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您的当前位置: 钻爱网 > 工作总结 > 销售总结 > 国内外生命教育的发展及研究现状|生命至上安全发展

国内外生命教育的发展及研究现状|生命至上安全发展

来源:销售总结 时间:2019-10-06 07:57:12 点击:

国内外生命教育的发展及研究现状

国内外生命教育的发展及研究现状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1-2684(2016)18-0004-05 一、生命教育的起源 1968年,美国学者杰·唐纳·华特士最早提出了生命教 育说,在美国加州阿南达村阿南达学校,倡导和实践生命教 育思想,并出版了《生命教育》一书,“引导人们去充分体 悟人生的意义;
让身、心、灵兼备的生命态度,成为未来教 育的新元素”。

二、生命教育的内涵 近年来,虽然生命教育在我国蓬勃发展,但总体上还处 于起步阶段,理论上的认识还未达成一致。综观专家学者们 对生命教育的内涵所做的界定,我们可以了解到,这些阐释 充分体现了研究者们从不同角度,对“生命与教育”之间关 系的不同认识。大体来讲,有以下几类。

我国台湾学者认为“生命”属于教育的“内容”,认为生命教育,顾名思义就是有关生命的教育。中小学生命教育 是指通过对中小学生进行生命孕育、发展知识的教授,让他 们对自己有一定的认识,对他人的生命抱珍惜和尊重的态度, 并让学生在受教育的过程中,培养对社会及他人,尤其是残 疾人的爱心,使中小学生在人格上获得全面发展[1]。人力 资源与社会保障部中国就业培训技术指导中心于2012年5月 推出的职业培训课程《生命教育导师》中也指出:生命教育, 即是直面生命和人的生死问题的教育。

有的学者认为,生命教育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 生命教育是一种全人培养的教育,从肯定、珍惜个人自我生 命价值,到他人、社会乃至自然、宇宙的价值,并涉及生死 尊严、信仰问题的探讨,包括生死达观教育、认识哲学教育、 情绪辅导教育、创造思考教育、多元智慧教育、终身学习教 育、生活伦理教育、两性教育、公民道德教育、社会公益教 育及环境教育等多个方面。狭义的生命教育是一种人生观教 育,教育学生认识生命、尊重生命、热爱生命,进而珍惜生 命[2]。” 还有学者将生命定位为教育的“目的”:认为“生命教 育不是通常理解的珍惜生命的教育,不是只对生死存亡的极 端事例有意义,而是要服务于生命个体的成长、融会于学校 教育的全过程[3]。”任丽平(2004)也认为生命教育就是指对个体从出生到死亡的整个过程中,通过有目的、有计划、 有组织地进行生命意识熏陶、生存能力培养和生命价值升华, 最终使其生命价值充分展现的活动过程,其核心是珍惜生命, 注重生命质量,凸现生命价值[4]。

也有学者将“生命”定位为“教育的主体或对象”,如 谌红桃[5]认为,“生命教育的内涵有二:一是教育‘生命’ ——教育青少年尊重生命,既能善待自己的生命、珍爱自己, 又能关爱他人生命、尊重他人;
二是‘生命’教育——具有 生命意识的教育,教育既能尊重学生的情感、心灵及个性, 又能热爱学生、关爱学生。” 王北生、赵云红[6]则从焦虑视角探寻与解读生命教育, 将“生命”定位为“教育的基础”。罗楚春[7]也认为生命 教育就是要依据生命的特征,遵循生命发展的原则,以学生 自身潜在的生命基质为基础,通过选择优良的教育方式,唤 醒生命意识,启迪精神世界,开发生命潜能,提升生命质量, 关注生命的整体发展,使学生成为充满生命活力、具有健全 人格和鲜明个性、掌握创造智慧的人。

也有不少研究者认识到“生命与教育”间的关系并非单 一,而是多重关系。“生命”可以同时是“教育的内容、目 的、主体(对象)以及基础”,因而认为“生命”是“教育的重心”,整个教育活动都要围绕“生命”开展[3]。

另有研究者认为:生命教育就是要尊重生命主体,为其 创设生动活泼、充实丰富的环境和条件,以促进生命主体全 面、和谐、主动、健康发展的教育;
在价值取向上,它强调 人的精神生命的主动发展;
在教育过程中,它关注人际交往 中精神能量的转换;
在保障机制上,它注重生命主体自主能 动的投入和合作[8]。

