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您的当前位置: 钻爱网 > 工作计划 > 年度计划 > 【小说解读院方法论引领深阅读】 方法论是

【小说解读院方法论引领深阅读】 方法论是

来源:年度计划 时间:2019-11-01 08:00:01 点击:

小说解读院方法论引领深阅读

小说解读院方法论引领深阅读 解读经典小说时,“知人论世”确实有着无可替代的重 要作用。比如,如果能对辛亥革命、鲁迅生平以及“国民劣 根性”等有所了解,就能够较好地解读《阿Q正传》;
如果 能对“迷惘的一代”、海明威生平以及“硬汉”形象等有所 了解,就能够较好地解读《老人与海》。

然而,高考不考经典作家的经典小说,这使得“知人论 世”的解读方法近乎闲置。对高考试卷上的李锐、芳菲、刘 震云、迈尔尼、李德霞、叶紫、刘庆邦、莱·巴尔莱塔等小 说家,“知人”尚不可得,“论世”更无从入手。“知人论 世”在高考考场上遭到了严重的挫败。

当教学效果不能在考场上得到验证的时候,小说教学乃 至语文教学的边缘化就不可避免了。为了能够让学生赢得考 试,老师的眼光早已聚焦于高考模式上,企图以解读高考小 说命题的模式来为小说教学找回尊严,力挽越来越边缘化的 颓势。

“接受美学”理论就是“以读者为中心”的。它高度强 调读者在实践中不可或缺的地位及主观能动性,认为作品意 义的实现必须靠读者对其具体化,以读者自己的经验、感觉 去填充文本描写的空白处,把作品的结构组织起来,从而使 文本的不确定性得以清除,以此达到意义的实现,在此过程 中阅读是作品意义实现的唯一途径。这与《普通高中语文课 程标准(实验稿)》第二部分的要求是一致的:“注重个性化的阅读,充分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在主动积 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获得独特的感受和体验。学习探究 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发展想象能力、思辨能力和批判能 力。”[3]高考试卷上的小说“探究题”,其实就暗合“接 受美学”理论。

由此看来,我们的小说教学必须将“知人论世”“文本 细读”“接受美学”这三种解读原理传授给学生。事实上, 我们的小说文本教学常常只是将前人研究的成果或结论传 授给学生,而没有将研究方法或理论传授给学生。然而方法 比结论更重要。

当然,这一切都要依靠终端考试来实现。从小说文本试 题的“标答”模式来看,“标答”用的术语基本上是金圣叹、 张竹坡、李渔等古代文学批评家创造的,如伏笔、铺垫、草 蛇灰线、烘云托月、前后照应、设置悬念、点题作用、先抑 后扬、动静结合、虚实结合、起承转合……然而,“中国古 代文论总体上体系性不强,文论家往往依靠敏锐的直觉体验, 重领悟、重描述、重整体感受,带有较多的直观性和经验性, 多给人以启示,让人了然于心,在体验中获得共鸣,但遗憾 的是它们缺少缜密的分析。”[7]即文本解读的随意性较 强,流于“个人经验”。比如有的教师让学生摸拟公安人员 办案:别里科夫、祥林嫂什么时候死的?死因是什么?是谁 “杀死”的?证据有哪些?显然,这种小说教学并没有传授 解读小说的“方法论”,或许有趣味性,却把严肃的小说文本矮化为低俗的探案小说,无厘头化了,自然,教学的效度 就难以实现。

有数据表明,小说考查占据高考卷的最大分值比例达 16.7%,最低的也有10%,平均绝对分值为21.3分,占14.2%, 具有较高的比例。从近两年各地高考命题的趋势来看,小说 考测越来越受到青睐。“文学类文本阅读”的材料基本上都 是小说,但是,95%以上的考生都选做“实用类文本阅读”, 为什么?因为“文学类文本阅读”得分往往很低。为什么得 分会很低呢?因为命题者并没有依据某一解读理论来设置 题目,而平时的教学也只传授经验性的碎片化的解题方法。

