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您的当前位置: 钻爱网 > 合同 > 交易合同 > 大学生创业能力 [基于就业能力视角的大学生创业创新训练研究]

大学生创业能力 [基于就业能力视角的大学生创业创新训练研究]

来源:交易合同 时间:2019-10-07 07:54:02 点击:

基于就业能力视角的大学生创业创新训练研究

基于就业能力视角的大学生创业创新训练研究 刘佩丹 (南京邮电大学,江苏南京210042) 摘要:回顾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计划项目提出和发展的 过程,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背景下,该项目不断向以创 业为重心进行转移。面对就业难的现实,大创项目是高等教 育实践不足的有益补充,它以学生为项目主体、“小班化” “导师制”的教育模式、跨班跨专业组队、辅以经费支持, 开拓了大学生创业创新训练的优质平台,并为提升人际沟通、 团队协作等就业能力提供了不可多得的机会。在就业难的严 峻形势下,应该以就业为导向,挖掘大创项目的潜力,调整 导师结构、结项考核评价多元化,发挥大创项目对就业能力 培养的优势和作用。

doi:10.16083/j.cnki.1671—1580.2017.07.004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580 (2017)07—0019—03 多年来,江苏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计划是以项目为训练 形式,在创新实践中开阔学生视野、注重学生的创新能力的 培养,是非常难得的平台与载体。

一、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计划项目的提出 2007 年教育部在“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 和《关于进一步深化本科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 意见》中提出,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加强大学生素质和能力培养,高度重视实践环节,提高学生实践能力,推进教 育教学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的紧密结合,不断提高大学生 的实践创新能力。

江苏省教育厅于同年下发了苏教高2007 年第5号文件 《关于开展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计划立项申报工作的通知》, 面对省内高校开展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计划(简称大创项 目)立项申报工作,在校大学生可以个人或团队申报,取得 立项后省教育厅以经费资助的方式予以支持。并于2016 年 将原有的实践训练提升为“大学生创新创业计划项目”,形 成国家、省、校、院(系)四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实 施体系,打造集创新创业项目展示、成果转化、校企对接等 功能为一体的交流平台。这一举措成功构建了国家、省、校 三级创新训练体系。

大创项目是高等学校实践创新教育的优质平台,成为传 统教育模式实践不足的有益补充,它以实践为基础、兴趣为 引导、创新为核心,邀请指导教师、自由组队、自主选题、 设计实施实验实训、采集数据、研究分析并撰写项目报告。

在大创的实训中,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自我学习能力、团 结协作和组织实施能力都得到极大锻炼。

经过多年的精心培育,江苏省大创项目在高校掀起了创 新创业的实践浪潮,从2011 年的近3000个项目到2015 年的 5405 个,创新项目硕果累累,极大激发了大学生创新实践 热情。二、文献回顾 在大创项目蓬勃发展的9 年里,参与项目的学生和指导 教师分别从不同角度总结了心得和收获,如王啸东、杜新强 等介绍了项目的申请和实施情况,可以看出各省高校在项目 操作和流程上比较一致,较好地执行了国家对大学生创新训 练的模式和要求;
刘长宏、罗承选等梳理了所在高校在大创 项目的管理概况和经验,高校层面既能很好地完成项目日常 管理的任务,又能根据各自特点探索完善创新教育的新模 式;
綦盛健、钱小明等结合个人实践体会,从不同角度对大 创项目进行深入思考,强调了以学生为主体和基于导师制的 项目特色,对学生和老师有很好的借鉴作用。姚文轩、杨宏 伟等分享了具体项目的指导方法、项目效果和经验。李勇军、 闫茂华等分析了大创项目各个环节的优化方向,并给出很好 的建议对策。

大创项目是实践训练,是课堂教学被动接受知识不能比 拟的,却又是就业创业中不可或缺的。实践中提升的素质与 能力不仅体现在项目成绩上,对未来就业和创业也助力深远。

立足大创项目的优质平台,以未来职业发展为方向,实践训 练对就业能力的提升与影响是值得探讨的问题。在“就业难” 的大背景下,帮助学生更好地利用大创的实践,聚焦就业力 的提升,为职业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将对学生的职业发展 影响深远。

三、就业需求与教育现状1.尴尬的就业难题 我国高等教育已经转向了“大众教育”,培养的是社会 普通劳动者,现有的教育方式重理论、轻实践,忽视就业导 向和职业发展需求。结构性矛盾下,大学生满腹委屈叹息“就 业难”,实践能力差的,毕业即“失业”,而企业求贤若渴 却招不到满意的人才。调查数据显示,企业最看重毕业生自 我学习、独立工作、专业运用能力,而大学生却看重英语和 计算机的考级水平,双方需求不匹配,焦点不一致,就业环 节的各种问题就不难理解了。就业力(Employability), 即“可雇用性”,是指获得和保持工作的能力。就业力不仅 包括狭义上理解的找到工作的能力,还包括持续完成工作、 实现良好职业生涯发展的能力。企业和大学生能够达成共识 的就业能力指人际沟通、自信、创新、语言表达、责任心、 适应力、团队协作、心理承受力,其中任何一项能力的提升 都不是理论学习或是课堂教学可以实现的,而大创项目却可 以很好地补充就业力提升的机会。