笔者比较认同的还是肖川、马朝阳和曹专[9]对生命教 育涵义的界定:
首先,生命教育是为了生命的教育。“生命是上苍馈赠 给我们的最珍贵的礼物,是自然创造的奇迹,而教育则是人 类自身馈赠给生命的最珍贵的礼物。为了个体生命的成长与 幸福,是教育最正当的价值追求。生命教育就是为了生命更 加美好、更加幸福和更加久远的教育。” 其次,生命教育是关于生命的教育。“生命教育是关于 生命的教育,是引导人们关注生命、了解生命、认识生命的 教育,是阐释生命现象、生命过程和生命本质的教育,是探 索‘生命与自我、生命与他人、生命与社会、生命与世界’ 关系的教育。”最后,生命教育是充满生命气息的教育。每种教育总是 呈现出一定的型态和特征,如斯巴达教育严厉残酷,我国古 代的私塾教育强调死记硬背,生命教育也是一种教育型态。

在这种教育型态中,教育的过程和方法充满生命的气息,涌 动着生命的活力。“在这种教育型态中,师生在学校的每一 段时光都荡漾着生命的情怀,在校园的每一个角落都充满人 性的温暖:笑声朗朗,书声琅琅,歌声朗朗……每一个人的 优长都能够得到充分的绽放,每一个人对未来都有着乐观的 向往,在每一个人心中培植起对于教育无限信任的力量。” 三、生命教育的内容 “生命教育既是一种教育理念,又是一种价值追求,关 怀人们生命的成长是教育的本真。生命教育既是阶段性教育, 又是全程式教育,人的一辈子都需要生命教育[10]。”从这 个意义上说,生命教育涵括了丰富的学习主题,比如探索生 命的起源与演进,了解生命的结构与功能,思考生命的出生 与死亡,学习生命的安全与健康,规划生命的未来与成长, 认识生命的权利与责任,思索生命的价值与意义,追求生命 的尊严与幸福等等。

在生命教育的内容方面,学者们普遍认为,要充分考 虑到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特点。《上海市中小学生生命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指出,生命教育要形成各学段有机衔接、 循序递进和全面系统的教育内容体系。小学阶段着重帮助和 引导学生初步了解自身的生长发育特点,初步树立正确的生 命意识,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
初中阶段着重帮助和引导学 生了解青春期生理、心理发展特点,掌握自我保护、应对灾 难的基本技能,学会尊重生命、关怀生命、悦纳自我、接纳 他人,养成健康良好的生活方式;
高中阶段着重帮助和引导 学生形成科学、合理的性生理、性心理和性道德观念,培养 对婚姻、家庭的责任意识,学会用法律和其他合适的方法保 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学会尊重他人、理解生命、热爱生命, 提高保持健康、丰富精神生活的能力,培养积极的生活态度 和人生观。

也有许多学者认为,生命教育的内容可以划分为不同层 次,认为生命教育包括生存意识教育、生存技能教育和生存 价值升华教育三个层次[11]。生存意识教育,实际上也就是 珍惜生命的教育。这是生命教育的第一个层次,是生命教育 的基础和首要前提,包括生命安全教育、生活态度教育和死 亡体验教育。第二个层次是生存能力教育,这是个体生命得 以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条件;
包括动手能力、适应能力、抗挫 折能力、野外生存以及安全防范能力和自救能力的训练。第 三个层次是生命价值升华教育,即生命质量提升教育,是生 命教育的最高层次。台湾生命教育的内容包括从肯定、珍惜个人自我生命价值,到他人、社会乃至自然、宇宙生命的互 动与伦理关系等大生命的省思,并涉及生死尊严、信仰的探 讨,范围颇广。

四、生命教育的目标 生命教育主要是帮助人们认识并珍爱自己的生命,尊重 他人的生命,并在此基础上主动思索生命的意义,找出自己 存在的价值与定位,提升生命质量,培养人文精神[10]。

余林梁[12]提出生命教育的具体目标如下:探索生命的 本质,培养尊重、爱惜及超越生命的情怀;
探讨生死的议题, 涵养生死智慧,以面对人生的挑战和挫折;
探寻人生的价值, 建立正确的人生观,充分活出生命的光芒;
寻生涯的发展, 开发个人生命潜能,开展兼顾工作、生活、休闲与学习的全 方位人生;
培养生活的智慧,关怀自我、人际及社会,提高 自我保护的意识和能力,以健全的人格和丰富的生命内涵, 活出舒坦、丰 盈的人生。

