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您的当前位置: 钻爱网 > 工作计划 > 教学 > 教育心理学的实践发展应用本科论文(共3篇)|心理学本科论文

教育心理学的实践发展应用本科论文(共3篇)|心理学本科论文

来源:教学 时间:2019-11-20 08:37:53 点击:

教育心理学的实践发展应用本科论文(共3篇)

教育心理学的实践发展应用本科论文(共3篇) 第1篇:教育心理学在教学实践中应用 随着人们对教育事业认识的不断提高,要求教师全面掌握学生的心理、 注重师生的互动等教学心理技巧,掌握心理学的基本知识,并将其运用于教学实 践中。对于教师来说,单纯的“教好书”已经不能满足现代教育的发展,时代赋予 了教师更艰巨的历史任务和使命。

人们思想中根深蒂固的思想是:教师是教学生读书的,教师的职责是 把自己掌握的知识传授给学生。古人云:“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意思是教师 并不单单在于传道和授业,更为重要的是解惑。这不仅需要教师了解学生不懂的 知识,为学生解决他们所不明白的学习疑问,更需要教师理解学生的心理。为了 教学生读好书,教师仅仅有课本的知识远远不够,还应该懂得心理学。教师及时 掌握学生的心理动态,抓住学生的心理状态对教育的长期效果非常关键。

教师首先要了解教育对象,才能有效地实施教育、教学。教师应多渠 道地接触学生,要做到这一点,不仅要求教师要有热爱教育事业、寓教于乐的敬 业精神,更要求教师要从学生心理的角度认识学生,全面、全局地把握学生的心 理动态,通过各种渠道认识每一个学生的不同之处,不能笼统地把所有的教育对 象都认为是相同的“学生”,而要充分了解每个学生的独特个性和心理反应,只有 这样,才能在教学过程中真正做到因材施教、有的放矢。

現代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当教师的知识水平达到某一关键值时,教 学水平的提高将取决于教师对教学的理性认识——教学思维能力。教师教学思维 能力的高低和正确与否直接影响教学效果的好坏,只有在正确的教学思维指导下, 采取有效的教学手段,才能真正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要和学生进行有效的心理沟通。

教师要了解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想什么,这对抓住学生的心理、循序渐 进地进行教学非常必要。与此同时,教师还要让学生知道自己在想什么,这样更 有利于和学生增进了解、互相沟通,这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关键。但当前很多 教师缺乏这方面的尝试,甚至相当一部分教师担心学生知道自己的想法,这为教 学过程中的互动带来了极大的障碍,需要教师在今后的教学过程当中尽量改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经常告诉学生自己下一步的安排,自己的教学 目的和想法,同时有针对性地了解学生对自己教学安排的看法和意见,及时和他 们保持交流、交换意见。这样调动了学生对课程的学习兴趣,使教师的教学计划 能够顺利完成,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心理沟通的一个有效途径就是要关心爱护 学生,教师首先要有爱心,“没有爱就没有教育”。从心理学的角度来分析,任何 一个远离父母、家庭,来校读书的学生,他们在生活上、学习上、精神上都特别 渴望得到关怀与爱护,尤其是当他们碰到困难和挫折的时候,这种要求和渴望就 更加强烈。所以教师对学生实行必要的“情感投资”,用爱心温暖学生、感化学生、 实现情感交融是增进师生感情的最佳途径。

正确、耐心引导学生也是关心爱护学生的良好方法。心理学家认为, 培养、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了解、关心学生的健康成长,耐心倾听学生的诉说 都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

要运用情感教学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所谓情感教学,就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在充分考虑认知因素的同 时,注意改进教学方法,发挥情感因素的积极作用,发展学生积极的情感,帮助 学生克服消极的情感,从而使学生以积极的态度推进学习效果。著名教育家赞科 夫说:“我们要努力使学习充满无拘无束的气氛,使儿童和教师在课堂上能够‘自 由地呼吸’,如果不能造就这样良好的教学气氛,那么任何一种教学方法都不可 能发挥作用。”营造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给学生提供学习的良好环境,使学生 对学习、对教师充满感情,变得想学、爱学、会学,从而以“课堂”推动“课下”, 以“兴趣”带动“效果”,这样才能提高学生学习的效果。

