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您的当前位置: 钻爱网 > 工作总结 > 年度总结 > 基础教育 [剖析厦台基础教育发展历程]

基础教育 [剖析厦台基础教育发展历程]

来源:年度总结 时间:2019-11-12 08:48:56 点击:

剖析厦台基础教育发展历程

剖析厦台基础教育发展历程 剖析厦台基础教育发展历程范文 教育交流是目前两岸交流中最活跃、成效最显著的领域 之一。其中,两岸基础教育交流不断发展,成为两岸近年来教 育交流新的热点。对台教育合作与交流一直是福建省、厦门 市政府自改革开放以来十分重视的一项工作。新世纪以来, 这项工作更加得到深入发展。2006年4月,厦门市委教育工委、 教育局联合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对台教育工作的意见》, 宣布厦门学校将在对台教育合作与交流方面再做“九件事”。

其中,很多内容涉及基础教育。党的十七大以来,中共福建省 委更是提出“两个先行区”(科学发展的先行区、对台交流 的先行区)建设。福建省将率先建设成为对台交流工作的先 行区。厦门作为福建省重要的对外港口城市,必将成为对台 交流工作的桥头堡。当前,及时总结厦门市对台基础教育合 作与交流的经验和教训,前瞻未来,探讨和研究对台教育合 作与交流工作的重点、难点问题,对于把厦门真正建设成为 对台交流先行区,为全国对台教育合作与交流工作做出更好 的贡献,具有一定的实践意义。

一厦台基础教育合作与交流的阶段分析 二厦台基础教育合作与交流的方式与内容 (一)签订教育交流与合作协议 交流合作协议为两地交流提供平台,是厦台基础教育交 流的制度保障。厦门市从方便厦金交流,进一步推动两岸“三通”考虑,与金门方面就两地民间交流合作问题进行多次沟 通。2001年3月,厦门市两岸交流协会与金马地区两岸交流协 会正式签署《关于加强厦门与金门民间交流合作协议》 [3]1043。这一协议的签订,打破了台湾当局对两岸“三通” 的阻挠,为更大范围地开展两岸交流创造了条件;为基础教 育合作与交流创造了条件,起到铺路架桥的积极作用;为涉 台团体,如厦门市台联、市台协、市金联等开展两岸基础教 育合作与交流工作提供了广阔的舞台。同年11月,两地教育 机构―厦门教育学会与金门县教师会,达成两门教育交流协 议。根据协议,每年举办教师互访活动,互派教师、学生从事 音乐、美术、体育、工艺、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及数学方面 的比赛、展览、观摩活动,举办中学生科学、语文竞赛活动, 协助办理职业训练、环保课题、生活科技、卫生保健、教师 在职训练、特殊教育等相关活动[4]。2009年5月16日,由中 华全国青年联合会主办的“海峡论坛•两岸青年社团负责人 圆桌会议”在厦门国家会计学院举行。在海峡两岸及香港地 区的48家青年社团负责人见证下,两岸18家青年社团推介了 28个交流项目,21家青年社团负责人分别就两岸青年联欢节、 海峡青年论坛等青少年交流项目签署了12项合作协议[5]。

(二)做好在厦台湾学生的服务工作 据了解,1984年以来,随着台湾同胞在大陆投资的增加, 台商子女就学问题日益凸显。从那时起,厦门市一些中小学 就开始陆续接收台湾学生就学。从1987年到1995年,厦门市正式招收台湾中学生34名,以外国语学校最多,小学生89名, 多在市重点学校就读[6]。如今,每年都有约200名台湾学生 走进厦门的大、中、小学,成为这座美丽花园城市的“新市 民”。为此,1995年,厦门市教委就出台了《关于台湾同胞在 厦门市办学和子女在厦门就学的实施办法》,先后有300多名 台商子女被安置在厦门各中小学就读,逐渐形成台胞子女分 散插入厦门市中小学就学的模式。从2001年开始,厦门市台 湾同胞联谊会、市教育局、市台商协会等有关单位针对台商 反映的择校难、借读手续复杂等问题对厦门市台商子女就学 问题进行了深入调查,并逐步建立了从入学咨询、依照台商 志愿安置学校到现场办公的一整套机制。全市最好的40所小 学,让在厦台商子女选择,再根据就近入学的原则,组织现场 办公,安排入学。自2006年始,厦门把“优质学校办台生班” 纳为厦门对台教育交流“九件事”之一,并从2008年开始,厦 门一中、双十中学各增设2个台生班,每班40人;外国语学校 增设1个台生班,招收25人。3校台生班2008年招收185名台生。