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中国就业培训技术指导中心于 2012年5月推出的职业培训课程《生命教育导师》中也指出:
生命教育,即是直面生命和人的生死问题的教育。其目标在 于使人们学会尊重生命、理解生命的意义以及生命与天人物我之间的关系,学会积极地生存、健康地生活与独立地发展, 并通过彼此间对生命的呵护、记录、感恩和分享,由此获得 身心灵的和谐,事业成功,生活幸福,从而实现自我生命的 最大价值。

五、生命教育的意义 生命教育的宗旨是捍卫生命的尊严,激发生命的潜能, 提升生命的品质,实现生命的价值。它的首要意义在于肯定 和重视生命的价值,把生命的价值摆在至高无上的地位。肖 川、曹专等学者认为:一个社会,只有重视生命的价值,才 能创造其他一切价值,才能真正走向繁荣富强。对于个体来 说,“生命至上”的价值观体现在对幸福人生的追求,对生 命尊严、生命质量的追求。

国外和我国台湾的实践已经证明,生命教育不仅在消极 方面可以避免自我伤害或自杀行为的发生;
而且在积极方面 可以使受教育者尊重生命、肯定生命的价值与意义,并达成 自我实现及关怀人类的目标。同时,生命教育也有助于揭示 教育的真谛,有助于实施素质教育,有助于改进道德教育 [13]。

有利于倡导和形成“生命化”的教育过程。相比于一般教育对教育结果的重视,生命教育更加重视教育的过程。它 的意义在于,让教育者更加关注和优化教育过程,使教育过 程变得富有生命乐趣和活力。重视教育的过程,会让我们更 好地享受当下的教育和生活,从而改善教育的面貌和品质 [9]。

六、国内外生命教育的发展情况 (一)国外生命教育的发展情况 1976年,美国1500所中小学开设了生命教育课程,20世 纪90年代,美国中小学的生命教育基本普及。美国中小学生 命教育的目标旨在使学生意识到自我生命内涵的多面性和 丰富性,正确地体认生命的可贵,确立正确的生活态度与目 的。其生命教育内容丰富,包含死亡教育、健康教育、品格 教育、个性化教育、环境教育、生计教育、挫折教育等多方 面,并取得了很好的成效。华特士在《生命教育——与孩子 一同迎向人生挑战》一书中指出:“教育并不只是训练学生 能够谋得职业,或者从事知识上的追求,而是引导人们充分 去体悟人生的意义。”这可以看作美国中小学生命教育的总 目标——让学生意识到自我生命内涵的多面性和丰富性,正 确地体认生命的可贵,确立正确的生活态度与目的,追求人 生的价值和意义。具体来说,美国中小学生命教育的目标有三个维度:关注死亡,珍惜生命;
体悟人生意义,从生命中 学习;
促使学生成为全面均衡发展的人。

英国是世界上较早在中小学开展生命教育的国家之一, 其生命教育理念主要体现在公民教育、个人教育、社会教育 和健康教育之中,强调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尤其重视学生 个人、社会、心理的发展,使学生具有人文素养、珍爱生命 和尊重他人的品质。英国的生命教育突出全人培养与全人关 怀,以发展学生的灵性、道德、文化和社会责任感为目标。

在推进过程中,英国生命教育形成了主辅结合的课程体系, 即以公民教育课程为核心,并辅以个人、社会和健康教育课 程。

澳大利亚的生命教育最早由诺夫斯牧师提出,主要针对 当时青少年吸毒并致死这一问题。1979年,澳大利亚成立了 全球首个“生命教育中心”,旨在预防药物滥用、暴力与艾 滋病等,目前该组织已经发展成为一个正式的国际性机构, 是联合国“非政府组织”中的一员。

(二)港台地区生命教育的发展情况 1996年,香港天水围十八乡乡事委员会公益社中学率先 开展“生命教育课程”的探索与实践。1999年,香港天主教教育委员会推出“爱与生命教育系列”,除了为家庭生活教 育提供素材与方法之外,也鼓励老师将这些内容融入相关科 目的教学。还开办了“宗教与人生——优质生命教育的追寻” 等网站,出版了《香港的生命教育》等专著,取得了一系列 成果。2002年,香港教育学院公民教育中心明确提出以生命 教育整合公民教育及价值教育,并在多所学校推广生命教育 课程。

