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您的当前位置: 钻爱网 > 方案 > 销售 > 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课程【基于学生认知调查的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课程建设探讨】

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课程【基于学生认知调查的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课程建设探讨】

来源:销售 时间:2019-10-07 07:54:00 点击:

基于学生认知调查的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课程建设探讨

基于学生认知调查的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课程建设探 讨 一、引言 中国的高等教育目前已由精英教育进入到大众化教育, 由规模扩张向内涵建设发展,教学和人才培养质量成为高等 教育的核心,而决定该核心的是教与学的交融与课程体系, 作为“授体”的教师和作为“受体”的学生是高等教育的主 体。在不少高校,针对教师制定了一系列规范制度、监督机 制和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但忽略了学生对教学质量的关键作 用,我们强调的“以学生为本”只是单一地强调学生的地位, 并未将学生完全融入教学体系中。即使再优秀的老师,再好 的教学手段,学生不愿学、不努力学,也很难培养出优秀的 人才。高校的课程设置是基于人才培养目标、学科、专业特 色、知识体系等诸多要素的系统工程,但我们却忽视了作为 课程“受体”的大学生,“授”与“受”的有机融合才能确 保优良的教学和人才培养质量。2012年,教育部《普通高等 学校本科专业目录(2012年)》中将原地理科学类“资源环 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调整为“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 (070502)”和“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070503)”两个新 专业,调整后的新专业与地理科学的自然地理学和人文地理 学两个二级学科保持了一致性,但如何使两个新专业及能延 续“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的特色和优势,又符合 社会需求和形成特色是许多高校面临的难题。特别是始于1998年的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经过十几年的建设, 已在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思路、办学模式、课程体系、实践 能力培养与强化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探索,已形成了具有各校 学科优势和专业特色的教学体系及培养方向。2016年,第一 批新专业学生已进入大三,很多高校已在新专业培养目标、 定位、课程体系等方面开展了研究,如赵映慧等对东北农业 大学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课程体系进行了完善,强化了 实践课程,杨立国等从实践教学体系构建、实践教学基地建 设和实践教学模式三方面探讨了“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 业的实践教学体系建设,李春妍等和宋红梅就“人文地理与 城乡规划”的专业课程优化改革进行了探讨。这些成果对于 新专业课程优化有很好的借鉴,但部分高校新专业课程体系 大多仍以原专业为基础,强调各校的学科优势与特色,忽略 了学生在课程建设中的作用,对教学中出现的部分学生对一 些课程无兴趣、不主动、应付考试的现象未引起足够的重视, 影响了教学质量和学生能力培养。鉴于此,本文以佛山科学 技术学院为例,通过对“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不同年 级学生的问卷调查,通过量化指标了解学生对不同课程的喜 爱程度,了解学生对课程设置的需求,从学生的角度探讨课 程体系的合理性,探讨课程建设中“授”与“受”的平衡与 和谐。

二、研究方法 采样问卷调查方式,调查对象为佛山科学技术学院2012级“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专业学生和2013级、2014级、2015 级“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学生,调查内容主要包括学 生对所有开设课程和教学方法等方面的喜爱度、对专业学习 的贡献度等指标选择。选取贡献度、重要度、喜爱度三种指 标,贡献度(大与小)、重要度(重要与不重要)、喜爱度 (喜欢与不喜欢)=各指标选择人数/调查问卷总人数×100, 通过选取比例排序反映学生对某一课程的态度。

三、调查结果与讨论 参与调查的学生141人(2012级49人,2013级35人,2014 级28人,2015级29人),收回有效问卷141份。1.对公共基 础课程的看法。各高校对公共课程设置基本相似,通常包含 外语、数学、思想政治、法律基础、计算机基础、军事、体 育等必修课程。在调查的12门公共基础必修课中,个人喜爱 度和对专业能力培养的贡献度除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排序差 异较大外,其他课程差异均小于3(表1),说明学生对课程 的兴趣与课程对专业能力的培养作用有很好的相关性。大学 体育、大学计算机基础和大学英语在两项指标中排前三,但 次序不同,大学体育和大学计算机基础分列喜爱度和贡献度 的第一位。不同年级学生对同一课程的态度也不同,大一和 大四之间变化较大,大四学生对大学体育、大学计算机基础 的喜爱程度远高于大一,而大一学生对大学英语的喜爱度又 高于大四学生。高等数学、大学生心理健康指导和中国近现 代史纲要分别排在喜爱度的第四、五、六位,而高等数学、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和大学生心理健康指导分别排在专业贡 献度的第四、五、六位。这一调查结果比较客观地反映了高 校学生对公共基础课的态度,也反映了公共课程对专业能力 培养的重要性程度。公共基础课有近50个学分,700多个学 时,占总学分的1/4,1—2年级,学生主要和公共课老师接 触,公共课老师的教学水平和方法直接影响到学生学习兴趣 和方法的培养。但多数公共课老师忽略了自己教授的课程与 学生专业的联系与交融,对学生专业兴趣的培养贡献不大, 一旦教学方法、教学内容不能吸引学生,很可能使有限的教 学资源浪费,甚至造成学生厌学或形成其他不良习惯。排在 喜爱度后三位的思政课需要在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上寻求最 佳的教学方法、完善教学内容。