在厦门公、民办小学就读的应届毕业生中持有台湾居民来往 大陆通行证的台商或台胞子女,可参加就读学校片区的电脑 派位,也可选择增设台生班的学校就读。此外,涉台机构针对 台生设立相关社团,给在厦台生以归属感和安全感,如“台生 之家”。厦门市台联作为台湾乡亲在厦门的民间团体,始终 关注台湾学子在祖国大陆的成长,在多年的联谊活动中,台 联与台生群体结下深厚情缘。2007年5月28日,“台生之家”应运而生。运作一年多来,开展台湾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为 在厦台生提供生活上、学习上的服务,在台生中间颇具影响 力和凝聚力[7]。2008年12月27日,“台生之家”正式揭牌, 得到在厦台生们的一致支持。

(三)两地教育专家学术研讨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两岸交流的推广,厦台两地教育 学术交流活动日益增加。厦门已成功地举办和参办过全国性 乃至国际性的基础教育方面的高层次学术研讨会多场。首先, 在学前教育方面,例如2004年8月,应台湾台北淡水财团法人 国花叶金枝纪念文教基金会的邀请,以易化为团长的市陈鹤 琴教育思想研究会代表团一行5人转赴台湾台北县进行幼教 考察及学术交流。2007年10月,“海峡两岸学前教育学术论 坛”,由厦门市教育学会、台湾中华华夏文化交流协会主办, 厦门市陈鹤琴教育思想研究会、厦门市教育学会学前教育专 业委员会承办,在厦门一中顺利拉开了帷幕。参加会议的正 式代表有来自台湾的21人,香港14人,上海、深圳、浙江、安 徽、江西、福建等省市的幼教专家、学者、行政管理者、教 科研人员200多人以及本市教师列席代表七百余人。会议以 “构建海峡两岸学前教育研究桥梁,展现两岸幼教理论与实 践研究的最新成果”为主题,历时3天,内容有专家论坛、特 色课程展示、专题研讨和参观考察四部分。这些方面的工作 都是涉台教育工作的重要部分,基础教育方面的专业团体直 接为两岸基础教育合作与交流工作展开理论思考和探讨,为其提供了强有力的智力支持。其次,在中小学教育方面,例如 2007年8月15日,首届海峡两岸百名中小学校长论坛,由两岸 教育界有识之士共同发起,并由厦门市教育局、厦门市台湾 同胞联谊会主办,集美中学、集美轻工业学校承办。论坛以 基础教育与职业教育课程改革与创新为主题,校长、专家、 学者各抒己见,共同研讨促进华夏民族的教育发展。论坛代 表还对大陆的一些中、小学和职业学校进行考察。2008年10 月25日,第二届海峡两岸中小学校长论坛,由台中市教育局、 台湾省教育会联合举办,在台中明道中学举行。大陆代表团 以厦门市教育局赖菡局长为团长,厦门市台联卢绍荀会长为 副团长,由73名团员组成。本届论坛以教学质量的评价和监 控为主题,既如何评价老师和学校,两岸校长各抒己见,交流 吸取了彼此的经验及教训。最后,在青少年儿童图书教育方 面,例如2002年7月1日,第五届海峡两岸儿童图书馆及中小 学图书馆学术研讨会,在文化部社会文化图文司、厦门市文 化局、中国图书馆学会儿童图书馆专业委员会的指导下,由 厦门市图书馆协会、厦门市少年儿童图书馆承办。来自全国 和台湾地区的近百名代表参加会议,会议共收到论文148篇。

