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您的当前位置: 钻爱网 > 工作总结 > 销售总结 > 中职建筑工程施工专业岗位群对接模式的探索|中职三对接

中职建筑工程施工专业岗位群对接模式的探索|中职三对接

来源:销售总结 时间:2019-11-04 07:59:08 点击:

中职建筑工程施工专业岗位群对接模式的探索

中职建筑工程施工专业岗位群对接模式的探索 近年来,建筑行业企业加快转型发展,对专业技术人才需求量增大。笔者 调研了所在区域建筑行业的发展情况,结合建筑施工过程特点,根据行业企业的 人才规格要求,积极探索与实践“建筑工程施工专业岗位群对接”的人才培养模式。

一、专业建设背景分析 “十三五”时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随着基本建设规模持 续增长,建筑业处于重要战略发展阶段。2009年,宁波市出台了《关于加快建筑 业转型发展提升发展的若干意见》及相关配套政策,全市建筑企业实力不断提升。

2014年,建筑业完成总产值3714.14亿元,同比增长18.46%,各项经济指标持续 创新高。建筑业抓住新型城市化战略机遇,依托大桥经济迅猛发展,加快推进产 业转型升级,大力打造产业发展平台,为中职建筑工程施工专业的发展与建设提 供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和机遇。建筑专业人才的培养规格和途径是非常关键的,笔 者结合所在学校建筑工程施工专业的建设进行了实践与思考,供大家参考。

二、建筑工程施工专业岗位群对接的实践 笔者所在学校的建筑专业,创办于1985年,主要培养建筑施工基层管 理的应用型技术人才,分施工、装饰、造价三个专门化方向,目前在校学生600 多人,在宁波地区现有开设该专业的中等职业学校中是规模较大的一所。其中, 建筑工程施工专业是浙江省示范专业,并且是第二批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 示范的重点建设专业。近年来,学校不断探索和实践中职建筑工程施工专业岗位 群对接的人才培养模式,在课程体系改革、师资队伍建设和实训实习条件改善上 均取得了不错的成绩。

(一)创新岗位群对接的人才培养模式 人才培养模式以建筑产业为引领、就业为导向、能力为本位,深入探 索中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根据建筑施工企业的人才需求,建筑工程施工专业的 培养目标确定为从事基层管理岗位的工作,有职业生涯发展基础的应用型技术人 才。因此,确定了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建筑工程施工专业岗位群对接”人才培 养模式,以工程施工中员岗位课程的专业知识与职业能力为目标,通过公共基础 课程、专业基础课程学习,以学校实训基地为依托,将工种课程进行基于工作过 程的理实一体的体验式教学。以工学结合的方式,学生自主选择岗位方向,借助校企合作的施工项目部环境和员岗位的顶岗实习,形成五大员岗位(施工员、质 检员、资料员、安全员、材料员)所必须具备的专业知识与职业能力,最终达成 近距离对接行业企业岗位群的需求。通过实践,所培养的学生成绩喜人,无论是 技能获奖还是高职升学都有显著的进步,尤其在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的工程算 量、建筑CAD、建筑装饰等项目中均获得一等奖。

(二)建立岗位群对接模式的课程体系 课程内容以“要用”“够用”为标准,打破原有体系,以工、员岗位的工 作项目为中心将知识重新整合,使理论知识、操作技能、行业规范、工作态度、 职业道德在课程中统一起来。通过不断创新,已逐步建立起适合施工过程导向的 建筑工程施工专业岗位群对接人才培养模式的课程体系。第1—2学期,学生通过 公共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建筑概论、建筑识图等课程)的学习,形成岗位专 业基础能力;第3—4学期,以工种实训教学项目为载体,整合传统的材料、识图、 构造、施工、质检等内容,通过项目体验形成员岗位基础能力;第5学期,学生从 五大员方向中自主选择学习员岗位课程,并初步形成岗位能力;通过最后学期对 接岗位的顶岗实习,强化员岗位能力,达到培养的目标。

(三)构建科学的多元评价体系 基于员岗位群工作过程的“任务驱动、理实一体”的理念设计,根据建 筑施工行业岗位能力要求和企业的岗位需求,结合学校实际教学设备和师资条件, 同时参照职业资格考核标准,制定相应的教学内容的课程标准,确定了准行业化 建筑工程项目部的评价方式,分为工、员两种。工种课程根据考评标准采取分层 分级考核,即分初级、中级和高级三个级别,改变原来传统的评分方式,学生每 个工种学习阶段可进行工种等级预鉴定,通过初级的同学可以进入中级的学习与 考评,学生可以在多种工种选择一项或者多项较强的项目。另外,通过参加全国 工种等级鉴定,达到多层次、多工种的考核,并邀请行业企业专家、技术骨干参 与评价把关。学生在完成工种岗位课程后,结合自身发展,通过项目部中五大员 岗位群中五选一形式,自主选择建筑工程施工专业方向,进行理实一体的校内外 学习。此外,还可以尝试采用员岗位对工种岗位的学生评价方式,不断丰富评价 多样性。