1997年,陈英豪在台湾率先提出“生命教育”的概念与 愿景,1997年底,台湾启动了“生命教育实施计划”,1998 年,生命教育在台湾地区的中学全面展开,并将2001年定为 “生命教育年”,生命教育在台湾开始蓬勃发展。在教育界, 人们达成一个共识,那就是学校生命教育的实施是一个系统 的工程,所以,台湾生命教育的推行是全方位的。台湾中小 学在进行生命教育时,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方式:善于把渗透 式与独立设科或综合课结合起来,通过学校的全部教育活动 实施生命教育。这样,既能保证学生获得集中的生命教育知 识,又能充分利用学校生命教育资源,从而达到理想的教育 效果[1]。此外,许多高等院校和教育研究机构也主动参与, 进行理论与实践研究,对推动台湾地区生命教育的发展起到 了重要的引领和提升作用。

(三)大陆生命教育的发展情况 在我国大陆,叶澜教授最先开始关注“生命”及其与教 育的内在关系,她主张“从更高的层次——生命的层次,用动态生成的观念,让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生命教育” 一词在中国大陆出现于20世纪90年代中期,当时主要是将环 境教育、安全教育等视为一种生命教育。一些学校还结合预 防艾滋病、远离毒品、抵制不健康网络以及生存安全等尝试 开发了“热爱生命”的课程。

2004年12月,辽宁省启动了中小学生命教育工程,制定 了《中小学生命教育专项工作方案》,以此作为未成年人思 想道德建设工作的有效载体;
2005年5月,上海市颁布了《上 海市中小学生生命教育指导纲要》,将生命教育纳入国民教 育总体规划,着手构建十二年一贯的中小学生命教育科学体 系;
2005年,湖南省也出台了《湖南省中小学生命与健康教 育指导纲要》,2008年,云南省开展 “三生教育——生命、 生存、生活”;
同年,黑龙江省将生命教育纳入中小学教学 计划,根据不同年龄段学生特点设不同教学内容;
接着,长 春市颁布《中小学开展生命教育的实施意见》,有教材、有 课时、有师资。

2010年7月29日,国家教育部正式公布实施的《国家中 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在战略 主题中明确提出要“学会生存生活”,要“重视安全教育、 生命教育、国防教育、可持续发展教育。促进德育、智育、 体育、美育有机融合,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使学生成为德智 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可见,进行生 命教育已成为了国家教育发展的战略决策,这也是在国家教育改革文件中第一次载入了要“学会生存生活”,要进行“生 命教育”的内容,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

这些举措标志着我国大陆的生命教育已经进入实践阶 段。

七、生命教育的实践取向 关于生命教育的实践取向,大致包括以下几类。

第一,教育取向——死亡教育是生命教育中的一个重要 取向,这种取向认为,如何面对死亡应该是生命教育的主要 论题,而生命教育的意义也只有在关注死亡的话题上才能体 现出来。死亡教育取向的生命教育,可以采取如下两种方式 开展:组织和进行与人类终极状态有关的教育活动,开展临 终关怀;
开展死亡心理教育,使青少年能够理性、科学地认 识生命状态,完成死亡心理及死亡情感的准备,提高生命的 质量。

第二,伦理道德教育取向——生命教育应该贯穿在生命 的全过程,而学会如何与人为善则是生命教育的核心任务;

于是,有人把生命教育类同于道德教育,走上了伦理道德教 育的取向。伦理学取向的生命教育关注的是“人应该怎么活 着”[2]。

第三,生涯规划取向———因为许多人之所以抛弃生命、 放弃理想、漠视生命的价值和意义,都是因为他们没有正确 的人生规划;
所以,生命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为青少年 提供生涯辅导服务,协助他们选择准确的人生道路,学会自觉反省自己的人生目标。

第四,还有研究者认为,学校可以结合校园安全、学生 自我保护进行生命教育;
可以结合爱心、友善、关爱进行生 命教育;
可以结合生活、生理、生存进行生命教育;
可以结 合健康养生、远离毒品进行生命教育;
可以结合环保、生态 进行生命教育。

八、生命教育的实施途径 对于生命教育的实施途径,不同的研究者有不同的主张, 大体有以下几种。

有的学者认为,香港地区的“生命教育”主要建立在“社 会互动”的基础之上,即各种社会团体积极倡导,并与学校 形成良好的教育互动。台湾学者张振成认为,可以按照九年 一贯课程纲要,将“生命教育”的内涵融入各课程学习领域 中教学,具体实施途径包括:认知的、讯息的教导;
个人的、 情感的经验分享。