本次会议规模较大,研究水平高,对增进海峡两岸儿童图书 馆之间的联系,沟通两岸儿童图书馆资讯,共同促进中华民 族儿童图书馆事业的发展起到广泛而积极的作用。

(四)厦台两地教育界组团互访 改革开放以来,厦台两地教育界组团互访一直是两岸教育合作和交流的重要形式。单就1992年到2002年间,厦门市 累计赴台交流的团组已有260个,共1605人次(不包括厦门大 学)[1]34。其中,基础教育方面也如火如荼。1993年8月,市 教委以厦门市艺术教育委员会名义,由思明区少年宫为主组 建的“福建省少儿艺术团”一行44人赴台参观访问。同时, 厦门市少儿音乐舞蹈访问团一行27人,也应台北市艺术文化 协会的邀请赴台访问演出[2]3949。根据统计,仅1995年,福 建省共接待来闽教育交流的台湾学者800多人,共派出赴台 参加学术会议人员35人[8]94。值得一提的是,是年,全国中 小幼儿教师奖励基金会与福建省联合还在厦门开展了为期5 天的海峡两岸“园丁之家”活动,有23名台湾教师组团参加 [8]94。1996年,厦门市教育基金会组团访台,与台湾民生、 民雄等文教基金组织研究探讨共同关心的教育改革发展问 题,相互学习成功经验。新世纪伊始的2001年11月,厦门市教 育学会成功组团一行70余人前往金门访问4天,首开我市教 育组团访问金门之先例。4天里,与金门教育同行进行广泛的 接触,还与金门县教师会达成两门教育交流协议。2004年5月, 应金门县音协邀请,厦、漳、泉三地青少年宫96名师生赴金 门进行文化交流,标志着第四届“闽南风•海峡情”两岸四 地少儿文艺系列交流活动拉开序幕。2005年10月应台湾崇善 童军文教基金会的邀请,厦门市教育学会文教访团一行12人, 前往台湾进行为期10天的交流和访问。在台期间,参观拜访 了崇善童军文教基金会、参观台北东门国民小学、台中明台高中、明道中学、台南亿载国民小学、高雄七贤国民中学、 花莲富北国民中学等,并与台湾教育界进行交流活动,加强 与台湾岛内民间社团的联谊。值得注意的是,利用小三通的 便利,台湾方面组团赴厦直接交流更加频繁。2001年8月20 日,190多位金门教师乘船直航到达厦门,参观了实验小学、 厦门一中、特教学校、厦门大学等学校。2002年金门金城镇 中正国小赴厦城乡交流团75人及金门贤庵国小60多人,赴厦 与厦师第一、第二附小,杏林区高浦小学及同安区实验一小、 二小进行教学交流暨联欢、篮球比赛等活动。2005年7月,在 福建省金联常务副会长黄建业的率领下,来自福州、厦门、 泉州、漳州各地的29名金门籍青少年学生们一起,通过厦金 航线到金门参加“牵手故乡行”夏令营活动,实现了大陆金 门籍青少年以夏令营的形式,组团回故乡的“零”的突破。

在两地组团互访中,校际组团联谊是一大亮点。2005年7月, 素有台湾“第一小学”美称的台北市中正国小的教师、学生 和学生家长一行40人抵厦,受到厦门市金联、市教育局和实 验小学师生的热烈欢迎。在厦门实验小学举行的欢迎台湾中 正国小仪式上,两校学生进行了丰富多彩的文娱表演,互赠 书法和绘画作品,并进行学生、老师、家长等三场交流会。

之后,两校缔结友好学校,成为闽台第一对友好小学。

(五)厦台中小学校际合作 根据中央只要在“一个中国”前提下,两岸可以行业对 行业、民间对民间、团体对团体开展交流的指示精神,厦门市积极鼓励厦台中小学建立校际合作关系[3]1043。先后出 现双十中学、实验小学等校与台湾一些中小学结成友好关系。

