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您的当前位置: 钻爱网 > 工作计划 > 月计划 > 之我见 [《后出师表》真伪之我见]

之我见 [《后出师表》真伪之我见]

来源:月计划 时间:2019-10-23 07:58:24 点击:

《后出师表》真伪之我见

《后出师表》真伪之我见 关于诸葛亮的《出师表》,人们想起来是有前后两篇, 如白居易的“前后出师遗表在”诗句。有学者从其内容及其 产生的历史背景及文献资料来分析,认为《后出师表》正是 诸葛亮所作。而本文将就能查阅到的资料来分析,《后出师 表》应系他人伪作,并非真正出自诸葛亮之笔。

摘 要:
诸葛亮;
《后出师表》;
伪作 《后出师表》真伪之我见 赵熠 郑州大学文学院 河南郑州 450001 摘要:关于诸葛亮的《出师表》,人们想起来是有前后 两篇,如白居易的“前后出师遗表在”诗句。有学者从其内 容及其产生的历史背景及文献资料来分析,认为《后出师表》 正是诸葛亮所作。而本文将就能查阅到的资料来分析,《后 出师表》应系他人伪作,并非真正出自诸葛亮之笔。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
文章编号:
诸葛亮以其高风亮节,神机妙算,为后世景仰,妇孺 皆知。其在文学方面的成就,首推为人称颂的《出师表》。

传世的《出师表》有前后两篇。出自于《三国志·蜀书·诸 葛亮传》的被称为《出师表》,又称《前出师表》,其文辞 恳切,意真动人,将诸葛亮一腔报国之情挥洒的淋漓尽致。

东晋史学家裴松之作注的《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引用东晋习凿齿的《汉晋春秋》的《出师表》,被称为《后出师 表》或《出散关表》。《后出师表》经后世《资治通鉴》, 《古文观止》等文选的选录,以及小说《三国演义的》的渲 染,流传越来越广,影响力非常大。尤其篇中的“鞠躬尽力, 死而后已”一句,读之另人扼腕。然而《后出师表》经仔细 推敲,无论是其出处,内容,文章风格都有诸多与史实不符 合的地方。本文将就能见到的资料加以综合分析,可知《后 出师表》应是他人伪作,并非出自诸葛亮之笔。

首先,《后出师表》的出处存在可疑之处。《后出师表》 得以传世,是因为裴松之作注的《三国志》对其的全文引用, 引文源于《汉晋春秋》,《汉晋春秋》又引用的是三国时期 吴国的大鸿胪张俨所著的《默记》。陈寿所著的《三国志》 以及后来编的《诸葛亮集》均未收录此表。陈寿是三国时期 蜀地人,史学家谯周的弟子,谯周历任蜀国刘备,刘禅朝, 降魏后,仍生活到晋泰始六年。他对蜀国的事情应该非常了 解,对弟子陈寿的影响可想而知。且陈寿曾在蜀汉为官时就 很注意搜罗故国旧事,如果诸葛亮有这样一篇陈述出师想法 的表文,何以不是出自诸葛亮所在的蜀国的文集,而是出自 远在千里之隔的吴都人张俨的《默记》?即使是当时没有发 现,可在晋代魏之后,陈寿受命作蜀汉丞相诸葛亮故事,以 及《三国志》。他在自己所编的《诸葛亮集》中共收录诸葛 亮的文章24篇,十万余字,涉及书信,军令等方面,却唯独 没有收录《后出师表》。《三国志》的《诸葛亮传》是陈寿投入精力较多的一篇,内容较多,篇幅较长。可同样没有收 录《后出师表》,也没有任何涉及到此表的暗示性言语。众 所周知,陈寿编史,选材可靠,态度严谨。他曾在上书晋武 帝的书中说:“虽敌国诽谤之言,咸肆其辞而无所革讳,所 以明大道也。”《三国志·诸葛亮传》这既体现了陈寿编史 选材的真实不隐晦,也可以看出晋初统治者对旧事的宽容态 度。倘若诸葛亮有这样一篇力排众议,出师伐魏的表,以诸 葛亮的影响力,必在蜀国引起轰动,谯周以及陈寿是不可能 不了解点的。在收录诸葛亮作品的时候,必先核实而加以收 录,即使当时没有收录,在吴国灭亡之后发现此表时,他也 会给予充分的重视。另外,裴松之在注中也特别提到:“此 表亮集所无,出张俨《默记》。”可见直到南朝宋的时候, 《后出师表》仍未收入任何的诸葛亮文集,这也从另一个方 面说明,当时的编者都知道此表并非诸葛亮所作。

其次,《后出师表》的写作时间可疑。蜀汉建兴五年 (227)年,诸葛亮进驻汉中,临别之际向后主刘禅呈上《前 出师表》。而《后出师表》按《汉晋春秋》的说法,则是在 建兴六年十一月诸葛亮呈给后主的。两表的写作时间相隔一 年而已,大军仍驻扎在汉中,为何还要上表求出师?何以会 “今岁不战,明年不征”?何以在《前出师表中》求自贬, 劝后主“亲贤臣,远小人”,时隔一年就不顾战争对黎民的 残害而力争“出师”呢?另外,前后表相隔仅一年,《前出 师表》言辞恳切,充满热情与理想。如“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昂扬向上的斗志 溢于表文。而《后出师表》不仅绝口不提兴隆汉室之事,行 文也不似前表那样气足语豪,全文都在主张出师,却又承认 “至于成败利钝,非臣之明所能逆睹也。”文气低迷悲观, 况且出师之文应是鼓舞士气,怎会写的如此萧瑟呢?两表相 隔一年,文气,风格表现出如此大的差异,实在让人难以信 服同样出自诸葛亮之笔。

