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您的当前位置: 钻爱网 > 工作总结 > 年度总结 > 【语文课堂学生学习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理想的风筝》课堂观察报告】

【语文课堂学生学习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理想的风筝》课堂观察报告】

来源:年度总结 时间:2019-10-03 07:57:16 点击:

语文课堂学生学习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理想的风筝》课堂观察报告

语文课堂学生学习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理想的风筝》课堂观察 报告 摘要:开发与利用学生学习资源的基本流程是:用学习 任务引出学生的学习资源;
充分发现与收集资源;
对资源进 行分析与研究;
引领学生运用资源进行学习。以这样的视角 观察《理想的风筝》一课,得出的结论是:(1)要提高资 源意识,充分认识学习资源的意义;
(2)要灵活运用好开 发、利用资源的基本流程;
(3)要提高课堂时间管理水平。

作为一种研究方法,课堂观察与传统的听评课相比,主 要特征是“主题性”。课堂观察的实质,是以课堂为凭借研 究主题。本报告试图以韦老师执教的苏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 下册《理想的风筝》一课为例,研究语文课堂学生学习资源 的开发与利用。

一、主题解读 我们必须树立一个非常强烈的意识:课堂是一个充满资 源的地方。从某种意义上说,课堂教学的过程就是开发与利 用课堂资源的过程。课堂资源丰富多彩,其中最重要的,是 学生的学习资源,即学生在课堂中创生出来的学习资源。我 们认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一切表现都可以视作学习资源, 包括他们的所说、所读、所划、所写、所思以及他们的作业、 作品、表现等。学生学习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包括以下环节:
(1)用学习任务引出学生的学习资源;
(2)发现与收集资 源;
(3)对资源进行分析与研究;
(4)引领学生运用资源进行学习。其流程图如图1。在语文课堂上,我们要特别关 注相关资源的“语文性”,即引出语文学习资源、收集语文 学习资源、分析与运用学习资源,提高语文学习水平。图1 二、观察背景与研究过程 2017年3月9日,我们观察了韦老师执教的《理想的风筝》 一课,一起观摩的还有内蒙古鄂尔多斯乌审旗教研员课程领 导高级研修班的35位教师。然后分几个主题进行观察,分别 研制了观察量表;
除了小组合作观察,同时采用了个人观察 的方式。我就是其中的“个人”,我观察的主题即“语文课 堂学生学习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我的整个研究过程包括量 表开发、课堂观察、分享及材料整理。

(一)量表开发 这个量表(如表1)的开发,主要依据是图1所示的流程 图。课堂教学需要教师运用教学实践智慧进行即时判断与决 策,关于资源的分析与运用几乎是同时进行的,所以在量表 设计中将二者组合在了一起。

(二)课堂观察与材料整理 上午第2节课,我们观察了韦老师的课堂。课堂上,我 记录了相关信息;
课后,进行了简单的整理;
下午,就我所 看到的本课中学生学习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向内蒙古来宾作 了分享;
之后,又利用课堂录音等整理课堂观察报告。

三、观察结果与分析 本课的设计非常清晰,以学习目标为导向,设计相应的评价任务,目标与评价任务匹配度高(详见表2)。三个学 习目标,一是学会品读,二是感情朗读,三是理解省略号, 充分体现了“语文性”,即“利用课文学习语文”的追求非 常明确。

课堂上,我观察的主要内容,就是这三项任务是否引出 了必要的学习资源,以及教师是如何采集、分析与运用这些 资源的。

(一)关于第一项任务 主要的教学过程是:(1)教师以品读“笑”字为例, 说明用词的精妙以及精妙词语的品读方法;
(2)教师呈现 评价任务,要求学生发现文章中用得精妙的词语,并尝试品 味;
(3)学生根据评价任务进行自学自研,教师巡视;
(4) 交流学生发现的词语,选择相关词语板书并进行补充;
(5) 交流对相关词语的品读体会;
(6)总结品读词语的方法。

从过程上说,它是非常完整的,也是基本有效的。通过 过程(1)的范例及过程(2)的布置,学生明确了评价任务;

再通过过程(3)中学生5分钟时间的静心研读,非常成功地 引出了学生的学习资源。继而,交流学生发现的词语有哪些, 第一位学生说是4处,第二位学生说是10处,第三位学生说 是18处。韦老师请第三位学生说明是哪18处——这就是学习 资源的收集。

但是,韦老师对于这些丰富资源的处理,我以为还不够 到位:第一,资源收集工作不充分。教师只是根据自己的需要板书了其中的“撑”“离”“转”“漾”四个字。学生有 18处发现,教师只板书了4处,“资源浪费”非常明显。第 二,资源收集意识不坚定。全体学生都参与了“生产资源” 的工作,但只有一位学生有机会讲述18处他认为精妙的用词, 教师急于给学生“补充两个”(补充了“笑”“油亮”“泛” 3处),而没有把“补充权”留给别的学生。第三,资源处 理工作不到位。教师之所以只把7个词进行板书,是为了对 这7个词进行品味。一节课的时间总是有限的,选择典型的 资源进行处理,这无可非议。但从18处中选择7处,一定是 有道理的,这个选择过程才是真正的“品味”——怎样发现 真正像“诗眼”一样的词,培养对词语的敏锐性,这才是最 重要的语文学习。我建议可以用的办法是:一是将18个词语 全部呈现,二是由其余学生补充,三是选择“特别精妙的词 语”。经历资源处理的过程,即经历语文学习的过程。