其中厦门双十中学与台中市立双十国民中学之间友好交流 往来已久,2006年7月,台中市立双十国民中学音乐艺术访问 团一行100人到厦门,参加首届“海峡两岸双十中学音乐艺术 夏令营”。当时正值厦门举办“第四届世界合唱比赛”,两 校联袂在开幕式上演出《茉莉花》和《同一首歌》,受到好 评。2007年8月,应台中市立双十国民中学邀请,厦门双十中 学访问团一行共64人前往参加“海峡两岸双十中学音乐艺术 夏令营”。这是两岸同名学校开展的首次交流,为厦台基础 教育合作与交流增添了浓艳一笔。厦门实验小学和台中光复 小学也于2008年1月13日签订了校际交流合作协议。签订协 议当天,台中光复小学一行112人来到实验小学,同实验小学 学生一起参加了第二届中国少年儿童合唱节,双方还举办了 一场小型音乐会。目前,厦台两地越来越多的学校已建立校 际协作关系,共同搭建交流合作的平台。据厦门市教育局统 计,截止2007年底,包括中学、小学和专业学校在内的11所厦 门学校与台北、台中、高雄、金门等地的相关学校建立了校 际协作关系。其中,厦门一中与台北市立高中建国中学、厦 门旅游学校与台中明台高级中学、厦门大嶝中学与金门金沙 国中于2007年先后建立两校校际协作关系,在学术、师资、 学生等多方面开展多种形式的交流与合作。按照校际协议, 厦台双方中小学主要的活动是:尽可能组织学生到对方学校进行短期学习与交流,定期通报各自教育教学最新进展,并 尽可能地创造条件,组织师生团组互访,经常交换教学计划、 教材及其他资料。厦台中小学的校际合作,为深入开展厦台 基础教育合作与交流工作创造了更好的条件。

(六)厦台两地青少年夏令营、文娱联谊 青少年夏令营、文娱活动历来被看作是基础教育工作的 重要内容和学校教育的重要延伸。在厦台基础教育合作与交 流方面,厦门各相关单位积极响应市政府对台教育交流的号 召,组织各类夏令营、文娱活动,丰富厦台青少年的课外生活, 增强两岸青少年的民族认同感,加强同种同根的亲情与友谊。

自1984年开始,全国台联每年邀请海外及台湾岛内台胞回祖 国大陆参加夏令营,其中第二届、第七届、第十五届、第十 六届、第十九届均在厦活动[1]25。1987年8月12日,厦门市 举办台胞青年夏令营活动,来自市区、郊区、杏林区台胞青 年(包括中学生、大学及大专生)36人兴高采烈,齐聚一堂。

1993年8月,市教委以厦门市艺术教育委员会名义,由思明区 少年宫为主组建的“福建省少儿艺术团”一行44人赴台参观 访问。同时,厦门市少儿音乐舞蹈访问团一行27人,也应台北 市艺术文化协会的邀请赴台访问演出。1995年4月,由台湾海 峡交流基金会派出的台湾高中男子篮球队到厦门开展友谊 比赛。5月22日,应台湾屏东县体育会的邀请,厦门市少体校 羽毛球教练郑坚赴台进行6个月的执教活动。7月22日,应台 湾中国时报事业股份有限公司的邀请,厦门市羽毛球代表团赴台参加“中国时报杯”羽毛球总决赛,这是厦门市首次组 织体育代表团赴台,也是大陆第一支赴台羽毛球队[2]3496。

1997年由中共厦门市委台湾工作办公室、厦门市环境保护局、 共青团厦门市委主办的两岸青少年环保科技夏令营在厦门 举行,吸引厦门本地中学生以及在厦台湾学生参加。自2000 年以来,两岸青少年的夏令营及文娱活动更是逐年增加,活 动主题也各式各样。如:2002年,两岸小朋友童谣大汇唱夏令 营在厦门举办;2002年,“第二届中国音乐金钟奖暨鼓浪屿钢 琴艺术节”和“海峡两岸少儿音乐舞蹈大联欢”活动在厦门 举办;2004年,第二届厦门市小学台商子女作文竞赛、“西海 域―牛姆林之行”环保生态夏令营开营;2004年,厦门举办 “2004年海峡情青少年雕塑展”;2005年,首届海峡两岸中学 生集邮夏令营在厦门同安开营;2005年,“海峡两岸青少年读 书夏令营”在厦举行;2005年,“情系八闽”第五届“闽南风 •海峡情”青少年系列交流活动、“闽南民俗文化大观园” 活动分别在龙岩和厦门举行;2006年,“首届海峡两岸国学夏 令营”开营;2006年7月,“相聚厦门,两岸青少年交流周”活 动在厦举办,并首次邀请台湾岛内原住民学生前来活 动;2006年8月,集邮展览与海峡两岸第二届中学生集邮夏令 营在金门举办;2006年10月,厦门小白鹭民间舞团随厦门市 访问团到台中市和嘉义市进行五天的演出,受到台湾观众的 强烈共鸣;2007年8月,厦门小白鹭民间舞团一行41人再次应 邀抵台,5日在台北县中和市展开首场演出;2008年7月,“厦金生物科考与闽南文化生夏令营”在金门开营。

