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您的当前位置: 钻爱网 > 工作计划 > 个人计划 > 孔子思想_孔子课程思想体系及教育改革的意义

孔子思想_孔子课程思想体系及教育改革的意义

来源:个人计划 时间:2019-11-19 10:08:51 点击:

孔子课程思想体系及教育改革的意义

孔子课程思想体系及教育改革的意义 孔子的课程思想体系内涵丰富,结构完整,“志于道, 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为课程设置的四项基本要求,“文、 行、忠、信”为四大教学领域,“礼、乐、射、御、书、数” 为六门学习科目,《诗》《书》《礼》《乐》《易》《春秋》 为六本经典教材,“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为课程推进 的三个阶段。依据孔子的课程思想体系,课程设置应重视道 德因素,体现社会价值,培养学生的公民意识和生活常态;

课程内容应关注通识教育,形成立体结构,实现学生的全面 发展与协调发展;
课程学习应倡导分步推进,激发进取心与 创造力,提升学生的审美情操和发展境界。孔子是世界公认 的伟大思想家和教育家,他毕生从事教育活动,成就卓著, 彪炳史册,其教育学说为中国教育奠定了深厚而坚实的理论 基础。他创办私学、修编“六经”,倡行“有教无类”“启 发诱导”“因材施教”的教学方法,并建树了“学而不厌, 诲人不倦”和“文行忠信”“以身作则”的教师风范,备受 后世学人推崇。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已持续十四年,在 不断试误和调适中曲折前进,虽取得了一定成效,但由于先 行准备时间短促、思路模糊、急于求成,不少学校在尚未认 清自身特色与优势的情况下盲目跟风追潮,致使课程结构松 散、教学质量滑坡、学生发展备受质疑。当人们徘徊于现实 而无所求解之时,往往会把眼光投向历史,以史鉴今。春秋 末期的孔子虽没有专题论述课程体系,但其课程实践所透出的思想却内涵丰富,结构完整,诸多观点仍能迁移至今,给 当代学校教育改革特别是课程建设带来启示。

一、孔子的课程思想体系分析 孔子的课程思想散落在《论语》之中,聚合起来,涵括 课程设置的基本要求、课程关涉的主要内容以及课程实施的 推进步骤等。

(一)课程设置的基本要求教育因文化传承和社会发展 而存在,课程设置亦需承载文化价值并符合社会要求,“志 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论语•述而》)正 是基于这样的视角而提出的。其中,“道”为追求目标,“德” 为根本依据,“仁”为精神内核,“艺”为实施路径。1.课 程设置的追求目标――“志于道”孔子身处礼崩乐坏、政道 废弛的时期,他从个人价值实现与社会责任担当的角度出发, 确立了课程设置的目标在于“道”。“道”有道义、真理、 规律和法则等内涵,孔子认为,士人立志当高远,应以追求 真理、弘道践道为永恒的学习目标。子曰:“朝闻道,夕死 可矣。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论 语•里仁》)可见,“道”高深玄虚却又真切务实,作为君 子最基本的道德准则,“道”应是心澄如镜的豁然境界,而 非流于表面的形式主义,更不是用来伪装和炫耀的人伦工具。

“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论语•学而》)在实践道 义的过程中,士人若能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坚守本心,积 极探索和追寻生命的价值和意义,必将走向光明和永恒。课程设置应以此作为明确的宗旨和一以贯之的精神,以使学生 延续真理,死守善道。2.课程设置的根本依据――“据于德” 课程的作用在于由外至内影响人的言行举止,塑造符合礼仪 规范、社会需求的人才。从这条外铄路线出发,孔子认为课 程设置应以美德作为评判其内容的根本依据。德是人际交往 的基础,士虽立志高远,但仍需脚踏实地,践行道德。课程 设置以“德”为依据,就是要使“道”直达内心、永驻于心 而不泯灭。同时,孔子提出:“中庸之为德也。”(《论语 •雍也》)课程所尊崇的道德价值绝不是孤立的和极端的, 它必须接受辩证法的检视,以协调人民与社会、对立与统一 的矛盾关系,并在国家需求与学术自由之间保持中正、平和, 避免受教育者因情绪的躁动丧失独立思考的能力。在孔子的 整个教育思想中,道德教育居于首要地位,它贯穿于整个课 程教学之中,孔子时刻告诫弟子要以“德”教化人,以“德” 来衡量与约束自己的行为。子曰:“道之以德,齐之以礼, 有耻且格。”(《论语•为政》)以德来引导,以礼来整饬, 才能使民规矩有范。因此,只有将课程建立在美德之上,学 生在学习文化知识的同时,才会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和感染。