(四)打造优秀的“双师型”教师团队 建筑专业教师是专业建设的主导者,提高专业师资队伍素质是专业建设的重要环节。但专业教师中大多数以年轻教师为主,普遍缺乏教学经验和工程 实践经验,打造一支教学教研能力强、技能水平高、结构合理的教师队伍更为迫 切。以本次重点专业建设为推手,动员全体专业教师主动参与进来,切实做好提 升计划,提高实践能力和专业素养。另外积极聘请社会“能工巧匠”和企业优秀专 业技术人才成为专职或兼职专业课和实习指导教师,充实专业师资队伍。选拔优 秀教师为专业带头人为重点培养对象,制定培养目标,通过参加国内外先进的中 职教育考察、培训、研修、建筑工程施工企业挂职锻炼等途径,提升专业带头人 的职业能力与素养,逐步形成以专业带头人为核心的研发团队,主持建筑工程施 工专业的课程开发与改革,参与课题和教材的编写,提高专业带头人的科研和创 新能力,注重对青年教师的指导,并在专业建设、课程改革等方面发挥引领和示 范作用。通过建设,由行业能手、专业骨干教师组成的优秀教学团队,其创新协 作能力不断增强,整体的学历、年龄、职称结构日趋合理。团队中多人获得“全 国优秀指导教师”“宁波市专业首席教师”“专业术能手”和“宁波教坛新秀”等称号, 专业教研组被评为当地的“工人先锋号”。

(五)建设工员融合的校内实训基地 校内实训基地是人才孵化中心,应与课程体系相匹配。积极创建以 “工”到“员”岗位能力提升相适应的实训条件,形成建筑工程施工项目部式的实训 体系,实行实验实训室规范化管理模式,提高校内实训基地的使用效益。基于项 目工作过程的“任务驱动、理实一体”的要求,整合原有的校内实训基地,结合项 目化、高仿真、理实一体的要求,调整校内实训基地布局,优化实训项目,提高 实训实习效果。在原有的建筑工程实训区,根据建筑工种类别和建筑功能要求, 重新优化实训区,划分为施工工艺流程展示区、工艺流程学习区和工艺工种操作 区,布置时三个功能区相互穿插,做到教学做合一。

同时,加强校企合作力度,创建五大员岗位对接的工作室,完善“教、 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创设模拟工作环境,建成建筑工程施工项目部专业员 群岗位,包括施工管理(施工员)工作室、质量管理(质检员)工作室、资料管理(资 料员) 工作室、安全管理(安全员) 工作室、材料管理(材料员) 工作室,骨干教 师担任工作室负责人。引进建筑企业管理制度,开展校企合作实训室的建设工作, 聘请相对应的优秀技术人员和专家进行业务指导,创建企业五大员工作室必备的 实训设备和教学条件,引入工程项目必备的软件系统(如操作软件和仿真系统), 进行真实项目化教学,实现学生从单项能力到综合能力的提升,最终达到上岗能 力的培养,并着力打造工作室牌子,提高地区知名度,起到带头示范作用,并成功评选为浙江省示范基地。

三、建筑工程施工专业岗位群对接的发展建议 目前,建筑施工技术日新月异,课程设计和教学内容相对陈旧,自主 开发教学资源程度有限,且质量有待进一步提高。为更好地适应培养技能型人才 的需要,特此提出如下建议:
(一)不断完善人才培养模式与课程体系改革 建立以教学专家、行业企业专家为主的建筑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为 开展专业人才需求调研提供帮助,为专业发展提供咨询与指导。通过对本区域建 筑行业企业的调研,基于区域建筑行业发展需要,不断完善工学结合、校企合作 的“建筑工程施工专业岗位群对接”的人才培养模式,切实强化专业知识,提高职 业能力和职业素养。通过行业企业专家参与指导课程体系建设,以工作项目进行 编制,把企业文化、工作环境和建筑新规范、新工艺、新技术融入教材编写中, 根据岗位群的课程标准,整合基于建筑工程施工专业岗位能力培养的综合实训课 程教材。丰富与之配套的专业数字化教育资源,构建数字仿真、信息模拟教学等 新的教学平台。利用构建仿真的工作场景或仿真软件进行理实一体教学,使学生 通过真实角色进行仿真的协同工作数字化仿真实训,容易掌握相关的知识与技能。

(二)提升教学团队和专业辐射效应 虽然教学团队取得不俗的成绩,但是由于专任建筑教师总量不足,转 岗教师占建筑专业教师的比例较大,所以工作相对集中在部分骨干专业教师身上, 任务重,事情多,如何调动和发挥骨干专业教师的积极性,是提高教学团队工作 效率的主要因素。在新的课改形势下,我们团队建设应具备较大的提升空间。为 此,我们积极探索导师制专业教学团队的建设,助推中职教学改革,有助提升整 体专业教师的教学水平和管理能力。借助企业、行业专家指导,以优秀教师作示 范引领,起到传帮带的作用,能够激发专业教师的工作积极性,提高团队的工作 效率,有助于团队精神的培养。建设岗位群对接的校外实习基地,知名建筑企业 为校外实习基地,聘请实习基地技术骨干为指导教师,通过企业岗位的真实锻炼, 提高顶岗实习率和实践能力,逐步扩大专业辐射效应。

作者:余展 来源:教育界·下旬 2016年3期

推荐内容

钻爱网 www.zuanai.cn

Copyright © 2002-2018 . 钻爱网 版权所有 湘ICP备12008529号-1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