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您的当前位置: 钻爱网 > 工作计划 > 实习计划 > [中学生家庭教育的几个心理学问题] 家庭教育与心理学

[中学生家庭教育的几个心理学问题] 家庭教育与心理学

来源:实习计划 时间:2019-11-06 07:56:53 点击:

中学生家庭教育的几个心理学问题

中学生家庭教育的几个心理学问题 心理学对人的发展有着规律性的解释,成为家庭情境下为孩子成长提供必 需条件的教育依据。中学生家庭教育的对象是中学生,中学生心理发展的阶段性 特点,对中学生家庭教育提出了不同于其他年龄阶段的要求。依照心理学家埃里 克森的观点,中学生的阶段发展任务是获得同一性,“同一性”是指青少年飞跃的 变化和摆在面前成年的任务,使他们关心的重点是“自我”,他们将现有的能力和 素质与将来的角色联系,得到对自己将来的信心度,如果相称,就获得同一性, 反之则发生混乱。具体来讲,就是孩子在中学阶段要完成的社会化内容,它也就 成为家庭教育在这一阶段的中心内容。

中学生家庭教育的主要心理学教育依据包括与社会化相关的社会心 理学、与人格养成相关的人格心理学、与学业相关的学习心理学,以及人际心理 学等。

一、中学生家庭教育的社会心理学问题 所有教育目标都指向个体的社会化,家庭教育亦在其中。个体的社会 化内容主要包括:获得自理和谋生技能、习得社会规范(法制规则、道德规范)、 承担社会角色、完成价值社会化。家庭是个体社会化的主要场所,儿童社会化是 家庭教育最主要的目标,因此也就成为家庭教育的核心任务。

儿童社会化作为家庭教育目标,随不同的社会要求而不断更新、调整, 尤其在社会急剧变迁的时代更是如此。社会变迁对人的社会化的影响是全面而深 刻的,当代中国正是处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的急剧变迁过程之中,经济、 政治体制的重要变化,带来社会意识、社会心理的重大改变。家庭教育作为儿童 社会化最初的、必需的教育,必须接受社会变化的直接规定,才能适应社会的变 迁。家长是家庭教育目标的执行者,是制定孩子培养质量规格的具体落实者,因 此,了解变迁之中社会意识、社会心理的发展变化,十分重要。

在计划经济条件下,与之相适应的社会意识的特征是服从、社会本体、 权威道德、否认个人价值,社会心理特点则是:无违、秩序、安全、归属需要为 主导心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意识则强调自主意识、竞争意识、效益、平 等、公正、民主、法制:社会心理的特点是以自尊、自我实现的需要为主导,强 调充分的个人价值的实现;这种巨大变化带给家庭教育必须思考的一个问题,就 是家庭教育目标作怎样的调整才能适应社会转型的要求。将来的社会要求什么样的人才,人才的规格是什么等,家庭教育都应该重新审视。

在之前二十多年计划经济要求下,与计划经济相适应的人才要求服从 性、外在的行为规范,强调集体主义、强调个人价值的微不足道,而市场经济的 要求,更多的强调独立的、个性的,重视培养公正、分享、合作、内化的日常道 德行为,注重独立性、批判性、责任感、求异、创造性,其中,对于中学阶段的 孩子来说,独立性发展是核心问题。

二、中学生家庭教育的人格心理学问题 在中学阶段,孩子的独立性发展和心理健康是人格发展的两个核心问 题。

1、独立性发展的人格心理学问题中学生家长要关注孩子的独立性发 展,这既是社会化的核心问题,同时也是人格发展的核心问题。独立性主要包括 独立意识、独立判断、独立决定、独立解决问题、独立评价、承担责任等要素, 这些要素的发展需要条件,而来自家庭教育提供的条件显得至关紧要。

中学生发展独立性的条件是些什么呢从心理学角度看,有两个条件是 必需的:适当牺牲成人的权威和充分的同伴交往。

(1)成人的权威不能成为中学生独立性发展的条件。独立性发展在中 学这一阶段,表现为中学生从内心对长辈、尤其对家长是叛逆的,其本质是要摆 脱权威和成人世界对他们心理世界的控制,这是孩子长大、成熟的必经之路,因 此心理学认为,成人的权威不能成为儿童独立性发展成熟的真正原因,因为独立 性的发展要以独立判断为先决条件。在亲子关系之中,如果要求中学生“听话”, 要求对权威的服从和无违,也就是要求中学生以权威的判断为判断,以成人的是 非为是非,这种服从和无违可以赢得成人的一致赞赏,在权威的接纳和庇护下安 全无惊地过渡到成人期,但是家庭教育为此付出的代价也极其沉重,是以孩子“丧 失个性为代价的”(皮亚杰)。所以心理学强调孩子独立性发展的真正条件,是以牺 牲成人的约束和强制为代价,家长要有意识地提供给孩子这种条件。

