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您的当前位置: 钻爱网 > 工作计划 > 实习计划 > 刑事诉讼调解制度之思考_刑法论文(1)_刑事诉讼和刑法

刑事诉讼调解制度之思考_刑法论文(1)_刑事诉讼和刑法

来源:实习计划 时间:2019-12-02 07:55:43 点击:

刑事诉讼调解制度之思考_刑法论文(1)

刑事诉讼调解制度之思考_刑法论文(1) 和谐是人类社会追求的崇高目标,是生命价值追求的最高境界。勿庸置疑, 曾被誉为“东方经验”而享誉世界的调解制度在中国法制历史进程中发挥了巨大 作用,但在法制现代化的今天,这项具有中国特色的传统司法制度失去了往日的 光辉。尤其在刑事诉讼领域,由于过分强调惩制犯罪,片面追求刑罚力量,忽视 了刑事调解作用,我国当前刑事犯罪率居高不下,刑事诉讼爆炸初现端倪,成为 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因素。因此,探索新的刑事纠纷解决机制,重构我国刑 事诉讼调解制度,让刑事调解在社会转型期发挥其独特的作用是十分必要的。本 文按照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对我国刑事调解制度的现状及存在价值进行分析, 就如何完善刑事调解制度进行探讨。

一、“和谐社会”视角下刑事调解制度的现 状 调解,辞海中定义为通过说服教育与劝导协商,在查明事实、分清是非和双 方自愿的基础上达成协议,解决纠纷。刑事调解是调解制度在刑事领域的应用, 一般是指刑事案件在第三方主持下,由被害人和犯罪人相互协商,自愿达成协议 解决刑事纠纷。调解制度最早诞生在中国,曾被誉为东方经验而广受关注,在诉 讼爆炸的今天,这项重要的司法制度在法治现代化的视野中却似乎显得格格不入。

在刑事诉讼领域,我国长期受重刑主义影响,过分强调报应主义,盲目迷信刑罚 力量,刑事诉讼仅仅规定轻微刑事自诉案件可以适用调解,在实践中也没有受到 重视。而西方国家借鉴并超越了我国的传统经验,在处理刑事案件上不完全依赖 于法庭审判,庭外调解越来越多,这一趋势的明显体现是美国的辩诉交易。目前 西方国家正在兴起一种“复和正义”司法运动,尽管不同于中国传统的民事调解制 度,但也有许多相似之处。在国外,许多国家虽然没有成形的辩诉交易制度,但 广泛存在着各种“默示的”辩诉交易现象,即不发生明示交易,通过被告人积极配 合公诉人公诉,主动认罪服法,作出有罪答辩后获得较轻的处罚结果,在法官、 检察官、当事人之间形成一种默契,达成事实上的交易。我国刑事诉讼不是建立 在复和正义的基础上,调解制度没有受到足够重视,但现行法律关于刑事调解明 示或“默示”的规定,在“和谐社会”的视角中显得格外突出。

首先,我国现行法 律有关于刑事诉讼适用调解的具体规定。例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 第一百七十二条规定,人民法院对于告诉才处理的案件以及被害人有证据证明的 轻微刑事案件,可以进行调解。同时,该条款也规定被害人有证据证明对被告人 侵犯自己人身、财产权利的行为应当依法追究刑事责任,而公安机关或者人民检 察院不予追究被告人刑事责任的案件不适用调解。由此可见,在我国刑事诉讼中, 对于轻微刑事自诉案件,可以适用调解方式。

又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 讼法》第一百四十二条规定,对于犯罪情节轻微,依照刑法规定不需要判处刑罚或者免除刑罚的,人民检察院可以作出不起诉决定。依据这一规定作出的不起诉 决定,司法实践称之为“相对不起诉”,这种相对不起诉制度赋予了检察机关很大 的起诉裁量权,实际上已经包含着一种辩诉交易。在这项制度中,对犯罪情节轻 微,依照刑法规定不需要判处刑罚或者免除刑罚的,人民检察院是否作出不起诉 决定,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犯罪嫌疑人的认罪态度,如果其不认罪或无悔改之意, 提起公诉是必然的,如果其如实认罪或真诚悔过,才能换取检察机关的相对不起 诉决定。又如,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交通肇事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 题的解释》第二条第一款第(三)项规定,造成公共财产或者他人财产直接损失, 负事故全部或者主要责任,无能力赔偿数额在三十万元以上的,处三年以下有期 徒刑或者拘役。这条规定实际上存在很大的调解空间,肇事者如果能及时赔偿被 害人全部经济损失或者部分经济损失,在征得被害人同意后可以获得免罪,肇事 者如果拒不赔偿则会获罪受罚。