(二)关于第二项任务 主要的教学过程是:(1)布置朗读任务:选择喜欢的 段落进行感情朗读;
(2)学生自由朗读,教师巡视;
(3) 指名学生进行朗读。

从过程上看,没有什么大问题,要求学生选择喜欢的段 落进行感情朗读,这项任务引出了学习资源。与书面作业相 比,“朗读资源”尤其难以收集,因此,学生自由朗读时教 师的巡视就显得尤为重要,教师的巡视绝不是“巡而不视” 的形式,也不仅仅是为了督促学生的朗读,而是为了发现、收集学生的学习资源。哪些句子读得好,哪些句子不容易读 好,教师要通过巡视有所发现,因为只有发现了资源,才能 利用好资源。

在指名学生交流朗读时,与任务设计的有一些不同。任 务设计时,要求学生朗读“段落”,但在指名交流时,除了 “刘老师啊,您在哪里?我深深地、深深地思念您……”是 段落之外(有三位学生朗读这段),其余的四位学生都是朗 读句子。一篇篇幅较长的课文,要全部朗读是不可能的,我 认为朗读典型段落的方法比较可取。典型段落,一般来说, 有重要的朗读教学价值,一个段落所拥有的朗读资源会比零 星的句子更丰富、更立体。所以,在这里,我建议还是要朗 读典型段落,而不是将有限的时候分散在零星句子的朗读上。

(三)关于第三项任务 文中有三处省略号,韦老师总结了“写不尽,所以省略 了”“不必写,所以省略了”“不忍写,所以省略了”三种 用法,教材理解可谓深刻独到。在“写不尽,所以省略了” 的用法学习上,课中展开得比较丰富,我们以此为例,来观 察学习资源的运用。主要的教学过程是:(1)齐读:“刘 老师啊,您在哪里?我深深地、深深地思念您……”(2) 提出评价任务:这个省略号省去了什么?把没有写出来的话 补充进去,写在书上;
(3)学生补写,教师巡视;
(4)交 流学生补充所写。(指名一位学生,这位学生说:“刘老师 啊,您在哪里?我深深地、深深地思念您,我还想看您放那翩翩起舞的风筝,我还想听您上那有趣的课,我还想看您脸 上洋溢的微笑,我还有很多话要对您说呢,刘老师啊,您在 哪里?”)(5)讨论:既然有那么多话要说,为什么不写 出来呢? 这里,依然体现了“引出资源”“收集资源”“分析与 运用资源”的思路,指名交流的那位学生也以优质的表现为 课堂提供了上好的资源,最后的讨论也非常好,回到了“学 习省略号用法”的主旨上去。

但是,在信息收集与处理上,还是有一些遗憾:每个学 生都进行了补充,而教师只选择了一位学生进行回答,大量 的资源都“散落民间”(比如图2所示的资源),没有收上 来,更无从说“利用好”。关于资源的处理,我建议这样来 做:(1)四人一组交流,推出最好的一位;
(2)指名三位 学生进行交流,这样的分享可以把资源用得更好。

通过对课堂主要学习任务的观察与分析,我们认为,本 节课整个过程符合“学习资源开发与运用”的规律,能够运 用评价任务引出语文学习资源,具有收集与处理学习资源的 意识,在处理资源的过程中帮助学生“学语文”;
但开发与 运用学习资源的工作还不够充分、不很到位,一些重要学习 资源的处理还存在缺陷,“资源浪费”影响了语文学习的更 好质量。

四、讨论与建议 第一,要提高资源意识,充分认识学习资源的意义。资源意识的实质是学生意识,从资源的角度来看,学生就是资 源创造者,课堂就是学生创造资源的场所,没有资源就没有 课堂,也就没有学生的学习。语文学科的丰富性使得语文课 堂学生学习资源尤其重要,学生正是通过创造资源、分享资 源、运用资源来进行语文学习的。

第二,要灵活运用好开发、利用资源的基本流程(即图 1 所示)。要结合学科特点,通过不断实践,熟练运用这个 基本流程:一是掌握关键的技术,如设计任务的技术、催生 学习资源的技术、收集学习资源的技术、分析与利用学习资 源的技术等;
二是要整体把握“引出资源、收集资源、分析 与利用资源”的结构,使课堂教学真正成为资源创造与优化 的过程,整体提升学习质量。

第三,要提高课堂时间管理水平。这样的课堂会带来一 个直接的挑战,那就是课堂时间问题。比如韦老师的这节课, 如果按照本报告中的建议去实施,是需要重新审视原来的教 学设计的,有一些教学内容还需要整合,有一些要删减。其 实,开发与利用学生的学习资源,要求我们必须把时间用在 刀口上,真正地用在学习本身,不搞蜻蜓点水,真正做到“要 教,就教个透;
要学,就学到位”。

最后需要说明的是,韦老师的这节课,教材处理干净利 落,学习目标清晰合理,评价任务明确、丰富,学习活动的 安排与实施都有很多地方值得我们学习,是一节真正具有语 文味道的课。本报告只是从研究的角度进行剖析,而不是对本节课所作的定性评价。

*本文系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6年度重点 资助课题“小学课堂‘教—学—评一致性’的深化研究”(立 项编号:B-a/2016/02/50)的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1] 崔允漷.有效教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 版社,2009. [2] 叶澜.“新基础教育”论——关于当代中国学校 变革的探究与认识[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 [3] 张菊荣.学校课堂誓词:一种微型课堂教学论[J]. 江苏教育研究,2016(7A/8A).

推荐内容

钻爱网 www.zuanai.cn

Copyright © 2002-2018 . 钻爱网 版权所有 湘ICP备12008529号-1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