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您的当前位置: 钻爱网 > 工作总结 > 护士总结 > 什么是活动课_关注心育活动课中教师对学生活动的方法建设

什么是活动课_关注心育活动课中教师对学生活动的方法建设

来源:护士总结 时间:2019-10-06 07:55:41 点击:

关注心育活动课中教师对学生活动的方法建设

关注心育活动课中教师对学生活动的方法建设 在心育活动课上,学生的活动和讨论环节占据课堂的很 大一部分,而在此时,教师的课堂行为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心育活动课的本质是大团体辅导,它与普通的班会课、品生 课的最大区别在于“辅导”二字,因此它需要教师尽可能运 用“辅导”工作所需要的一系列专业化技术,而这些专业化 技术就表现在心理教师平时的课堂行为中。教师的课堂行为 包括教师的课堂动作与语言,课堂反馈便是教师语言的一个 重要组成部分。它与学生的活动参与度、分享的实效性、辅 导的有效性紧密联系在一起,教师的课堂反馈得当与否,直 接影响着学生的体验与感悟的深度。

一、教师反馈的概念 反馈本来是控制论的概念。它指的是操作不只依靠中央 操纵台的指令运行,它本身的状态又作为一种新的信号“返 回传入”,使操纵台对操作进行进一步的调节。这个概念后 来被引入心理学中,具体是指神经冲动由中枢神经系统传到 效应器官,引起效应活动;
效应的过程和结果,形成对有机 体的刺激物,引起传入神经冲动。心理学把这种效应活动所 引起的“传入冲动”也称为反馈。在教学环境中,反馈通常 指为了改进、提高学生的学习而对其某一学习任务的完成情 况发回的信息。综上,我们可以将教学中的反馈定义为“学 习者得到来自教师或其他学习者关于某一学习任务完成得 是否成功的评论和信息”(Richards J.C.,2002)。在心育活动课中,“反馈”又称“回应”“回馈”,是 最常见的反应技术。它是指辅导教师在听取学生发言后,以 轻微点头、关切地注视、轻声应答以及简短的语言来表达对 发言学生所说内容的关注、理解、引导、拓展。理论上,“反 馈”应该是适时的,避免过度介入和喧宾夺主,只需要起到 鼓励学生进一步分享、互动的效果即可。但纵观现在的心育 活动课,部分教师对学生的反馈似乎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 如何让教师的“反馈”真正起到作用,是值得思考的问题。

二、“不良”课堂反馈及解析 与传统课堂中的教师角色相比,心育课堂中教师已经不 再是绝对的权威,教师扮演着更多不同的角色,如引导者、 示范者、辅导者、促进者等。但目前的心育活动课堂上,许 多教师为了追求所谓的课堂效果,利用反馈将学生的“课堂 生成”引回自己原先的“预设”。这样的反馈并不能起到应 有的作用。笔者根据平时的观察和自身的实践,对目前心育 活动课上的“不良”课堂反馈作了以下思考。

1.课堂上教师单独控制反馈,使反馈流于形式 课堂中的反馈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方面是学生对教 师输出信息的反馈,教师根据学生反馈的信息调整自己的教 学;
另一方面是教师对学生的学习结果进行反馈,学生根据 教师反馈的信息调整自己的学习活动。例如,在心育活动课 中的游戏体验后,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分享,决定是否就一 个问题继续讨论或是引导学生思考另一个问题。同时教师给予学生的分享一定的引导,启发学生更深入地思考这个问题。

这就需要教师和学生在课堂上都要主动、积极地利用信息反 馈来控制和调节教和学。而在当前的心育活动课中,教师往 往单独控制课堂反馈,学生处于被动的地位,如一个游戏体 验之后,教师提问,学生分享,教师再根据之前的“预设” 进行总结。“预设”是教师的辅导目标、设计思路、活动安 排等,“生成”并不是答案,而是学生现场的感受、争论的 观点、生动的案例等,并不是所有“预设”都要“生成”或 是“生成”一定要一板一眼符合之前的“预设”。我曾经在 上“集中注意力”一课时,让学生总结集中注意力的方法, 当一名学生说出“要慢慢看”的时候,我给出的反馈是“他 的意思是眼睛看仔细”,课后我觉得这样的反馈过于牵强, 只是我单方面的控制反馈,把学生的“生成”带入我课前的 “预设”,这样的反馈过于形式化。

2.对学生的课堂“生成”,反馈过于简单,学生不能根 据反馈感受活动的内涵 据调查发现,大多数教师在处理学生的回答时,做法往 往过于简单,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表现:一是一概肯定或 一概否定;
二是不置可否;
三是不适当地打断学生的发言。

