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您的当前位置: 钻爱网 > 工作总结 > 个人总结 > [学习论视角下学科有效教学的思考]

[学习论视角下学科有效教学的思考]

来源:个人总结 时间:2019-10-14 07:47:34 点击:

学习论视角下学科有效教学的思考

学习论视角下学科有效教学的思考 摘要:根据学习论的基本原理,从加涅的学习结果分 类出发,引入学习心理学的科学理论,组织符合各类学习条 件的学习活动,设计各类学习结果的有效教学过程,并进行 相应的评价改革,就能够解决目前有效教学研究中存在的相 关问题,促进有效教学和新课改课堂教学研究迈上新的台阶。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 (2016)09A-0032-05 综观新课改十多年来国内有效教学的研究情况,我们不 难发现,仅从课程论和教学论的视角阐述有效教学的问题, 总是给人以模糊的感觉,基本无法说清问题的实质。我们认 为,要消除有效教学研究中出现的混乱现象,应该引进有关 学习论的理论体系,与教学论有机结合,因为学习论是教学 研究和课程设计的基础和前提。在这样的视角下对有效教学 进行全面而深入的研究,选择符合我国国情和教学实际的学 习理论为指引,开展有效教学活动,才能对课堂教学和教育 实践提供有针对性的指导,为有效教学和深化课程改革指明 前进的方向。

一、加涅关于学习结果分类的剖析学习心理学发展到今天,对学校教育环境下课堂教学中 学生的学习规律在总体上已经有了较明朗的把握,初步的结 论是:没有唯一的学习理论和教学理论能够完全适用所有学 习和教学的一般规律,而对分类后的不同学习类型的教学是 有明确的解释和可操作模型的,这就为有效教学找到了能说 明其本质特征的科学路径。因此,研究学习心理理论视角下 的有效教学,我们应该从知识分类学习论的视角出发,分析 课堂教学中所涉及的知识类型及其学习条件,设计符合要求 的教学过程、练习及评价措施,就最有可能逐步逼近有效教 学的各项预定目标,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著名教育心理学家加涅提出的人类学习规律的研究,指 出人类通过学习,能够获得五方面的学习结果:(1)言语 信息,是指可以用言语表述的知识,它所回答的问题是“世 界是什么”,也就是陈述性知识,其编码方式是“命题”和 “命题网络”。(2)理智技能或智慧技能,是指个体运用 符号与其周围环境相互作用的能力,也称为程序性知识,其 编码方式是“产生式”和“产生式系统”,是一种对外执行 的技能。(3)认知策略,是指个体用于支配自身注意、学 习、记忆与思维活动的能力。它是特殊的对内调控的技能, 也称策略性知识,其与智慧技能的区别在于它的这套程序是 用于对内调控的。(4)动作技能,是涉及肌肉使用的对行为表现准确、流畅、及时地执行的技能,如学习过程中的画 图技能、运动员表现出的运动技能。(5)态度,是指影响 个体对某类事物、人、事件的行为选择的内部状态,我们平 常所说的品德是比较稳定的态度。

从加涅学习结果的分类可以发现:人的素质应该通过这 五个方面才能全面反映,对人终身起重要作用的是后三项, 即认知策略、动作技能和态度。如果将这五方面的学习结果 与考试的分数进行对照比较,我们就不难发现:考试分数反 映的主要是前两项和学生解决常规问题的能力,而这些知识、 技能等是比较容易被遗忘的;
学习结果中的后三项是在人的 生活和工作中终身都能够发挥作用的,但却不能够为考试分 数所完全反映。对于认知策略、动作技能和态度的评价不能 仅从闭卷考试的形式获得有效判定,必须通过实际操作和长 期的社会实践检验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这五种学习的结果 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相互影响,相互促进,构成了一个有机 的整体。片面地强调某些方面对有效教学来说都是有害的, 关键在于选择合适的时机把握好追求什么和怎样追求的手 段和度的问题。因此,我们开展有效教学就应该基于对学习 结果的正确认识进行针对性的教学,才能最大限度地促进学 生的高效学习,进而达成有效教学的各项目标。

二、五种不同学习结果的有效教学理论阐述基于前面对学习结果的分类和对各类结果的作用的分 析,就可以分别依据不同的学习类型和教学理论,对这五类 学习结果的有效教学问题重点从理论层面兼顾教学实践进 行阐述:
1.认知领域学习结果的有效教学问题 该领域主要包括加涅学习结果分类中的前三项结果,即 是指言语信息、智慧技能和认知策略,即是智育心理理论中 的陈述性知识、程序性知识和策略性知识。因此,该领域的 学习结果可依据华东师范大学皮连生教授创立的“智育心理 理论”进行有效教学,使该领域学习结果的有效教学问题得 到较好解释,且这也是学校课堂教学的主要内容。