2.教育模式 首先,高等教育中理论教学为主、实践为辅,学生在课 堂教学中被动接受知识,缺少个人规划,学习目标较模糊, 停留在考试或学分的短期目标,教育模式的种种不足迫切需 要实验实训来补充。其次,校园文化的第二课堂,学生以社 团组织为主要形式,在活动中锻炼沟通、协作等综合能力, 但是自愿参与的开放模式和金字塔形的组织结构,注定了得到成长锻炼的只是很少一部分学生,多是具有一定特长的学 生,大部分学生沦为“观众”或泛泛的参与者,机会的不充 分导致了受益的局限性,充分体现了“马太效应”。

3.大创的独特优势 大创项目不同于以往的教学与学生活动形式,一是学生 为主体,团队组建、主题拟定、项目构思、邀请指导老师, 所有环节以学生为主体,完全颠覆了被动学习的姿态。二是 小班化、导师制,每个团队5 人左右,由指导教师进行专业 引导和学科引领,在项目实施的各个环节给予专业指导,启 发学生思路、辅助训练实施,一年的项目期如同硕士研究生 的学习模式,学生的独立钻研和解决问题能力显著提升。三 是跨学科组队,很多的大创项目具有交叉性和跨学科的特点, 触发了学生跨院系跨学科组队的需要,进而达成多重收获的 学习效果。四是资金支持的实践形式,这是大创项目最为难 得的一面,也是国家—省—高校三级体系鼓励实践创新的切 实举措和诚意所在,是目前高校鼓励创业的最有效手段。在 创新创业实训中学会就业和创业,参与的广泛性和榜样的示 范效应无疑将惠及青年学生群体。正是有了资金的支持,学 生的很多设想才有实现的可能,创新创业中无论成败,感受 和收获是点燃未来就业创业的火种。

四、面向就业需求的大创项目 随着项目的推进和经验的积累,越来越多的项目拓展到 就业和创业的实训方向,对于更广泛的学生群体而言,这能够最大程度补充传统教育模式的不足,对就业力的提升有现 实意义;
对于国家而言,鼓励学生在就业创业的导向下实训 成长,提高大学生的就业质量和创业的成功率更是当务之急。

大创项目要从就业需要出发,从以下几方面调整完善:
1.调整导师构成 2015 年及以前的指导教师多为校内专业教师,指导科 研训练项目最为合适,但是提升学生就业能力的短板却并不 擅长。在大创项目如此优质的平台和机会下,如果不能深入 挖掘和指导学生的职业发展方向,实在可惜。可以扩大导师 的选择范围,从资深就业指导教师、优秀的毕业生校友、友 好的企业资源管理者中选择,不拘一格,必将更大地扩展学 生的视野、影响职业目标定位,通过大创项目切实推进学生 的职业生涯规划,达到项目最优效果。

2.大创项目应以就业创业为导向 现有的大创项目,更接近科研训练的性质,偏离了创新 创业实践的本意,大创实训本该是补充学生实践的不足和专 业知识的运用能力,侧重就业导向的实训。高等教育并非职 业教育但应该重点关注就业力的养成。择业中,企业重点关 注的包括人际沟通、自信、创新、语言表达、责任心、适应 力、团队协作、心理承受力在内的就业力是考察的重点,高 校应该注重就业力的养成,通过在校期间的各种锻炼,尤其 是大创的优质平台引导学生提升就业力,帮助学生做好就业 准备,在严峻的就业形势下,提高就业的数量与质量,这也是牵动每个学生家庭幸福感的重大事件。

3.评价与考核方式多元化 现有的大创项目多以撰写论文为成果形式,有些高校还 有论文发表的要求,目标导向都是偏向科研训练,也就是注 重培养严谨的科研作风和学术道德。训练论文撰写的规范偏 离就业的现实需求,以实验实训效果为评价考核方式,则会 起到完全不同的导向作用,如选择成员时更关注活动能力与 实践能力,选题和立项向创业和就业的热点聚焦,邀请指导 老师会考虑是否有充分的社会资源开阔学生视野,方案计划 更具操作性和实践性,等等。目标与考核方式决定了大创的 完成路径,考核方式多元化,注重考查学生运用知识分析解 决问题的创新创业能力,探索灵活多样的开放考核方式,重 视创新与实践的效果才是大创的应有之意。

五、结语 江苏省对于高校的实践创新要求与时俱进,从实践创新 到创新创业的思路转变,以人才的创新能力培养为方向,并 根据国家和行业标准,修订高校专业教学质量标准。增加实 习实训比重,人文社科类本科不少于总学时的15%、理工农 医类本科专业不少于25%、高职高专类专业不少于50%。在大 创项目为龙头的牵引下,在国家、省级、高校、院系体系的 保障下,在资金配合和社会资源整合的助力下,大学生创新 创业教育将走向前所未有的新高度。

[参考文献][1]省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江苏省深化高等学校创新 创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的通知[J]. 江苏省人民政府公报, 2016(01). [2]刘长宏,李晓辉,李刚,岳庆荣,任永功. 大学 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的实践与探索[J]. 实验室研究 与探索,2014(05). [3]罗承选.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 煤 炭高等教育,2004(02). [4]徐海波.大学生职业指导中职业能力结构的初步研 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5.

推荐内容

钻爱网 www.zuanai.cn

Copyright © 2002-2018 . 钻爱网 版权所有 湘ICP备12008529号-1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