但在心育课中并没有所谓的“标准答案”,教师应给予学生 有效反馈,否则学生将无法及时调节自己的学习活动。我曾 听过一节关于“男生女生大不同”的课,教师让学生就“如 何开展班级大扫除”进行人员安排。教师预设的原意是:男孩子力气大可以提水、女孩子细心可以扫地。但有一个小组 的讨论结果刚好是相反的,教师给出的反馈是“这样安排不 合理”。这样的反馈其实是一种主观判断,不仅不能引导学 生自己去思考,而且没有把握好这一次的课堂“生成”,来 探究学生这么安排到底有什么原因。类似这样的课堂提问与 回答只是流于形式,一味跟着教师的预设走,不能真正发挥 反馈的作用,学生的真实想法不能得到体现。

正如钟志农老师提到的,在心育课上,“有分寸的言语 参与”是教师必须要把握的重要手段。教师要以真诚的语言、 亲切的语调、鼓励的言辞、期待的目光、宽容的态度来有效 地调控评价的过程,促使学生的心理常常处于一种积极状态。

三、教师应该如何对学生活动进行反馈 心育课上从不缺乏教师和学生的互动。在这种互动的教 学过程中,教师对学生的反馈也是一个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 之间的交流与对话过程。在实践中,有效的“反馈”应该起 到以下作用。

1.教师的反馈是一种内容及情感反应 为了表达教师对某个学生发言的理解,教师往往会在听 完该学生的发言之后,以更为清晰、准确、妥贴的语句重新 描述对方传递的信息,将其反馈给对方。刚入职时,在课堂 上我总会不自觉地重复学生的发言,而后发现这样的反馈没 有效果且浪费时间。真正的反馈应该经过教师自己的分析、 理解、判断、概括、加工之后再表述,反馈的内容应该比原来学生给出的信息更精炼、浓缩、清晰,让其他学生明白之 前这个同学表达了什么,也让发言的学生感受到被教师所理 解。

教师选择学生回答的实质性内容,用自己的言语将其表 达出来,最好是引用回答者言谈中最有代表性、最敏感、最 重要的词语。

例如,在“当友谊之舟起颠簸”一课中,有位学生在分 享自己的友谊故事时,说道:“我和A同学是好朋友,我们 一起学习玩闹一年多了,但这时候A同学又和B、C同学也成 为了朋友,B同学喜欢和我成为朋友,我们可以一起学习, 但C同学不喜欢我,和我有矛盾,还影响到我和A同学的友谊。

所以我们四个人之间的友谊很奇怪,我觉得这样的友谊很烦, 甚至还影响到我的学习。”当时学生说了一系列话,大家都 听蒙了。面对这样的情况,我当时选择利用板书,将他们几 个人的关系用线形图一一呈现,作为一种清晰化、明朗化的 内容反应,再用简短的语言进行反馈,如:“你认为你和A、 B同学是好朋友,和C有矛盾,而这个矛盾会影响到你和A、B 同学的友谊。”一句话让课堂上的学生明白到底发生了什么 事。

以简明的方式对学生的回答进行反馈,有助于学生更清 晰地认识自己的想法,同时也能让其他学生明白该学生回答 的主要内容。

同时,教师在反馈中还要准确把握学生发言背后隐含的情绪、观点的本质信息。“情感反应”指教师用心去关注和 理解团体中某个学生的情绪体验和感受,并通过教师自己的 语言、表情、姿态、语气语调、动作等来反馈给学生,让学 生了解自己当前的情绪情感状态。一般而言,情感反应和内 容反应是同时进行的,如在反馈中,教师可以多用“你感觉 ……”或者“我感觉……”这样的句式来帮助学生明确自己 的情感。例如:“你认为C同学在背后挑拨是非,你为此感 到很愤怒、无奈,是这样吗?”情绪反应的最终目的是帮助 学生将无法清晰表达出来的情感,通过教师的反馈,变成自 己能更清晰识别和觉察到的一种情感线索和情绪体验,有助 于学生进行进一步的自我探索。

2.教师的反馈是一种澄清(问题具体化) 具体化(concretenes)在心理咨询中指咨询师协助求 助者清楚、准确地表达他们的观点、所用的概念、所体验到 的情感以及所经历的事件。而在心育课堂上,也存在类似的 现象。有些高年级学生在活动分享时,出现内心矛盾,混乱、 冲突、茫然而导致言语不清、辞不达意、前言不搭后语,这 时候教师就要以合适的“反馈”来加以澄清,澄清学生所表 达的模糊不清的概念及问题,把握真实情况,以帮助发言学 生整理出准确想法,聚焦核心问题。

如课堂上在对“班级里谁的朋友多”这个问题进行讨论 时,有个学生说道:“班上的同学都对我不好,我没有朋友 也不愿意和他们交朋友。”若是在其他课堂上,想必教师对他的反馈只能起到一种安慰效果。当时,我对他的反馈是:
“你说班上同学对你不好,是谁对你不好?在哪些事情上对 你不好?你能举一些例子吗?”该学生一开始讲不出话来, 后来经过引导举了两个例子,原来是有几个学生喜欢和他开 玩笑,弄得他有些难堪;
他想交一两个知心朋友却又屡次失 败。