其次,我国刑事司法实践有“默示的”辩诉交易 现象存在。在公诉制度改革中,某些基层检察机关在最高人民检察院的指导下, 对一些依法应当起诉的案件进行了暂缓不起诉的试点。这类案件不具备相对不起 诉的法定条件,但是,如果起诉既不利于犯罪嫌疑人尽快回归社会,也不利于社 会的根本利益,而不起诉则可能于犯罪者本人和社会都有利。例如,在未成年人 和大学生犯罪中进行试点,取得了较好的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初步实践表明是 成功的,这种暂缓不起诉的成功实践可以说是辩诉交易制度在我国的初步尝试。

又如,“坦白从宽,抗拒从严”的刑事司法政策多年来一直贯穿于我国刑事案件处 理的全过程,成了司法工作人员在处理案件中与犯罪嫌疑人或被告人“交易”的法 律依据,这项基本法律原则实际上是“默示”的 辩诉交易在司法实践中的运用。

二、“和谐社会”视角下刑事调解制度的缺陷 和谐社会首先是法治社会,法治的 核心内容是公平正义。在“和谐社会”视角下,刑事调解制度是否能守卫正义?众 说纷纭。美国芝加哥大学教授J·斯卡勒胡弗尔直率地评价“辩诉交易严重损害了 有效惩罚犯罪和准确区分有罪无罪的公共利益”,“辩诉交易是一场灾难,应当废 除。” 的确,辩诉交易的存在威胁着司法公正,甚至在某些场合难免牺牲一些正 义。我国的刑事诉讼调解制度虽然不同于美国的辩诉交易制度,但其核心内容和 基本精神是一致的,都是希望在实现司法公正的同时,提高司法效率,节约诉讼 成本,因此,我国刑事调解制度同样有牺牲司法正义之虞。许多学者提出刑事调 解容易使有罪者逃脱惩罚,使无罪者枉受处罚,对刑事调解的正义性提出了质疑。

(一)刑事调解制度违反罪刑相适应原则,使犯罪者逃脱应有的惩罚。

刑事诉 讼调解中“交易”的内容主要有三种类型:一是减轻指控;
二是放弃指控;
三是量 刑交易。检察机关对犯罪的指控或者法院对罪犯的判刑都没有到位,使犯罪者逃 脱了依照法律应当受到的惩罚,这无疑背离了罪与刑相适应的基本原则。因此,有些学者指出刑事调解是在出卖正义,让犯罪分子钻了法院和检察院的空子,没 有让其得到应有的惩罚。《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五条规定,刑罚的轻重,应 当与犯罪分子所犯罪行和承担的刑事责任相适应。这是我国刑法著名的罪刑相适 应原则,体现了罚当其罪的正义要求。依据这项原则,无论是对犯罪分子科以多 余的刑罚,还是给予过轻的刑罚,都有悖正义原则。因此,如果在我国推行刑事 诉讼调解制度,不仅犯罪分子所犯罪行与所受刑罚不相适应,而且同样罪行的罪 犯可能因为认罪态度不同而受到明显不同的惩罚,使量刑不再以犯罪事实为主要 依据,而是以犯罪后的认罪态度为重点,狡猾的犯罪分子可能会利用交易逃脱应 有的惩罚,显然不符合正义的原则。

