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您的当前位置: 钻爱网 > 工作计划 > 德育 > [农学类人才培育模式形成及实践] 农学

[农学类人才培育模式形成及实践] 农学

来源:德育 时间:2019-11-08 08:01:50 点击:

农学类人才培育模式形成及实践

农学类人才培育模式形成及实践 农学专业是北京农学院的传统专业,20 多年来为北京 市及部分省区培养了千余名农业专业人才,涌现出许多知名 的农业专家和农业部门的管理者,农学专业的设立为北京农 业的发展做出了应有的贡献。进入新世纪以来,北京农业从 城郊型农业向都市型现代农业转变,北京市提出了“四个开 发,四个发展”指导方针:(1)开发生产功能,发展籽种 农业、设施农业等高效优势产业;
(2)开发生态功能,发 展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型循环农业;
(3)开发生活功能, 发展观光休闲农业;
(4)开发示范功能,发展科技农业;

最终形成优势产业、优质产品、优良生态、优美景观的北京 都市型现代农业格局。面对新形势和新要求,改革传统的人 才培养模式,构建适应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需要的人才培养 方案, 继续为北京农业的发展服务势在必行[1- 2 ]。为此, 北京农学院植物科学技术学院农学专业针对传统农学专业 人才培养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了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探 索,并取得了一定教学效果,初步形成了都市型农学专业人 才培养模式。

一、传统农学专业人才培养方面存在的问题 (一)专业口径狭窄 传统农学专业的学习对象主要是大田作物,如玉米、小 麦、水稻,而北京郊区随着城镇建设的发展,三大作物的种 植面积逐渐缩小,甚至生长期间需水量较大的水稻已经限制生产,小麦亦改为节水种植。有限的农用土地逐渐被籽种农 业和设施农业的兴起所占领,传统农学专业人才应用的舞台 日渐缩小。

(二)专业课程老化 传统农学专业的骨干课程主要是作物栽培学、耕作学和 作物育种学。作物栽培学和耕作学课程的学习目标是提高粮 食作物的产量,面对北京都市型农业中农作物种植的多元化、 生产的机械化、设备的现代化和农业功能的转化,其学习内 容与北京农业的发展方向渐行渐远。

(三)实践教学简化 学校正向综合大学转变,原本在校内的农场、实验田逐 渐被其他功能的建筑所替代,实践教学远离教学区,实验课 与理论课在不同场地进行,增大了实验课的难度和成本,原 来每天都要求观察农作物生长情况的教学安排,在成本约束 下,变成了一次性行为,投入时间少,学生学农兴趣很难形 成。

(四)动手能力弱化 在教学改革“厚基础”的大背景影响下,专业课时逐渐 减少,相应的实践学时也在减少, 在规定的实践教学时间内, 很难培养学生扎实的实践技能。实验课中以验证性实验居多, 教师无法得到学生掌握实验技能情况的反馈,学生也以考试 能过关的低标准要求自己,导致实验设计能力差、独立操作 能力差。二、专业方向与课程体系的改革 针对上述问题,按照北京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特点和专 业教师的业务优势,经过多方调研和论证,提出了“适合北 京需求,培养都市型农业人才”的原则,修订人才培养方案, 调整专业方向,构建课程体系,增加实践环节,争创特色专 业。

(一)调整专业方向 农学专业的支撑学科以作物遗传育种学科为主,作物遗 传育种学科是北京农学院重点建设学科,硕士点之一,以农 作物种质创新和新品种选育为特色,先后选育出 6 个小麦 品种,6 个玉米品种,4 个小豆品种,2 个大豆品种,师资 力量在种子科学方面有优势。其次,根据北京农业的发展方 向,籽种农业将成为北京农业的优势产业。因此,农学专业 在 2003 年第一次改革时,将专业学习方向调整为“种子科 学与工程”方向。2006 年,又针对北京观光休闲农业的发 展需要,进一步拓展专业领域,借助本院园艺学科和北京都 市农业研究院(北京农学院)的师资力量和教学条件,增设 了“观光农业”的学习方向。至此,农学专业包括:“种子 科学与工程”和“观光农业”两个学习方向,形成了培养北 京都市型农业中籽种农业、观光农业两个核心产业所需人才 的新型农学专业,每年两个专业方向各招收一个本科生班。

