上所说的、思考出来的、想象出来的、设想出来的人出发,去理解真 正的人,我们的出发点是从事实际活动的人。”其次,马克思着眼于人的自由自 觉的活动(在马克思主义哲学视域中即人的社会实践活动)展开其全部哲学论述, 形成实践唯物主义一以贯之的理论核心。正如马克思所说:“社会生活在本质上 是实践的。凡是把理论导致神秘主义方面去的神秘东西,都能在人的实践中以及 对这个实践的理解中得到合理的解决。”第三,马克思在扬弃费尔巴哈人本学唯 物论的基础上,着眼于现实的人及其实践活动,提出了关于人及其与自然、社会、 理性的总体关系的思想,从而确立了“人是人的最高本质”这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主张。第四,马克思的实践唯物主义将其理论追求与现实的共产主义运动的 奋斗目标紧紧联系在一起,明确显示出旨在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价值取向, 使人的类特性、社会特性和个性在个人那里得到自由而全面的发展。第五,建立 在现实的人的实践基础之上,马克思主义哲学终极目标直接指向“完整的人”的实 现。换而言之,完整的人只能在人类自身的社会实践进程中生成。正是在实践的 发展进程中,人与自然、个人与社会经历了从原始的统一到异化和分裂又到新的 统一的否定之否定过程。只有在这种新的统一中,通过以“自由人的联合体”的方 式确立的理想社会,才能最终实现“人和自然之间、人和人之间的矛盾的真正解 决。”从而也实现了“存在和本质、对象化和自我确证、自由和必然、个体和类之 间的斗争的解决”究其本质而言,完整的人就是人的主观性与客观性的真正统一。

四、结语 综上可以看出,马克思哲学的革命性变革实现了哲学思维方式的根本 转变,启迪了现代哲学的人学转向。哲学中蕴含的人学犹如强大的水流在历史的 长河中延绵不绝。沿着入学转向的大道,尼采以宣布“上帝死了”来“重估一切价 值”,以酒神精神、强力意志和超人所代表的充溢的生命力,号召人们抛弃对于“外 在”的依赖,通过自我创造而成为自己;
克尔凯郭尔在宗教的遮蔽下从事着反宗 教的活动,他要求每一个人都直面自己心中的上帝去生存、创造、和发展,实现 从“孤独个体”中的自拔。20世纪的哲学发展,继续了始自近代的人学变革。生命 哲学、弗洛伊德主义、存在主义、实用主义、法兰克福学派、哲学人类学、哲学 解释学等等,都是这场人学变革不断深化的表现。而21世纪的哲学延续了近代哲 学开辟的人学思维传统,也以其对于哲学理论的人学表达预示着新世纪哲学发展 的方向。

作者:鲁道兰 张利华

推荐内容

钻爱网 www.zuanai.cn

Copyright © 2002-2018 . 钻爱网 版权所有 湘ICP备12008529号-1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