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您的当前位置: 钻爱网 > 工作总结 > 班主任总结 > 【社会学视野中的心理教育】什么是社会学视野

【社会学视野中的心理教育】什么是社会学视野

来源:班主任总结 时间:2019-11-16 08:15:59 点击:

社会学视野中的心理教育

社会学视野中的心理教育 心理教育作为一个复杂系统,需要多学科、多视角、多观点和多元方 法的研究与分析,社会学就是其中日益凸现的重要学科之一。心理教育与社会的 关系是心理教育研究的基本主题,而且也正是在这一点上构成了社会学视野与其 他学科视野的根本区别,它提供了观察和认识心理教育的一个全新框架。在我们 为心理教育寻求社会定位和理解时,社会学视角是强有力的工具。如果我们要真 正把握心一三理教育的社会功能和未来走向,这样一种学科视角i也是极其重要 的。

一、作为社会学范畴的心理教育 社会学是一个多层次、多分支领域的大型学科。尽管社会学至今还没 有像其创始人孔德所希望的成为社会科学中的“神学”,但社会学已经广泛渗透于 人类的生活与思想之中,人们已经承认:这是一颗46一—明珠,而且异常硕大明 亮。社会学以社会为对象,^研究人的群体,就必然要涉及到人的心理发展和心 一_理教育问题。

(一)人的心理发展的社会性 一认识心理教育的社会本质,我们要对人的心理发展的社会属性和人 类心理发展的社会轨迹有一个_^基本认识。

人的心理的形成和发展,除必须具有生物基础夕卜,还必须具备一定 的社会文化环境,而后者是更为重要的一个因素。因为人不仅是一个自然的生物 实体,更是一个处于一定社会关系之中的社会成员。人的心理受到社会历史条件 的制约,在不同社会制度、不同历史时期,不同民族的人有许多不同的心理特点。

作为个体的人,通过与他人的社会交往和社会活动,接受社会各方面的影响,逐 渐形成与发展着自己的心理。社会环境决定着一个人心理的产生,如果离开了人 类社会的生活环境,就不可能有人的心理的正常发展。社会环境也影响着人的心 理发展的水平,即使是在同一个社会里,由于处于不同的社会地位、社会阶层和 社会关系,人的心理发展的方向、过程和水平也是不一样的。也就是说,人的心 理是在人的社会生活和交往活动中不断生成、发展的。总之,个体的心理发展是 在社会环境的影响下掌握社会经验和行为规范成为社会的人,同时也积极反作用 于社会环境的双向过程。从社会学的视野看,个体心理首先是社会人的心理,是个体在社会生 活中产生的人的心理。个体心理的独特性只是由于不同个体在社会关系之网中扮 演不同的社会角色,处于不同的心理环境和发挥着独特的作用。不存在脱离社会 心理的纯粹的个体心理,也不存在不与他人心理和社会心理发生互动关系的孤立 的个体心理。通过社会交往,人实现各种经济、政治和精神的文化活动,同时也 实现个体心理之间,以及个体心理与社会心理之间的互动和相互转化。人类社会 会把印记烙印在人类个体的心理上。人类个体的心理不仅就其功能和结构来说像 一个小小的社会,就其内容而言它反映了社会的全部丰富性和多样性。总之,人 的心理本质上是社会的,具有社会制约性。

从社会学的视野看,人类的心理发展经历了蒙昧社会、文明社会、科 学社会三种不同的社会形态,表现出不同的心理状态、心理模式和心理特性。[2] 透过社会发展的历史链条和轨迹,我们可以认识人的心理发展的社会遗传性;透 过一定历史阶段社会心理的发展水平,我们可以了解人的心理发展的社会属性在 社会学家看来,心理变态是社会病态的表现,是社会病态的结果。这一论断的含 义十分明显:虽然我们可以说某人患有心理障碍或疾病,但它们仅仅是社会上普 遍存在的不良现象的症状或表现形式。也就是说,心理疾病表现在人身上,疾病 的根源却在社会。弗洛伊德和荣格等精神分析学派的大师们,在其对神经症患者 的心理治疗中,发现不少神经症的病灶就在社会。即因为对社会的恐惧、怀疑、 仇视、悲观乃至绝望,而使心理失去平衡所导致的种种心理疾病,便带有明显的 社会的特征、时代的特征。当我们要认识个体的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时,我们不 应该仅从个体方面去找原因,而要从社会事实和社会现象入手,探讨心理问题产 生的社会背景和缘由,探讨心理障碍的社会文化原因。