经过分析,我发现其根源在于过分概括化的思维,一是 把个别人扩大到全班同学,二是把开玩笑当作是对自己不好。

这样一来就会影响他对同学、对集体的看法,对人际关系产 生不良评价,并影响到自己的情绪。因此接下来我给出的反 馈是:“只是部分同学对待你的方式让你不能接受,而不是 全部吧?”该学生当时没有什么反应,只是情绪上有些平复, 课后他主动和我谈及自己的想法。

在这个例子中,学生将个别的、特殊的经验上升为一般 的结论(泛化)后,就会强化原有的经验,用这样的眼光和 态度去看待周围的人和事,就会使矛盾扩大化,问题复杂化。

若当下教师给出的“反馈”是批评、安慰等,并不利于学生 对自身存在的问题进行思考,反而会激发更多的人际矛盾。

因此教师在课堂上应该利用“反馈”帮助学生认识自己的问 题,澄清自己真正的想法。但毕竟是在课堂上,我们无法对 一个案例作过多的探究,只能通过适当的“反馈”引导学生 思考,课后再进一步辅导。

此外,低年级学生在分享自己的经验和看法时,容易出现过于笼统、模糊、概括化的表达。此时,教师要通过开放 式的反馈语句进行发问,将模糊的问题具体化,将过于概括 的问题形象化,尽可能澄清何时、何地、何人、何事、何因、 何果等信息,引导学生对自己的行为或经验作进一步探索, 以引导学生说出更多有意义的信息,促成学生的自我了解。

3.教师的反馈是一种抛砖引玉 在心育课上,教师通常会采用多种教学形式,如提问与 回答、小组活动等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在课堂学习中发挥 主体作用。而在活动分享中,教师的反馈应该起到一种引导 作用。“引导”是为了鼓励学生进一步开放自己,深入探讨 自己内心的感受,同时也为了聚焦问题和纠正偏颇。常用的 方法有“追问”。学生在分享时经常有一些现场生成的答案 是无法预设的,而追问的目的就在于引导学生进一步探索自 我,或是为了帮助学生了解更具体的事实,或是为了协助学 生发现解决问题的新资源、新策略,调整负向认识,建立改 变自己的新目标。那么如何进行有效的追问?首先,要认识 追问要达到什么目的。

如在“帮助他人”一课中,我提出问题:“帮助他人, 你收获了什么?”有学生回答:“收获了他人的夸奖。”我 继续追问:“当时你的心情是怎样的?”这样有利于学生回 忆当时帮助他人的情景,激发心中的快乐感受,同时把这份 感受传递给其他学生,让其他学生通过共情有所体验。这样 追问的目的是增进学生帮助他人的欲望,从而达到课程预设的目的。同样,在这个问题中,有学生回答:“帮助他人可 以给别人带来光明。”这个回答很笼统,学生很难解释什么 是“光明”。这时候教师就应该继续追问:“你的意思是你 的帮助带给他人希望吗?你还记得当时你帮助他人后,他人 脸上的表情或行动是怎样的吗?”从而引导学生继续分享, 将自己的回答具体化。这样追问的目的在于:阐释一些过于 空泛的答案,让学生了解具体的事实。但在追问时要注意方 式,如不要过分着急,不要连续追问,这会让学生感到压力 而无法回答。

教师的反馈有时还要起到“聚焦”和“纠偏”的作用。

因为学生参与活动的投入程度不一样,在讨论分享的时候有 时会出现跑题、偏题的情况。有时学生发表的观点会出现偏 颇或者负向认知,带来消极影响。这时教师就要利用反馈, 将学生的话题引入“正轨”。如在“生气了怎么办”一课中, 我提问:“生气的时候,你会怎么做?”有一个学生回答:
“打人。”第一次出现这种回答的时候,我没有及时反馈, 因此接下来的答案都是和打架、骂人、吵架之类的有关,不 利于课堂的继续进行。所以,我在第二次出现这种回答时进 行了引导,问“除了打人,你还有其他更好的处理方法吗?” “打人的时候可能当下觉得很痛快,之后会有什么后果 呢?”“你说的打人,打的是什么人呢?是不是像沙包一样 的假人?”这样的引导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让话题朝向课程预 设的目标发展。四、总结与思考 雅各布斯在谈到心理辅导团体中领导者的功能时指 出:“领导者有时是作为教育者,有时是作为讨论的推动者。” 因此在课堂上,教师不仅要传授给学生一些知识,还要作为 整个课堂的推动者,引导学生分享,让问题深入,从而激发 学生内心的感悟。同时,教师对学生的反馈不仅仅是为了完 成课堂教学任务,还应该着眼于从情感、内容等精神层面对 学生进行有效的引导,让学生感受到课堂活动的意义。

推荐内容

钻爱网 www.zuanai.cn

Copyright © 2002-2018 . 钻爱网 版权所有 湘ICP备12008529号-1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