(二)刑事调解制度违反无罪推定原则, 使无罪者枉受有罪惩罚。

我国《刑事诉讼法》规定,被告人在法院宣告判决前, 不能认定其有罪。根据无罪推定原则,控诉方的负担明显重于辩护方,如果控方 不能以充足的证据推翻无罪的推定,被告人就当然认定无罪。因此,对于控诉方 而言,他们手中的证据必须经得起法庭的质证,否则将承担指控失败的风险。司 法实践中,公诉机关往往更关心法院对其指控的肯定,而不太在乎量刑的轻重, 他们宁可与犯罪嫌疑人私下交易了结案件,也不愿经受指控失败的风险。而对于 辩护方而言,他们只要被指控有罪,无论其是否实施犯罪,被判决有罪的可能性 会明显大于宣告无罪的可能性。司法实践中,控诉方往往利用自身强大的恐怖优 势,引诱和迫使无罪的人承认有罪,而无罪的人面对强大的控诉主体,往往宁可 选择与控诉方达成交易,愿意接受较小的冤枉而避免蒙受更大的冤枉,这显然违 背了无罪推定原则。真实的合意是调解存在的生命!相对于强大的国家机关,被 告人只不过是一个弱小的防御主体,其在刑事诉讼中作为一方当事人的调解自愿 原则又怎能实现?因此,刑事诉讼调解制度破坏了无罪推定和人权保障机制,显 然违背了正义的原则。

(三)刑事调解制度减轻了刑罚的威慑力,削弱了刑罚 预防犯罪的功能。

尽管刑罚在预防犯罪上没有取得完全成功,但其对犯罪有预 防功能是毫无疑问的。如果认为被告人已经认罪和悔罪,主观恶性不再严重,可 以不追究刑罚或减轻刑罚而达到预防犯罪,那么刑事调解则可能使刑罚的威慑效 应降低,引导潜在的罪犯铤而走险,以身试法。因此,刑事诉讼的调解虽然提高 了司法效率,节约了诉讼成本,但减弱了刑罚的威慑力,牺牲了刑罚对于犯罪的 有效预防,纵容了犯罪行为的滋长,不符合正义的原则。

(四)刑事调解制度 违反我国现有刑事诉讼的价值取向。

刑事诉讼不同于民事诉讼,民事诉讼是当 事人自己行使诉讼权,维护自己的个人权益,而刑事诉讼是国家对犯罪嫌疑人行 使追诉权,维护公共的社会秩序,保护普遍的社会利益,除少量刑事自诉案件外, 没有必要在当事人之间进行调解。这种观点是建立在我国刑事诉讼强调以国家和 社会为重心,轻视个人权利保护的价值基础上,具有一定的普遍性。比如,我国《刑事诉讼法》规定被害人如果不服一审判决,只能通过申请检察院抗诉的方式 来主张权利,剥夺了被害人的直接上诉权,这是我国长期宣扬集体主义,贬斥个 人主义导致立法上的价值取向。如上所述,刑事诉讼调解制度不符合我国现有刑 事诉讼国家和社会为重的价值取向,与“和谐社会”对正义的要求相悖。

(五) 刑事调解制度违反我国现有证据制度的要求。

我国刑事诉讼证据制度追求的证 据规则是绝对真实性,而不是高度盖然性,对证据要求充分确凿。因而,证据充 分就应判决有罪,证据不足就应判决无罪,没有任何回旋余地,不需要进行调解, 这显然是正义的要求。刑事诉讼调解制度不符合我国现有证据制度的要求,在和 谐社会的视角中显得格格不入。

三、“和谐社会”视角下刑事调解制度的价值 和 谐社会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全有序、人与自然和谐 相处的社会。因此,一个社会和谐与否,正义固然重要,但不是唯一的价值标准。

肖扬院长说,“不能牺牲公平和正义来求得短暂的和谐”,“迟到的正义不是正义”。

刑事调解制度确实存在种种弊端,对司法正义确实造成一定威胁,但它是我国长 期以来解决轻微刑事案件的一项重要司法制度,在妥善化解社会矛盾、有效节约 司法成本、促进社会和谐稳定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有着不容忽视的优势,不能 否认这项制度存在的合理价值。如果说,刑事调解制度在提高刑事诉讼效率的同 时,能将犯罪者逃脱必要惩罚和无辜者受到不应有惩罚的风险降低到最低限度, 那么这项制度对于正义的实现,对于和谐社会的实现将具有重要意义。