广义知识学习的阶段和分类教学模型,综合运用多种理 论来解释认知领域学习结果的一般过程和条件。其主要内容 是:提出了广义知识观,其内涵可以与加涅学习结果分类的 前三项对照。在广义知识观的指引下,根据知识分类学习论 和知识分类教学论的原理,具体分析在日常的课堂教学中, 怎样运用这些理论分析教材,设计课堂教学过程的主要操作 程序,详细阐述“以目标定向的教学设计”的要求和标准教 案的书写格式。根据广义知识学习阶段与分类模型,知识分类教学论提出了“广义知识学与教的一般过程模型”[1], 简称“六步骤三阶段教学模型”,对各类课型的教学过程提 出了明确的操作步骤。三阶段是指知识的新授阶段(新授课), 知识的巩固与转化阶段(复习课、练习课),知识的测量与 评价阶段(测验课)。下面简要介绍除测验课以外的三类课 型的功能和教学基本环节:一是新授课,其功能是使新知识 进入学生原有知识网络的适当部位,并使新知识能被旧知识 同化。教学的基本环节是:复习旧知→告知目标→呈现新知 →阐明联系→小结与练习。二是复习课,主要是对陈述性知 识而言的,其功能是重组或重建知识,促进知识保持。教学 的基本环节是:复习旧知→告知目标→沟通联系→促进记忆 →小结与练习。此种课型一般在单元复习的开始和学期总复 习中较常使用。三是练习课,主要是对程序性知识而言的, 其功能是熟练掌握技能,进行变化或变式练习。教学的基本 环节是:复习旧知→告知目标→再现程序→变化变式练习→ 小结与作业。

以上操作步骤与各类知识的编码方式相吻合,对有效教 学实践具有明确的指导作用。另有几点值得注意:一是新课 程倡导的“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可以与新授课 和练习课的有关环节有机结合进行。二是关于策略性知识的 教学,认知心理学的最新研究发现,已经有越来越多的证据 表明,“策略性知识是可以传递和可教的”。它的基本教学过程与智慧技能的教学相同,但需要的变式练习更多,学习 的时间更长。其学习必须经过习得规则(启发式规则)、变 式练习和利用规则支配自己的认知活动三个阶段,且其学习 不是“举三反一”的问题,而是要“举十反一”的问题,即 需要在大量例子积累的基础上逐步习得。三是对于认知领域 知识的学习,除了新授课的有效教学外,必要的复习、练习 和测评反馈是不能少的。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应该选择 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各种练习帮助学生保持已取得的学习 成果,并不断优化他们的知识结构,反馈学习的情况。在评 价阶段,我们可以借鉴布卢姆的掌握学习理论,适时进行必 要的测验,但此类测验应是不出现分数的、符合课标要求的、 反馈教学信息的测验。另外,前面提供的一些课堂教学的程 序,仅供老师们教学时参考,不宜作为课堂教学套用的万能 公式,老师们在教学中完全可以以此为基础设计出各具特色 的教学模式。

由于中小学学科课程的主要内容是认知领域的学习,体 育、音乐和美术中的少部分内容也属于这一领域的学习。显 然,学好用好智育心理理论,对促进认知领域学习类型的有 效教学具有重要意义。

2.动作技能有效教学问题简述 “动作技能是一种习得的能力,是按一定技术要求,通过练习而获得的迅速、精确、流畅和娴熟的身体运动能力, 可以通过诸如顺利地写字、跑步、跳操、驾驶汽车、操作生 产工具、打字等借助骨骼、肌肉及相应的神经过程实现的活 动而表现出来。”[2]在中小学课堂教学中,有关动作技能 学习最典型的课是体育课。应该看到,动作技能在人类的生 产、生活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却是当今学校教育的薄弱 点之一,应该引起学校教育的高度重视。

费茨和波斯纳将动作技能的形成过程分为三个阶段:一 是认知阶段。在学习一种新的动作技能初期,学习者通过指 导者的言语讲解或观察别人的动作示范,或从标志每一个局 部动作的外部线索中,试图理解任务及其要求。二是联系形 成阶段。练习者逐步掌握了一系列局部动作,并开始将这些 动作联系起来,但是各个动作结合得还不够紧密。三是自动 化阶段。这是动作技能形成的最后阶段,一长串的动作系列 联合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并巩固下来,各个动作相互协调,顺 畅自如。在具体的教学中,我们可以根据上述动作技能习得 的过程来安排动作技能的教学。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我们 还应该考虑影响动作技能学习的因素,做到以下两点。一是 进行言语指导和示范。言语指导对重要的信息有定向效应。