从社会学的视野看,与心理障碍相关的不良社会文化因素或“社会病 态”至少包括:不良的社会形态(制度),社会经济地位低下,社会风气、社会道德 不良,犯罪率高,失业率高,社会动荡不安(战争、动乱),工业化、城市化所带 来的不良变化(如污染和拥挤),不良的文化习俗,宗教迷信以及种族、性别和年 龄歧视等。许多调查研宄证实,上述诸多社会事实与心理障碍的发病和病程密切 相关,随着人们在一段时间内所经历的消极社会生活重大变故的增多,心理障碍 的发病率和严重程度也升高和加剧。这也从一个方面说明当今社会人们的心理问 题为何增多,心理教育为何得以凸现。

(二)心理教育:促进人的心理社会化 从社会学视野看心理教育,我们首先要解决一个基本问题,即社会学的视野如何理解教育。其实,社会学对教育的关注与社会学本身一样久远。在社 会学家看来,什么是教育法国著名社会学家迪尔凯姆认为,人之所以为人,只因 为他生活于人群之中,并参与社会活动。他说:教育是成年一代向尚未为社会生 活做好准备的那一代施加的某种影响。

教育的目的是要唤起或发展儿童身体、理想和道德方面的某种状态, 这些状态是整个政治社会和儿童必定要生活于其中的特定环境所要求他们的。” 教育有五个主要社会功能:(1)社会化;(2)社会控制;(3)筛选和分配;(4)对外来人员 的同化作用;(5)社会革新和变迀。” 在社会学家看来,教育问题与社会问题密切相关。研宄社会问题要涉 及到教育;同样,研宄教育问题也必须注意到与此相联系的社会问题。教育的结 果只能以其社会的功能来加以衡量,教育结果的好坏,只能以它能否维持人类的 生存和社会的繁荣来加以衡量。离开了社会,就无从对教育的结果进行衡量,为 达到某种结果而提出的教育目的也必然成为一种没有意义的东西。如果说“个人 一切能力的和谐发展”是教育目的的话,那么能力之所以成为能力,就是它对社 会发生作用,和谐之所以和谐,就是它达到社会各方面的需要。

从社会学的视野来看心理教育,首先意味着我们将不再单纯地问:心 理教育是什么心理教育为了什么”而是转向社会学家询问:“在社会学的视野中, 心理教育是什么心理教育为了什么”在社1会学家看来,心理教育是培养人的一种 社会活动、社会现象,心理教育就其实质而言是促进个体心理的社会化,心理发 展的过程就是个体实现社会化的过程。“在社会学里,社会化与教育几乎可以作 为同义词来使用。从上述定义可以推断出,教育就是一种使年轻一代系统地社会 化的过程。心理教育与人的社会化有非常密切的关系,是促使人社会化的主渠道。

社会学要求把心理教育放在社会的^大背景中来分析、研宄,在社会条件下解决 人的社^会化问题。

从社会学的视野看,所谓个体的社会化,“是指个体适应社会的要求, 在与社会的交互作用过程中,通过学习与内化社会文化而胜任社会所期待、承担 的角色,并相应地发展自己的个性的过程”网。迪尔凯姆说:教育在于使青年社 会化——在我们每个人之中,造成一个社会的我,这便是教育的目的。”教育应 当把培养符合一定社会准则的人,使受教育者|社会化,保证社会生活的稳定与 延续作为自己的目的。他们深信,任何教育都是社会性的,社会与社会环境是教 育产生和发展的基础和动力。从社会学的视野来看,任何人在心理上的成长、发展,基本上都是一 个社会化的过程。人的心理过程和种种心理现象不过是人的社会活动过程在心理 中的投射和结晶。一定的心理结构和认知结构不过是物质生活过程在人们记忆和 经验中的必然的升华物。人们按照自己的物质生产的发展建立起相应的社会关系, 进而又按照自己的社会关系创造出相应的心理结构和认知结构。这就是社会发展 过程内化在心理层面的一般过程。整个社会化过程与人格和人的社会行为的形成 与发展有密切联系。可以说,社会化就是人的社会行为的模塑过程。通过这一过 程,人们形成了为其生存环境所认可的社会行为模式,对其生存于其间的社会文 化环境中的各种简单与复杂的刺激能够给予合适的、稳定的反应。

二、多元社会中心理教育的凸现 人类社会已经进入21世纪,社会变迀剧烈,人类危机加剧,教育改革 浪潮席卷全球,心理教育的作用和地位达到历史上前所未有的高度,心理教育与 社会的关系进入了一个空前复杂而全新的局面。当今社会是一个多元化发展的社 会,各种新兴事物喷涌而出,教育的新学科、新思维、新探索层出不__穷。从社 会学的视野看,在这个多元社会中,心理教育作为一种社会现象、社会事实,为 什么能够得_^以凸现呢 (一)社会的转型变迀:推动心理教育的兴起当前,我国正经历着一场 从传统到现代、从封闭到开放的前所未有的深刻变革:从社会经济形态^来看, 正处于从传统计划经济向现代市场经济、未^来知识经济的转型;从社会技术形态 来看,正经历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信息社会或高科技社会三双重嬗变;从社 会文化形态来看,正从文化形态一三元化社会向文化形态多元化社会过渡;从社 会生活_形态来看,正从过去的大一统向现在的个性化、多样化转变。这多重错 综复杂的社会转型,从根本上引起现代人心理状态、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行为 习惯和生活态度等方面的重大变化,同时也对现代方市场经济百年发展、完善的 过程相比,社会转型是以历史浓缩的形式,把社会转型中的各种社会问题几乎同 时呈现出来。社会转型期由社会各方面的矛盾再调整、利益再分配、权利再分化、 组织机构再变更以及价值取向模式的转换所引发的新旧价值矛盾、冲突在所难免, 人们必然会更多地感到迷茫、失落、压抑、痛苦、心理混乱和行为失衡,具有一 种普遍的无根感、疏离感和漂泊感。