(一) 刑事调解制度有利于节约诉讼成本,提高司法效率。

迟来的正义非正义,案件 只有及时审判,及时处理,才能有力地打击犯罪,保护人民,有效地彰显法律惩 恶扬善的功能,维护社会的和谐稳定。目前,世界各国刑事发案率急剧上升,积 案成为世界性难题,法官惊呼诉讼爆炸时代来临,如何减缓诉讼压力,使有限的 司法资源合理有效分配,满足维护社会最大公正的需要,刑事调解是唯一出路。

在国外,刑事调解制度成为节约诉讼成本、减缓法院压力的有效途径。例如,美 国在解决刑事犯罪高发现状中,调解扮演着重要角色,据美国《司法》杂志统计, 联邦法院归档案件中90%的案件未通过审判,而是通过调解、和解等方式获得解 决。法国检察官对轻罪和违警罪提起公诉前,可征得当事人同意进行调解。德国 于1987年对刑事诉讼法及法院组织法进行修改,其中一项内容即是促进行为人与 被害人之间的和解,1990年将和解制度引入《少年法》。在中国,自2009年辩诉 交易第一案在黑龙江省牡丹铁路运输法院作出后,刑事调解制度在我国法学界和 司法界引起广泛关注和重视。在司法资源短缺的我国,刑事调解制度可以大量适 用简易程序,将很多案件的结案时间大大提前,从而节约诉讼成本,集中有限的 司法资源办理大案要案,实现社会最大公正。

(二)刑事调解制度有利于改造 犯罪,实现刑罚功能。

刑罚以惩罚犯罪为手段,以预防犯罪为目标。纵览古今中外刑法的发展历史,残酷的刑罚制度从未真正有效地遏制犯罪,“乱世用重刑” 导致的是“重刑造乱世”的恶性循环。刑事调解则以双方自愿为前提,以说理教育 为手段,直接作用于犯罪人的内心,使其良心发现,知错能改,这种内心的悔悟 力量远比外部的强制力更强大,更持久。在刑事调解过程中,调解人对被害人和 犯罪人双方进行说理、教育,达成和解,往往有他们周围的人参与,每一次调解, 对被害人、犯罪人以及他们周围的人来说,都是一堂生动的法制教育课,这种亲 身的参与必然在每个人心中刻下深深的烙印,其意义不仅仅在于圆满地解决了纠 纷,而且让更多的人受到了法制教育。而刑罚的影响仅仅局限于对犯罪人惩罚后 产生的辐射。由此可见,无论是对犯罪人、被害人的教育,还是对群众的教育, 刑事调解远比刑罚更有效。

(三)刑事调解制度有利于保护当事人权益,维护 社会和谐稳定。

社会的稳定程度,取决于社会公众的心理平和程度,而刑事犯 罪很容易打破公众特别是被害人的心理平和状态。有破坏就应该有修复,否则容 易造成社会的普遍不满情绪,最终导致社会动荡。我国现行刑事诉讼制度,往往 重视对犯罪者的惩罚,忽视了对被害人的安抚,虽然惩戒了罪犯,警告了社会上 的不安定分子,却未能真正实现社会的稳定。一方面,罪犯可能认为处罚过重而 不愿认罪服法,另一方面,被害人可能认为没有得到补偿而不满处理结果,甚至 报复施害人,引发新的矛盾冲突,正所谓“一朝用刑,世代相报”。刑罚强调惩罚 犯罪,忽视保障当事人权益,不仅无助于弥合当事人之间的关系,甚至会加剧当 事人之间的裂痕,使社会关系处于一种潜在的不稳定状态。而刑事调解以当事人 为重心,在双方自 愿基础上保障双方权益,通过调解相对减轻犯罪人的处罚, 适当补偿受害人的经济损失,让双方当事人均满意处理结果,比严惩更能稳定社 会。因此,在刑事调解过程中,只要合意出于真正的自愿,调解能够成为与审判 并立的重要的刑事纠纷解决制度,这种制度的存在将会大大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