3.课程设置的精神内核――“依于仁”孔子提倡内外兼修, 对外“据于德”,对内“依于仁”。“仁”是孔子的核心思 想,是源发于个体内心的对他人生命及其良善价值的珍视与 关爱。子曰:“克己复礼为仁”(《论语•颜渊》),约束 自己,达到仪礼的要求,就是“仁”了,这种推己及人的逻辑路线,旨在启发学生内在的道德自觉,由内而外散发出善 良仁爱的君子气度。“仁”是孔子课程的精神内核,其推崇 内在的情感行为,只有端正态度,主动追求,才能实现“仁” 的最高理想;
同时“仁”也是一门处世的学问,人与人之间 若不能团结友爱、宽容体谅、和谐共处,就无法实现自身发 展与国家安定。课程应当从“仁”“爱”出发,培养人们爱 护人、尊重人的情感,教会学生“以仁为本”,用仁心、仁 术审视自己,关爱他人;
人性本善,后天的教化若不能葆有 进而增进这份善良与仁慈,便无法彰显其价值。4.课程设置 的实现路径――“游于艺”孔子认为,自由地展示个人才华 是实现既已设置的课程的主要路径,亦即“游于艺”。“艺” 指“六艺”,即礼、乐、射、御、书、数,为六种实践技能。

“礼”即仪礼,具体表现为维护社会制度的各种祭祀仪式和 行为规范;
“乐”是各门艺术的总称,包括音乐、舞蹈、诗 歌等;
“射”即射箭,用于狩猎和战事;
“御”即驾车,用 于交通和出游;
“射御”被认为是当时主要的军事技术课程;

“书”指文字和书写;
“数”指天文和数学。“游”是一种 轻松、陶醉的学习心态和学习境界。“游于艺”属于孔子教 育的心灵安顿方式,一方面是希望学生读书时能够卸下包袱、 摆脱世俗,在思想的世界里自由驰骋;
另一方面,也是对教 学提出的严格要求,正如《学记》记载:“不兴其艺,不能 乐学。故君子之于学也,藏焉,修焉,游焉。”(《礼记• 学记》)课程设置若不能充分调动学生兴趣,激发学生想象力,便不能达到预期目的。学习之道,有张有弛,藏息相辅, 方能提升境界,追求卓越。“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 于艺”是孔子课程设置的四个基本要求,它们相互关联,彼 此交融,致力于塑造救国救民的圣人和君子。以“道”为主 体,以“德”和“仁”为辅翼,三者携手畅游于“六艺”的 殿堂。