现代医学和社会心理学的研宄证实,现代化程度越高,社会成员产生 心理疾病的可能性越大。诺贝尔奖金获得者博斯教授在《健康与疾病》一书中说:
“现代人已经不那么需要防御食肉动物和蛇,也不那么需要对抗严寒天气、食物缺乏的窘境及其他有伤身体的危险,但他们必须应付时间、交通、噪音、拥挤、 竞争及其他认为的紧张环境。与主要是操心狩猎和采集食物的原始人时代相比, 现代人社会的相互交往和社会需求复杂得多,因此,现代人社会生活也要紧张得 多。”其结果就是人们大量心理疾患的发生,它不仅给人们工作、生活带来极大 不便,也使人们的身体健康受到很大影响。正如布莱克所强调指出的:“现代化 是一个创造与毁灭并举的过程,它以人的错位和痛苦的高昂代价换来新的机会和 新的前景。

弗洛伊德认为,人性的要求和社会的要求会相互冲突,因而整个社会 也会生病。他认为,文化与文明的发展,总是愈来愈与人的需要对立,由此他推 断出“社会神经症,’(socialneurosis)的概念。弗洛伊德在他的《文明及其不满》中 写道:“如果文明的进化与个人的进化如此类似,如果我们把同样的方法运用到 两者之中,那么我们可以说文明的许多体系或者时代一一甚至整个人类——都在 文明趋势的压力下患上了‘神经症’。”对于个体是否患“神经症”可以有参照的标准, 但是,“对于患了同样病症的社会,我们却没有可以加以比较的背景,只有通过 另外的途径来进行这项工作。不过,就运用我们所知的治疗方法而论,即使对社 会神经症作出了最透彻的分析,那又有什么用呢因为没有人有能力迫使社会接受 治疗。尽管有这些困难,我们仍可人的心理健康与人格发展产生巨大的冲击。所 有这以预料,总有一天,有人会敢于从事研宄文明社会些给社会转型时期的我国 心理教育提供了新的发展病理的工作”#13%。在一定意义上说,从社会学的视野 机遇,也提出了新的变革挑战。来解读心理教育,就是进行这方面的研宄。

社会变迀是教育发展和变革的根本动力,当今当代中国的社会现实越 来越说明,人们在无穷社会的转型变迀对心理教育有更多的期盼。我国正的物质 追求中,因丧失其精神家园而深感痛苦、悲差处于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体制的 转型时期,与西哀、孤独与失落。人们怀着日益深沉、多重并存的心理饥渴越来 越趋向于从各种善念、善行,从各种思想、信仰中,乃至从宗教、神坛中摆脱物 质的枷锁,找回失去的精神。尤其有不少处于“心理断乳期”和“第二次危机期”的 青少年因心理需要与追求的不满足而走向了迷信、宗教与神坛。这一切都在向我 们昭示一个事实:当代中国人渴望拥有自己的心理生活与精神家园!如果我们忽 视了超越于物质功利的国人的心理与精神之建构,忽视了人对于各种心理需求:
从自尊、自强、利他、爱国,一直到对人生终极关怀的追求,中国教育就会脱离 广大民众的现实生活与内在需要,就无以建构当代社会主义社会的精神风貌,也 必将丧失时代所赋予它的意义与价值。在社会经济大发展的同时,我们也付出了人文价值关怀的缺失、心理 危机、信仰危机、人的异化和社会异化现象等出现的代价。真正健康的社会转型 应当是自然主义和人道主义的统一,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的和谐,应当且必须“鼓 励新的价值体系的兴起,以补偿我们内在的不平衡,创造新的精神的、伦理的、 哲学的、社会的、政治的、美学的和艺术的推动力,来填补我们生活中的空虚。

……必须能够在我们之中恢复爱、友谊、了解、团结、牺牲精神和欢乐,这是我 们最最珍贵的需要”。这也使得心理教育在社会转型期的兴起成为必然。

推荐内容

钻爱网 www.zuanai.cn

Copyright © 2002-2018 . 钻爱网 版权所有 湘ICP备12008529号-1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