(四)刑事调解制度有利于发展刑事辩护制度,实现司法公正。

司法公正是刑 事诉讼追求的最高目标,我国目前以司法公正为目标的刑事司法改革借鉴了西方 国家的抗辩式诉讼模式,提高了当事人的诉讼地位,突出强调法庭辩论的重要性。

但是,如果严格限制刑事诉讼调解的适用范围,将在很大程度上限制辩护工作的 开展。在美国,很多著名的大律师都是以擅长“辩诉交易”而闻名,可以说,我国 吸收抗辩式诉讼模式、提高当事人诉讼地位的刑事审判方式改革给了刑事诉讼大 量适用调解制度的空间,而适用刑事诉讼调解制度,反过来会极大地推进抗辩式 诉讼制度在我国的进一步推广,这是我国司法改革的方向,也是世界司法制度发 展的潮流,符合现代社会文明发展的趋势。

四、“和谐社会”视角下刑事调解制 度的完善 构建和谐社会,需要妥善化解社会矛盾,有效稳定社会秩序,必须探 索新的刑事纠纷解决机制,完善我国刑事诉讼调解制度。那么,如何完善我国刑事诉讼调解制度,让刑事调解在构建和谐社会中发挥其独特作用?笔者认为,在 “和谐社会”视角下重构我国刑事诉讼调解制度,必须坚持公正与效率兼顾,预防 犯罪与保障人权并重的原则,将中国传统的调解制度与现代司法程序融为一体, 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刑事诉讼调解制度,让调解在社会转型期发挥重要作用,实 现社会正义。

(一)转变司法理念,推行复和正义原则。

我国目前的刑事诉讼 是建立在报应主义基础上,强调保护国家和社会公共利益,追求刑罚对犯罪的惩 罚与报复,而复和正义着眼于恢复被犯罪破坏的社会关系,重视国家权力和个人 权利的平衡,强调补偿受害人因犯罪行为造成的物质损失和精神损失。在“复和 正义”司法理念和构建和谐社会背景下,我国刑事司法的发展趋势必将从犯罪发 生之后的打击转向犯罪发生之前的预防,从对罪犯的惩罚和报复转向对罪犯的感 化教育、对被害人的赔偿慰藉、对被犯罪破坏的社会关系的恢复,从而达到减少 社会冲突,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因此,转变司法理念,推行复和正义,必须完善 刑罚和刑事诉讼法。

首先,完善刑罚体系,推行刑罚轻缓化。在我国,缓刑、 管制和假释制度适用率很低。监狱目前关押的犯人达100多万,其增长率远远超 过了同期人口的增长率。刑罚本为解决犯罪这一社会问题而设计,实行重刑却产 生了更为严重的社会问题。依据复和正义,在我国首先要改变重刑观念,完善刑 罚体系,推行刑罚的轻缓化。

其次,完善刑诉法,将调解制度引入刑事诉讼的 各个阶段。为节约司法资源,促进恢复被犯罪破坏的社会关系,应当把调解制度 贯穿于整个刑事诉讼过程中。在侦查阶段,应当扩大公安机关轻微刑事案件的调 解范围,对被害人与加害人经调解达成协议,被害人明确要求不追究加害人刑事 责任的,公安机关应当作出不予立案或撤销案件决定。在审查起诉阶段,应当扩 大检察机关的自由裁量权,一是扩大相对不起诉的适用范围,建议取消《刑事诉 讼法》第一百四十二条第二款对相对不起诉“犯罪情节轻微”的限制,将相对不起 诉的范围扩大到刑诉法修改前的免予起诉范围;
二是增加暂缓不起诉制度,对未 成年人和大学生犯罪中的初犯、偶犯可以适用暂缓起诉;
三是借鉴辩诉交易制度, 规定公诉机关的求刑权。在审判阶段,应当扩大刑事诉讼调解的适用范围,将调 解作为部分案件的结案方式。在刑罚执行阶段,仍然需要加强调解工作,可以把 罪犯与被害人的和解作为监狱提出减刑、假释建议的重要参考,这样既有助于罪 犯的改造,又可以补偿被害人的损失,平复报复心理,有效化解矛盾,促进社会 和谐稳定。