(二)课程关涉的主要内容在“道”“德”“仁”“艺” 的基本要求下,孔子进一步在教学领域、教学科目、教学用 书三个方面进行了大胆的尝试,从而搭建了理性且完整的课 程框架。1.课程的四大教学领域――“文、行、忠、信”《论 语》记载:“子以四教,文、行、忠、信。”(《论语•述 而》)即孔子从历史典籍、生活实践、道德规范、为人处世 四个领域教育学生。“文”指文化知识,即《诗》《书》《礼》 《乐》《易》《春秋》等经典。子曰:“行有余力,则以学 文。”(《论语•学而》)道德是文化的基础,只有操守品 质上升到一定境界,再去学习文化知识,才相得益彰。“行” 即道德实践,孔子十分看重“行”,曾多次论说:“先行其 言,而后从之。”《(论语•为政》)“君子欲讷于言,而敏 于行。”(《论语•公冶长》)实践远重于言辞。“忠”即 忠诚、忠心和忠厚。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论 语•里仁》)这里贯穿孔子学说的中心思想就是忠和恕,孔 子希望弟子忠君爱国,宽容待人。“信”即诚实、守信。子 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论语•为政》)诚信是仁德的试金石,人无信,不成体统。可见,尽管没有专门 的德育课程和教材,孔子课程思想的道德教育宗旨,仍能切 实贯穿于教育内容和个人生活实践中。孔子以身作则,已成 为“文、行、忠、信”的楷模,受到弟子万分敬仰。2.课程 的六门学习科目――“礼、乐、射、御、书、数”孔子主张 恢复周礼,重建人伦,以此维护国家安定。其课程也围绕西 周学校教育的基本学科“六艺”展开。“六艺”包括礼、乐、 射、御、书、数六科。“礼”即仪礼,旨在养成礼仪规范, 发挥积极的社会政治作用。“乐”是各门艺术的总称,包括 祭祀时的音乐和舞蹈等,旨在培养美感,活跃生活;
“射” 和“御”是当时主要的军事技术课程,既可强健体魄,又可 保家卫国;
“书”和“数”属“小艺”范畴,于儿童时期开 展,强化基本功。课程的六门学习科目均与政治、制度、文 化紧密结合,体现着鲜明的时代精神,凸显忠君爱国、教化 百姓的理想目标。此外,“礼、乐、射、御、书、数”涵盖 德、智、体、美多个学科门类,其通识教育理念由此可见一 斑。3.课程的六本经典教材――《诗》《书》《礼》《乐》 《易》《春秋》孔子的课程内容设置偏重社会人事和历史伦 理,强调学生的全面发展。在确定了“文、行、忠、信”的 教学领域和“六艺”的学习科目后,孔子对西周文化典籍进 行了整理,经多次修改,最终形成《诗》《书》《礼》《乐》 《易》《春秋》六种经典教材,涉及诗歌鉴赏、政治评论、 礼仪养成、艺术训练、哲学探究、历史考证各个方面,设置周密,内涵丰富。《诗》即《诗经》,子曰:“《诗》三百, 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论语•为政》)《诗 经》三百篇,言辞优美,情感细腻,思想纯正无邪。《书》 和《春秋》,属于历史教材,记载了当时的政治文献和史学 资料。《礼》即《礼记》,《乐》即《乐经》,《礼》《乐》 记录的是各类仪式和配乐。《易》即《易经》,内含八卦占 卜、天文地理等诸多哲学、科学知识。子曰:“加我数年, 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论语•述而》)孔 子认为五十岁的时候学习《易》,便没有大过错了,可见《易》 的深度和难度。六本经典教材存在着一定的深浅层次关系, 对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弟子有不同的教育价值。当然它们与 六门课程之间也存在一定的关联,但并不完全对应。

(三)课程实施的推进步骤在“六经”之中,孔子尤重 《诗》《礼》《乐》,子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论语•泰伯》),不仅点明了不同学科的课程地位,而 且明确了课程实施的关键步骤。1.博雅学习和学术奠基阶段 ――“兴于诗”“兴”是开始之意,“兴于诗”表明课程学 习应从《诗经》开始,打好基础,拓宽视野,在学生对当下 社会有了初步了解之后,再进行下一阶段的学习。《诗经》 分风、雅、颂三部分,学生从中能够大体了解西周至春秋五 百年间各国的政治进程、文化发展以及民生民俗,并通过对 比、思考与甄别,初步形成自己的政治主张与思想认识。子 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
迩之事父,远之事君;
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论语•阳货》)意思是说,小孩子何不学《诗经》呢? 这种博雅、通识的课程可以为你们的学术发展奠定深厚的基 础,大有培养兴趣、纯澈心灵、开阔视野的作用。正由于《诗 经》文辞轻快、通俗易懂;
思想纯正、情感真切,加之赋、 比、兴等表现手法的灵活运用,使之成为初学者的首选教材。

当然,反过来,如果具备了一定基础之后,再学习《诗经》, 会更好地挖掘其内涵,理解其精髓,而且可以发展其举一反 三、析往知来的迁移能力。所以,子曰:“赐也,始可与言 《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论语•学而》)2.心 智历练和社会发展阶段――“立于礼”随着年龄的增长、阅 历的加深,孔子越来越注重对“礼”的教育。在“诗”的基 础上学习“礼”,是对学生心智的历练;
习“礼”时期,是 学生走向社会,施展才华的关键阶段,此时,懵懂的思想和 内心的困惑逐渐清晰,对于社会发展与时事导向也有了较为 肯定的把握。“礼”,即为人在世的各种规则、仪式、制度 和法律。从出生起,人就生活在仪礼之中,接受外在社会行 为和伦理道德的规范与约束,子曰:“不学礼,无以立。” (《论语•尧曰》)不学习仪礼,就无法在社会安身立命。