农学专业的两个专业方向直接针对北京都市型农业中籽种 农业和观光休闲农业的人才培养,特色鲜明。“种子科学与工程”专业方向侧重于培养北京籽种产业发展需要的,掌握 种子科学与工程技术等方面的理论、技能;
懂得国内外种子 法规、经营管理等方面的知识,能在种子管理部门、种子加 工与生产、种子营销企业等领域和部门,从事新品种选育、 种子繁殖生产、种子检验、经营与管理等工作的专业人才;

“观光农业”专业方向侧重于培养掌握观光休闲农业、设施 农业等现代农业技术,在农业观光园区、农业文化旅游产业、 高科技现代农业园区等部门和领域,从事技术指导、规划设 计、项目策划和管理等工作的复合型专业人才。

(二)构建新型专业课程体系 2005 年在北京市教委“农学专业课优化整合及骨干课 程体系的研究”教改项目的支持下,根据专业学习方向和培 养方案改革课程体系,并对课程内容和教学手段进行深入调 整。经过反复修订,形成了现在的专业课程体系。“种子科 学与工程”专业方向的专业必修课包括:《植物育种学》《种 子生物学》《种子生产学》《种子加工与贮藏》《种子检验 学》《种子法规》《种子经营与管理学》等,专业选修课程 包括:《种子营销学》《作物栽培学》《耕作学》《园艺学 概论》《植物种质资源学》《国际贸易学》等。专业课程体 系以新品种选育、种子生产、加工、贮藏、质量检验、经营 管理为主线,涉及种业产业化方方面面的知识;
“观光农业” 专业方向的专业必修课为《农业生态学》《植物种质资源学》 《观光农业》《现代农业生产原理与技术》《都市农业发展规划》《都市型农业评价案例分析》等,专业选修课程包括:
《新农村发展规划》《现代设施农业》《有机农业》《籽种 农业》《农业项目投资与评估》《城市园林与绿化》《观赏 植物装饰与应用》等,形成了以观光休闲园区、现代高科技 园区建设、管理为主线的课程体系。课程内容均面向北京农 业生产需求,很多课程没有现成教材,任课教师就边学习、 边总结、边教学。学生感到学的知识理论联系实际,有用武 之地,增强了学习兴趣和主动性。通过专业方向和课程体系 的设置,保证每个学生都有学习方向,每个学生都有专业特 长。

(三)增加实践教学环节 为加强实践环节,在教育部“新世纪高等农林教育改革 工程―――农学专业实践教学改革和校内外基地建设的研 究与实践”(2002- 2005)教改项目的支持下,将农业生产 中常用的技能作为农学专业的一门必修课,形成实践课程 《农事学》教学体系。《农事学》在 2004 年被评为北京市 精品课程,其配套教材《农事学实践教程》为 2005 年北京 市精品教材。目前,该课程改名为《植物科技技能训练》, 成为植科学院所属农学、园艺、植保专业的基础实践课程, 该课程从大学第一学期开课直到第四学期,每周 3 个学时。