(二)扩大调解范围,实行刑事诉讼调解双轨制。

根据我国现行刑 事诉讼法规定,刑事调解仅仅适用于有限的刑事自诉案件,即告诉才处理的案件 和被害人有证据证明的轻微刑事案件。笔者认为,应扩大刑事案件调解的适用范 围,规定最高刑为三年以下有期徒刑的犯罪、过失犯罪、未成年人和在校学生犯 罪等三类案件,均可以适用调解。在我国,最高刑为三年以下有期徒刑的犯罪被视为轻罪,而过失犯罪的犯罪人主观恶性较小,鉴于其对社会的危害程度较轻, 所损害的社会关系易于复合,都应当适用刑事调解制度。未成年人和在校学生是 犯罪相对特殊的主体,未成年人生理、心理发育 不成熟,可塑性强,判刑入狱 对其成长极为不利,而在校学生特别是大学生的培养需要耗费大量的社会成本, 因较轻的犯罪而简单地科处刑罚,是对社会资源的浪费,从有利于改造犯罪,保 护未成年人角度出发,对未成年人和在校学生犯罪均可适用调解。同时,扩大调 解范围必须把握好分寸,不能全部案件不分轻重一律调解或和解处理,否则有损 司法公正。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对未成年人和在校学生的下列犯罪应当限制适用 调解,一是严重危害国家安全、严重侵犯公民人身权利、严重危害公共安全的犯 罪及毒品犯罪等性质恶劣的犯罪;
二是情节特别恶劣,如手段特别恶劣、后果特 别严重的犯罪;
三是犯罪集团的首要分子、累犯等一些特殊犯罪分子。

根据我 国现阶段刑事诉讼纠纷解决机制,笔者认为,刑事诉讼调解应实行自诉和公诉双 轨制。第一,降低立案标准,适当扩大刑事自诉案件范围。适用调解的三类刑事 案件,如果有具体被害人,被害人均可以直接向人民法院起诉,但我国刑诉法对 被害人启动刑事自诉程序作出了严格的举证要求,立案时要求达到“犯罪事实清 楚,证据充分”的证明标准,否则丧气起诉权。笔者认为,这一立案标准不符合 刑事诉讼认知规律,对于没有侦查权和强制措施的被害人个人,其立案标准不应 高于公诉案件,应降低自诉案件的立案标准,使被害人能够跨越这道诉讼的门槛, 通过调解或和解而解决纠纷,平息矛盾。第二,平衡三方利益,适当限制刑事公 诉案件调解权力。刑事公诉案件有的有具体被害人,有的没有具体被害人,没有 被害人的应由检察机关代表国家、社会作为被害人参与调解。当然,刑事诉讼不 同于民事诉讼,不能无限制适用调解。

笔者认为,刑事公诉案件适用调解应有 以下限制:一是限制刑事调解减轻处罚的幅度。刑事公诉案件调解要在国家、被 害方、被告方三者之间寻求合理的平衡,防止无限制的交易损害刑法的威严性, 使犯罪行为得到合理惩罚,避免有钱人逃脱刑罚制裁。因此,刑罚可以通过调解 而减轻,但最高减刑幅度应有所限制,建议将减刑幅度控制在应判刑罚的1/2至 1/3之间。二是限制刑事调解适用的内容。刑事公诉案件调解不能通过“交易”而 改变客观事实,不能通过调解而改变犯罪性质,不能通过调解而以《刑事调解书》 的方式直接结案。第三,尊重当事人诉权,允许公诉案件转为自诉案件。适用调 解的三类刑事案件可以自诉,也可以公诉,对已进入司法程序的公诉案件,被害 人是否有权处置其诉权,使公诉案件转为自诉案件。笔者认为,法律应当尊重而 不应剥夺当事人的诉权,国家公权力不应强行干预当事人的私权力,司法机关应 当尊重当事人选择调解或和解的权利,允许已进入司法程序的三类刑事案件由公 诉案件转为自诉案件,让有限的司法资源用于急需司法干预的重要领域。

