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您的当前位置: 钻爱网 > 合同 > 交易合同 > 绘画与心理学【绘画心理学在美术中的意义】

绘画与心理学【绘画心理学在美术中的意义】

来源:交易合同 时间:2019-11-16 08:21:02 点击:

绘画心理学在美术中的意义

绘画心理学在美术中的意义 绘画和心理密切相关,绘画作品在表现艺术性的同时,又能充分反映 绘画者的心理活动。近一个世纪的研究不仅厘清了绘画与心理的关系,还提供了 许多绘画分析的技术和方法。文章认为绘画心理学能够帮助教师及时了解学生心 理状态、调节心理健康、提升学生认知水平等,对更好地进行美术教育教学有很 大的帮助。

绘画心理学源起于19世纪末,伴随心理学的发展,上世纪50年代开始人们 更加注重绘画对智力水平和心理状态的影响。绘画心理学的研究大致分为儿童绘 画发展阶段的研究、绘画治疗的研究、艺术的研究、绘画过程的研究四个方面。

①在一定程度上,绘画可以反映个体的智力发展水平和心理状态②,为美术教育 教学提供心理支持和实践线索。

随着交叉学科研究的发展和多元文化的流行,对美术教育教学研究也日益 呈现出多样化发展趋势。绘画心理学既是美术对心理学影响的产物,也是心理学 对绘画和美术教育影响的产物。将绘画心理学引入到美术教育教学中,既是对新 时期美术教育教学改革的有益尝试,也是美术学科教育科学化的发展趋势,必然 会对美术教育教学发展产生一些新的影响。

一、绘画心理学对美术教育教学的影响 美术本位取向和教育本位取向是目前美术教育的两大取向。前者侧重 于美术本身的功能、发展和延续。学生美感和美术技能的获得是教育教学的最终 目的,而教育教学方法只是达到上述目的的工具;后者则侧重于教育本身的功能, 认为美术教育首先是培养人的教育,其次注重对人的审美、认知以及情趣的培养, 美术只是教育内容的一个方面。当绘画心理学引入美术教育过程时,它为两者提 供了一个平衡。在为美术本位教育提供方法论支持的同时,为教育本位教学提供 了技术和素材。这种平衡能够更好地促进美术教育的协调发展,为教师提供一些 教育科学的帮助,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绘画心理学帮助教师更好地了解学生 美术教育归根到底脱离不开教育的大环境,而教育培养的人是全面发 展的人,这一点对于任何教育都是毋庸置疑的。全面发展的教育首先要建立在对 学生充分正确的认识基础上,这也是建立良好师生信任关系的前提。学生个体的发展既有差异性,也有共同性,学生群体的发展既有阶段性特点,也有不平衡性 特点。这就使得在平衡关注学生个体发展和关注群体发展上存在着一定的矛盾, 教师要想解决好这一关键性的矛盾,就要做到全面了解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和情 况。

不同学生对美术的审美和表现水平、特点、方法等方面是有差异的, 这是由学生的智力水平、人格个性、成长环境不同所导致的。绘画心理学能够帮 助教师在美术教育中了解学生不同个性、兴趣和心理发展水平,进而更好地因材 施教。

通过美术作品反映创作者的内心世界和心理发展情况。美国著名分析 哲学家、美学家纳尔逊·古德曼认为艺术具有3个特性:充实性(Repleteness)、表 现性(Expression)和结构性(Composition)。表现性指的就是一件艺术作品通过含蓄 隐喻的手法表达的心理状态和感觉的性质。③通过一幅绘画作品的布局、色彩、 手法等,就可以了解绘画者的内心世界,代表性的观点有法国学者鲁奎的4阶段 说。④另一些研究则从“绘画—投射”的角度进行了大量的研究。最早的有美国发 展心理学家弗洛伦斯·古迪纳夫的画人测验(Draw a man)、自画像测验、家庭画、 树木人格图和房树人测验等。通过这些成熟的绘画投射技术就可以很好地了解作 者的心理发展水平和现状。

教师通过绘画心理学理论不仅可以清楚地看到作品本身反映的主题 和价值,而且能够认识到学生的心理发展状况的差异,例如学生的情绪、性格、 认知能力等。在了解上述差异的基础上及时调整或巩固教育内容,对发展较慢或 有偏差的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辅导。

(二)绘画心理学有助于美术道德教育 现在的美术教育普遍倾向于文化教育和技能教育,对学生道德素质教 育的培养明显投入不足。道德教育之所以容易被忽视,因为道德教育难以进行量 化的规范和评价,大多也没有专门的课程和系统的方法进行道德教育。道德教育 见效慢、周期长,教育效果无法直接体现在美术教育的成绩上。很多人认为美术 教育比较特殊,只要教会学生画画、雕刻等就行了,道德教育大而不当,不应属 于美术教师的教育范畴。笔者认为,上述观点是错误的,是对美术教育的误解。