然而“礼”虽严苛,却绝不生硬死板,子曰:“礼之用,和 为贵。”(《论语•学而》)“礼”的施行,贵在和谐。对 于如何做到“礼”的规范,如何成就“礼”的社会,孔子说:
“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论语•颜渊》)不符合道义、原则的事情,坚决不看、不听、不 说、不行动,时刻以“礼”检验自己的思想和言行举止。如 此,人就可以完全适应社会,通过“社会化”,遵守社会法 则,应对社会变化,成为真正的“社会人”。3.目标达成和 自我超越阶段――“成于乐”“乐”是艺术教育的总称,主 要包括祭祀时的歌曲和舞蹈,“成”是成功和完善,孔子重 视音乐、舞蹈的教育,一方面认为“乐”是天地颂歌,神圣 不可侵犯;
另一方面希望通过艺术涤荡心灵,激发人的想象 力与创造力,增进人们向善、崇仁的美好情感。“乐”是“诗” 与“礼”的升华,经历了博雅学习与心智历练阶段,君子便 能超越自我,出世辅佐君王,实现和谐统一的大计。子语鲁 大师乐,曰:“乐其可知也:始作,翕如也;
从之,纯如也, �如也,绎如也,以成。”(《论语•八佾》)音乐是融会 贯通的,从初始的浓烈到后来的纯正清晰,一气呵成,不含 杂质,“乐”联通“诗”“礼”,如淙淙流水,象征着甘甜 且舒心的豁达境界。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论 语•述而》)以及孔子学琴的故事都让人不禁感叹孔子对“成 于乐”的领会与达成。孔子围绕“道、德、仁、艺”的基本 要求,构建“文、行、忠、信”四大课程领域,开设“礼、 乐、射、御、书、数”六门学习科目,编订《诗》《书》《礼》 《乐》《易》《春秋》六本经典教材,以“诗、礼、乐”的 顺序开设课程,体系完整,蕴意深刻。

二、孔子课程思想的当代教育改革启导意义孔子的课程思想经历了两千多年的洗礼,在后人不断的 诠释与解读中,被赋予新的价值。虽然在当时的背景下,孔 子认为教育应当服务于政治,读书的目的在于做官,他的课 程内容和教材也都偏重文化知识和人文历史,轻视生产劳动 和自然科学,但是我们认为,孔子在课程设置、课程内容、 课程实施方面,中心突出,观点鲜明,仍能使当代教育受益 匪浅。

(一)课程设置应重视道德因素,体现社会价值,培养 学生公民意识和生活常态教育是育德、育心的文化心理活动, 是群体之间纯粹、自由的道德会遇。著名教育家、哲学家康 德曾说过:“有两种伟大的事物,我们越是经常、越是执着 地思考他们,我们心中就越是充满永远新鲜、有增无已的赞 叹和敬畏:我们头上的灿烂星空,我们心中的道德法则。” [1]孔子的课程思想正是由德育而扩展开来的。如今的中国 大有深陷道德失范、诚信危机的恐慌之势,亟待精神领袖以 正视听和公民榜样率先垂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应运而生, 其重在落实,并呼唤更为简明高效的学校课程形态。因此, 加强课程的道德因素和教化意义成为学校教育的首要任务。

《学记》开篇有言:“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 (《礼记•学记》)使自然人过渡为社会人,实现个人价值, 激发社会责任是教育的基本职能。经济全球化、学术资本主 义等外界冲力要求课程应具有起码的国际视野、开放的思维 方式,彰显其社会价值和全球意识。子曰:“君子不器”(《论语•为政》),教育是培养千姿百态、个性迥异的人,而非 埋头苦学的机器。当学校仍在鼓噪“知识改变命运”的同时, 是否也该关注一下“头顶的星空”和脚下的现实,让人们把 个人命运与社会发展有机地结合起来。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 处在权利和义务交织而成的网络之中,通过社会互动形塑稳 定的公民生活。课程设置应融入公民属性,帮助学生形成自 觉的公民意识,使其思想和行动回归仁爱、诚信、真善美的 生活常态;
对社会的反常现象有较强的免疫力和独立思考能 力,使学生能够在自主探索中关注时事热点,产生公民意识, 在五彩斑斓的生活历练下不断发展成为守法、诚信、自由和 幸福的公民。