提供给孩子这种条件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具体来讲,家长如何认 可中学生这种叛逆和反抗的合理性一般来讲,中学生对权威的反抗并不一定都以 “无错”形式出现,很多时候还表现为“是非问题”、“明知故犯”,往往导致家长认 为问题严重,必须严加约束。其实很多时候孩子就是一种叛逆态度,并不存在是非问题,是表示希望独立的一种方式,告诉成人们他(她)不是只会听话的乖乖小 孩了,有自己的看法和判断。家长要学会从反抗的合理性这个角度去评价中学生, 理解他们的成长心理,切勿简单结论“是非”。从认知角度讲,中学生何尝不知“是 非”但他们的成长更需要摆脱权威,认同自己,伸展哪怕尚显幼稚的智慧。

中学生独立性发展的条件,还需要家长让孩子学会“做决定”。从中学 生的成长讲,不让他们做决定是非常危险的事情,因为一个人禀赋才能发挥和实 现的程度,取决于他所得到的自主的程度。中学生丧失独立做决定的条件,就始 终无法脱离“权威遵从”心理水平,很难获得良好的社会性发展,甚至不能解决基 本的人生课题。家长要懂得,一个人的高抱负、雄心、独立性、批判性、主体性、 责任感、求新求异、创造性的形成(林崇德1995),都需要在他自主的活动过程中 形成,而自主活动的家庭条件,主要依靠家长提供。

发展学生独立性还需要的一个条件,是孩子应该被允许失败。中学阶 段孩子的学业、人际、情感等重大人生课题,发生困难、挫折和失败是经常性的, 家长如果不允许孩子失败,甚至反复纠缠孩子的失败和差错,孩子就会选择更加 保守、重复、服从,以降低失败的可能性,不敢做尝试、选择、质疑和进取的努 力,独立意识、独立判断就很难发展。在这个问题上,家长要记住:对于中学生 独立性的发展而言,失败具有与成功同等的教育价值,甚至更高。

在市场经济的社会条件下每个人都将获得更多的发展机遇,但同时也 必然遭遇更多的失败和挫折,中学生的学业、人际、情感随时都可能遭遇挫折和 失败,所以允许失败、让孩子学会承受失败,获取失败的价值,是家长非常可贵 的教育意识,也是独立性发展的锻炼和培养。同时在方法上,家庭教育要因机设 教,在孩子学习生活过程中提高承受失败的心理素质,而不是生硬地制造所谓的 挫折情境,脱离孩子实际,孤立地进行抗挫折教育。

(2)充分的同伴交往 中学生独立性发展的另一必须条件是充分的同伴交往。皮亚杰指出:
“随着儿童年龄的增长和活动范围的扩大,在同伴间所进行的基于相互尊重和平 等原则之上的社会交际和合作活动日益成为道德发展的主要推动要素”。

在亲子关系中,家长不能单纯考虑成人对孩子成长的意义,还要考虑 同伴对孩子的重大作用。同伴对中学生之所以重要,是因为中学生的独立性发展, 同伴关系的支持功能具有不可替代性,也就是说,亲子关系、师生关系的功能与同伴的功能无法相互替代。

同伴关系对中学生的社会化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心理学研究指出同 伴的友谊具有多种社会支持功能:从权威中独立出来,获得稳定感,消除孤独感, 在压力的环境下得到情感支持,学会理解,学会宽容,学习评价他人,相互提供 亲密、协调的经验,掌握社交技能,提高儿童的自尊,促进诚实、平等的发展等。

所以在中学生的社会性支持功能中,亲子关系的功能颇具有限性,因为相对于中 学生的同伴关系,其心理相齐、情绪满足、社会认同感、团体归属感,都是其不 具备的。正因如此,中学生更看重同伴,亳无怀疑地认定同伴对他们更重要。基 于此,家长的责任是指导孩子注重同伴关系,提供孩子与同伴充分交往的家庭条 件,使之不断获得来自同伴的心理支持,促进独立性发展。

2、心理健康培养的心理学问题 同绕中学生心理健康的培养,家庭教育要重点关注两点:
(1)了解心理健康的构成和指标。中学生家长要有意识的了解心理健 康指标,才能胜任心理健康培养。心理健康的主要指标有抑郁性、情绪稳定性、 自卑感、神经质、主客观性、协调性、细致性、思考倾向性、支配性等,社会倾 向性等,在此基础上,可以为中学生建立起有效的家庭心理支持系统,保证孩子 的心理健康。

(2)重视中学生的精神需要 心理学研究认为,儿童青少年心理的健全发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 们精神需要得到的满足水平,中学生正处于内心激烈动荡的青春期,自我确立的 过程充满了不安、断裂和怀疑、否定,精神需要十分强烈。据调查,高中学生的 精神需要排在前三位的是:朋友、知识能力、升学,可见他们的精神需要已经转 向同伴和自身发展,因此如何通过心理支持、通过学业进步而确立“自我”、获得 良好的自我意识,成为中学生家庭教育的重心。家长要认真关注他们的精神需要, 调动教育手段提供充分的来自家庭的支持,提高中学生的精神需要满足度,保证 心理健康。

三 、中学生家庭教育的学习心理学问题 1、协助孩子完成学业是中学生家长的重要任务,学业是中学生社会 谋生、独立生存的预备。在中学生阶段,学生主要的人生课题是系统学习科技文化知识,因此协助学校教育指导孩子适应中学学习、学会学习、完成学业是中学 生家长的重要任务。