美术教育首先是教育,而且是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道德教育是一切教育的 基础,而且无论是从教育的功能上看,还是从学生美感教育上看,美术教育都离 不开道德教育。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行为是道德教育的三大要素,也是道德教 育的主要步骤和内容。而绘画心理学对于这三个要素的发展,尤其是对道德情感 的影响尤为显著。

以绘画心理学中的绘画治疗对道德情感培养的教育影响为例。道德情 感是人根据一定的道德行为规范评价自己和别人的举止、行为、思想、意图时所 产生的一种情感。而绘画心理学中的绘画心理治疗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处理情绪 障碍,能够促进自我完善、提升社交技能并改善言语困难等。⑤绘画心理学能够 帮助学生自觉发现身心的发展变化,把对自己的了解和好奇变得简单,解决道德 情感发展中的困惑和矛盾。很多学校已经在开展由美术教师和心理教师组成教学 小组进行教育实践活动,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渗透美术道德教育,有助于学生道德 情感的提升和道德水平的提高。

同样,绘画心理学对学生的道德认知、道德行为的影响也是不可小视 的。绘画心理学能够揭示学生心理的发展规律和发展特点,揭示学生对事物进行 信息加工、存储、提取的原理和过程,揭示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 原因,预测学生进行选择偏好的行为结果。

(三)绘画心理学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审美认知能力和创作水平 绘画心理学在美术方面的意义则主要包括三个方面:提升人的认知、 提升审美能力和美术表现性。

1.提高学生认知水平 绘画与认知的关系是紧密相连的,早在20世纪20年代,弗洛伦斯·古 迪纳夫就研究了绘画与智力的关系。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更是认为“美术创作是 一种认知活动”。整个绘画过程都离不开认知。人的感知觉、表象、情绪、兴趣、 人格等都会影响到绘画活动。反之,通过绘画技巧的练习和绘画主题的变化则可 以提升人的认知。

2.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自信水平 绘画心理学的研究从上世纪80年代以后就开始注重绘画艺术的研究。

内蒙古师范大学的学者朱晓红研究了幼儿的美术审美偏爱心理特点及影响因素, 结果发现在美术审美风格上,幼儿偏爱夸张、拟人和具象风格的作品;在色彩方面,幼儿偏爱色彩明亮且和谐的作品。⑥借助于绘画心理学的理论和视角,我们 可以从更多方面来欣赏一幅美术作品,如探究美术家的创作心理、探究美术作品 在自身审美情趣下的个人审美心理和美术作品背后蕴藏的社会文化和心理。在美 术教育中借鉴绘画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来提升审美能力、审美自信等是非常有必 要的。

3.提高美术作品的表现性 绘画心理学能够揭示出人观察事物时视觉信号选择的感知觉规律,揭 示不同绘画技巧下造成的不同艺术效果,能够使作品更具感染力和表现力,更加 充分表达作者的内心世界。不同色彩、线条、布局传递出的信号刺激强度是不同 的,这与视网膜的神经分布和大脑皮层不同分区功能有很大关系。以九宫格的美 术布局为例,当面对一幅作品时,我们视觉的焦点往往不会落在作品的对角线中 心上,而是将作品置于九宫格等分线上以后的交点上。这就导致同一幅作品,布 局不同造成的视觉效果不同,评价也不相同。

二、绘画心理学在美术教育教学中的应用 (一)关注“心”的培养,拓展美术教育视野 美术教育分为专业教育和通识教育,但归根结底都是教育,教育的唯 一目的就是培养更健全的人。结合绘画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来培养既有美好心灵 又有美术专长的画家,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是美术教育应该具有的视野。

首先,结合绘画心理发展阶段来培养儿童绘画能力。儿童美术教育是 个体美术教育的重要阶段。遵循儿童绘画发展阶段进行教学和教育将有助于儿童 绘画才能的发展。要允许儿童犯错,要给儿童尝试表达的机会,并积极鼓励儿童 进行绘画尝试,及时强化其进步效果。尊重儿童的发展差异,不过早地拔高儿童 的绘画教育,也不放任儿童的绘画培养,在适当的时候给予儿童适当的提高。

