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您的当前位置: 钻爱网 > 合同 > 代理合同 > 重组品德课堂现场从生活通达心灵:通达股份重组

重组品德课堂现场从生活通达心灵:通达股份重组

来源:代理合同 时间:2019-10-06 07:50:39 点击:

重组品德课堂现场从生活通达心灵

重组品德课堂现场从生活通达心灵 新课程改革以来,通过创设多样化的情境丰富和提升 学生的生活经验,已成为品德课教师常用的教学方式。然而, 有“情境”不等于在“现场”。我们经常发现,学生“不在 状态”,总是脱离学习情境,其学习似乎与教学目标渐行渐 远。可见,让学生“在场”,已成为提升品德教学实效的当 务之急。要让学生“在场”,就应先弄清什么是“在场”。

笔者认为,品德课堂的“现场”包括三个维度:
维度一:生活的现场。真实的生活情境与社会情境为儿 童成长带来各种契机,蕴含着多样的课程资源,是“曾经发 生”的“现场”。

它蕴涵着儿童丰富的生活体验和感受, 是儿童实现自我道德建构的基础。

维度二:学习的现场。品德课堂中的体验学习、探究学 习、问题解决学习、小组学习等活动,串联成了品德课堂“活 动的情境”,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存在于学习的现场,包 含种种“将要发生”的可能。学习的现场将生活的现场中的 众多情境与片段以活动的方式加以整合、串联、呈现,以促 使学习目标达成。

维度三:心灵的现场。综合而开放的品德课堂最终指向 儿童心灵的现场,实现儿童内在的道德建构,是当下儿童“正在发生”的“自我的情境”,是品德课程最终要达到的目标。

以下,笔者以《许多物种消失了》(苏教版《品德与社 会》六年级上册)一课教学中几次“现场”重组的尝试为例, 作一探讨。

一、邀约“现场”:调用资源,统整因子 研读2011版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笔者找到了与本课相 关的内容要求:
★珍爱生命,具有关爱自然的情感,逐步形成保护生态 环境的意识。

★学习从不同角度观察社会事物和现象,初步掌握收集、 整理和运用信息的能力,能够选用恰当的方法分析、说明问 题。从自身出发,从改变自己不良行为出发,为维护环境和 生态平衡作出实实在在的努力。

★初步理解人与自然、环境的相互依存关系,了解人类 共同面临的资源和环境等问题。

教学目标的制定引发了笔者对两个问题的思考:一是回归生活的现场,学生对学习内容接触和了解多少?二是如果 学生生活经验不足以满足本课的学习,该怎么办? 为此,笔者进行了课前调查。结果显示,班级62%的学 生对“物种消失”这一话题较为陌生,31%的学生对此话题 感兴趣并主动获取了信息,另有7%的学生在接触媒体和旅游 过程中无意获得。由此可见,学生对这一话题的生活经验并 不多。那么,应该如何调用课程资源加以弥补呢?笔者设计 并使用了以下课前调查表(见表1)。

表1:濒危或已灭绝物种信息调查表 物种名称 现 状 造成这种现状的原因 【课堂片断1】 师:春天里万物更新,大自然生机勃勃。(屏幕出示) 自然界的动物和植物,我们统称它们为……(生齐:物种!) 世界上的物种多吗?(生齐:多!) (课件补充地球上物种数量的相关数据。) 师:课前,同学们对其中的一些物种进行了调查,能告诉大家你所调查的物种现状吗? 生1:华南虎,全世界存活仅109只。

生2:渡渡鸟于1681年灭绝,亚洲猎豹于1948年灭绝。

生3:白鳍豚,世界自然保护联盟红色名录列为:CR(极 危,可能已灭绝)。

(学生汇报,屏幕上代表这些动物的圆圈逐个消失) 师:这些已灭绝的物种曾是地球上绚丽而热闹的一分子, 可如今我们已无法目睹它们生命的欢畅。是什么原因造成了 物种的消失?在课前调查中,同学一定也有所了解。下面, 我们就一起去探究这个问题。

(学生借助课前调查,展开小组讨论交流。) 在本次教学前,笔者曾在其他班级口头布置调查任务。

结果发现,学生不能对资料进行统整,调查分享效果较差。

如有的学生回答“渡渡鸟的灭绝就是因为人类的大量捕 杀”;
有的学生则通篇朗读冗长的文字资料。这样的课前调 查显然是无效的。反思后,笔者立足学生生活的现场,提出了生活中真实而有价值的问题(见表1),促发了学生的辩 证思考与探究。在课堂讨论中两次用到这一调查表,引导学 生择取、整合、梳理调查内容。如此,有效统整课程资源, “邀约”品德课堂现场,让学生在课上有“表”可依,有“例” 可据,从而为组织学习的现场做好了准备。

二、建构“现场”:开放对话,引领活动 在建构学习现场时,笔者历经两次失败的“重组”:第 一次,课堂以“人类处境”这一话题起始,根据话题统整相 关课程资源,如:教材同一单元中的“地球发低烧”“天有 不测风云”“外来物种入侵”;
社会热点话题:雾霾、水污 染;
近期热映的电影《狼图腾》……结果使课堂学习陷入了 “贪多嚼不烂”的困境。第二次,笔者引导学生探究“物种 消失的原因”。学生立刻道出,人类的行为是罪魁祸首。交 流中,许多小组观点雷同,课堂异常沉闷。由于探究停留在 学生的已知层面,无法激发学生思维,导致课堂草草收场。