(七)金门中小学生毕业之旅 得利于“小三通”和厦金直航的实现,金门中小学生来 厦举行毕业之旅逐渐成为厦台教育合作与交流的一道风景。

2004年6月,107名金门小学生抵达厦门,开始毕业旅行。他们 在厦游览了环岛路、万石植物园、集美学村、厦门大学和南 普陀等风景名胜。通过这次旅游,孩子们更深刻地了解闽南 文化,真正体会到同根同种的亲情与友情,增强了民族认同 感。2005年1月,金门县金城中学师生一行302人直航来厦举 行毕业旅行。除游览鼓浪屿、集美鳌园等景点之外,学生们 还前往海沧中学参观交流。2007年6月,来自金门安澜国民小 学的23名毕业生和他们的家长,来厦进行毕业之旅并参观厦 门艺术学校。家长们对厦门艺术学校给予了很高的评价,并 有意将子女送来学习。至今,金门中小学来厦毕业之旅活动 仍每年深入开展。相信随着两岸“三通”时代的到来,不久 厦门中小学生的毕业之旅也将伸展到金门岛上。

三厦台基础教育合作与交流存在的问题 通过上述历史回顾,可以发现改革开放以来厦台基础教 育合作与交流已取得非常好的成绩,值得肯定。然而,存在的 问题是不能忽视的,主要表现如下: (一)厦台基础教育合作与交流工作相对薄弱 厦门对台交往工作取得的成就举世瞩目,大多数是在经 济领域,在全国也具有一定影响力和示范作用,这些不需赘述。相对而言,基础教育领域的交往无论在规模上,还是在形 式和内容上都比较薄弱。概而言之,在基础教育领域,已有的 合作与交流工作大多集中在为台商子女解决入学、升学问题, 接待来厦涉台教育团体访问等,这些工作都是围绕着解决台 湾同胞来厦的实际问题展开的,缺乏像经济交往方面那种主 动引进和主动走出去的交往战略,这应该是厦台基础教育合 作与交流工作相对薄弱的根源。不过,我们欣喜的看到像厦 门双十中学主动走入台湾,与台湾同名校展开了广泛的校际 合作的积极实践,这为对台基础教育合作与交流工作从被动 迎合转变为主动开拓打下了良好的基础。而且,厦门市政府 对台教育工作“九件事”的表白,也表露出政府很希望扭转 对台教育合作与交流的被动迎合的薄弱局面,这些将会成为 转变这种薄弱局面的催化剂。

(二)厦台基础教育合作与交流表现为单边性 应该说,对台基础教育合作与交流的单边性特征是大陆 对台交流普遍存在的问题,即大陆对台交流人员输出量远不 及台湾对大陆交流的人员输入量。单就福建对台教育交流工 作而言,2000年以来,来闽访问的台湾教育界人士已有近千 批、8000多人次。同时期,福建省教育系统有600多批,1600 余人次赴台讲学、开展合作科研、进行学术交流等活动,两 者比率大概为8∶1,表现出较强的合作与交流的单边性。根 据前面的调查与回顾可见,厦门对台基础教育合作与交流工 作也明显有这样的单边性特征。不过,令人欣喜的是,随着2008年12月两岸“三通”时代的来临,两岸基础教育交流将 不再受限制,这将会从根本上改变这一单边性。

(三)厦台基础教育合作与交流多局限于厦金两地 由于厦金“小三通”的便利条件,使厦门对台基础教育 合作与交流工作主要表现为厦金两地为主,厦金交往也被看 作厦门对台交流的一大特色。但是,我们应该看到,在金门之 外,更为广阔的台湾全岛正在积极与祖国内陆各个地区进行 着合作与交流,大陆各个地区都在为争取成为对台合作与交 流的主角做着积极准备。厦金固然由于地理的优势使厦门成 为交往主角,但是在对台全岛交流方面却并未因为地理优势 成为内陆公认的主角,这一定程度上将影响到厦门对台先行 区的战略,影响到厦门在全国对台工作的示范作用的发挥。