在农学专业两个新学习方向形成后,又对专业课学习增加实 践环节。原则是专业课学时不变,调整实验课时和增加教学 实习天数,同时安排一些科研实践、生产训练和创新竞赛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现在的专业课都增加或补充了 实践教学,例如,《植物育种学》课程包括 30 学时理论课、 10 学时实验课和 9 天教学实习;
《种子加工与贮藏》课程 包括 16 学时理论课、16 学时实验课和 3 天教学实习;
《种 子检验学》课程包括 8 学时理论课、16 学时实验课和 3 天 教学实习等等。在科研实践、生产训练和创新竞赛等活动安 排上,第四学期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利用假期或周末参加不 少于 12 天的“三农问题调查”和“拓展训练”,在学习专 业课之前了解农村、了解农民、了解农业生产。第六学期以 毕业论文为主线,学生自由选择毕业论文指导教师,参加导 师的科研课题活动,完成毕业论文,毕业前答辩。同时组织、 鼓励学生申报市级或校级“北京市大学生科学研究与创业行 动计划”项目课题,通过参与项目研究的方式激发大学生创 新与创业热情,提高科学研究与创业能力, 目前,农学专业已经形成了以校内外实践教学基地为基 础、有一定理论体系和实用价值的实践教学体系。该体系包 括:(1)大一、大二学生设置有《植物科技技能训练》课 程,每周一次 3 学时,学习与农业生产相关的技能。(2) 大二学生参加不少于 12 天、由教师指导的“三农问题调查” 和“拓展训练”活动。(3)大三学生开始参加科研训练, 加入到指导教师的科研课题中,在科研活动中进行毕业论文 设计、实验实施和写作,毕业前完成论文答辩。(4)大四 学生在第八学期结合就业参加毕业生产实习。这一套实践教学体系,保证学生在大学四年期间结合农业生产实际不断线, 培养学生的理论结合实践的能力。同时,每年聘请名师专家 来校讲学,使课堂教学与北京都市农业的生产实际紧密结合, 基本实现了“理论教学、实践教学、科学研究”三位一体的 教学模式。实践教学往往难以掌控,为了督促师生更好地完 成实践环节,在考核上制定了一系列的评价标准,完成后计 学分,保证教学质量。例如,(1)在每次实验、实习结束 后,要求学生独立完成实验或实习报告,分别考核,考核成 绩占课程总成绩的30%~40 %。(2)“三农调查”和“拓展 训练”等实践环节,要求每位学生深入北京农村或农业生产 一线,进行调查、考察,结束后完成调查报告,采用答辩方 式,全体导师为评委集体考核,合格后方可计入学分。(3) 毕业论文采用导师负责制,学生每人一题,依次完成论文综 述、论文设计(开题报告)、论文写作和论文答辩等工作, 每项工作均由导师进行评价和集体考核,最终成绩采用优、 良、中、及格四个等级,毕业论文只有达到中等以上成绩, 方能合格毕业。几年的实践表明,实践教学的严格要求,督 促和激励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拓展了学生的思维、提供了 施展才能的空间和条件,提高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 学生毕业后很容易融入到工作岗位中。

三、都市型农学专业的建设成效 农学专业通过调整专业方向、构建新型专业课程体系和 增加实践教学环节等方面的改革,初步形成了“厚基础、宽口径、有特长、强实践”都市型现代农业人才培养模式,经 毕业生和北京农业用人单位的反馈,农学专业分设两个学习 方向“种子科学与工程”和“观光农业”,以及对专业课程 的调整、课程内容的革新,符合北京都市型农业的发展需求。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目标、有兴趣、培养了实践技能。自 农学专业创新以来,许多毕业生已经进入各种类型的种子公 司和农业科技园区从事技术和管理工作,学习专业方向对口, 增强了岗位竞争力和用人单位的满意度。都市型农学专业的 改革,不仅扩展了传统农学专业的发展空间,也使传统专业 焕发了新的生机,而且得到有关方面的支持和认可。在专业 改革和建设过程中,先后获得两次北京市教育教学成果奖, 农学专业教学团队在 2006 年获北京市总工会颁发的“北京 市学习型班组先进单位”称号,农学专业在 2009 年被评为 北京特色专业建设点。农学专业也将在不断建设中发展,为 北京都市型现代农业培养更多的有用人才。

推荐内容

钻爱网 www.zuanai.cn

Copyright © 2002-2018 . 钻爱网 版权所有 湘ICP备12008529号-1

Top