(三)规范调解程序,落实刑事诉讼调解自愿原则。

通过规范刑事诉讼调解程序,促 进刑事诉讼调解的公正、文明、高效。第一,明确规定刑事诉讼的申请调解权。

刑事调解以自愿为基础,其启动权应赋予当事人。有具体被害人的,启动调解应 由被害人和犯罪人双方同意,没有具体被害人的,由检察机关作为国家和社会利 益的代表,是否启动调解由犯罪人决定。刑事调解不是必经程序,必须经当事人 自愿申请或同意。当事人可以在公安机关立案前后、检察机关审查起诉和法院审 判三个阶段以口头或书面形式向司法机关申请调解。第二,明确规定刑事诉讼调 解人资格。我国目前刑事审判中的调解由主审法官进行,为了避免“以判压调”、 “以拖压调”等现象发生,落实调解的自愿合法原则,刑事案件应实行调审分离, 促进调解和审判权良性互动。那么,如何规范刑事诉讼调解人资格,笔者认为, 一种方法是让部分法官专职于调解,充任调解法官;
另一种方法是借鉴日本、意 大利等国的做法,由司法行政主管部门将辖区内具有一定学识、身份和威望的人 员,如基层治保组织负责人、优秀律师、人民陪审员、退休法官等聘请为调解员, 组成调解委员会,并将名单公布。第三,明确规定刑事诉讼调解的期限和费用。

法院收到申请书后,可参照仲裁的规定,由双方当事人选择调解员或法院指定调 解法官进行调解。对于调解前置和当事人提出诉前调解申请的案件,应在30天内 进行调解,调解不成即转入审判程序。对于已进入审判程序的调解,如果当事人 提出申请或法官认为有必要进行调解,可由指定的调解法官或双方当事人商定的 调解员主持调解,时间应为30天,次数1次,调解不成,重新启动审判程序及时 作出判决。同时,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一百零七条规定,当事 人进行民事诉讼,应当按照规定交纳案件受理费。财产案件除交纳案件受理费外, 并按照规定交纳其他诉讼 费用。因此,对于刑事附带民事损害赔偿案件,因其 具有民事诉讼性质,且带有财产给付内容,《刑事诉讼法》应明确规定可以收取 诉讼费,以实现立法的统一。第四,明确规定刑事诉讼调解的法律后果。在公安 机关立案前后、检察机关审查起诉和法院审判中,如果当事人确系自愿调解或和 解,经调解委员会的专职调解员调解并达成调解协议的,司法机关在评价和衡量 此类案件社会危害性不大的情况下,应当分别作出撤销案件、不起诉、准予撤诉 或免予刑事处罚等决定。

(四)完善监督机制,保障刑事诉讼调解公正性。

保 障刑事诉讼调解的公正性,必须完善调解监督机制。第一,引入回避制度。一是 对代表国家参与调解的检查人员实行回避制,防止检查人员滥用职权,真正保证 双方当事人参与调解地位平等、意志自由;
二是对调解员实行回避制,防止调解 人员滥用调解权,保障调解的公平与正义。第二,坚持公开原则。调解过程要公 开、透明,接受社会监督。第三,加强司法监督。一是完善司法审查机制,加强 对检察机关自由裁量权的监督。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第一百四十五条规定,人民检察院对于有被害人的案件决定不起诉的,被害人如果不服,可 向人民法院起诉而将公诉案件转为自诉案件。对这类“转诉”案件,人民法院直接 受理后,可以依法对公诉机关与被告人之间的“交易”实施监督,并有权推翻达成 的不正当交易。二是完善司法救济机制,加强对人民法院刑事调解权的监督。依 照审判监督程序,对刑事调解中违反当事人自愿原则,侵犯当事人诉讼权利;
滥 用调解权,恶意调解,利用调解谋取不正当利益;
调解过程和结果严重违背司法 正义原则等行为进行制裁,并对调解内容予以撤销。

推荐内容

钻爱网 www.zuanai.cn

Copyright © 2002-2018 . 钻爱网 版权所有 湘ICP备12008529号-1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