2.对专业基础课的看法。地理学、测量学、环境科学、 管理学等课程是“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的主要基 础性课程,“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的专业基础课基本涵盖 了这些课程。在调查的20门专业基础课中(表2),计算机 制图技术Ι在两项指标中均排首位,计算机制图技术是规划 专业的技术基础,与工科的城乡规划专业比较,由于缺少素 描、平面设计等专业训练课程,绘图是本专业学生的薄弱环 节,为弥补这一短板,在新专业中,我们将计算机制图技术 课时由56学时增加到120学时,分计算机制图技术Ι、Ⅱ, 将原来分散的专业实验中与制图相关的课程都并入计算机 制图技术Ⅱ,保持教学内容、教学时间上递进和延续,使计算机制图技术Ι的CAD、PHOTOSHOP等制图技术与计算机制图 技术Ⅱ课程专业训练有机结合。调查结果证明了这一改革有 助于学生的兴趣和专业能力的培养。喜爱度列2—5位的地理 科学导论、气象与气候学、地质学、土壤与植被系统;
贡献 度排2—5位的气象与气候学、测量学、GIS运用、地理科学 导论中气象与气候学和地理科学导论与喜爱度排名接近,测 量学和GIS运用在喜爱度方面分别排9和10位,这两门课都是 实用技术性强的课程,学生认为它们对专业知识掌握很有帮 助,但理论学习的难度会降低他们的兴趣。喜爱度排后五位 的遥感导论、地理信息系统原理、经济地理学、资源评价与 管理、专业英语均是理论性较强的专业基础课程,调查结果 显示了学生对理论知识课程的淡漠。贡献度排名后五位的是 专业英语、环境科学、经济地理学、人文地理学、生态学基 础,除人文地理学与生态学基础在喜爱度指标中分别排12、 13位外,其他课程与喜爱度排名基本一致,反映出学生对课 程的兴趣与专业能力培养之间有较好的相关性。对于喜爱度 及贡献度排名较后的课程是下一步课程改革的重点,通过科 学评价它们的作用调整教学课时及内容,如专业英语可以和 大学英语结合。

3.对专业课的看法。在调查的10门必修与选修专业课中, 居住区规划和计算机制图技术Ⅱ分别排喜爱度第一、第二和 贡献度第二、第一,房地产开发与经营和土地利用规划分别 排喜爱度和贡献度指标第三位(表3)。计算机制图技术Ι与计算机制图技术Ⅱ排在首位说明学生对实用性技术非常 重视,也证明我们对这一课程改革有成效,是顺应学生需求 的;
学生对居住区规划、房地产开发与经营的兴趣反映了学 生对专业课的爱好与社会需求和行业热点密切相关,房地产 行业的兴旺及就业前景对学生专业知识兴趣有极大吸引力, 土地利用规划课在专业贡献度排第三也是房地产行业兴旺 引发的对土地资源的重视程度,这一结果说明我们在课程设 置时,不仅要考虑学科背景,更要密切联系社会需求与就业 倾向。城市规划原理是本专业主要的规划理论基础,而城市 景观设计人才的社会需求前景很好,这两门课排在两项指标 的4—5位证明它们符合学生需求。生态环境规划、城乡规划 管理与法规均排在两项指标的8—9位,区域规划和城市工程 系统规划分别排在喜爱度和贡献度的最后一位,生态环境规 划、城乡规划管理与法规均是理论性强的课程,很难激发学 生的兴趣、爱好,如果教师缺少好的教学方法,难免造成教 学效果的低下。区域规划与居住区规划比较,规划的技术性、 指标等比较宏观,学生的理解力有限,不如居住区规划实在。

城市工程系统规划对于缺少工科基础的理科学生难度大,不 好讲授,过于理论与过于技术都会影响学生兴趣,这门课程 的教课内容、在课程体系中的作用都需要进一步探讨。

四、结论与建议 1.高校教学体系中,“教”与“学”相辅相成,教学内 容与方法至关重要,但学生是最终决定教学质量的主体,了解学生对课程体系的认知程度,掌握他们的关注方向,强化 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专业爱好是教学改革的关键。

2.公共课老师在教学中要有专业意识,教学内容紧密结 合专业,尽早使学生了解并培养对专业的兴趣。

3“. 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部分课程需优化:公 共课的内容尽可能与专业结合,如高等数学根据专业特点, 主要讲述统计学、回归分析、概率论等内容,大学英语与专 业英语结合,计算机基础突出Excel等内容,思政课程适当 合并等;
专业基础课应强化专业技术课程建设,特别是操作 性较强、实用性的课程,如计算机制图技术、GIS运用、地 图学、地理信息系统等课程,适当减少专业基础理论课课时, 如经济地理学、环境科学、人文地理学、生态学基础等;
根 据社会发展与热点,增加专业方向,如土地管理方向、房地 产管理方向等。

4.增强学生实践能力,除增加相应的实验、实习环节外, 为学生提供创新实践的场所和条件,如鼓励学生参加大学生 创新创业项目、参加老师的各类科研项目、参加各类专业竞 赛和社会实践活动等,并设置相应的学分。

参考文献:
[1]高等教育司.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 绍[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 [2]国家教育部高教司.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 专业介绍[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3]宋戈,袁兆华.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人才培 养问题的探索[J].东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 版,2005,3(2):81-82. [4]吴云清,池莉.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创新主 体化模式的思考[J].地理教育,2006,(6):73-74. [5]郭文炯,王玉明.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课程 体系改革的构想[J].山西大学师范学院学 报,2000,20(2):77-80.

推荐内容

钻爱网 www.zuanai.cn

Copyright © 2002-2018 . 钻爱网 版权所有 湘ICP备12008529号-1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