其次,依据学生的认知能力发展水平进行美术教学调整。即使处于同 一心理发展阶段的学生,其认知水平和发展速度也是有差异的。美术教育必须在 具备良好的认知能力的基础上才能有效进行。依据学生的认知能力发展水平选择 合适的教学内容进行教学,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更有利于提升学生 的学习自信。美国心理学家奥苏贝尔提倡教育应该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进行,同 样,美术教育也应该在认知能力的最近发展区进行。最后,将美术和心理健康以及心理调节相结合。美术作为一种艺术形 式无疑是具有审美功能的,它能陶冶人的情操,提升人的品位。绘画治疗作为一 种艺术治疗形式就是充分发挥了美术对人的影响这一原理。归根结底,美术教育 本身就具有调节心理的作用。因而,在美术教育教学中要放开视野,重拾美术的 心理调节作用,充分运用绘画分析与治疗的方法进行可行的课程设计

(二)引入绘画心理学改进美术教育课程设置 将心理学引入教育是人类教育史上的一大进步,具有里程碑式的重要 意义。同样,绘画心理学的引入必将对美术教育产生重要影响,尤其在影响其课 程设计、实施、评价方面,因为课程的设置是以学生心理发展水平和特点为基础 的。通过绘画心理指导课程的设计将更加有利于儿童的学习,也有助于提高教师 的教育水平和效果。

首先,课程的目标既要符合国家教育目标总的要求,也要适当增加能 够促进学生心理发展的教育目标内容。从课程制定的源头上增加对学生进行心理 教育的内容,培养心理健康、全面发展的人。

其次,课程内容的难度不能超过学生的认知水平,也不能落后于学生 的认知发展水平。在进行美术课程内容设计时,一方面要考虑政治、经济、文化、 社会发展需要,另一方面也要考虑学生绘画能力的发展阶段,超前或落后都不利 于课程目标的实现。要保证在学生“伸伸手”就能够到的范围内,还要照顾到发展 较慢的学生。

最后,课程实施过程中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及时进行调整。将课 程评价贯穿课程实施的全过程,不仅仅要考察最终的教育效果,还要看到教师和 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表现和反应,注重结果性评价和过程性评价相结合。

(三)改进“育才”和“育人”的双重教学评价指标 “育才”和“育人”是一个统一的整体,任何科目的教学都要兼顾这两大 目的,艺术类科目尤甚。教学评价影响教育目标的实现。绘画心理学要有效地引 入美术教育教学活动中来,不光是有好的目的指引,更要有合适的评价指标。在 传统的“育才”指标上加上“育人”的指标,如心理健康水平、情感发展等。将美术 教育“育人”的评价指标纳入评价体系中来,才能更好地实现育才的目的。

(四)提高教师的个人素质,为美术师范教育提供能力支持美术教育是以能力为基础的教育,美国美术学校协会在20世纪70年代 就倡导以能力为基础的教育,并提出了以个人素质、美术能力、专业素质为核心 的三种能力。个人素质作为一名美术教师的基本素质,是教师的人格魅力和管理 能力的综合。个人素质的高低往往能够决定美术教师在对学生过程中的教育水平 和效果,同时也影响培养的未来美术教师的质量,这是一个循环往复的过程。

绘画心理学能够帮助教师认识到自身不足,不断提高其个人素质。绘 画心理学能够为教师的教学提供方法论上的指导,在揭示绘画规律的基础上,能 够指导教师如何更好地改进绘画、改进教学方式方法。比如如何在最恰当的时机 鼓励学生,对学生取得的成绩及时地进行强化;引导学生如何更好地积累经验, 逐步形成自己的创作风格。绘画心理学能够增加教师的人格魅力,能够增强教师 的艺术水平和教学修养,增强教师的权威性。同时,绘画心理学不仅是一门如何 有效地学的学问,也是一门如何更好地教的学问。在对师范类美术生的培养过程 中,教师要帮助学生及时有效地修正其教学行为,提高自己对绘画技巧的掌控能 力、对学生心理的把握能力,提升自己的人格魅力,不断发掘自身潜力,为将来 从事美术教师这一职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绘画心理学历经近百年的发展,在教育中的应用却还仅限于心理健康 教育、辅助心理治疗等方面,将其应用到具体美术教学中的实践还比较少。笔者 认为,在发掘中国美术教育的优势的同时,要大力推进多元化美术教育,绘画心 理学的引进就是多元化教育的体现。如何更好地将绘画心理学运用到美术教育教 学中来,开拓美术教育视野,使美术教育的功能得到拓展,还需要美术教育工作 者进一步深入研究。

作者:王战戈 来源:艺术教育 2015年8期

推荐内容

钻爱网 www.zuanai.cn

Copyright © 2002-2018 . 钻爱网 版权所有 湘ICP备12008529号-1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