深刻反思后,笔者作出了重大改进。

【教学片断2】“物种灭绝根本原因”探究活动 (1)出示小组活动要求:●阅读教材54-57页、62页,独立思考。

●按序号汇报课前调查情况,其他成员仔细倾听,相互 补充。

●小组成员结合自己搜集的具体事例,共同探究物种灭 绝的根本原因。

●小组派一名代表在全班做具体分析。

(2)自主阅读教材后,小组讨论交流。

(3)从物种栖息地被污染破坏、全球变暖、物种生命 受到威胁等多个方面,展开交流:
生1:滥捕滥杀是导致物种灭绝的主要原因。比如,16 世纪后期,带着来复枪和猎犬的欧洲人来到毛里求斯。由于 过度捕杀,渡渡鸟灭绝了。

师:欧洲人为什么要捕杀渡渡鸟? 生1:为了满足他们过度的食欲。生2:美洲旅鸽也是因为人类的大量捕杀而灭绝,人类 的贪婪导致旅鸽大量死亡。

师:据我所知,美洲旅鸽开始是被人们当作肉食,后来 却被人们用来复枪大规模射杀,甚至在草根下焚烧硫磺,让 飞过上空的鸽子窒息而死。他们为什么会这样做? 生3:为了取乐,寻开心。

生4:人类觉得自己是自然的主宰,所以无视自然界的 其他物种。

师:是啊,人类的妄自尊大也是造成美洲旅鸽灭绝的根 本原因之一。

…… 孩子们不断碰撞出思维的火花,认知和情感得以提升。

笔者在黑板上记下了孩子们的精彩发言:食欲、贪欲、美欲、 虚荣、自私、愚昧、主宰自然界……这样的“学习现场”源 自对学生现状、课程标准要求、教材与当下社会生活等课程 资源的深入研究。小组探究活动由“物种灭绝原因”改变为 “物种灭绝的根本原因”,在教师的不断追问下,学生感受 到人类行为背后的贪婪自私、愚昧无知,体验和情感不断深 化。由此,学习的“现场”建构起来,学生进入道德体验的 “心境”,走入开放的对话之中,这大大促发了道德认知和 道德情感的深入。佐藤学曾指出:“和谐交响的课堂,从尊 重每一个儿童的尊严开始。”[1]儿童怀着不同的心理体验 和生活经验来到课堂,要使学生深度浸入“现场”,就必须观照生本,有效调用课程资源;
活动引领,贴近当下,解读 教材,以促发学生实现“自我—本我—超我”的过程。

三、触发“现场”:创设情境,课后导行 贴近生本,符合儿童当下生活的学习活动创设了触动儿 童心灵的现场,使儿童走入一个与周围生活与社会紧密相连 的“自我情境”中,实现了道德的自主建构。这样的情境可 延伸到课后,以达到导行的目的。

【教学片断3】 师:科学家已经看到了人类的未来,并预言地球将发生 第六次物种大灭绝。

(学生观看视频,非常震惊。) 师:科学家将地球第六次物种大灭绝称之为“人类世动 物灭绝”(意指人类导致的动物减少),对此你有什么看法? 你觉得我们该怎么做? 生1:人类不能再这样下去了,我们应该保护环境,保 护我们的家园。

…… 师:这些行为和我们小学生有没有关联?你的哪些行为 会和这些有因果关系? 生2:砍伐森林为了盖房子甚至造纸,这些都和我们有 关系。我们使用的铅笔都是木头做的。

生3:我们平时开空调、开车都会增加碳排放量,这些 会导致全球变暖。…… 师:你会改变哪些不良行为习惯,从而改变我们人类的 处境?请同学们课后根据自己的行为进行反思,找到改变方 向,并以小组为单位寻求改变环境现状的对策。

我们常常告诉孩子要“保护物种”“保护地球”,其实, 这种说法有“人类高于其他物种”之嫌。人类是地球上的物 种之一,我们和其它物种“同呼吸,共命运”,保护环境就 是在保护我们自己。学生在探讨“人类行为”时,常常会置 身事外,似乎这些都是成年人的事情。此次重组“现场”, 通过视频创设情境,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情感;
通过“这些行 为和我们小学生有没有关联”的问题,触发了学生的真切思 考,并将“作为地球一分子,如何改变自己”这一话题延伸 至课后。这必将引领学生的环保行为。儿童并不会通过学校 德育所实施的道德社会化,便终结了自己的道德生活与精神 建构,这只是开始。教师应将品德课堂现场延续下去,让儿 童回到生活“现场”,融入社会与时代的“现场”。

邀约、建构、触发“现场”,从而实现重组品德课“现 场”这一过程由人、课堂、资源三要素构成。它要求教师能 够调用儿童生活现场的有效资源,引导并组织好学习现场中 的课堂活动,以建构儿童心灵的现场,促进儿童在当下社会 和时代的自我解读,走向道德的自主建构。

参考文献:
[1]佐藤学.教师的挑战——宁静的课堂革命[M].钟启泉,陈静静,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33. 江苏南京 210024)中小学德育

推荐内容

钻爱网 www.zuanai.cn

Copyright © 2002-2018 . 钻爱网 版权所有 湘ICP备12008529号-1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