示范能使学习者直接观察到动作的成分。示范具有榜样作用, 通过这些观察学习使学习者习得运动策略。在示范中要用好 “缓慢”和“快速”的策略,让学习者从正确和错误的表现中又好又快地学到更多的动作技能。二是练习。这是影响动 作技能学习最重要的因素。练习对动作技能的形成是必不可 少的,学习者练习时还需要付出一定的意志努力。在教学中 要注意处理好“集中练习与分散练习、随机练习和区组练习、 身体练习和心理练习、部分练习和整体练习的关系,注意适 度的过度练习并充分发挥反馈的作用”[3],才能不断促进 动作技能学习的有效教学。这里需要强调的是过度练习的 “度”的问题,由于“50%的过度练习组与100%、200%的过 度练习组的成绩没有显著差异”[4],所以,动作技能的过 度练习只要到达50%就行了,这一点对前述智慧技能的练习 也有参考价值,并为教学实践中基本技能的有效训练乃至 “减负”找到了心理理论依据。

3.态度学习有效教学简述 我国教育学称情感领域的学习为品德学习,学习心理学 里则称为态度学习。“态度是通过学习形成的影响个体行为 选择的内部状态。”[5]目前大多数心理学家认为,“态度 是由认知因素、情感因素和行为倾向因素所构成的”[6]。

其中情感因素是态度的核心因素。态度和品德两者所涉及的 范围和价值的内化程度十分接近,但又有所区别。

美国心理学家班杜拉提出的社会认知理论,较好地回答了个体态度和品德形成的机制。它通过观察学习和亲历学习 来解释态度形成的心理机制。

态度和品德的形成过程实质上是学生社会化的过程,通 过社会认知来实现。此过程中主要有两种学习:一是观察学 习。个体以旁观者的身份观察他人的行为表现,以形成态度 和行为方式,属于观察学习。观察学习经历注意、保持、生 成和动机等四个环节。二是亲历学习。个体通过自己的行为 反应结果而获得的学习称为亲历学习。亲历学习也是一个信 息加工过程,其中行为结果主要是作为居先的而不是后继的 决定因素而发挥作用的。

态度与品德的改变过程经历顺从、认同和内化等三个阶 段。认知失调、智力和受教育水平以及道德认知水平是影响 态度与品德学习的心理条件。良好态度与品德的培养中, “教师主要通过说服、利用群体规定、角色扮演、价值辨析、 小组道德讨论、奖励与惩罚等方法进行”[7]。

由态度和品德形成和改变的过程看出,有效的态度培养 是较长期的过程,这个过程往往应该持续数周、数月甚至更 长的时间,在课堂教学的较短时间内的重点任务是帮助学生 提高道德认知水平。根据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三级水平六 个阶段理论”,中小学学生的道德发展水平主要处于“前习俗道德期和习俗道德期”,其行为具有明显的“模仿”和“他 律”的倾向,外部环境有时对他们的行为能够产生重要作用, 因此,“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没有规矩,不成方圆”, 注意用榜样引领和恰当的“规范”要求和约束学生,就能帮 助他们较顺利地形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而且,学生良好 态度的形成还要和学校的团班队的德育活动、家庭教育和社 会教育等多方面的因素紧密结合、协同作用才能形成有效的 德育。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智育心理理论认为,品德和 情感领域内的表现性教学目标,因其不可能在短期内生成、 测定和评价,故具体某节课一般不作专门陈述,而是在单元 和学期教学目标中反映。在新课改背景下的教学设计中,教 师每节课设定学生应达到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显然 有点“贴标签”的感觉。尽管“教学具有教育性”,但课堂 教学中品德教育所该做的主要工作是结合认知领域的学习 目标,潜移默化地提高学生的道德认知水平。缺乏必要的道 德认识,就会阻碍学生产生相应的道德行为,即道德认识(知 识)对道德行为的产生具有重要作用;
而学生态度形成的有 效性,主要应该在以后出现的相应情景中表现出来。如:以 培养学生“助人为乐”的品德为例,在课堂教学中,主要是 让学生明白“助人为乐”的道理,提高他们的道德认识,并 对学生的道德行为进行指导。如果要说明学生已具有这种品德,就需依据以后在切合的具体情境中学生的行为表现来判 断。所以,无须对学科课堂教学提出过高的态度形成的教学 目标和要求。