也有研究者主张通过有形课程和无形课程实施生命教 育。一是进行学科教育内容的渗透。二是充分利用班级团队 活动、节日与纪念日活动、仪式教育、学生社团活动、社会 实践活动等多种载体,开展生命教育活动。生命教育主题的 设计应尽量生活化,以活动为载体,以体验和分享为关键。

生命教育就是要使学生从体验中感悟生命的可贵及对生命 积极的关怀,借以形成对生命正确的认知与态度。生命教育 的关键在情感,所以生命教育的课程教学必须从内心感动学生,使其产生强烈的心灵震撼。三是通过生命化的课堂生活、 学校文化、班级管理等方面,使其弥漫于学校的全部教育教 学之中,弥漫在学校生活之中,使学生能处处感受到生命的 关怀,浸润在生命的阳光之中。

生命教育的实施,应该是学校、家庭、社会等多种力量 共同参与。而学校因为是学生成长的主要场所,对学生生命 的发展起着主导作用。具体到学校推行生命教育,必须从课 程、教学方式、教师素养、学生文化等方面着力。课程方面, 以德育课为主体,在学科中渗透生命教育;
教学方式方面, 实施分享与体验的教学,使生命教育触及灵魂;
教师素养方 面,启发教师的生命关怀和生命智慧,实施生命化的教育;

学生文化方面,遵循儿童的天性,关注儿童的生活[3]。

师范教育应率先开展生命教育。生命教育是教育领域中 的一个新生事物,没有现成的教师,加强师资培育就成了生 命教育实施的首要任务,而师范院校是培养教师的“航空母 舰”,为保证中小学教育能推行生命教育,在师范教育中率 先开展生命教育应该是一个必然选择。

笔者认为,生命成长与智慧启发是教育的最高理想,因 此,生命教育应以某种方式融入教育体系之中,而不应是一 时兴起的项目或热闹一时的活动,应以永续经营的方式进行, 否则就有可能失去实际意义,最终沦为校园中一种可有可无 的点缀。根据中小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学校生命教育要寻 求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双向结合的道路,利用活动体验、学科渗透,培养生命情感。

教育是一个生命影响另一个生命的过程,生命教育更是 如此。作为学校生命教育的实施者,教师要进行新的角色定 位,学校管理者也要帮助教师自觉进行角色的重塑,有计划 地开展多形式、多层次的有利于教师成长的教研、培训活动, 以更好地实施生命教育。同时,家庭和社区要提供一种尊重 生命的环境和氛围,共同打造维护青少年生命安全的机制。

叶澜教授说:“教育是基于生命的事业”,我们怀着对 生命的敬畏和尊崇,追寻教育的本真,期待开启我国中小学 生命教育的新篇章! 注:本研究为“济南市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指南” 项目组研究成果之一。

主要参考文献:
[1]王学风. 台湾中小学生命教育的内容及实施途径[J]. 教育评论,2001(06):52-54. [2]张美云. 近年来我国大陆关于生命教育的研究综述 [J]. 上海教育科研,2006(04):13-16. [3]潘凤亮. “生命教育”先要“关怀”权利[J]. 人民 教育,2004(21):10. [4]任丽平. 论大学生生命教育[J]. 绵阳师范学院学报, 2004,23(4):93-96. [5]谌红桃. 生命教育任重而道远[J]. 宁夏教育,2004 (Z1):114.[6]王北生,赵云红. 从焦虑视角探寻与解读生命教育 [J]. 中国教育学刊,2004(02):16-19. [7]罗楚春. 生命教育的研究与探索[J]. 中国教育学刊, 2004,12(10):8-11,15. [8]刘济良. 生命教育论[M].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4. [9]肖川,马朝阳,曹专. 生命教育的内涵、价值与实 施路径[J]. 人民教育,2013,24:12-15. [10]王晓虹. 生命教育论纲[M]. 知识产权出版社, 2009. [11]许世平. 生命教育及层次分析[J]. 中国教育学刊, 2002(04):5-8. [12]余林梁. 开展生命教育,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质[J]. 逻辑学研究,2003,23(3):107-111. [13]蔡巍然. 不可缺席的生命教育[J]. 中国科学教育, 2004,6:43-44.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推荐内容

钻爱网 www.zuanai.cn

Copyright © 2002-2018 . 钻爱网 版权所有 湘ICP备12008529号-1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