(二)课程内容应关注通识教育,形成立体结构,实现 学生全面发展与协调发展孔子精挑教学科目,精编教学用书, 提出“六经”和“六艺”为学生必须掌握的知识和技能。“六 经”集西周经典,《诗经》纯粹,《尚书》严肃,《礼记》 庄重,《乐经》美妙,《易经》高深,《春秋》澄明,各类 典籍极大地拓宽了学生的视野,培养了其多方面的兴趣。

“六艺”贴近生活,朴素实用,让学生在赏玩之中强身健体, 在苦读之中亦感快乐。虽然通过博学多才促使学生举一反三、 融会贯通、成就圣人的认识不免有些奢望;
但其通识思想的 博雅风度和教育价值丝毫不会褪色。孔子编选的课程内容, 理实结合,内外兼修,结构完整,立体回旋。一方面,“六 艺”偏重基础与实践,操作技能、行为艺术占据较大比重;
“六经”偏重理论,涵盖文学、历史、艺术、科学多门学科, 并按照德、智、美的逻辑关系密切配合,层次较高。另一方 面,“六艺”注重外在形象的塑造,让学生能以礼貌、健壮、 灵动、向上的形象示人;
而“六经”重在性格养成,对文化 素养、行为操守、爱国爱民、人格品行提出了明确要求。当 代课程建设理应形成立体结构,广开课程,不断深化通识程 度,为学生发展提供更多储备;
并能够利用大数据科技,在 学生已选课程的基础上推荐互补课程,鼓励每位学生形成独 有的知识体系。知识经济时代,复合型人才成为最强势的人 力资本,局限思维和偏向发展在全球范围内缺乏竞争力。因 此,学生的全面、协调发展应落到实处。中国通识教育多为 学科知识的粗糙融合,缺乏科学论证和逻辑联系,学校亟待 健全通识大环境,保证教育的完整性,为学生全面、协调、 可持续发展创造条件。

(三)课程学习应倡导分步推进,激发进取心与创造力, 提升学生审美情操和发展境界孔子注重诗、礼、乐三者的课 程地位,并以“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的顺序实施重点 课程,体现了人“知识博览―社会生活―艺术境界”的成长 顺序。现代教育课程实施也应依据儿童发展规律分阶段推进。

初期,以通俗易懂、简洁明了、符合儿童心理特征的教学内 容入手,激发兴趣,纯澈心灵,开阔视野;
中期,以加速社 会化为主要教育目标,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规范、品性素 养;
后期,则在自主自律的基础上,培养学生欣赏辨别和终身学习的能力,激励学生不断反思,达成艺术境界,实现创 新发展。工业4.0、中国制造2025、数据挖掘和个性推荐等 一些新兴科技和思维方式对学生的创造能力提出了更高要 求,李克强总理也在工作报告中多次提到“大众创业,万众 创新”的社会发展理路,希望通过新态势激发民族的创业精 神和创新基因。学校是青年学子的聚集地,应积极响应政府 号召,在课程设置和课堂教学中传达时代新知,调动学生内 驱力,鼓励差异,大胆求索。人生有多重境界,无论是禅宗 的三境界说,抑或王国维的三境界论,还是冯友兰的四境界 观,都是由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上升到宇宙观的审美历 程,直到眼里心里尽是美好事物为止。著名教育家卢梭曾 说:“有了审美的能力,一个人的心灵就能在不知不觉中接 受各种美的观念,并且最后接受同美的观念联系的道德观 念。”[2]应当认识到,文学、音乐、美术作为人类感知世 界、扩展视野、培养审美鉴赏力的三大基本训练,理应受到 足够的重视,这是提高人类生活质量的基础。[3]教育虽难 以神效地帮助学生扶摇直上,达到绝妙的境界,以至终生追 求美好,但给予学生美的课程、美的教育、美的体验,使之 养成一种纯粹的情操和自然的惯习,从而不断提升其发展境 界,却是教育者的分内之事。但愿我们的课程改革能有这样 的意念和追求。

[注释] [1]康德.康德文集[M].郑保华,等,译.北京:改革出版社,1997:313. [2]让•雅克•卢梭.爱弥儿[M].李平沤,译.北京:商 务印书馆,1983:557. [3]杨跃.法国小学教育考察[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 版社,1999:93.

推荐内容

钻爱网 www.zuanai.cn

Copyright © 2002-2018 . 钻爱网 版权所有 湘ICP备12008529号-1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