三、知识分类教学下的科学评价分析 教学评价对有效教学具有导向作用,左右着教师的教学 行为,因此,科学进行评价是有效教学的关键环节之一。我 国当今基础教育中存在的最严重的问题之一,就是犹如世界 大国间核军备竞赛般的疯狂攀比分数、无限制拔高教学要求 带来的学生过重学业负担问题,解决此问题需各级教育行政 部门切实负起监管责任,加强督促和指导。

首先是确立科学的分数观。学习理论告诉我们:学习 内容的难度越大、对考试分数的要求越高,就越需要接受学 习和训练,但这种做法过度以后对学生身心发展不利;
反之, 分数太低,学生连基本的知识和技能都不具备的话,也会影 响他们素养的提升。所以,我们要确立学科教学(主科教学) 评价中的适度分数原则,即既不容忍低分,也不片面追求高 分,搞分分计较,这是学习理论揭示的“两难选择”告诉我 们的科学结论。这里的“分数”是专指学生在各类书面闭卷 笔试中获得的分值。所谓适度分数原则,即在规范办学行为 的条件下,某门学科经过符合课程规定课时的教学,参加基 于课程标准要求命题的测试后,达到一定分数进行评价的原则。具体有两方面内容:一是重点按平均分数段和及格率标 准评价教师学科工作的业绩。如某次期末考试某教师执教小 学四年级数学的平均分92分及以上,及格率96.5%及以上, 再结合该老师平时工作一贯认真的情况进行考评,可确定其 学科教学工作业绩为优秀。二是用恰当的分数段,结合学生 参与学习过程中的各项表现,评价学生的学习水平,确定合 适的等级。如:某五年级学生期末数学测试成绩88分,考虑 到他平时学习过程中对数学问题解决的思维较敏捷、正确率 高且学习一贯较认真,对数学学习也较有兴趣,故期末总评 等第为优秀。当然,如果该生平时思维品质的表现较平常、 参与学习过程不够积极,平时作业有时比较敷衍,则可总评 为良好。

其次是把好命题关。考虑到命题是一项专业性较强的工 作,为了实行严格的课程评价管理措施,可以规定由省或地 级市教育研究机构命题,每门功课每学期或每年进行一次学 业水平测试,以此成绩作为评价教师工作和学生学习水平的 主要依据之一。

为了有效地减轻升学竞争对义务教育有效教学的干扰, 在实行了重点高中录取名额分配制度的基础上,可考虑建立 将本一以上的录取指标按比例分解到地级市进行录取,一般 高等院校竞争录取和职业院校注册录取的多元录取机制和 格局,并注意加强高职院校建设。只要从管理机制上采取恰 当的措施,就能有效缓解目前应试教育的不良影响,有效制止片面追求升学率带来的恶性竞争,促进基础教育更加公平、 更加高质量和均衡发展,给发现学习、自主学习和注重动机 情感培养的个性化学习留出足够空间。当然,我们还应该清 醒地看到,用考试分数代替教育质量是片面的。评判一个人 是否成功,其标准应该是看他走上社会后一生中为社会、为 国家、为民族做出了多少贡献,而不是仅看他在学生时代分 数的高低。考试分数只能反映学生在某个阶段内学习的大体 情况,为他们以后的发展提供可能性;
但这样的结果不具有 绝对性,所以,切不可根据学生时代的分数将人分成三六九 等,并形成刻板印象。

综上所述,全面深化新课改下的有效教学,除了注意恰 当引入和使用探究学习(发现学习)理论外,在学科教学中, 着重应从加涅学习结果的分类出发,依据学习心理学的科学 理论,准确把握学生各类学习的心理机制和规律,分析不同 类型学习结果产生的条件,据此合理安排各自有效教学的过 程,并将课堂有效教学与学生生活和社会实践活动有机结合, 逐步逼近有效教学的各项目标,使学生的高效学习成为现实, 也才能促进课堂有效教学研究走向深入,不断推动新课改迈 上新的台阶,走向新境界! 参考文献:
[1]皮连生.智育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8:335. [2][3][5][6][7]皮连生.学与教的心理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127.133-140.151.152.164. [4]王小明.学习心理学[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009:168.

推荐内容

钻爱网 www.zuanai.cn

Copyright © 2002-2018 . 钻爱网 版权所有 湘ICP备12008529号-1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