第三,《后出师表》文本本身存在的不合逻辑之处。

《后出师表》,全文都在为出师伐魏寻找理由。首先,强调 这是先帝的遗命,不可违。其次,强调了六点出师的理由, 即“六未解”。最后,申明自己的志向,“鞠躬尽瘁,死而 后已”。仔细推敲表文,看似缜密构思的背后,实则漏洞百 出。先帝遗命:众所周知,刘备晚年,对挺进中原已经没有 什么信心了,托孤诸葛亮之意,也只是想保住自己的蜀汉小 朝廷。况且刘备已死,遗命也没有说非得伐魏不可。《后出 师表》把伐魏当成是先帝的遗命,是既定的国策来执行,其 实是放弃了自己对这一战略的思考,撇清了自己的责任。这 与一向心思细密,严谨负责的诸葛亮形象不符,也不合于前 表中注重休养生息,“亲贤臣”的治国方针。至于出师的六 条理由,不直接言出师,句句迂回,传递出来的信息就是:
一定要出师,否则就是坐以待毙。言辞委婉,论证薄弱,行 文看似谨严,实则草率鲁莽,完全不是诸葛亮的风格。最后, 说明世事难料,“至于成败利钝,非臣之明所能逆睹也。”“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这纯粹是“知其不可为而为之” 的自我激励以及对理想的追求。战争无论胜负都事关老百姓 的生死,无论如何都要慎重权衡才可以定夺。这种草率的出 师,理由牵强,与一向亲民爱民的诸葛亮的做法不符。总之, 纵观全文,偏激之处颇多,难以服人,内在的逻辑思维经不 起细致的推敲。从头到尾都不似诸葛亮的风格,难以让人相 信是出自一向行文严谨的诸葛亮之笔。

第四,《后出师表》中的称谓存在诸多可疑之处。我们 知道《后出师表》的主要内容是力排众议,出师伐魏,所以 整个文章都洋溢着要将伐魏进行到底的凛然之气以及对曹 魏强烈的批判精神。《前出师表》中对曹魏抨击的地方很少, 只是在结尾处提到“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算是对曹 魏比较严厉的抨击之语。而《后出师表》中,此类抨击之词, 比比皆是,而且锋芒愈加尖锐,抨击更为强烈。诸如用“贼” 字的地方就有六七处之多,如:“先帝虑,汉贼不两立”, “托臣以讨贼也”,“量臣之才,固知臣伐贼,才弱敌强也。

然不伐贼,王业亦亡。”,“今贼适疲于西”……。另外, 表中还有直呼曹操,曹丕软肋的地方,如“曹操五攻昌霸不 下,四越巢湖不成”,“曹丕称帝”。这些称呼在前表中是 没有的,在现存诸葛亮的其他文集中,如此抨击曹魏也是不 多见的。这一反常态,不合诸葛亮行文常规之语,的确令人 生疑。另外,称刘禅“今陛下未及高帝”,实为荒诞。作为 臣子向皇上上书,这种表述是极为不得体的。虽然刘禅才能不及刘备,但要受到臣下如此不敬之辞的刺激,实在是有伤 君主的尊严。熟知礼仪,行为谨严的诸葛亮无论如何都不会 粗心大意到会这样对君主不敬,实属伪托之人在义愤填膺之 时的激烈言辞。

第五,表中存在的其他离谱的表述,也更加证实了此 表的伪托性。在《前出师表》中提到“以伤先帝之明,故五 月渡泸,深入不毛。”《后出师表》中“臣受命之日,寝不 安席,食不甘味。思惟北征。宜先入南。故五月渡泸,深入 不毛。”如果真的都是出自诸葛亮之笔,何以同一句“故五 月渡泸,深入不毛”再说一遍?仔细思来,这并非他先前军 旅生涯中最辉煌的一笔。另外,曹操“任用李服而李服图之”, “任用”,“图”都是封建时代的大事,这样的大事在其他 的历史记载中都不到任何的佐证,实在是让人生疑,想来该 是伪托者没有诸葛亮的经历而造成的常识性错误。至于曹操 “危于祁连”就更难理解了,曹操用兵一生,史籍中也不曾 提到兵涉祁连之地。另外,对曹操的军事挫折,诸葛亮并不 提及赤壁之战而拿这些伪造的边角料来说明,实在让人费解。

比较合理的解释该是伪托者的漏洞。

对于《后出师表》应系伪作的说法,早在乾隆考据 盛行之时,袁枚就曾斥为伪作。理由是出师临征,文章当气 势夺人,何以“上危主志,下懈军心。”袁并未详细论述, 实为遗憾。范文澜先生在《中国通史简编》也说“后出师表 是别人的假托”,只是简单一提,亦无具体的论证。近来又有诸多文章来力争《后出师表》是出自诸葛亮之笔。观其所 引用的资料,证据,以及论证过程都过于单薄。笔者据以上 的诸多可疑之处综合来分析,《后出师表》无论是在其行文 立意,语言风格,还是文本本身都存在着诸多无法解释的漏 洞和破绽,可以很明显地看出来《后出师表》与《前出师表》 以及诸葛亮的其他文章都大相径庭,实属伪托者没有诸葛亮 的经历地位,没有那样的心境,才会导致伪出来的文章有那 么多的鄙陋之处。

参考文献:
[1]陈寿撰,裴松之注:《 三国志》 M北京,中华书 局,1982. [2]班固: 《汉书》,北京,中华书局,1962. [3]范晔: 《后汉书》,北京,中华书局,1965.

推荐内容

钻爱网 www.zuanai.cn

Copyright © 2002-2018 . 钻爱网 版权所有 湘ICP备12008529号-1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