初中和高中两个阶段,学习指导的重点要有所侧重。初中阶段学习指 导的重点首先是适应中学的学习,学会处理比小学更复杂、难度更大的学习内容, 发展快速阅读能力、归纳、分析、综合能力、理解记忆能力,注意纠正机械记忆 为主的学习方法,强调学习的有效性,练习的有效性,指导学生形成追求“有效 学习”、“高效学习”的明确意识。

高中阶段的学习指导要突出胜任高中学习内容的方法,注意提炼适合 自己高效学习的方法,更注重学习策略、学习过程调控,考试心理及技能、归纳 知识点并掌握它们之间的联系。同时,高中学生面临高考,优化考试心理和考试 策略,知识预备度和心理预备度两种准备都要充分。协助孩子完成中学生学业, 争取接受高等教育和专业技术教育。

2、优化中学生的学习心理 长期以来我国以“认识活动为目标”的教学模式,以“政治思想品德为 目标”的德育模式,缺少健康积极的学习心理培养,导致我国中学生的不良学习 心理比例较大,考试心理水平不高,尤其是高中生不良学习心理、不良应试心理 比例、考试失水准也较常见,这与缺少指导有很人关系。

针对这种不足,中学生家长要了解一些学习心理的基本知识,掌握一 些优化孩子学习心理的方法。除了一般正常的强化、多关注、多交流之外,这里 提醒家长要重视体育的心理功能。在优化中学生学习心理的有效手段中,体育是 一张非常有效的“好牌”,是中学生家长必须要“打”的一张“牌”。不少中学生家长 担心孩子学习时间不够,总设法减少孩子的体育锻炼时间,甚至完全取消孩子的 体育活动,不善于打这张“牌”,是极不明智的。家长要懂得,体育对消除不良学 习情绪、调动生命能量的独特作用不可替代,身体活动是中学生极为强烈的需要, 这种需要得不到满足,消极情绪大量堆积,压抑身体活力,破坏中学生的积极学 习心理,学习低效甚至无效、负效。所以即使单单为了优化学习心理,体育也是 不可或缺的。体育活动能有效消除不良情绪、保持蓬勃的精神状态,平衡心理, 保证紧张学习消耗的能量补充,是优化中学生学习心理的有效方法。

四、中学生家庭教育的人际心理学问题家庭教育关系也就是亲子关系,形成富于建设性、积极性的亲子关系, 家长自身的心理水平起着决定性作用。家长身在社会,同样承受着生存压力,处 理这复杂的人生课题,因此要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保持良好的亲子关系,要主 导两点:一是有意识地提高对生存压力的防御机制水平,二是有意识地提高情感 水平和人际能力。

1、提高对生存压力的防御机制水平 社会转型、市场经济、激烈的社会生存竞争对家长构成的职业压力远 远高于以前,同时社会转型也给家长带来巨大的价值困惑、教育困惑、失败感、 无效感、焦虑孩子的发展等,都可能导致家长的生存紧张。此外,家长被允许积 累的经济、文化条件如果不充分,或者处于社会文化不利地位,家长的心态有可 能比较脆弱,在亲子关系中更有可能心绪恶劣,容忍度低,甚至教育失控。因此, 家长要有意识地提高对生存压力的防御机制,始终重视的自我发展、提高心理健 康水平,才能在亲子关系中保证双方积极的、富于建设性的精神状态。

2、提高情感水平和人际技能水平 中学生家长作为家庭教育的教育者,应该有意识提高情感水平和人际 技能水平。据有关研究,教育能力强弱的50余项指标中,有30余项在本质上是情 感的,如满足感、成效感、鼓励、对置感、爱、期待、希望、宽容、严肃、乐观、 稳定、不偏不倚、公平、耐心、欣赏等,与之相对的有敌对、嫉妒、绝望、狂怒、 轻视、发泄、偏爱、冷漠、任性、烦躁、不顾后果、冲动、情绪强制、不善言辞、 积压、不好随时疏通等。

家长人际能力是指家长与孩子沟通交流的能力,这是满足孩子精神需 求、充分凋动孩子积极情绪的重要能力。忽视亲子沟通,不重视沟通技能,在孩 子的中学阶段,亲子之间难以沟通,甚至可能积压而成紧张的、怨恨的或冷漠的 心理关系,加剧亲子双方的心理压力,导致家庭教育的失效。

提高家长情感和人际技能水平的途径有多种,其中很重要的途径是家 长自学、政府有关部门的培训指导。现代教育培训已经开始意识到在家庭教育中 对家长情感、人际训练的重要性,教育发达国家将指导家长形成积极情感和提高 人际技能列为重要的培训目标,我国家庭教育指导也已逐渐将这一内容列为家长 学校的指导目标和内容,这对中学生家长提高情感和人际能力是很有意义的。作者:赵石屏 来源:中国家庭教育 2007年1期

推荐内容

钻爱网 www.zuanai.cn

Copyright © 2002-2018 . 钻爱网 版权所有 湘ICP备12008529号-1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