因此,厦门有必要积极调整对台交流战略,突破厦金地域,努 力创造条件积极与台湾本岛展开更为广阔的基础教育交往 与合作。

(四)厦台基础教育合作与交流缺乏战略“品牌” 从大陆对台基础教育合作与交流的全局视角来看,厦门 对台基础教育合作与交流取得的成绩在大陆其他地方和城 市也是一样有的,而且他们在有些方面已经走在了前例,如 台商较为集中的上海、东莞、昆山等地设立的台商子女学校 等已经成为大陆对台基础教育合作与交流的一块“金字招 牌”。人们只要谈到对台基础教育合作与交流往往首先想到 的是这些“金字招牌”。而厦门市在对台基础教育合作与交流方面的工作并没有少做,但由于大多数工作是按照国家及 省委省政府的部署积极予以响应,如“台生班”的创设等,缺 乏体现厦门市对台基础教育合作与交流工作特色的创新性 的标志性事件或者标志性制度,使得厦门作为两岸基础教育 交流与合作先行区的地位体现不足,在全国的影响力和示范 作用有限。

四厦台基础教育合作与交流的前瞻建议 针对厦台基础教育合作与交流存在的问题,我们提出创 建厦台基础教育合作与交流先行试验区,打造厦门对台基础 教育交流战略“品牌”的建议。当前,无论是在国际还是在 国内,合作与交流的战略“品牌”已经对城市发展和改革开 放产生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成为城市发展的“烫金名片”。

远的不说,近的如厦门每年一度的“9•8”会议,就是一项国 际性合作与交流的经济战略“品牌”;东莞、上海、昆山等 地的台商子女学校,以及2008年5月7日,福建省长泰县开始 筹建的全国第四所台商子弟学校―――福建闽南台商子弟 学校,都可以看作是对台基础教育合作与交流的战略“品牌”。

厦门如果能够在已有成绩的基础上,积极创建对台基础教育 合作与交流的战略“品牌”,无论是对厦门和台湾基础教育 质量的提高,还是对厦门在对台交往方面的“先行区”形象 的树立,以及对祖国的统一大业都将产生积极而长远的影响。

那么,如何创建厦门对台基础教育合作与交流的战略“品牌” 呢?我们认为,应该以省委省政府关于“对台交流先行区”的战略为指导思想,突出创新性和特色性,创建厦门市对台文 化教育合作与交流先行区并涵盖基础教育领域的合作与交 流是最佳方案。

厦门市可以依托当前正在建设的“集美大学城”,专门 划拨出一块土地用于先行试验区的建设。试验区内在借鉴台 生子女学校的基础上,通过市场化方式,以台湾商业教育投 资为主,厦门市财政拨款为辅,专门设立大学、中小学和幼教 机构。积极鼓励台湾学校在试验区内按照台湾先进的教育模 式及教育教学方法体系建立分校,或者与厦门市合作办学。

试验区聘请台湾优秀执教人员“自由来厦”执教,厦籍教师 也可以“自由入台”进行教育教学交流。招生方面突破台商 子女的限制,面向所有台湾青少年,厦门市常住居民的孩子 有意入学者也欢迎进入,以加强两岸青少年亲情交流和促进 台湾青少年的爱国主义教育。此外,可以结合园博苑里的“中 华教育园”,在先行试验区内建设“闽台文化教育展馆”,陈 列史料实物,以展示闽台文化教育合作与交流历史与现状。

展馆每年可定期召开包括基础教育领域在内的大型“闽台教 育论坛”等国际性学术会议,会议期间同时创办海峡教育科 学博览会,展示国际教育技术、教育图书等方面的最新成果, 促进教育技术的合作、交流与转化。在试验区的基础上,逐 步鼓励建立闽台文化教育合作与交流协会等团体组织,以培 植民间力量促进试验区的学术进步以及管理与发展。

推荐内容

钻爱网 www.zuanai.cn

Copyright © 2002-2018 . 钻爱网 版权所有 湘ICP备12008529号-1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