没有系统的“方法论”训练,自然也就没有成型的小说解读 方法。

如何能让学生获得终生受用的“方法论”呢?终端考试 的命题决定着常规教学的方向。如果高考命题能够从作家、 文本、考生(读者)这三个视域来设置,那么“知人论世” “文本细读”“接受美学”等就可以通过教学手段达到有机 融合。

高考相关试题必须体现“知人论世”。从当下小说文本 的命题走向看,所选用的材料都是陌生小说家的陌生作品, 故意让考生见不到经典小说家的作品,怎么能“知人论世”? 选用的考试材料只是微型小说,或者是删改、缩写的中、长、 短篇小说,无意识之中是在倡导“浅阅读”或“快餐式阅读”。

如果我们选用经典小说家的经典作品(可以选用其中的片段),那么必将引导学生“深阅读”,从而夯实文化底蕴, 让经典成为一生的精神食粮。

高考有关试题必须体现“文本细读”。韦勒克认为:“文 学研究的合情合理的出发点是解释和分析作品本身,无论怎 样说,毕竟只有作品能够判断我们对作家的生平、社会环境 及其文学创作的全过程所产生的兴趣是否正确。”[8]这 种纯粹的文本的解读范式,为理解小说文本提供了大量的手 段,为我们追求小说文本的意义提供了许多突破口。这是“方 法论”,也是“技术活”。高考的“标答”不能仅体现在对 小说内容的理解层面上,还要体现在解读小说的方法层面上。

高考有关试题必须体现“接受美学”。“接受美学”对 于常规教学来说尤为重要,这个理论与“新课标”要求凸显 学生学习主体地位的提法是一致的。因此,在小说阅读教学 中,教师要凸显学生的自主性和独立性,让学生和文本之间 建立一种自由对话的平等关系,让学生参与、挖掘、开发、 创造、丰富文本,并使之具有个性化的解读。学生符合“方 法论”的任何解读都是“标答”,不存在“唯一的真理”。

高考阅卷评分应当高度重视并充分肯定考生解读文本的能 动性与创造性。

命题专家应当就《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颁布的文化 经典著作进行高考命题:如罗贯中的《三国演义》、曹雪芹 的《红楼梦》、鲁迅的《呐喊》、茅盾的《子夜》、巴金的 《家》、沈从文的《边城》、塞万提斯的《堂·吉诃德》、雨果的《巴黎圣母院》、巴尔扎克的《欧也妮·葛朗台》、 狄更斯的《匹克威克外传》、列夫·托尔斯泰的《复活》、 海明威的《老人与海》、莫泊桑短篇小说、契诃夫短篇小说、 欧·亨利短篇小说等。只要教、学、考三位一体,就必能使 学生亲近经典并养成“深阅读”的习惯;
就必能让学生真正 体会到小说的美妙、底蕴的丰厚、影响的深远;
就必能真正 促使学生坚实地去学习,收获“方法论“;
就必能真正促使 小说教学不再天马行空或东鳞西爪,而是教有所依、学有所 靠;
就必能真正使学生吸收到终生受益的人文营养,进而提 升整个民族的精神品位。

注释:
[1]李砾.阐释/诠释[J].外国文学,2005,(2). [2]钱钟书.管锥编[M].北京:中华书局,1979. [3]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S].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 [4]克林斯·布鲁克斯著,郭乙瑶等译.精致的瓮[M].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 [5]蓝仁哲.新批评[J].外国文学,2004,(6). [6]曹勇军.我们欠学生真正的阅读课[N].中国教育 报,2016-10-24(09). [7]朱志荣.中国古代文论名篇讲读[M].北京:北京 出版社,2006. [8]韦勒克,沃伦著,刘象愚等译.文学理论[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

推荐内容

钻爱网 www.zuanai.cn

Copyright © 2002-2018 . 钻爱网 版权所有 湘ICP备12008529号-1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