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形成互动式的教学氛围。

互动,要求学生积极参与、以学生为教学的主体,但这并不是否定教 师在教学中的地位,教师仍是整个教学过程的规划者、控制者。“教学”本来就是 教和学同等重要的,教是目的,我们要达到一个什么目的,在达到这一目的的过 程中怎样解决出现的问题,这就需要规划者、控制者适时调整整体目标,使其向 着正确的方向进行;
而学是结果,任何一个结果都要有一个主体来承载,学生即 是教学过程的终极目标,所以学生永远应该是教学过程中的主体。教师和学生在 明确了各自的位置后,形成良好的互动才会极大推动教学活动的开展,收到最佳 的教学效果。总之,在现代教学体系中,教师自身的心理学知识是开展良好教育的 基础,有效的心理学教学思维是成功教学的关键所在。

作者:刘平 第2篇:社区心理学的发展对教育心理学发展的挑战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的教育心理学快速发展,在心理学研究的 各个分支中一枝独秀,成为相对独立的一个领域。作为一门基础性的心理学学科, 教育心理学需要为其他心理学发展提供理论依据,因此,教育心理学正在逐渐向 更加包容的方向发展。即便如此,教育心理学由于明显的倾向性和理论界限,其 不足之处也随着它的发展逐渐显露。在这种情况下,人们开始更换研究角度,研 究对象复杂多样的社区心理学因此而开始发展。

一、社区心理学概述 (一)社區心理学的产生 二战之后,美国退役士兵中出现了很多精神病患者,而战争带来的大 众失业狂潮和社会犯罪的增多,也造成了美国社会中精神病患者的增加。大规模 病患的出现折射出了医院心理治疗模式(往往局限于患者个体层面的心理冲突, 无法形成共性研究,无力抵抗群体性的精神障碍)的无力,同时,由于当时美国 精神病院的心理治疗费用昂贵且医疗资源不足,更多的潜在精神病患者开始寻求 一种易得且有效的社区心理服务模式。同时,人们对于心理健康卫生的要求越来 越高,开始强调心理疾病的预防。在这种背景下,社区心理学应运而生。

(二)社区心理学的目标和理念 社区心理学服务的重点是在社区成员罹患精神疾病之前的预防,而不 是精神疾病出现之后的治疗,它强调的是通过群体性服务,大幅地降低精神疾病 的致病率,而不是提高治愈率。

社区心理学的目标可以划分为三个层次,即初级预防(问题刚萌芽时 采取的预防措施)、次级预防(问题出现之后但严重之前采取的措施)和三级预 防(治疗已经出现的严重问题)。由于三级预防已经与临床心理学的治疗非常接 近,研究内容有很多重合的地方,因此社区心理学家的工作重点一般为初级预防和次级预防。

(三)社区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1974年,世界卫生组织对于“社区”的定义为:“社区是指一固定的地 理区域范围内的社会团体,其成员有着共同的兴趣,彼此认识且相互往来,行使 社会功能,创造社会规范,形成特有的价值体系和福利事业。每个成员均经由家 庭、近邻、社区而融入更多的社区。” 结合这一定义,我们可以看出,社区心理学将传统心理学单一的研究 对象发展为群体概念,是在群体的概念上研究社会与环境对行为的影响。社区心 理学家将个体与社区之间的关系作为研究重点,广泛地分析个体在社区中的朋友 圈、工作环境、邻里关系等因素,对社会与环境对个人行为的影响做综合分析。

(四)社区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社区心理学与临床心理学和社会心理学有很多共同点,属于一种交叉 学科,因此社区心理学的研究方法也有很多种。

1.参与观测法 即研究者切身实地地参与到社区的生活中去,同社会成员一同工作和 生活,通过近距离的接触、交流和观察,进行学术研究的方法。采用这种研究方 法的优点是可以直接接触事实,并且通过录音、录像等手段,收集的资料生动、 真实,与触及对象的对应性更强。但是,参与观测法的观察目标范围很小,只能 针对一个社会群体,很难推广到其他的社会群体中去,而且观察数据的方式很被 动,往往会忽略掉很多被观察者的关键行为。

2.直接访谈法 直接访谈法可以分为个人访谈法和分组访谈法。研究者单独约谈具有 典型研究意义的社区成员,通过与他们的直接交流,探讨需要研究的问题,这种 方法称为个人访谈法,是一种小样本的研究方法。而研究者约谈一部分社区成员 进行的团体研究方法,我们称之为分组访谈法。直接访谈法通过直接的交流增加 对观测对象的了解,有利于挖掘受访者真正的内心想法,缺点是受访者选择的失 误可能导致整个研究的结论出现误差。3.档案法

推荐内容

钻爱网 www.zuanai.cn

Copyright © 2002-2018 . 钻爱网 版权所有 湘ICP备12008529号-1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